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針鋒相對
杜奇威充分利用了美國的情報機構,裴承毅也沒讓軍情局閒著。
嚴格說來,軍情局比美國的情報機構積極主動得多。
雖然作為戰爭直接策劃者的李存勳沒有參與相關工作,但是劉曉賓非常希望借助這次機會增強威望、提高地位,更希望鞏固與裴承毅的同盟關係,所以從一開始,劉曉賓就比裴承毅積極。
更重要的是,軍情局屬於「集約型」情報機構。
在前後兩任強勢局長30多年的任期內,軍情局由一個隸屬於總參謀部的軍事情報機構發展成為共和國最龐大的情報安全機構,本身就是一種本質上的飛躍。到劉曉賓即將接手的時候,軍情局的規模已經超過了CIA與NSA,成為全球第一大情報機構。因為軍情局的所有信息都未正式公開過,所以沒有人知道軍情局的確切規模。事實上,也許連李存勳與劉曉賓都不清楚軍情局到底有多少人。
按照軍情局在2040年底做的一次全面調查,在冊的正式職員超過了25萬,算上不在冊的正式職員,以及各種非正式職員,軍情局的人員總數應該在35萬左右。當然,這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因為在2037年換屆選舉的時候,共和國當局公開過秘密開支,所以一些西方新聞媒體據此做了估計。以美國的秘密預算、以及情報機構預算與人員比例為準,共和國的情報機構人員總數在75萬以上,因為軍情局是共和國最大的情報機構,也是共和國唯一的全能型情報機構,所以有人估計軍情局的職員總數應該在50萬以上,即便保守估計,也不會少於45萬。
不管是50萬、還是45萬、或者35萬,軍情局都是一個龐然大物。
雖然這種超大型情報機構的管理工作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比如在劉曉賓這個主管所有事務的常務副局長之外,軍情局還有8個副局長與24個副局長助理,也就是總共32個副局長級管理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不是李存勳有足夠高的威望,劉曉賓的管理能力也不是很弱,恐怕軍情局早就亂套了。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在這些麻煩之外,意味著軍情局超強的情報搜集與處理能力。
這種超強的綜合能力,在戰爭中的意義極其顯著。
就拿這個時候發生的事情來說,如果CIA與NSA是一家情報機構,杜奇威就能充分利用兩者的長處,集中分析處理情報,而不是分別向2家情報機構安排任務,浪費了寶貴的情報資源不說,CIA與NSA的溝通問題造成的影響更加難以彌補。
毋庸置疑,這樣的問題在軍情局身上並不存在。
說得簡單一點,平常的時候,35萬軍情局職員可以同時處理好幾件、甚至好幾十件重大事務,應對更多的問題;特殊時期,可以集中全部資源,處理一件重大事務,解決一個重大問題。
此時,軍情局就集中力量在搜集與戰爭有關的情報,並且高度關注土軍動向。
杜奇威會猜測裴承毅的舉措,裴承毅也會猜測杜奇威的部署。
策劃作戰行動之前,裴承毅就向軍情局索要了土軍的詳細資料,並且讓東方聞根據作戰要素進行了羅列,並且與幾名參謀一同評估了土軍的戰鬥力。東方聞提交的報告讓裴承毅意識到,土軍就是杜奇威的軟肋。
數場地區性戰爭早已證明,與過於落後的盟友合作,還不如單打獨鬥。
事實上,從半島戰爭開始,共和國在與盟友合作的時候,就非常重視配合方式。拿印度戰爭來說,考慮到盟**隊的戰鬥力過於低下,哪怕是經受過戰火洗禮的巴軍,也遠遠比不上共和**隊。為了不被盟友拖後腿,裴承毅乾脆撇下了所有盟**隊,只讓盟軍負責後勤保障與佔領任務,作戰任務與戰場範圍內的保障工作全部由共和**隊承擔,從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度戰爭能在半年內結束,除了裴承毅的出色指揮與共和國將士的勇猛戰鬥之外,這種拋棄落後盟友,單獨作戰的戰略選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有共和**隊。
早在伊朗戰爭期間,因為大部分盟國都不支持美國出兵攻打伊朗,所以美軍在伊朗戰場上單獨作戰,就算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也沒有付出太大的代價。到最後一支美軍撤出伊朗的時候,只有不到4000名美軍陣亡,傷亡總數字不到3萬。與後面的半島戰爭相比,這個傷亡數字就太少了。在與韓軍合作的這場戰爭中,被俘的美軍官兵就接近3萬,陣亡加失蹤的美軍官兵超過了2萬,還有大約4萬官兵傷殘。雖然美軍在半島戰場上的對手是遠非伊朗軍隊能比的共和**隊,但是由韓軍拖後腿造成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比如在第一次戰役結束之後,如果韓軍能夠在第二道防線上多堅持幾天,美軍的第1裝甲師與第7步兵師絕對不會被共和**隊包抄,也就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半島戰爭之後,杜奇威在研究共和國的時候,寫了一份相關的報告,明確提到,美國應該盡快適應沒有盟軍、而且不需要盟軍的作戰方式,摸索出一條單獨作戰,而且把戰鬥力發揮到極限的戰法戰術。
