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九十六章 突圍 文 / 閃爍

    第九十六章突圍

    因為不是學歷史的,所以裴承毅對唐帝國的瞭解並不多,甚至不知道蘇定方是誰。

    7月1日夜間,杜奇威焦急萬分的調整部署時,裴承毅也在關注戰場上的情況。與杜奇威相比,裴承毅需要重視的問題就多得多了。

    布呂歇爾壓根就不是問題,也不可能是問題。

    美國陸軍中將帶著2個旅奔向哈卡裡的時候,裴承毅就看出了杜奇威的如意算盤,也就沒有把這2個旅的美軍放在眼裡。站在裴承毅的立場上,在杜奇威想通過哈卡裡方向上的陣地戰爭取時間的情況下,他沒有任何理由放慢進攻速度。打敗杜奇威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讓杜奇威的部署完全落空。

    從某種意義上講,攻打凡城的戰鬥都比攻打哈卡裡的戰鬥重要得多。

    因為有一條在20世紀初修建的鐵路從伊朗境內直通凡城,所以凡城成為了北線軍團的第一個前線後勤保障中心。不管裴承毅準備如何發動後面的進攻,只要想在北線戰場上有所作為,都得打下凡城。

    萬幸的是,攻打凡城的緊迫性並不明顯。

    因為第一戰鬥單位的支援旅兵不刃血的拿下了巴什卡萊,運送物資的車隊可以抵達這座人口僅有數千的城鎮,所以前線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問題還不是很明顯。正是如此,裴承毅才把攻打凡城的任務丟給了緊跟第一戰鬥單位的伊朗步兵師。事實上,裴承毅也沒有指望伊朗軍隊能夠單獨打下凡城。按照他的部署,伊朗軍隊只需要頂在凡城南面,阻止駐紮在凡城的土軍南下就行了。如果能夠包圍凡城,困住裡面的幾萬土軍,那就再好不過了。至於攻打凡城,只要第五戰鬥單位與第八戰鬥單位的進攻開始,土軍就得收縮戰略防線,說不定會主動放棄凡城。就算土軍不會放棄凡城,也可以通過讓第一戰鬥單位攻佔位於凡湖對岸的塔特萬來迫使土軍主動撤退。

    總的說來,攻打凡城很重要,卻不緊迫。

    對裴承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第十戰鬥單位能否及時投入戰鬥,並且趕在美軍增援部隊到達迪亞巴克爾之前,在圈定的戰場西面構築起一道足夠強大的防線,把美軍增援部隊擋在這道防線的外面,迫使杜奇威源源不斷的投入兵力。

    只有做好了這件事情,後面的戰鬥才能順利取勝。

    問題是,天有不測風雲。

    就在第十戰鬥單位有條不紊的做著進攻準備的時候,軍情局送來的一份最新情報,準確的說是杜奇威的最新調整打了裴承毅一個措手不及。

    之前還在巴什卡萊南面阻擊伊朗軍隊的美軍開始向西轉移。

    雖然美軍的突擊部隊還沒有出發,但是從美軍的行動來看,布呂歇爾很有可能放棄固守哈卡裡的打算,主動向西突圍。

    這有可能嗎?

    不管怎麼說,情報裡說得非常明確,美軍的裝甲部隊正在集結,而且已經有先頭部隊向西運動。

    與以往不一樣的是,裴承毅沒有立即做出決斷。

    讓情報參謀密切留意軍情局發來的其他情報之後,裴承毅聯繫上了袁晨皓。

    「我也剛剛收到情報,確實很難讓人相信。」袁晨皓的神色非常嚴峻,「我們一直認為杜奇威會讓布呂歇爾死守哈卡裡,可是從這份最新情報來看,杜奇威可能改變了主意,準備在山區裡跟我們打運動戰。」

