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一百零六章 海上平台 文 / 閃爍

    第一百零六章海上平台

    「不是什麼急事,我就在外面等了一會。」張孝瓏放下帶來的電子閱讀器,非常自覺的去給自己沖了杯無糖咖啡,因為他對裴承毅推崇備至的龍井綠茶確實沒有多少興趣。「這是老劉發過來的,讓我親自交給你,說是幫得上忙。」

    「幫忙?」

    「阿勒頗剛剛遭到轟炸,損失不小吧?」

    裴承毅愣了一下,隨即拿起那台閱讀器。

    文字資料沒有多少,主要是一些立體結構圖。只看了幾幅結構圖,裴承毅就朝張孝瓏投去了驚訝的目光。軍情局特工笑了笑,示意裴承毅繼續看下去。張孝瓏只是傳話人,根本不懂技術,也就無法替裴承毅做詳細說明。

    裴承毅看到的是一個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牽頭,海陸空天與陸戰隊參與,由軍情局負責聯絡與保密工作,代號為「鯤」的大型軍事項目。從這個代號就看得出來,這是一個海上軍事平台項目。

    早在20世紀,就有人提出了建設「海上浮動城市」的想法。21世紀初期,美國海軍率先提出了「海上軍事基地」的設想,並且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炒得最火熱的時候,甚至提出了「具體方案」,即以對接的方式,將5艘擁有200米直通甲板的駁船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座擁有一條1000米跑道、能夠讓C-130這樣的戰術運輸機起降的海上基地。因為這樣的海上基地對結構強度的要求非常高、容易遭到攻擊、速度太慢、費用太高等等因素,到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之後,該設想就煙消雲散了。

    問題是,「海上基地」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在相關開發上最積極的還是美國。

    伊朗戰爭期間,美國體會到了「孤軍作戰」的滋味。雖然依靠伊拉克的軍事基地,美軍不需要為部署問題發愁,但是伊拉克基本上是一個內陸國家,僅有的巴士拉港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因為周邊的科威特、沙特、卡塔爾等國要麼不支持美國攻打伊朗,要麼害怕遭到伊朗報復,均沒有向美國開放港口,所以美國不得不在戰爭前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向伊拉克運送作戰部隊與作戰物資,使戰爭失去了突然性。正是如此,伊朗才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戰爭準備工作,共和國與俄羅斯也才有足夠的時間有條不紊的為伊朗提供援助。嚴格說來,如果美國當時能夠發起突然進攻,恐怕伊朗戰爭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了。

    受此影響,伊朗戰爭還未結束,美國海軍就再次提出了建造海上基地的設想。

    與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不同的是,美國海軍這次非常「務實」,從一開始就把「海上基地」訂為準軍事設施。說簡單一點,「海上基地」不會靠前部署,更不可能進入戰區,而是承擔中轉與投送作戰部隊的任務,也就是兵力投送平台。如此一來,除了繼續採用組合結構的設計思想之外,還可以按照民用設施與民用船舶的標準進行建造,從而大幅度的降低建造成本與設計費用。按照美國海軍估計,1座由5艘10萬噸級駁船組成的「海上基地」的建造總費用不會超過300億美元,如果為每個戰區配備1座,則算上設計費用,單價不會超過400億美元。雖然從單價上看,這絕對是最為昂貴的武器,但是從作戰效能,特別是投送作戰部隊的效能上看,1座「海上基地」頂得上3支航母戰鬥群加上3支兩棲突擊艦隊,效費比非常高。

    非常可惜的是,沒等美國海軍採取行動,伊朗戰爭就陷入僵局。

    隨著美軍攻佔胡齊斯坦省,控制了霍梅尼港、阿巴丹港,物資運輸工作迎刃而解,也不再需要「海上平台」了。

    當然,美國海軍並沒死心。

    不管怎麼說,伊朗戰爭是美國當局為了消耗掉國內過剩物資打的一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打贏。大蕭條爆發之後,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美國共和黨總統弗雷德裡克只能推行凱恩斯主義,以財政預算開支的方式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而國防預算就是政府財政開支的大頭。

    在軍費比較充足的情況下,美國海軍決定單獨搞「海上平台」。

    可以說,在美國海軍的努力下,2027年左右,「海上平台」幾乎就要變成現實了。當時承包該項目設計工作的諾思羅普公司已經完成了總體設計,細節設計也進行了一大半,就等美國國會批准採購經費了。非常可惜的是,共和黨在這一年輸掉了大選,而當選的民主黨總統韋斯特伍德的競選口號就是縮減政府開支,提高政府公信度,增強美元購買力。以當時的情況,別說花400億美元購買一座「海上平台」,就算只需要40億美元,白宮也不會批准這樣的軍購合同。

