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一百二十七章 空中反擊 文 / 閃爍

    第一百二十七章空中反擊

    杜奇威在調兵遣將,袁晨皓也在密切關注著戰場上的變化。

    確認第101突擊師的低空打擊部隊到達馬拉蒂亞之後,袁晨皓立即聯繫了李東石,讓他把指揮攻打迪亞巴克爾的工作交給凌雲霄,去負責低空作戰的指揮工作。當然,袁晨皓沒有忘記更重要的事情,讓參謀給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的3個打擊營發送備用作戰計劃,並且讓這些分散在戰場上的空中部隊向馬爾丁、錫爾特與巴特曼集中。忙完這些事情,已經是傍晚時分了。為了保險起見,袁晨皓聯繫了梅樂馳,讓他在上半夜安排空軍或者海軍的戰鬥機重點轟炸馬拉蒂亞的美軍航空兵基地。

    必須承認,在心狠手辣這一點上,袁晨皓很像裴承毅。

    與裴承毅相比,袁晨皓更喜歡玩弄手段。

    從這番部署上就看得出來,從一開始,袁晨皓就沒有把攻打迪亞巴克爾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或者說並不認為攻打迪亞巴克爾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第101突擊師在9日夜間就到達了土耳其,所以袁晨皓在採納李東石的建議前就鎖定了目標。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杜奇威會讓第101突擊師參加圍攻第八戰鬥單位的作戰行動,從而迅速消滅西面戰場上的共和**隊,但是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杜奇威不可能這麼做。原因有兩點:一是第101突擊師是擅長打運動戰的突擊部隊,而不是擅長打陣地進攻戰的裝甲部隊,讓它去攻打巴赫切的第八戰鬥單位,簡直就是在送死;二是幹掉第八戰鬥單位後,還得幹掉第五戰鬥單位,杜奇威才能讓美軍揮師東進,對付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而美軍根本不可能趕在迪亞巴克爾淪陷之前吃掉2個戰鬥單位,也就不應該在西面戰場上浪費太多的兵力。

    因為杜奇威已經接受了在東面戰場上戰敗的事實,只是想拖住共和**隊的步伐,為在西面戰場上取得勝利爭取到足夠的時間,所以不會把第101突擊師放在西面戰場上,而是應該充分利用該師的強大戰術機動能力,讓其在迪亞巴克爾西面構築一道新的防線,擋住共和**隊的進軍步伐。

    綜合這些因素,袁晨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第101突擊師會迅速趕過來。

    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在第101突擊師的威脅下,讓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去攻打迪亞巴克爾,就是最低級的錯誤。

    採納李東石的作戰計劃後,袁晨皓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讓之前分散在戰場上的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的低空作戰力量逐步結束作戰行動,並且有秩序的向馬爾丁、錫爾特與巴特曼靠攏,做好參加空中作戰的準備工作。

    袁晨皓沒有讓低空部隊迅速集結,只是不想打草驚蛇。

    設想一下,如果杜奇威發現共和國陸軍的低空打擊力量開始集結,在調動第101突擊師的時候,他肯定會有所顧慮,從而讓袁晨皓錯失殲滅美軍唯一突擊部隊的機會,也就錯失了擴大戰果與奠定勝利的機會。

    為了做得逼真一點,袁晨皓甚至在其他方向上發起了幾次無關緊要的進攻。

    比如在馬爾丁方向上,袁晨皓讓表現還算不錯的伊拉克軍隊攻佔了克孜勒泰佩,讓裴承毅派來的部隊做出向西進軍的樣子,擺出了準備在敘土邊境地區大打出手的樣子,並且以此為誘餌,讓運輸第十戰鬥單位的1個低空打擊營趕了過去,協助伊拉克軍隊作戰。由比如在凡城方向上,袁晨皓讓負責防禦工作的伊朗軍隊向北發起進攻,看上去是在為進駐該地區的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提供掩護,實際上沒有多少意義,因為凡城北面的土軍根本沒有能力南下,為此袁晨皓也派了1個低空打擊營過去。最後在塔特萬方向上,因為土軍一直在騷擾駐紮該地的伊朗軍隊,所以袁晨皓將計就計,把第十戰鬥單位的最後一個低空打擊營派了過去。

    也許有人認為,袁晨皓這麼做,簡直就是掩耳盜鈴。

    共和國陸軍的低空打擊部隊有多厲害,恐怕杜奇威比袁晨皓還要清楚。讓3個低空打擊營去執行「打醬油」的任務,除非指揮官腦子進了水,不然就是別有所圖。問題是,第十戰鬥單位的空中部隊一直沒有完成部署。從參戰到現在,第十戰鬥單位的空中部隊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幫助前線作戰部隊運送作戰物資。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土耳其東南地區的交通設施太糟糕了,又沒辦法動用戰略空運力量,也就只能讓戰術空運力量擔負起後勤保障的重任。因為前線基地的部署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增加了垂直起降運輸機群的作戰負擔之後,很難部署低空攻擊機。事實上,在前線作戰的3個低空打擊營的兵力都不滿,大部分部隊都在後方看熱鬧,只有少數部隊在戰場上活動。