    「問題是,他有多少資本?」

    袁晨皓微微皺了下眉頭,知道裴承毅是話裡有話,也就沒有接嘴。

    「不可否認,當前的形勢對杜奇威非常不利。就算不考慮還沒有到達海灣地區的第五戰鬥單位與第八戰鬥單位,李東石的第十戰鬥單位就能讓杜奇威頭痛。」裴承毅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問題是,讓布呂歇爾突圍,能夠收到比固守哈卡裡更好的效果嗎?因為第一戰鬥單位還在一百多千米之外,所以杜奇威的這一番調動肯定是針對第十戰鬥單位。雖然第十戰鬥單位的戰術空運力量留在伊朗為第一戰鬥單位空運作戰物資,但是作為指揮官,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戰術空運部隊隨時可以轉移到伊拉克,為第十戰鬥單位空運物資。更重要的是,航空兵裡的打擊力量明天夜間就能到達,不管布呂歇爾的速度有多快,都不大可能在明天天黑前離開戰場。只要我們的低空攻擊機群到達戰場,就算不出動地面部隊,布呂歇爾也是凶多吉少。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第十戰鬥單位本來就是一支擅長打小規模突擊戰鬥的作戰部隊。在山區內跟第十戰鬥單位打運動戰,恐怕美軍還沒有那麼大的本事。綜合這些因素,我覺得杜奇威這番調動太可疑了。」

    「你是說,杜奇威在糊弄我們?」

    裴承毅點了點頭,說道:「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暫時撇開我開始說的,收到這份情報後,我們會怎麼幹?」

    「毫無疑問,肯定得讓第十戰鬥單位立即出動,在山區內阻擊突圍的美軍。」

    「這只是其一。如果搞得不好的話,還得讓第一戰鬥單位轉向南下,參與圍剿布呂歇爾的作戰行動。」

    袁晨皓微微點了點頭,表示認同裴承毅的觀點。

    「因為第十戰鬥單位的空運力量還在伊朗,所以阻擊布呂歇爾的行動不會很順利,動用第一戰鬥單位的可能性非常大。到了這個地步,別說按照我們之前的計劃發動進攻,恐怕連最基本的作戰目的都達不到。」裴承毅停頓了一下,轉口說道,「不管杜奇威做什麼,都不應該偏離其基本目的。把布呂歇爾派往哈卡裡,足以杜奇威沒有指望土軍,而是希望通過布呂歇爾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讓美軍的主力部隊到達戰場。也就是說,不管布呂歇爾是死守哈卡裡,還是全力突圍,都是在為杜奇威爭取時間。由此可見,如果我們認為布呂歇爾正在準備突圍的話,就會在圍剿行動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看來,我們把問題想得太複雜了。」

    「準確的說,這不是問題。」

    袁晨皓笑了笑,知道他的小心眼被裴承毅看穿了。

    不管怎麼說,如此簡單的戰術企圖,袁晨皓不可能看不出來。

    「杜奇威不會認為能夠用如此拙劣的手段騙住我們。」裴承毅歎了口氣,說道,「軍情局已經證實,第1裝甲師的第二個旅的官兵已經到達迪亞巴克爾,預計將在明天凌晨開始進行戰鬥準備,最快能在明天上午離開迪亞巴克爾。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歐洲軍團的其他三個旅將在後天上午全部到達迪亞巴克爾。也就是說,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到三十個小時了。雖然我對第十戰鬥單位的的突擊能力有很大的信心,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杜奇威不會低估我軍的戰鬥力,也就不會有任何鬆懈。我覺得,杜奇威在這個時候讓布呂歇爾擺出突圍的架勢,就是要迫使我們不得不首先圍剿布呂歇爾。」