    用「胎死腹中」來形容美國海軍的「海上平台」項目,一點也不為過。

    與美國海軍相比,共和國海軍就要幸運得多了。

    早在第四次印巴戰爭後,共和國海軍就提出了與「海上平台」類似的方案。當時的情況是,因為沒有航程足夠遠的作戰飛機,所以共和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在參戰之後,只能打擊印度北部地區的目標,而無法打擊印度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因為無法一舉摧毀位於印度次大陸南端的戰略導彈基地,擔心遭到印度的核包袱,所以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共和國的表現非常謹慎。在此情況下,共和國海軍提出了建造一種能夠讓重型戰鬥機正常起降的大型海上作戰平台。

    非常可惜的是,這樣設想很快就被否決了,因為運載戰鬥機的首選肯定是航母。

    隨後20年,雖然共和國參加過多場戰爭,但是留給海軍發揮的空間並不大,所以共和國海軍沒有建造「海上平台」的迫切需要。直到2035年的印度戰爭,共和**隊才首次感受到了投送能力不足帶來的問題。在戰後的總結報告中,裴承毅就明確提到,如果擁有一支由海到陸的投送部隊,印度戰爭的結果將對共和國更有利。雖然裴承毅沒有明確指出所謂的「投送部隊」到底是航母戰鬥群、兩棲攻擊艦隊、還是別的什麼,但是大部分海軍將領都認為,裴承毅指的是一種主要用來投送地面作戰部隊,而且投送能力遠超過兩棲攻擊艦隊,擁有完善的自我保障能力的海上作戰平台。顯然,這就是美國海軍搞了幾十年的「海上平台」項目。更重要的是,印度戰爭之後,裴承毅去了裝備辦公室,而且擔任裝備研製與採購的審批工作,所以在軍費相當緊張的情況下,海軍還是獲得了一筆不算少的研製經費,啟動了共和國的「海上平台」項目。

    受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海軍從一開始就決定走「親民路線」。

    說簡單點,就是把降低採購與維護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上。雖然林嘯雷在2037年出任總參謀長之後,非常重視這個能夠讓海軍脫胎換骨的計劃,要求海軍加快開發速度,但是新任海軍司令華劍鋒並不認為應該隨意花費納稅人的血汗錢,在「海上平台」項目上仍然非常小心謹慎,要求承擔設計工作的華東船舶設計院必須把降低成本放在首位,不要為了趕進度而放棄某些必要工作。

    顯然,華劍鋒的這一態度讓林嘯雷很是不爽。

    這個時候,林嘯雷全力推動的「大艦隊計劃」也受到了影響,建造「重慶」級航母的工作一再受阻。為了讓國防部在航母建造上讓步,林嘯雷必須做出犧牲。既然華劍鋒在「海上平台」計劃上的熱情度不高,該計劃就可以捨棄。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海上平台」項目落到了國防部的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一變動,讓「海上平台」項目起死回生。

    新任國防部長帥永康與顧衛民一樣,是一個「會計出身」的官員,做什麼事之前都會算筆賬。作為顧衛民的心腹,帥永康要想在國防部長的位置上幹出點名堂來,就得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帥永康一直在做一件他認為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阻止林嘯雷破壞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說直接一點,就是不讓林嘯雷亂來,避免在國防建設上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

    林嘯雷拚命打造「大艦隊」,帥永康卻堅決反對與美國搞海上軍備競賽。

    獲得「海上平台」項目的主導權後,帥永康一反常態,決定大力支持這個項目。不得不承認,林嘯雷在玩手段上還是差了一點。因為他之前也在大力推進這個項目,所以在帥永康明確表態支持後,他沒有反對,而是主動提出了成立一個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一起牽頭的項目組,而帥永康則順水推舟,把四大軍種與陸戰隊拉了進來。到這個時候,林嘯雷才反應了過來,可是反對已經來不及了,也就只能把軍情局也拉了進來,並且以保密為名,要求由軍情局負責總體協調工作。事實上,帥永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用「海上平台」項目對付由林嘯雷全力支持的「重慶」級超級航母。

    受此影響,前幾年,共和國就有人提出了「航母無用論」。

    因為這種論調對「海上平台」也沒有好處,畢竟航母都沒用了,比航母慢、更加脆弱的海上平台就更加沒有用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帥永康並不想在「海上平台」上花費太大的精力。

    非常可惜的是,帥永康沒有算到李存勳的態度。

    既然這件事情落到了李存勳的手上,那就不會無果而終。從某種意義上講,林嘯雷在最後關頭把李存勳拉進來,就是因為他看透了帥永康的真實意圖,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海上平台」項目將凶多吉少。