接下來的10多年內,受各中因素影響,美軍開始轉型。
雖然在此期間,美軍並沒參加大規模戰爭,但是可以從共和**隊參加的眾多戰爭中吸取經驗教訓,並且從共和國的軍事改革中吸取營養。別的不說,王元慶提出第三次軍事改革後不久,美軍也開始調整編製。根據美國公佈的資料,提出調整編製的是美國陸軍的布呂歇爾少將,而且也是他最先提出共和**事改革的總體方針,斷定共和國會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大規模削減軍事力量,組建更加精小強悍、且更加獨立的作戰部隊。當時,杜奇威還是美國的國家安全顧問。在他的支持下,布呂歇爾不但開始在美國陸軍搞試點,而且還在布蘭迪諾歷任前晉陞為陸軍中將。
現在,這位美國陸軍中將就是歐洲軍團總司令。
更重要的是,布呂歇爾搞的試點就是美軍第1裝甲師與第3步兵師。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這兩支美軍都按照戰鬥單位的方式進行了改編,只是不夠徹底,並沒有完全按照作戰職能的方式來編製旅級戰鬥部隊,保留了不少的原有編製體系,即旅級戰鬥部隊的作戰職責不夠明確。
不管怎麼說,美軍編制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提高獨立作戰能力。
按照布呂歇爾在向美國國會做陳述時提到的,完成改編之後,任何一支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美軍部隊(旅級戰鬥部隊)均能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作戰7天,或者在有有限支援的情況下作戰15天,並且在僅僅依靠空中支援(包括空運物資)的情況下,在海外任何一處戰場上部署1個月,最長部署時間超過1年,是原來標準的2倍。
這些還是次要的,關鍵的是,美軍必須學會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作戰。
用布呂歇爾的話來說,所有美國大兵必須學會用敵人的生活方式、拿起敵人的武器裝備與敵人戰鬥。
問題是,美軍的編制改革受政府換屆影響,並沒全面推行。
到這個時候,仍然只有第1裝甲師與第3步兵師完成了改革。
更重要的是,部署到土耳其的只有2個旅,兵力也就1萬左右,不可能擔起重任。在此情況之下,杜奇威別無選擇,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土軍身上。
按照國際社會公認的說法,土軍是北約集團中戰鬥力最弱的部隊。
用一些美軍將領的話來說,土軍的實力還不如當年的韓軍。
雖然杜奇威對土耳其的瞭解並不多,但是他肯定知道土軍的實力,也就知道土軍擋不住共和**隊的前進步伐。如果杜奇威稍微悲觀一點,他甚至得考慮,土軍會不會在共和**隊的猛攻下土崩瓦解。
杜奇威必須留一手。
按照裴承毅的判斷,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杜奇威必須盡量準確的預測出戰爭爆發的時間,並且讓土軍及時做好戰鬥準備,從而以最佳狀態面對挑戰。因為土軍的反應速度明顯比美軍慢,所以杜奇威必須提前向土軍下達戰鬥命令。
也就是說,土軍的舉動將宣告杜奇威的戰術部署。
與杜奇威不同的是,裴承毅不用為虛假情報擔憂。主動權在裴承毅的手裡,在美軍主力部隊到達之前,杜奇威沒有理由傻到用土軍的行動去麻痺裴承毅。
要想掌握土軍的動靜就簡單得多了。
到28日深夜,軍情局已經調整了大約20顆偵察衛星的運行軌道,保證每30分鐘就能收到一次確切情報。為了及時處理完海量的偵察情報,軍情局不但啟動了所有備用的計算機系統,還動用了數萬名情報分析員,確保每名分析員每次只分析1張照片,從而在5分鐘內完成分析工作。算上把情報發給聯合司令部所需的時間,情報的時間偏差也不會超過40分鐘,基本算得上是實時情報。
毋庸置疑,這種強大的情報收集與處理能力,絕對是CIA與NSA望塵莫及的。
正是如此,29日凌晨2點40分,裴承毅就收到了由軍情局發來的第一份關於土軍進行戰爭動員的情報。因為情報的「刷新率」達到了每小時2次,所以裴承毅沒有急著下達作戰命令,而是決定再等一等。3點10分,第二份與土軍有關的情報送到,土軍的動員範圍正在擴大,而且明顯是在為戰鬥做準備。更重要的是,主管情報分析工作的周翔在報告中明確提到,土軍將在3點30分左右做好戰爭準備。
這次,裴承毅沒再猶豫了,立即聯繫了在張孝瓏,隨後讓東方聞按照計劃下達命令。
