第九章頭號盟友
裴承毅在2044年3月份訪問阿拉伯6國,被國際輿論公認為「世界局勢進入21世紀後半葉」的標誌**件之一,也是共和國的「中東政策」開始加速前進、阿拉伯世界逐步走向統一的標誌**件之一。
這次外交訪問到底有多大的成果,恐怕要到20年後才說得清楚。
因為裴承毅是指揮聯合軍打贏中東戰爭的最高司令官,更是全球最優秀的將領,更是共和國自紀佑國執政以來,第一位擁有現役軍人身份的國防部長,所以在他即將到訪的幾個阿拉伯國家中,擁有無數的「粉絲」。誰也不會忘記,裴承毅在30歲出頭的時候就取得了了不起的軍事成就,在不到50歲的時候打贏了中東戰爭,在他出訪阿拉伯6國的時候,還不到52歲。對一名陸軍上將與部長級官員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年齡。雖然裴承毅早就成家,而且是個傳統型的顧家男人,但是這也不能阻止他擁有無數的女性崇拜者,特別是年輕女性崇拜者。
在他到達大馬士革的時候,就有數以萬計的敘利亞人到機場來迎接他,其中將近半數是摘下了面紗的年輕女性。
裴承毅不是明星,自然不需要與「粉絲」見面。
當然,誰也不能因此否認敘利亞在經濟文化建設上取得的巨大進步。
嚴格說來,敘利亞算不上中東戰爭的勝利者。雖然在2041年8月3日,也就是停戰談判開始前,裴承毅已經在南方戰線上投入了5個戰鬥單位,在德拉省北部發起反攻,一度攻入庫奈特拉省(戈蘭高地)北部地區,但是戰場過於狹小,雙方兵力密度都非常驚人,沒有充足的轉圜空間,所以進攻並未收到成效。到停火的時候,只有德拉省北部地區在共和**隊的控制之中。也就是說,敘利亞在中東戰爭中不但沒有收復戈蘭高地,還丟掉了面積大約為1000平方千米的德拉省南部地區。簽署停戰協議之前,南方戰線上打了好幾場規模浩大的消耗戰,雖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並沒收復全部失地。總的來說,敘利亞遭受的損失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用閻尚隆的話來說,如果不是共和國答應在戰後提供全面援助,敘利亞當局肯定不會簽署停戰協議。
事實上,2041年底,戰線基本上穩固下來後,共和國就開始兌現承諾。
根據共和國官方消息,在2041年11月到2043年11月之間的2年內,共和國政府為敘利亞提供了相當於5500億元的無償援助,共和國企業在敘投資更是高達12000億元,其中八成為基礎建設投資。雖然這些投資都不是無償的,比如在幫助敘利亞重建國家骨幹電網的時候,共和國的3家電力企業就獲得了敘利亞國家電網20年的經營權,並且通過協商議價的方式來確定電價,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些投資的重要性,對一個剛剛遭受戰火摧殘的國家來說,基礎建設投資顯得無比寶貴。
站在敘利亞的立場上,連續戰敗的經驗教訓更加寶貴。
雖然敘利亞不是伊朗那樣的政教合一國家,而且奉行民主選舉的政治制度,但是作為伊斯蘭國家,宗教仍然對敘利亞社會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而且很多都是負面影響。舉一非常簡單的例子。在幾個主要阿拉伯國家中,敘利亞的綜合國力處於中下水平,而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敘利亞人口偏少。當初,共和國選擇拉攏埃及,沒有選擇敘利亞,除了埃及的戰略地理位置之外,與兩國的人口數量有很大關係。2040年的時候,埃及人口將近1億,而敘利亞的人口卻不到3000萬,而在2030年,敘利亞的人口更是不到2400萬。人口過少,讓敘利亞的勞動力價格偏高,也就導致工業化進程難度加大。在埃及成為阿拉伯、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數一數二的工業強國時,敘利亞仍然一個以出口初級礦產資源為主,工業化水平非常低的落後國家。促進人口增長,需要數十年的時間,要想在短期內增加勞動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解放勞動者,特別是女性勞動者。作為阿拉伯世界中的人口大國,埃及在20年代就頒布了數項提高女性地位、提倡男女平等的法律,並且在隨後的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敘利亞的人口比埃及少得多,卻遲遲不肯給予女性同等的社會地位,甚至不鼓勵女性從事生產勞動。直到2035年,敘利亞的第一部與女性社會權益有關的《婦女權利保護法》才正式生效。因為思想觀念上的問題,加上缺乏相關鼓勵政策,所以到2040年的時候,敘利亞的絕大部分青壯年女性仍然沒有得到解放。讓敘利亞婦女不肯走出家門,走向社會的原因非常多,宗教影響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素。
萬幸的是,2038年的敘以戰爭就讓敘利亞當局意識到了國家存在的問題。
面對國家存在的問題,敘利亞當局採取了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即不直接針對宗教問題下手,而是首先在教育上做足功夫。僅在2038年,敘利亞當局就追加了1200億鎊(敘利亞鎊,以當時的幣值計算,大約相當於200億元人民幣)的教育經費,其中1000億鎊用在了婦女成人教育上。為了推廣成人教育,完成知識普及,敘利亞當局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通過教授《古蘭經》讓文盲識字。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女性的文化素質,敘利亞第一夫人還親自上陣,成立了一個在每週六與週日下午開課的掃盲班,專門為總統府與政府內的女性勤雜人員提供文化知識。