    有了李存勳,帥永康也就只能將計就計了。

    當然,在軍情局的策劃下,共和國的「海上平台」項目一直不為外界所知。

    為了做到保密,軍情局用上了「偷梁換柱」這一招。事實上,早就被外界廣泛所知的「快速戰略投送艦隊」就是「海上平台」。

    按照張孝瓏提供的情報,隨著最後2艘「快速投送艦」在年初服役,「海上平台」已經具備了實戰部署能力。當然,與美國海軍提出的「海上平台」不同的是,共和國的「海上平台」不僅僅是兵力投送平台,還是一個物資轉運平台,以及綜合保障平台。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能夠率先搞出「海上平台」,主要得益於技術進步。

    在連航母都得講求隱身的時代,長1000多米,寬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海上平台」無疑是最為醒目的打擊對象了。別說抵擋飽和攻擊,1艘潛艇就能對其構成致命威脅。更要命的是,「海上平台」幾乎無法規避攻擊。只要有足夠強大的情報系統,航母這類大型戰艦能夠憑借速度避開危險,而沒有任何速度優勢可言的「海上平台」卻無法規避危險。如果考慮到「海上平台」的可部署範圍,即受結構強度影響,只能部署在海況較好的海域,在天氣相對惡劣的情況下,不但無法正常運作,還有受損的可能性,那麼「海上平台」更加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可以說,美國海軍搞了幾十年都沒有搞出個名堂來,就是受這些問題的限制。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得提高技術水平。

    共和國海軍的「快速戰略投送艦隊」從一開始就採用了統一船體結構設計,雖然按照共和國海軍的說法,採用統一船體主要是為了減少維護量,降低維護成本,但是實際情況卻是為了統一接口,方便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改裝,然後拼湊成「海上平台」。正是如此,「快速投送艦」都非常特殊。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雙體衝浪船型的10萬噸級大型貨輪,「快速投送艦」在大量採用民用建造標準的情況下,在關鍵系統上採用了軍用艦艇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採用了系統化設計。別的不說,在8艘快速投送艦中,只有2艘艙室設置最為靈活的散裝型擁有完備的動力系統,即配備了可控聚變反應堆,其他6艘都只有蓄電池,以及由海軍開發的定向式電力供應系統。

    這種設計帶來最大好處就是保證了「海上平台」的速度。因為所有投送艦都採用了噴水推進系統,而且依靠調節推進系統的方向來改變航向,沒有可操作的轉向舵,所以由6艘投送艦組成的「海上平台」的最大航行速度能夠達到30節,完全能夠滿足在次要海域作戰時的要求。另外一個顯著好處就是在遇到威脅的時候,「海上平台」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分散,避免一次性損失全部作戰能力。在極端情況下,只要有1艘散裝型與2艘集裝箱型投送艦還能作戰,就能組成一座擁有基本作戰能力的「海上平台」。

    當然,達到以上目的的基礎還是技術。

    將6艘長度均超過200米的大型船隻連接起來,並且使其在任何狀況下都像1艘船隻那樣航行,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強度。在5級海況下,船頭很有可能高出海面數米,而船尾很可能沉下去數米,由此產生的浮力差,足以將100根直徑1米的鋼管折斷。要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再好的設想也只是設想。

    顯然,從材料上著手很難在短期內取得突破。

    華東船舶研究所採用了一個巧辦法,那就是用「柔性鏈接」來解決強度問題。說直接一點,組成平台的6艘船不是強行拼接在一起的,而是搞一個萬向接頭鏈接在一起的。問題是,世界上根本沒有能將2艘10萬噸級船隻連接在一起的萬向接頭。工程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用磁力鎖取代萬向接頭,由計算機來控制磁場與方向,從而控制連接點的力量與方向。當然,這還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當6艘投送艦組成「海上平台」的時候(另外2艘投送艦在兩側充當物資轉運平台),只有位於前後兩端的2艘散裝型投送艦上的推進系統以正常方式工作,及為平台提供前進動力,另外4艘投送艦上的推進系統都充當姿態控制推進器,即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航行姿態,保證6艘投送艦始終在一個條直線上。

    這麼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

    別的不說,要想精確控制平台的姿態,達到可以讓飛機正常起降的水平,至少需要設置上千個應力傳感器來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需要上百台姿態控制推進器,以及一台超級計算機來控制這些推進器。

    正是如此,美國海軍才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

    事實上,對共和國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艱巨的挑戰。

    說直觀一點,把6艘長度均超過200米的投送艦連接起來,就如同把6根牙籤頭對頭的豎起來一樣困難。

    看完張孝瓏提供的資料,裴承毅的第一感覺就是在做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