作為軍情局派到聯合司令部的聯絡官,張孝瓏同步收到了發給裴承毅的情報(事實上是由他轉發給裴承毅的),所以在裴承毅做判斷的時候,他也會做出判斷,並且在裴承毅下達命令之前就聯繫了已經進入伊朗的特別部隊,也就是由勞譽德率領的那支攜帶著秘密設備的特別部隊。
此時,這支部隊已經到達了位於伊朗東部,盧特荒漠裡的尚達克,並且在一群軍情局派來的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架設好了笨重的干擾設備。
準確的說,這是一種「非致殘性能量武器」。
早在20年代,共和國與美國就在能量武器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雖然受到能源供應系統的限制,直到30年代初,能量武器才具備實用價值,用在了各種戰術與戰略平台上,但是共和國與美國在能量武器領域的拓展應用表現得更加積極,並且在20世紀就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到30年代中葉就非常成熟了。比如在印度戰爭期間,共和國海軍就利用了在激光武器系統基礎上開發的「激光虛擬三維偽裝系統」,用來偽裝伴隨航母戰鬥群活動的護航戰艦,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成功欺騙了美國的偵察衛星。
能量武器的另外一個拓展應用就是「非致命性武器」。這裡既包括針對人員的武器,也包括針對設備的武器,比如用來摧毀偵察衛星上的光學設備的激光器,以及電子設備的定向電磁武器。這些武器不會直接摧毀衛星,卻能摧毀衛星上的關鍵設備,使衛星喪失正常工作的能力。
問題是,這種「致殘性質」的攻擊行為也很快就被禁止了。
不管怎麼說,衛星是極為脆弱的高價值軍事系統,一套導航衛星系統就頂得上幾支航母戰鬥群,而要破壞導航衛星系統,絕對比幹掉幾支航母戰鬥群容易得多。
受大國間的秘密協議影響,就只能在「非致殘」上做文章。
簡單的說,就是讓目標衛星在某一時間段或者某一空間喪失正常工作能力,從而達到短暫癱瘓對手衛星系統,卻不給對手留下任何證據的目的。不管怎麼說,衛星屬於高科技武器裝備,而科技含量越高,可靠性就越低,出點故障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沒有任何國家會因為衛星暫時「失靈」而向另外一個國家開戰。
勞譽德辛苦好幾年,搞的就是這麼一套干擾設備。
按照設計標準,該設備能在短時間內干擾水平距離在500千米以內,軌道高度在2500千米以下的所有偵察衛星。因為燒燬衛星上的電子設備會留下永久性證據,所以該系統暫時還不能干擾偵察衛星以外的其他軍用衛星。當然,這不是關鍵。在影響戰爭的各中軍事航天平台中,軍用偵察衛星的意義最為重大。
尚達克距離巴伊邊境大約100千米,到瓜達爾港的直線距離不到450千米,距離吉吉航空站不到400千米。因為分辨率最高的光學偵察衛星、與受天氣干擾最小的雷達偵察衛星都要受到大氣層的干擾,所以在工作的時候,基本上只能從垂直向下拍照,所以部署在尚達克的干擾系統能夠有效「保護」吉吉航空站,並且讓瓜達爾港上空洞光學偵察衛星無法正常工作。
接到裴承毅的電話,張孝瓏就給特別部隊下達了命令。
因為該系統還處於試驗階段,很多問題還沒得到解決,整個系統在啟動前需要近一個小時的準備,所以就算勞譽德在2點40分的時候就開始準備啟動設備,在收到張孝瓏的命令時,也無法立即啟動。
直到3點50分左右,干擾設備才開始工作。
勞譽德沒有忘記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向張孝瓏匯報情況。
同時匯報情報的還有跟著勞譽德的杜俊勇。
到達尚達克的時候,杜俊勇就知道,他的任務就是盯著這套設備,並且在其啟動的時候向聯合司令部報告情況,然後一直等到行動結束,跟隨特別部隊返回巴基斯坦,再回聯合司令部報道。
因為是試驗裝備,所以隨時有可能出問題,杜俊勇必須及時匯報情況。
萬幸的是,在設備啟動的時候,並沒出問題。
在杜俊勇看來,這麼簡單的任務,根本不用安排他來負責,隨便找個通信參謀就足夠應付了。當然,杜俊勇也知道,這不是一個單純的任務。因為干擾設備還未公開,而且共和國不能公開干擾美國衛星的事情,所以必須做到嚴格保密,不然也不用到伊朗境內來使用這套設備了。
按照杜俊勇的猜測,就算被美國發現了,倒霉的也是伊朗,而不是共和國。
因為有共和國撐腰,所以美國最多拿伊朗瀉火,絕不會亂扔毀滅性的戰略武器。
當然,杜俊勇並不知道,聯合司令部收到他發出的消息後,立即就按照裴承毅早就做出的作戰部署,把一條條作戰命令下達給了各級作戰單位。
2041年6月29日4點過。
隨著第一批戰術戰鬥機從共和國境內的空軍基地起飛,距離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只剩下幾個小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