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轟炸開始
7月16日上午,第一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到達馬拉蒂亞南面的辛吉克,第十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先後佔領馬拉蒂亞與埃拉澤之間的巴斯基爾、以及埃拉澤南面的錫夫裡傑,攻打馬拉蒂亞的部署基本到位。
從這一部署來看,主力是第一戰鬥單位,而不是之前表現突出的第十戰鬥單位。
這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因為沒能打下錫韋雷克,所以在攻打馬拉蒂亞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後勤保障的問題,也就得讓第十戰鬥單位的垂直起降運輸機群擔起運送作戰物資的重任。受托羅斯山脈的影響,在攻打馬拉蒂亞的時候,主力部隊只能由南向北進攻,很難進行大範圍迂迴包抄。如此一來,讓更加擅長地面進攻第一戰鬥單位在南面打主力,讓擅長空中機動的第十戰鬥單位負責外圍包圍,才能最有效的利用2個戰鬥單位,用最小的代價打下馬拉蒂亞。
這個時候,美軍增援部隊已經到達馬拉蒂亞。
杜奇威在15日夜間就發現了問題,即之前還在尼濟普救助災民的第六戰鬥單位的戰鬥旅開始向西運動,擺出了增援第八戰鬥單位的架勢,而在當天傍晚,共和國空軍的戰略運輸機群向巴赫切空投了大約3000噸作戰物資。種種跡象表明,裴承毅不但不會讓第八戰鬥單位與第五戰鬥單位突圍,還會趁此機會替第八戰鬥單位解圍,甚至有可能替第五戰鬥單位解圍。也就是說,共和**隊會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展開大規模進攻作戰行動。問題是,面對這一局勢,杜奇威幾乎無計可施。雖然第六戰鬥單位沒有因為洪水而喪失戰鬥力,讓杜奇威感到非常震驚,但是能否守住馬拉蒂亞才是杜奇威最關心的事情。在無法阻擋第六戰鬥單位殺向巴赫切的情況下,杜奇威只能讓美土聯軍死守馬拉蒂亞。換句話說,第六戰鬥單位到巴赫切解圍之後,如果沒能守住馬拉蒂亞,美土聯軍將徹底輸掉這場戰爭。
在此情況下,杜奇威別無選擇,只能讓錫韋雷克的美土聯軍向馬拉蒂亞突圍。
當然,突圍行動必須有所準備。
因為在此之前,杜奇威的命令是死守錫韋雷克,所以在他改變命令之後,第101突擊師、第2步兵師與第10步兵師沒能立即採取行動,直到16日上午,在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進攻部隊部署到位之後,才從錫韋雷克出發,向馬拉蒂亞方向突圍。
毫無疑問,美軍的突圍行動進行得非常艱難。
對美軍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陣地上的伊拉克軍隊,而是遠在數百千米之外,根本見不到的共和國陸軍的遠程炮兵。
因為對伊拉克國防軍不太放心,所以袁晨皓在調整部署的時候,讓第一戰鬥單位留下了一個偵察營,專門負責為遠程炮兵提供炮火引導。更重要的是,袁晨皓明確警告了伊拉克國防軍的幾位指揮官,千萬別低估美軍的戰鬥力,更別逞能。換句話說,遇到美軍的時候伊拉克軍隊的最佳選擇就是呼叫炮火支援。因為第一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已經部署到位,不再需要炮火支援,所以在美軍突圍的時候,第一戰鬥單位炮兵旅立即投入了戰鬥,而且是全部投入戰鬥。
打到當天下午,第十戰鬥單位的炮兵旅也投入了戰鬥。
不是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不夠用,而是凡城的彈藥在一個上午就用光了,不得不讓第十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參加戰鬥。
進入夜間,戰鬥變得更加激烈,連共和國空軍都派來了作戰飛機。
此時,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也接到了命令。不管錫韋雷克的美軍能否突圍成功,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都將在天亮前發起進攻,區別只是向什麼方向發起進攻。
毫無疑問,決戰將在16日到17日的夜間爆發。
因為早已將作戰任務安排給了各參戰部隊,所以裴承毅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各部隊的作戰報告。
可以說,在這個絕對不平靜的夜晚,裴承毅是最平靜的一個人。
大約21點左右(以巴格達時間為準),裴承毅收到了從前方發來的第一條消息,即在南方戰線上,由蘇勁輝親自指揮的攻打捨赫巴的作戰行動已經部署就緒,進攻將在30分鐘後正式開始。
在南方戰線上展開行動,即是為了牽制美軍,又是決戰行動開始的信號。
負責傳遞信息的通信參謀等待了大約5分鐘,確定裴承毅沒有調整計劃之後,才徵求了東方聞的意見,隨後發出了戰役行動開始的信號。