    這次,裴承毅沒有把話說得太直接,意思卻非常明確。

    說簡單一點,杜奇威已經把皮球踢到了裴承毅的腳下。如果裴承毅不打算圍剿布呂歇爾,杜奇威就假戲真做,讓2個美軍旅迅速向西突圍,搶先到達錫爾特,穩住陣腳的同時為增援部隊構築防禦陣地。到時候,就算裴承毅投入兩個戰鬥單位,也不見得能夠迅速撕開美軍的防線。如果情況相反,杜奇威就會讓布呂歇爾退回哈卡裡,繼續死守,而到達迪亞巴克爾的增援部隊將以最快的速度衝向錫爾特,控制這座至關重要的城市。雖然裴承毅可以讓第一戰鬥單位南下攻打錫爾特,但是杜奇威也可以讓美軍北上控制塔特萬,從而與凡湖對岸的凡城遙相呼應,讓攻打凡城的戰鬥變得異常艱難。

    看上去,選擇權在裴承毅的手上,實際上,主動權在杜奇威的手中。

    由此可見,杜奇威確實是一位足以與裴承毅抗衡的高級將領。也許,還是唯一能夠與裴承毅抗衡的美軍將領。

    不管怎麼說,袁晨皓才是北線指揮官。

    見到裴承毅不打算繼續說下去,袁晨皓略微思索了一下,說道:「圍剿布呂歇爾肯定不現實,就算兩個旅的美軍有足夠大的誘惑力,也不應該顧此失彼,擋住美軍的增援部隊才是關鍵。問題是,我們必須讓杜奇威相信,在布呂歇爾有可能突破包圍圈的情況下,我們會做出更加謹慎的選擇。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不太圓滿的戰果。只有這樣,才能釣起杜奇威的胃口,讓他做出錯誤的判斷。」

    「你的意思是……」

    「讓第十戰鬥單位做出圍剿布呂歇爾的樣子,然後劃出一個更大的包圍圈。」

    裴承毅微微皺了下眉頭,看樣子,已經搞清楚了袁晨皓的意思。

    圍剿布呂歇爾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劃出一個更大的包圍圈。

    按照最初的計劃,第一階段進攻戰役的西面邊界就是錫爾特。換句話說,只要控制了錫爾特以東與凡湖以南的地區,就算沒有辦法繼續向外推進,這個結果也能為共和國當局所接受。更重要的是,這也更容易被美國當局與土耳其當局接受。不管怎麼說,這塊地區僅佔土耳其國土面積的五十分之一(大約18000平方千米),而要安置的是相當於土耳其總人口八分之一的1000萬庫爾德人。就算土耳其當局無法接受再次被分割的現實,美國當局也會承認這一結果。

    擴大包圍圈,等於擴大佔領區。

    從政治上考慮,裴承毅不能冒這個險。問題是,如果無法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任何考慮都沒有意義。

    想到這,裴承毅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不用向西擴張太多,只需要把目標改為錫爾特與迪亞巴克爾之間的巴特曼。」袁晨皓非常瞭解裴承毅,也就沒有浪費時間。「如果能順利攻佔巴特曼,第一階段進攻結束後,我們的防區範圍最多增加三成,防線長度則增加不到一成,對我軍的壓力並不大,完全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關鍵就是,我們已經錯過了攻打巴特曼的最好時機,只能把美軍的第一批增援部隊放進來,分兩次戰鬥解決兩股美軍。因為美軍的主力部隊緊緊跟在第一支增援部隊的後面,所以進攻行動必須果斷迅速。為了防止美軍增援部隊反向突圍,還得在進攻行動開始後投入重兵。」

    「也就是說,得拿出第十戰鬥單位的全部看家本領。」

    「主要是戰術空運力量,其他的都好說。」

    裴承毅長出了口氣,說道:「關鍵還是你前面提到的,時間窗口非常狹窄,最長二十四小時,最短十個小時。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打下巴特曼,並且建立防禦陣地,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讓第十戰鬥單位上場的原因。」

    袁晨皓這麼一說,裴承毅也笑了起來。

    很明顯,早在戰役策劃階段,裴承毅就考慮到了可能出現的變數,意識到會遇到一些硬仗,才把最擅長打硬仗的李東石調了過來。當年在農黑、五老與蘭契,李東石所在的空降部隊都證明了其頑強的戰鬥作風。如果需要一支部隊在10個小時內打下巴特曼,並且建好足夠擋住數個美軍旅、甚至數個美軍師的防禦陣地,恐怕就只有李東石的第十戰鬥單位有這個能耐了。

