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六十二章 溝通 文 / 閃爍

    第六十二章溝通

    沉默了好一陣,袁晨皓才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即空中支援如何保證。

    這實際上是一個壓根沒有必要問的問題,因為在裴承毅下達的作戰計劃中對此做了詳細說明。看在蘇勁輝不想打破沉默,那幾個他國將領也不打算貿然現醜,袁晨皓才用這個比較基本的問題展開了新的話題。

    嚴格說來,如何部署空中力量是戰前準備中最關鍵、最困難的部分。

    現代戰爭中,決定勝負的絕對不是地面部隊。在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中,地面部隊甚至只能扮演佔領軍的角色。即便在地面部隊唱主角的大規模戰爭中,也只有在掌握了制空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取得最終勝利。廣義上的「空中力量」,不僅包括空軍的戰術航空兵、戰略航空兵與支援航空兵,還包括海軍航空兵與陸軍航空兵,隨著天軍逐步具備實戰能力,各國正在積極組建的空天部隊也是空中力量的組成部分。

    從實際情況出發,在考慮部署空中力量的時候,裴承毅首先想到的是海軍航空兵,而不是空軍。事實上,杜奇威首先想到的也是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而不是部署在土耳其與鄰近歐洲國家的空軍。

    進入21世紀,雖然共和國在長達20年的戰略擴張中獲取了數十處海外軍事基地,構建起了從朝鮮半島到阿拉伯海的「新月形本土外圍防線」,並且在阿根廷與東非國家獲得了前進基地,俄羅斯也在獨聯體的基礎上獲得了眾多海外基地,歐盟則在與北非國家的合作中進行了軍事擴張,但是在美國全面收縮,喪失了半數以上海外軍事基地的大背景下,世界性大國的海外軍事基地數量比20世紀末縮減了近三成。

    導致海外基地數量銳減的重要因素中,大國實力此消彼漲還是次要的。

    根據共和國與美國每年花在海外軍事基地上的開銷來看,過於昂貴的建設與維持費用才是海外基地銳減的主要原因。按照共和國在2040年公佈的國防藍皮書,在2039財年度的國防預算中,維持海外軍事基地的開支多達2100億元,算上支付給常駐海外軍事人員的補貼、裝備在海外維護的特別費用等等,花在海外軍事基地上的費用不會少於3500億元,約占軍費開支的12%,相當於海軍全年裝備開支的270%。美國的情況也相差不大,2040年花在海外基地上的經費在1100億美元左右,約占當年國防開支的13%,相當於美軍全年裝備總開支的40%。

    如此高昂的維護成本,肯定會讓各國國防部的官員產生別的想法。

    即便以共和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相對高昂的勞動力成本計算,3500億元或者1100億美元大概能夠採購1支擁有1艘超級航母、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攻擊潛艇與2艘快速戰鬥支援艦的航母戰鬥群,購買一支擁有90架作戰飛機的航空聯隊,並且在20年內正常使用。按照美國國防部在2038年做的一次全面分析統計,除了保證設在重要盟國的軍事基地能夠正常運轉之外,通過削減次要地區的軍事基地,每年能夠節約600到7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從長遠來看,在以20年為單位的發展週期內,擴大海軍規模要比擴大海外軍事基地規模更加划算。雖然共和國沒有公佈相關的資料與信息,但是有理由相信,對於一相精打細算的國防部官員來說,肯定會做類似的統計,並且得出類似的結論。事實上,在2037年之後,共和國已經關閉了大約10處海外軍事基地,以減少軍費開支,或者把寶貴的軍費花到更重要的地方。

    正是如此,裴承毅在制訂作戰任務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海軍的航母戰鬥群。

    實際情況並不理想,因為設計上的嚴重問題,3艘「華夏」級航母在2038年到2039年期間陸續返回造船廠進行中期延壽大改,最快也只能在2042年年底之後陸續服役,所以共和國海軍在進行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也只能出動3艘「北京」級與3艘「上海」級航母組成的6支航母戰鬥群。按照華劍鋒的說法,因為這些年在建造護航戰艦上欠的債,就算「華夏」級能夠提前完成大修,也沒有足夠的護航戰艦組建3支航母戰鬥群。

    與美軍的投入比起來,共和國海軍的投入確實差強人意。

    從實際情況來看,6支航母戰鬥群的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因為採用了輪換部署的編制方式,在擁有9艘航母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僅保留7支艦載航空兵聯隊,且只有其中6支執行作戰部署任務,所以除了主要擔任訓練任務與對抗任務的第17聯隊之外,另外6支聯隊都按照戰鬥標準組建,每支聯隊擁有96架戰鬥機與24架其他飛機。這種編制的好處非常明顯,比如在和平時期,可以用較小的規模保持較高的戰鬥力,戰爭時期則能以最大的規模投入戰鬥。正是如此,6支航母戰鬥群均按照戰鬥標準前往戰區,每艘航母上攜帶了72架戰鬥機與18架其他飛機,另外24架戰鬥機與6架其他飛機則部署在最近的海軍航空站。