21點15分,一直在共和國西北地區上空巡邏的轟炸機群率先收到命令。
開戰時的那次行動之後,共和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表現就不太搶眼。雖然在10多天的戰鬥中,轟炸機群出動了好幾次,執行了大約4成的戰略打擊任務,摧毀了數千個軍事目標與戰略設施,用不到20%的彈藥完成了大約60%的遮斷式轟炸任務,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與以往的戰爭,特別是印度戰爭相比,共和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表現確實差強人意。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遇到了更加強大的對手。
從戰術層面上講,在與世界一流軍隊交戰的情況下,共和國空軍必須考慮對手制空力量構成的威脅。要知道,戰爭打到現在,共和國空軍也沒有奪得絕對的制空權,甚至沒能打垮對手。因為戰略轟炸機均部署在國內的空軍基地,即便使用遠程空射巡航導彈,轟炸機起飛之後,也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戰場,美軍有足夠的時間調整防空部署,甚至能夠組織起截擊力量,所以在使用戰略航空兵的時候,共和國空軍非常小心謹慎,除了禁止轟炸機靠近戰區之外,還頻繁調整導彈發射空域,以及轟炸機群的飛行線路。即便如此,在之前的戰鬥中,轟炸機群數次與危險擦肩而過。如果不是戰術航空兵過多的投入制空作戰,恐怕空軍早就讓戰略轟炸機群停飛了。
從戰略層面上講,嚴格限制戰略轟炸機的活動範圍是防止戰爭規模擴大的必要手段之一。不管怎麼說,戰略轟炸機是一個國家的主要戰略打擊力量之一,也是對手的主要監視對象。即便在和平時期,冷戰雙方都會高度監視對方的戰略轟炸機群,甚至為對方的每一架戰略轟炸機提供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並且安排專門人員負責。也就是說,戰略轟炸機群的調動與活動幾乎沒有多少秘密可言。戰爭中,就算讓戰略轟炸機掛著常規彈藥執行常規作戰任務,也能讓對方的情報機構與戰略防禦機構感到心驚膽戰。甚至可以說,戰略轟炸機每次起降都能引起不必要的擔憂。正是如此,美國當局也對戰略轟炸機的使用範圍做出了極為嚴格的限制。
當然,使用戰略航空兵,也有使用戰略航空兵的好處。
作為戰略部隊,不但平常的活動嚴格保密,還經常執行一些秘密任務,加上戰略轟炸戰術的特殊性,所以戰略航空兵的官兵很少關心他們執行的任務,也沒有太大的好奇心。在他們看來,不管執行什麼任務,他們要做的,就是駕駛轟炸機前往特定的空域,按照特定的指令發射攜帶的彈藥。因為攻擊程序完全通過戰術數據網絡傳輸,到底攻擊什麼目標由攻擊程序決定,所以戰略航空兵的飛行員甚至不太關心他們要打擊的對象,有的時候甚至沒有必要知道需要打擊的對象。
用一些轟炸機飛行員的話來說,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基於軍事信息網絡的自動控制系統的進步,轟炸機飛行員的主要任務不是駕駛轟炸機,也不是投擲彈藥,而是充當轟炸機自動飛行與作戰系統的「備份」,即在自動控制系統失靈的情況下,確保準確無誤的完成轟炸任務。因為轟炸指令保存在一台沒有併入軍事信息網絡的計算機內,所以在自動控制系統崩潰之後,飛行員只需要將那台計算機接到轟炸機的備用信息接口上,並且設置為閉路控制方式。如果這套方式都無法正常工作,飛行員就將結束作戰行動,駕駛轟炸機返回基地,或者在合適的地點彈射逃生。
總而言之,轟炸機飛行員更多的時候是個「監視者」,而不是戰爭的「參與者」。
這次轟炸行動就是如此,數十架轟炸機上的上百名飛行員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將要打擊什麼目標,甚至不太清楚彈艙內攜帶的是什麼彈藥。
機群到達發射導彈的空域之後,軍事信息網絡發來了發起攻擊的信號。因為沒有任何理智正常的人會把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武器交給冷冰冰的、具備了初級智能、由邏輯控制的計算機掌握,所以在發射導彈之前,需要由轟炸機上的飛行員來確認攻擊指令,並且由飛行員親手開啟控制著發射通道的機械鎖。因為執行的不是戰略轟炸任務,所以投彈的轟炸指令只由機長一個人掌握。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時候,得由機長與副駕駛同時下達指令。為了防止某個精神失常的機長或者副駕駛把幾十枚攜帶了核彈頭的導彈發射出去,2個機械鎖設在駕駛艙的兩側,任何人都無法單獨同時啟動兩把鎖。
在軍事信息網絡的控制下,分成數個機群的數十架轟炸機陸續發射了攜帶的遠程導彈。
雖然這些轟炸機沒有在一個地點,也沒有在同一時間發射導彈,整個行動看上去毫無規律可言,轟炸機上的飛行員也不知道其他轟炸機的情況,但是從整個戰局來看,數十架轟炸機的行動是有規律的,即所有轟炸機發射導彈的時間與空域都做了精心安排,以確保所有導彈在1分鐘之內到達同一地點,攻擊同一批目標。