    考慮了一陣,裴承毅開口說道:「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第一戰鬥單位越過凡城之後就讓第十戰鬥單位的戰術空運部隊返回伊朗,為大規模突擊行動做好準備。我會立即調整第十戰鬥單位的作戰任務,在其進入土耳其境內之後,由你直接指揮。記住,盡快給我一份戰術計劃。」

    「沒問題,我馬上著手處理。」

    「還有,建立一條新的聯絡通道,第十戰鬥單位參戰之後,留在伊拉克北部地區的炮兵部隊也由北方前線指揮部指揮。」

    「我盡快安排,還有別的事情嗎?」

    「暫時沒有了,有了再聯繫。」

    通話結束後,裴承毅立即把楊少勇叫了過來,讓上校參謀去調整第十戰鬥單位的作戰任務。

    此時,距離第十戰鬥單位發動進攻還有不到2個小時。

    戰場上,布呂歇爾的裝甲部隊還在集結。

    雖然暫時不用擔心遭到空中打擊,而各主戰裝備都停在具備抵抗重型炮彈的防禦工事內,也不需要擔心遭到突然炮擊,但是布呂歇爾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因為杜奇威的突圍命令完全打亂了他的作戰部署。

    不管怎麼說,打到這個時候,布呂歇爾想不服氣都得服氣。

    杜奇威確實比他厲害得多。

    問題是,突圍有意義嗎?

    雖然2個旅還有萬餘官兵,是一支突擊能力很強大的部隊,但是現在四處都是共和國陸軍的裝甲部隊,就算布呂歇爾對美軍的突擊速度很有信心,也不見得能夠跑得比共和國陸軍快。

    跑不過對手,突圍就是送死。

    如果考慮到共和國陸軍的低空突擊能力,那更是送死了。

    更讓布呂歇爾擔心的是杜奇威的態度。

    在讓他進行突圍準備的時候,杜奇威沒有明確提到在什麼時候突圍,甚至沒有提到在什麼情況下突圍,只是讓他做準備,並且要求在接到突圍命令後,能在30分鐘只內展開行動。也就是說,達到最高戰鬥戒備狀態。

    進入最高戒備狀態不是問題,問題是,總得讓前線指揮官知道該如何突圍吧。

    杜奇威的態度讓布呂歇爾相信,陸戰隊上將並沒考慮突圍的問題,只是希望利用2個旅的突圍裝備工作達到某個目的。

    正是如此,在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布呂歇爾留了一手。

    這也不算違抗命令,畢竟2個旅萬餘官兵不可能在同一時刻離開防禦陣地,踏上突圍的道路。按照正常的出發速度,從第一個營出發到最後一個營出發,至少需要幾個小時,而在這幾個小時內,足夠沒有做好突圍裝備的營做好準備了。也就是說,布呂歇爾只讓充當突圍先頭部隊的2個裝甲營與2個機步營做進入了最高戒備狀態,讓4個營提高戒備,其他部隊則留在了防禦陣地上。

    不得不說,布呂歇爾確實比杜奇威差多了。

    不是他的戰術才能差,而是在把握大局方面,遠遠比不上杜奇威。

    要知道,他的這個舉動被共和國的無人偵察機發現之後,讓裴承毅與袁晨皓不再懷疑之前做出的判斷,即2個美軍旅並沒安心突圍。

    更要命的是,在接下來的突圍行動中,因為還有10多個營沒有做好準備,所以美軍的突圍速度並不快,也沒有形成突擊尖鋒,在遇到第十戰鬥單位的阻擊部隊時,突圍部隊兵力不足的問題就成了致命問題。

    由此可見,葬送這2個旅的不是杜奇威,而是布呂歇爾。

    可惜的是,杜奇威當時正在給增援部隊部署作戰任務,並沒注意到布呂歇爾「偷工減料」的行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