    按照華劍鋒的保證,只要彈藥保障跟得上,6支航母戰鬥群能夠以24小時不間斷的最高強度連續出動7天。因為瓜達爾港距離前線近在咫尺,配合6支航母戰鬥群作戰的快速戰鬥支援艦不用返回本土運載彈藥,所以後勤保障不是問題。

    由此可見,在最初的7天之內,海軍能夠持續投入500多架作戰飛機。

    這個規模,已經超過了一個地區性強國的空軍總兵力。

    當然,海軍艦隊能夠使用的不僅僅是艦載航空兵。

    在只出動6支航母戰鬥群,並且組建2個方向性特遣艦隊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能夠為每支特遣艦隊提供5艘防空巡洋艦、12艘多用途驅逐艦與12艘反潛驅逐艦,並且在4支快速支援艦隊裡面編入8艘反潛驅逐艦。這些護航戰艦上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的總數量超過了4000具,除掉半數用來容納防空導彈與反潛導彈之外,另外2000具可以用來裝載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因為航母戰鬥群將在波斯灣與阿拉伯海活動,也就是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範圍內活動,與美國艦隊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水下還有10艘以上的攻擊潛艇,所以護航戰艦沒有必要攜帶太多的防空導彈與反潛導彈,可以盡量攜帶對地攻擊彈藥。

    除了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巡洋艦與多用途驅逐艦上有兩門大口徑電磁炮,反潛驅逐艦上則有一門大口徑電磁炮。這些電磁炮的最大射程都在800千米左右,因此能夠在波斯灣北部海域向伊拉克北部地區的作戰部隊提供炮火支援。非常可惜的是,因為美軍控制著紅海的入海口,所以共和國海軍不能隨意進出紅海,也就無法用戰艦上的電磁炮支援戈蘭高地方向上的作戰行動。

    相對而言,因為美國將直接參戰,所以在無法完全確保制空權的情況下,護航戰艦攜帶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意義非常顯著。

    也正是如此,僅僅投入艦載航空兵肯定不夠。

    與岸基航空兵相比,艦載航空兵的最大問題就是持續作戰能力不強。雖然艦載航空兵的爆發出動能力非常驚人,以「上海」級航母為例,基本設計指標就是在打擊半徑為1200千米的情況下,在最初的24小時之內出動400架次的作戰飛機(不包括支援行動),即在搭載72架戰鬥機的情況下,每架戰鬥機出動5.56架次,其中防空戰鬥機出動5架次,多用途戰鬥機出動6架次。扣除作戰所需時間,等於每架戰鬥機在返回航母之後,必須在90分鐘之內再次升空。為此,「上海」級航母準備了可以容納近500名飛行員的軍官艙,而其他航母最多只能容納300名飛行員。但是受航母本身限制,特別是海上作戰環境的限制,艦載航空兵的持續作戰能力遠不如岸基航空兵。從基本構造上也能解釋這種情況,即承載艦載航空兵的航母是一種立體集約型的作戰平台,而承載岸基航空兵的航空基地是一種平面分散型的作戰平台。

    制訂戰爭計劃的時候,裴承毅就知道,必須盡快投入空軍。

    問題是,如果過早動用空軍,共和國的戰爭意圖就太明顯了,從而會在國際鬥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事實上,在戰鬥打響之前,裴承毅也不可能動用共和國空軍,甚至不能用運輸機向前線運送作戰部隊。

    針對這一情況,裴承毅只能動「歪腦筋」。

    與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進行談判時,裴承毅通過軍情局提出了一個特別要求,即三個國家的空軍要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24小時之內承擔50%的空中作戰任務,另外50%的空中作戰任務將由共和國海軍的艦載航空兵承擔,而在開戰後的24小時之內,共和國空軍將完成兵力調遣與投送工作。

    也就是說,空軍將在24小時之內向前線部署至少500架作戰飛機與100架支援飛機。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當然,這不是裴承毅的承諾,而是空軍司令雷靖鳴上將的承諾。

    作為在空軍服役了40多年,先後輔佐了數位空軍司令,直到62歲才以上將身份成為空軍一把手的空軍上將,雷靖鳴絕對不會在這個問題上開玩笑。

    事實上,實現「24小時到達與部署」,正是空軍努力追求的現實目標。

    按照雷靖鳴在2037年上任後提出的空軍改革方案,在以支援航空兵、特別是全球兵力投送能力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情況下,空軍首先得從自身做起,實現在24小時之內向距離本土5000千米範圍內的任何一處熱點地區投送一支規模與戰鬥力不亞於地區性強國空軍總體勢力的空中力量。具體來說,就是在全體動員的情況下,向5000千米範圍內的地區投送7個戰術航空兵聯隊。