    不管杜奇威是否重視共和國陸軍航空兵的實力,他都不會忽視客觀存在。

    當然,實際情況已經悄然轉變。

    隨著通往凡城的鐵路線通車、馬爾丁的野戰機場投入使用,錫爾特機場的基礎設施基本修復,再算上一直在使用的巴特曼機場,不但物資運輸問題得到了解決,也有足夠的地方部署3個低空打擊營。

    袁晨皓一直忍著沒有讓低空攻擊機上場,等的就是與第101突擊師的決戰機會。

    要知道,第十戰鬥單位的低空打擊營的戰鬥力絕對不是吹出來的。因為只有3個營的編制,所以從規模上講,3個營都超過了以往的加強營。根據共和國國防部在2040年公佈的國防藍皮書,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編有Dw-26D型低空攻擊機192架。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3個打擊營各有64架Dw-26D,也就是每個營有8個連。而在正常編制下,1個營只有4個連,加強編製時也就6個連。也就是說,3個打擊營的規模,相當於正常編制下的6個營。

    在部隊的作戰能力一定的情況下,規模擴大等於戰鬥力增強。

    更重要的是,Dw-26D的性能比Dw-26B有了很大提高(Dw-26C是出口型號),還是第一種裝備了主動防禦系統的低空攻擊機,所以可以在敵方防空火力的威脅下作戰,並且完成作戰任務。因為美軍的AV-31A在Dw-26D之前開始設計,而且美國陸軍在一開始就提出了具備低空制空能力,也就是具備一定的超低空空戰能力,所以共和國陸軍也對Dw-26D的作戰能力提出了類似的要求,即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掛上對空武器,與敵人的低空作戰飛機爭奪制空權。

    由此可見,AV-31A與Dw-26D都沒有考慮與戰鬥機交戰。

    印度戰爭期間,Dw-26B就用實戰行動證明,在距離地面250米的低空範圍內,空軍的戰術戰鬥機很難對低空攻擊機構成威脅。準確的說,只要低空攻擊機的飛行員能夠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攻擊機的敏捷性,就能避開戰術戰鬥機的攻擊。因為在超低空的戰鬥中,受地形與作戰空域影響,任何飛行器都難以發揮速度優勢,所以速度快得多的戰鬥機反而不是更加敏捷的攻擊機的對手。按照共和國陸軍公佈的戰果,Dw-26B在印度戰爭期間至少擊落了27架印度空軍的戰鬥機,而且其中25架是用機關炮打下來的,另外2架則是在起飛的時候被Dw-26B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擊落的。

    因為低空攻擊機都有厚實的裝甲,所以不太懼怕小口徑高射炮。Dw-26D採用了動力引射技術,把2台螺旋磁感應推進器放到了機身背部,從而解決了推進裝置暴露在外的致命缺陷,並且在機身腹部採用了整體盒式裝甲,將防護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截。按照共和國陸軍做的內部測試,在30毫米口徑以下的高射炮面前,Dw-26D基本上不用規避。因為配備了主動防禦系統,所以在遇到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時候都不需要規避。

    用共和國陸軍的話來說,Dw-26D就是飛行的坦克。

    更重要的是,這還是一輛非常靈活的「飛行坦克」。

    雖然根據軍情局提供的情報,第101突擊師的2個打擊旅總共裝備了近400架AV-31A低空攻擊機(加大裝備量,也就是為了彌補AV-31A在打擊能力上的差距),但是軍情局已經證實,AV-31A肯定沒有配備主動防禦系統。事實上,作為一種採用傳統推進系統的低空攻擊機,也很難配備對電力供應要求非常高的主動防禦系統。雖然美國陸軍在AV-31A服役後不久,就要求採用空軍的方式,為其增添一組高能復合蓄電池,配備主動防禦系統,但是作為一種本來就相對廉價的低空攻擊機,不但內部改進空間有限、能夠增加的可用重量也非常有限,價格問題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沒有出現低空攻擊機之間的空戰,沒人知道主動防禦系統在以航炮為主要武器的超低空空戰中的價值,所以美國陸軍在衡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後,放棄了改裝AV-31A的想法。

    11日夜間,3個低空打擊營集結完畢。

    這個時候,李東石也知道了袁晨皓的真實企圖。雖然袁晨皓利用了他的戰術,但是李東石沒有胡思亂想。不管怎麼說,擊敗敵人是首要任務。

    因為第十戰鬥單位在組建的時候就被確定為一支以突擊能力為主的作戰部隊,而且項鋌輝早就決定讓李東石去指揮這支部隊,所以早在2036年,李東石就去參加了相關方面的培訓,專門學習了低空作戰的戰術。第十戰鬥單位成立後,在西南地區持續集訓,而訓練的主要課題就是如何充分有效的發揮低空部隊的作戰力量。事實上,選擇在西南地區訓練,就是因為該地區的崎嶇地形最能考驗低空部隊的作戰能力。