不得不承認,敘利亞第一夫人擁有過人的魅力。
到2040年底,也就是掃盲活動開展快3年的時候,設在敘利亞全國各地的1000多個成人掃盲補習班總共為200多萬成年人提供了服務,其中大約150萬是成年女性。雖然中東戰爭打亂了「掃盲計劃」,但是在2041年,敘利亞當局在預算特別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拿出了1000億鎊推動文化普及事業。到2043年底,已經有大約700萬成年人接受了培訓,至少學會了識字,而這其中大約550萬成年女性。
知識的普及,帶來了思想上的變化。
中東戰爭之後,幾個主要阿拉伯國家中,變化最為顯著的就是敘利亞。這種變化不僅僅是那些由鋼筋混凝土堆砌起來的基礎設施,還有國民的精神面貌,特別是在面向世界時體現出來的自信。
可以說,正是這種變化,讓敘利亞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也贏得了共和國商人的青睞。
從2042年開始,共和國企業在敘利亞的投資開始加速。
一是敘利亞當局按照之前的承諾,向共和國企業開放了卡拉省與哈塞克省的礦產資源勘探與開採特別許可權,允許三堅集團等5家共和國企業以合資的方式,參與代爾祖爾省的礦產資源勘探與開採工作。因為早在30年代初,共和國的幾家地質勘探院利用最新的數學模型對全世界的稀有金屬礦藏分佈情況做了全面分析,認定在敘利亞北部地區、特別是與伊拉克接壤的地區很有可能存在儲量驚人的礦藏,所以在印度戰爭後不久,共和國企業就在敘利亞活動,希望敘利亞政府能夠開放礦產資源許可權。隨著敘利亞當局兌現承諾,共和國的資源開發企業與資源加工企業立即蜂擁而入。僅在2042年,三堅集團在敘利亞的投資就超過150億元,在2043年達到300億元,而2044年的計劃投資更是多達750億元。如此巨大的投資不僅僅讓藺慕勳成為了敘利亞高級官員、甚至總統的坐上賓,也給敘利亞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別的不說,到2050年,隨著三堅集團的「礦產開採與加工產業鏈」落成,至少能為敘利亞提供20萬個就業崗位。
二是敘利亞的教育政策初顯成效,擁有足夠多的合格工人。雖然敘利亞教育水平仍然偏低,甚至比不上很多阿拉伯國家,但是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國,敘利亞的基礎教育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跨國企業的要求。當然,這也與敘利亞的產業結構有關。作為一個正在為初級工業化奮鬥的國家,敘利亞的工業以礦業開採與礦產品初級加工為主,而這些產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並不高。用藺慕勳到敘利亞考察之後,與敘利亞礦業資源部長交流時的話來說,能夠識字的正常人就能成為合格的工人。
最後就是敘利亞已經成為共和國在中東地區最為重要的戰略盟友之一。因為在中東戰爭期間,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埃及讓共和國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在中東戰爭之後,共和國當局調整了中東策略,開始降低埃及的地位,重點扶持當初組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另外兩個國家,也就是敘利亞與伊拉克。雖然在共和國當局看來,在廢墟上重建的伊拉克是最為理想的選擇,而且伊拉克擁有更多的資源,人口也超過了敘利亞,加上面向波斯灣,所以伊拉克更有資格成為共和國在中東地區的頭號盟友,但是伊拉克有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20多年戰亂讓這個國家成為了真正的「廢墟」,加上之後受伊朗控制,伊拉克的基礎設施糟糕到了讓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可以說,如果不是伊拉克的基礎設施過於糟糕,恐怕中東戰爭的結局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此一來,敘利亞當仁不讓的成為共和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盟友,而且是短期內誰也不能取代的盟友。
既然是最重要的盟友,共和國的援助自然「非常到位」。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因為敘利亞連續兩次在戰爭中遭受失敗,而且再次淪陷了近千平方千米的國土,所以共和國不但應該幫助敘利亞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還應該幫助敘利亞建立起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但是共和國沒有這麼做,甚至沒有為敘利亞提供維護社會正常秩序之外的軍事援助。