    這裡說的投送,主要是指地面保障設備,以及持續作戰所需的彈藥物資。

    雖然戰術航空兵的戰鬥機可以在加油機的支援下直接飛往目的地,但是要想確保部隊持續作戰,就得向前線投送包括地勤人員、保障設備、備用零件、通信設施、乃至人員基本生活設施設備在內的所有保障物資,以及滿足作戰需要的燃油、彈藥等作戰物資。

    別看空軍是空中作戰部隊,其留在地面上的裝備肯定比飛上天的多得多。

    按照共和國空軍的編制,1個裝備J-17多用途戰鬥機的戰術航空兵聯隊的地面保障車輛超過300台,平均1架戰鬥機需要4台車輛,而地勤人員超過500人,平均1名飛行員對應3名地勤人員。運送這些設備與人員,需要動用12架Y-15大型運輸機、或者18架Y-16多用途運輸機。雖然在雷靖鳴發起改革後,空軍花了很大的力氣「減肥」,但是為了保證部隊的戰鬥力,增添了不少後勤保障設施,比如裝在12個集裝箱內的、為全聯隊的飛行員與地勤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綜合勤務支援與生活保障系統」就能塞滿3架Y-15或者4架Y-16的貨艙。

    除了保障設備,戰鬥物資的運送工作更加麻煩。

    即便按照中等強度出動,1個J-17多用途戰鬥機聯隊每天消耗的物資都需要動用20架Y-15或者28架Y-16。由此可見,如果出動7個戰術航空兵聯隊,空軍擁有的運輸機就得全部用來運送彈藥。

    萬幸的是,在海灣地區作戰,暫時不用考慮空運作戰物資。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空軍的戰術航空兵主要部署在以胡齊斯坦省為中心的伊朗南部地區,以及以巴士拉為中心的伊拉克東南部地區。而這兩個地區都有大型港口,而且都有比較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主要機場均有直通港口的鐵路,軍用機場也有直通港口的公路。更重要的是,這些地區遠離戰區,安全有保障。

    對共和國空軍來說,關鍵就是如何在24小時之內投送7個戰術航空兵聯隊。

    為此,空軍必須佔用所有大型運輸機與多用途運輸機。也就是說,投送第十戰鬥單位的行動必須延期。

    裴承毅沒有別的選擇,在投送第十戰鬥單位之前,投入空中力量更加關鍵。

    事實上,第十戰鬥單位的行動不會受到多大影響,因為沒有空軍的運輸機,還有陸軍航空兵的戰術運輸機。

    雖然DZ-25E的最大航程無法把第十戰鬥單位從共和國小西南地區送到海灣地區,但是可以用不低於空軍的空運效率,將第十戰鬥單位送到共和國的西北地區(也可以送到印度的恆河平原,只是印度當局不願意捲入中東衝突,所以沒有向共和國開放軍事基地與國內交通設施),再通過中巴戰略鐵路前往巴基斯坦。如果不走海路,到達拉合爾之後,第十戰鬥單位就可以再次搭乘陸航的DZ-25E機群前往伊朗或者伊拉克,如果走海路,則需要繼續南下前往瓜達爾港。

    總的說來,第十戰鬥單位肯定能在6月底到達戰場。

    因為戰術航空兵能夠及時參戰,所以裴承毅沒有急著投入陸軍航空兵的Dw-25D低空攻擊機群,而是打算讓陸航跟隨地面部隊行動,以穩打穩扎的方式向戰區運動,從而減輕前期後勤保障的壓力。

    綜上所述,空中力量的投入問題並不嚴重。

    在裴承毅解釋了這個問題之後,蘇勁輝與幾位他國將領各提了一個問題,其中蘇勁輝的問題是部署在敘利亞的地面部隊的後勤保障。因為共和國很有可能以陸續增兵的方式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隊,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裴承毅只提到前期主要由伊拉克國防軍與敘利亞國防軍負責地面運輸工作,共和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負責防空掩護,並沒提到後期的作戰部署。蘇勁輝也沒多問,因為在前往大馬士革之前,他從軍情局獲得了相關的信息,知道後期會有更大的動作。

    在參謀進來通報國防部即將召開新聞發佈會之後,裴承毅才宣佈會議結束。

    與以往的會議一樣,裴承毅沒有指望其他人能夠提出有建設性意見的問題來。召開戰前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以直接溝通的方式,讓負責具體指揮工作的前線指揮官明白最高指揮官的戰術意圖,避免在作戰行動上犯錯誤。事實上,這也主要針對蘇勁輝。袁晨皓在印度戰爭期間就是裴承毅的副手,因此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戰術思想。雖然蘇勁輝也在半島戰爭期間與裴承毅合作過,但是合作的時間並不長,而且當時的裴承毅還不是很成熟,所以蘇勁輝對裴承毅的瞭解並不多。

    事實上,裴承毅最擔心的就是蘇勁輝。

    不管怎麼說,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裴承毅不希望蘇勁輝犯任何錯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