    作為空降兵出身的指揮官,李東石也深知低空作戰的重要性。

    接到袁晨皓的命令後,李東石有條不紊的給3個打擊營安排了作戰任務。

    這個時候,第101突擊師的低空打擊部隊已經出發了。

    相對而言,美軍更加急切的需要空中支援。事實上,正是美軍需要空中支援,杜奇威才會把第101突擊師派過去,也才會有11日夜間的那場低空決戰。

    與美軍相比,第十戰鬥單位的打擊營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不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

    按照袁晨皓制訂的作戰計劃,在打垮美軍的低空打擊部隊之前,都不需要執行對地打擊任務。也就是說,3個營的近200架低空攻擊機將全部扮演「低空戰鬥機」的角色,全力奪取超低空制空權。

    11日夜間的這場戰鬥,注定會載入史冊。

    站在美軍的角度,只能用「出師不利」來形容。

    機群正在準備出發的時候,馬拉蒂亞的美軍基地與被美軍徵用的機場就遭到了共和國戰鬥機的打擊。雖然受實際情況的限制,梅樂馳只派來了2個大隊的40來架J-17E多用途戰鬥機,而且全部都在幾百千米外的伊朗領空使用遠程彈藥發起攻擊,但是這次來得非常及時的轟炸行動迫使第101突擊師的AV-31A機群不得不分成幾個批次投入戰鬥,從而讓美軍失去了唯一的優勢,最終改變了當天晚上的戰鬥結果。

    設想一下,如果400架AV-31A同時投入戰鬥,以2打1的方式與Dw-26D交戰,恐怕完蛋的就是第十戰鬥單位的打擊營了。要知道,在低空空戰中,導彈幾乎派不上用場,真正管用的就是航炮。也就是說,低空空戰都發生在目視範圍之內,沒有超視距空戰的說法。在這種戰鬥中,決定勝負的絕對不是性能,而是數量。這就好比一個神箭手能夠在百步之外放倒好幾個敵人,而在短兵相接的肉搏戰中,除非實力差得太大,不然一個人根本打不過兩個人。這就是雙拳難敵四掌的道理。

    沒有了數量優勢,美軍就不會有多大的勝算。

    第一輪戰鬥中,美軍就損失了數十架AV-31A。雖然在激烈的戰鬥中美軍也擊落了10多架Dw-26D,但是所有執行打擊任務的AV-31A都沒能到達戰場上空,更不可能完成對地打擊任務。

    等到美軍指揮官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改變局面了。

    在11日夜間的前3輪空戰中,美軍就損失了大約140架AV-31A。雖然共和國陸軍航空兵也損失了大約60架Dw-26D,但是成功阻止了美軍的打擊行動,保護了正在攻打迪亞巴克爾的地面部隊,從而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進入12日凌晨,美軍放棄了對地打擊行動,全力奪取制空權。

    激烈的超低空空戰一直持續到天亮之前,雙方才陸續撤出了戰場。

    按照美國陸軍公佈的相關消息,在11日到12日的這輪戰鬥中,損失了312架AV-31A與63架VC-31。按照共和國陸軍公佈的戰報,損失了107架Dw-26D。

    作為第一次由低空攻擊機唱主角的空戰,這場戰鬥被寫入了雙方的軍事教科書。

    也正是在這場空戰之後,雙方的軍事家開始研討摸索超低空空戰的戰術。

    事實上,在中東戰爭結束前,共和國陸軍航空兵就暗中調整了Dw-X項目的性能技術指標,不再一味追求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將超低空空戰能力也列了進去,並且要求具備足以奪取超低空制空權的能力。美國陸軍的動作也不慢,在放慢了AV-X的發展計劃後,還暗中啟動了一個專門的項目,即單獨研製一種以奪取超低空制空權為主要任務的低空作戰飛行器。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因為第101突擊師沒能完成作戰任務,即沒有能夠重創圍攻迪亞巴克爾的第十戰鬥單位與第一戰鬥單位,所以在12日上午,杜奇威不得不命令死守該地的第7步兵師與第82戰略師(部分)開始向西突圍。

    事實上,杜奇威早就意料到,第101突擊師改變不了局面。

    在他看來,11日夜間的戰鬥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迫使共和國陸軍放慢進攻速度,在攻佔迪亞巴克爾之後,必須停下前進的步伐,重新組織進攻力量。如此一來,美軍就能在錫韋雷克組織防禦。

    嚴格說來,第101突擊師的行動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因為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地面部隊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負責運送作戰物資的垂直起降運輸機群也沒有在11日夜間的戰鬥中遭受損失,所以在佔領了迪亞巴克爾之後,袁晨皓完全能夠讓地面部隊繼續向西進攻,在美軍部署好防禦前佔領錫韋雷克,瓦解杜奇威的防禦計劃。

    問題是,12日下午,美軍開始突圍後不久,裴承毅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這下,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不得不停在迪亞巴克爾,等待下一步指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