在幫助敘利亞的時候,共和國做得最多的,就是為敘利亞構築地區強國的基礎。
毫無疑問,強國的基礎絕對不是一支強悍的軍隊。如果說軍隊是一個國家的拳頭,那麼一個國家的強大之處絕對不是拳頭有多大,而是身體有多結實,以及思想有多先進。
正是如此,2042年之後,共和國的對敘援助非常有章法,甚至可以說經過了精心設計。
比如在幫助敘利亞完善基礎設施的時候,共和國降低了針對敘利亞的技術門檻,開始向敘利亞輸出一些重要技術,就像當年幫助埃及完成工業化一樣,共和國政府通過擔保等方式,鼓勵國內企業去敘利亞投資,在敘利亞開設工廠。雖然共和國的初衷是想將敘利亞建設成為庫爾德斯坦重建物資生產與集散地,為中東戰略服務,但是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敘利亞得到的好處顯而易見。
別的不說,在2043年的時候,年已古稀的藺彥博就通過由以他名字命名的「彥博互助基金」向敘利亞的「國民教育計劃」捐助了50億元,分20年資助20萬名敘利亞學生到共和國留學深造,並且在敘利亞開辦公益性質的民營技能學校,專門為家境貧寒、無法到大學學習的學生提供幫助。藺彥博也因此被授予「敘利亞永久榮譽公民」稱號,並且得到了由敘利亞總統親自辦法的相關證書。因為年紀太大,而且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所以藺彥博沒有去敘利亞接受這項殊榮,而是由敘利亞駐華大使送上門來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裴承毅首先去了大馬士革,也是對敘利亞的重視。
作為國防部長,裴承毅帶來的肯定不是價值數十億元的慈善捐助,而是一項關係到了敘利亞的國家安全,以及阿拉伯世界的發展前景的建議。準確的說,是在阿拉伯國家範圍內成立聯合軍事力量的具體方案。
看上去,這與阿拉伯國家要不要像歐洲那樣,逐步走向統一,與共和國沒多大關係。
換個角度看,一個統一到了同一個中央政府下的阿拉伯世界肯定會控制北非、近東與中東地區,從而成為共和國的對手,而不是共和國的盟友。但是在短期內,特別是在美國的影響力還沒有消散的情況下,共和國別無選擇,肯定得推動阿拉伯世界走向統一,以此打擊美國。
從分裂走向統一,只有兩種辦法。
一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統一戰爭,二是像歐盟那樣從經濟到政治逐步走向統一。
在兩個超級大國並存的時代,前者肯定不現實。別說通過一場戰爭來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沒有因此而引發世界大戰就算萬幸的了。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帝國倒下之後,阿拉伯世界就四分五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強大到能夠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哪怕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支持,也沒有哪個阿拉伯國家有能力完成統一戰爭。也就是說,現實的選擇是後者。倣傚歐盟走向統一的最大問題不是不夠文明,而是過於文明。說直接一點,就是耗時耗力,過程過於漫長。因為人類文明進入工業時代之後,阿拉伯國家不再是世界的中心,還不斷受到西方國家侵擾,所以阿拉伯世界根本沒有歐洲國家的基礎,也就不可能像歐洲國家那樣,有條不紊的走向統一。
與歐洲想比,阿拉伯國家有一個巨大的、而且是決定性的優勢,那就是擁有統一的文化與宗教信仰。
可以說,這是歐盟從國家聯盟走向單一國家的最大問題。
正是如此,在阿拉伯世界統一問題上,共和國才如此積極。
當然,有共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還不夠,要向弄出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還得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
在敘利亞,裴承毅只需要提出意向,其他的事情都不輪不到他來操心。
當然,誰也不會忽視裴承毅的影響力。要知道,2年多前,裴承毅在離開聯合司令部之前就向敘利亞總統做出了保證,只要在他有生之年爆發下一場戰爭,他將再次擔任聯合司令官,幫助敘利亞收復失地。雖然這個保證多少帶有安慰性質,而且目的是讓敘利亞當局簽署停戰協議,但是裴承毅在敘利亞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用閻尚隆的話來說,那怕是顧衛民親自出訪,也不見得能比裴承毅做得更好。
在大馬士革,裴承毅得到了僅次於國家元首的待遇。
相對而言,說服敘利亞的難度並不大,畢竟敘利亞是共和國在中東地區與阿拉伯世界中最重要的盟友,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沒有理由不在阿拉伯世界統一問題上積極主動,更不可能與共和國唱反調。
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幾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