毫無疑問,只有在對付具有強大自衛能力的時效敏感目標時才會採用這種戰術。
不可否認,出動數十架轟炸機絕對不是小事。事實上,在這些轟炸機從共和國的空軍基地起飛時,美國的戰略警戒衛星就發出了警報,美國的情報系統隨即全速運轉。僅僅用了幾分鐘的時間,NSA、CIA、國防安全情報局等等情報機構就對共和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作戰行動做出了評估,認為那幾十架攜帶了遠程空射巡航導彈的轟炸機將飛往戰區,像以往那樣,在伊朗、或者巴基斯坦上空發射導彈,然後返回空軍基地。
也就是說,美軍並沒想到,那些轟炸機的打擊對像會是其海軍艦隊。
這也不難理解,如果共和國要對付美國艦隊,早就動手了,不會拖到這個時候。
更重要的是,用來對付艦隊的導彈與用來對付地面目標的導彈幾乎沒有區別。
如果在以往,只有專用的反艦導彈才能用來對付艦隊,而用來攻擊地面目標的巡航導彈對艦隊幾乎沒有威脅。原因很簡單,對付地面目標的巡航導彈主要打擊固定目標,很少對付機動目標,而艦隊屬於機動目標,因此對付艦隊需要配備相應的制導系統。到了21世紀20年代,隨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問世,導彈的速度越來越快,攻擊末段的制導方式也越來越簡便。因為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能對所有開放式電子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很多新式反艦導彈的末段彈道都採用了閉路制導方式。如此一來,反艦導彈與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不再有明顯差別。
說得簡單一點,同一種導彈,只需要輸入不同的攻擊指令與攻擊程序,就能攻擊不同的目標。
在戰爭最開始的那幾天,美國海軍還會有所警惕。每當共和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升空飛往前線,美軍艦隊就會安排更多的防空戰鬥機來擴大防空搜索範圍,至少也得讓防空戰艦進入最高警戒狀態。「狼來了」的遊戲搞了好幾次後,美國艦隊的警惕性也放鬆了許多。收到從本土防空司令部發來的消息後,在紅海與東地中海上活動的2支美國艦隊只是象徵性的讓停在飛行甲板上的備用防空戰鬥機升空警戒,並沒有提高防空警備級別,甚至沒有讓防空戰艦啟動對空搜索雷達,繼續由預警機擔任防空警戒任務。
當然,美國艦隊不是疏忽大意。
沒過多久,在東經60度赤道上空運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顆戰略偵察衛星就發現了出現在伊朗上空的上千個閃光點。經過交叉對比後,NSA的中央計算機將這些閃光點判斷為導彈與轟炸機分離之後,發動機以火箭模式工作時發出的強烈紅外輻射。因為導彈將在數秒鐘內加速到4馬赫以上,所以戰略偵察衛星無法繼續跟蹤。當然,這一點也足夠讓美國海軍艦隊的指揮官感到放心了,因為這些閃光表明,那幾十架轟炸機發射的導彈根本無法對他們構成威脅。原因很簡單,在東地中海與紅海活動的美國艦隊都在導彈的打擊範圍之外,根本不用擔心遭到突然打擊。
再說了,導彈的發射地點已經暴露,也沒有突然性可言。
正是如此,美國艦隊在這個時候讓之前緊急升空的戰鬥機回到了航母上。
按照美國情報機構的估計,共和國空軍出動戰略轟炸機,是在幫助北方戰線上的共和**隊發起總攻。
事實上確實如此,因為就在轟炸機發射導彈的時候,還有數百架戰術戰鬥機在伊朗西北地區上空向遠在數百千米外的目標發射了上千枚巡航導彈,而且都是巡航速度超過了10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也就是美國偵察衛星發現閃光的地區,根本沒有出現共和國戰略轟炸機的身影,那些所謂的導彈閃光,實際上是一支伊朗軍隊發射的探空火箭,而且是經過了特別改進的探空火箭。執行這一特殊任務的伊朗軍人怎麼也想不明白,那些原本應該直接躥入夜空的火箭,為什麼會是上升到數千千米的高度之後突然轉向。他們也沒有辦法搞清楚,因為就在他們發射了這些火箭之後,一支由伊朗情報機構控制的憲兵部隊就將他們請上了卡車,並且把他們送到了位於盧特荒漠中的一處秘密軍事基地。直到戰爭結束後大約半年,這些伊朗軍人才陸續回到親人身邊。
至於那幾十架轟炸機發射導彈的具體地點,連執行任務的飛行員都知道。
雖然在共和國空軍的作戰記錄中,這些轟炸機的任務是打擊位於馬拉蒂亞的美軍防禦陣地,但是誰都知道,由這些轟炸機發射的1000多枚導彈,沒有一枚落在馬拉蒂亞,甚至沒有一枚飛向馬拉蒂亞。
以導彈高達20馬赫的巡航飛行速度計算,再過大約30分鐘,在東地中海活動或者在紅海活動的美國艦隊就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當然,這僅僅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