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歷史性時刻
6月1日,世界各國以不同的方式慶祝「兒童節」。
受時區影響,當天發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共和國的「全民表決」。
太陽還沒從共和國的大地上升起,分佈全國各大城市、市鎮與鄉村的20多萬個投票站前就派起了長龍。對擁有投票權的8億多共和國公民來說,這絕對是最不平常的一天,也是最值得重視的一天。建國88年,共和國的民眾終於獲得了寶貴的選票。用海外華人報紙的評論來說:公民在投出選票只是一個非常微小的舉動,但是當10億炎黃子孫同時投出神聖鑽樣的選票就是中華文明了不起的進步。
不管這個評論是否過分,對中華民族來說,2037年6月1日都是應該記住的一天。
因為民眾過於積極,投票從北京時間8點3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16點30分,中途沒有任何停頓。根據共和國官方消息,當天就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成年公民投出了選票,沒去投票的多半都是抽不出空閒時間。按照新聞媒體的估計,2天之內,就會有95%以上的成年公民投票。雖然投票率不可能達到100%,但是共和國民眾對表決的積極性可見一斑。用某家歐洲電視台在報道中引用的某位共和國公民的話來說:中華民族數次與民主擦肩而過,當歷史重任落在我們這代人的肩上時,每個中華兒女都有用行動為祖國、為民族、為子孫打下民主政治基礎的義務。
這確實是一種義務,一種義不容辭的義務。
可以說,最高興的莫過於王元慶。
雖然絕大部分共和國公民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但是選擇的機會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用最簡單的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意願。可以肯定的說,共和國公民積極參與表決投票,就是對政治改革的最大支持。用一位西方社會評論員的話來說,第一天就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公民參與投票,表決結果已無懸念。
事實上,表決結果確實沒有懸念可言。
第一天的投票工作結束後,共和國當局(由全體代表大會選舉委員會、政治協商大會選舉委員會、元首府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成立的憲法修正案全民表決監督與執行委員會)、官方媒體(共和國國家電視台)、以及民間調查機構(中華咨詢調查公司)先後公佈了第一天投票的統計、預測與調查結果。按照共和國當局公佈的數據,在20個已經完成了計票工作的14萬張選票中,20多項憲法修正案條款的平均支持率超過80%,最低的一項的支持率也在7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這是最終表決結果,那麼憲法修正案的所有條款都能獲得絕對多數以上的支持,從而正式生效。電視台對到現場投票的公民做了隨機採訪,調查公司則通過電話進行了隨機採訪,兩者得出的結論與官方公佈的相差不大,各項條款的支持率普遍在75%以上,沒有一項條款的支持率低於70%。
共和國的全民表決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候,歐亞大陸的另外一端,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倫三島上,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相喬治在倫敦時間8點30分,正式宣佈辭去首相職務。隨後,執政聯盟在下議院提出的推舉自民黨的薩利弗出任首相的議案在表決中獲得通過。按照英國的法律,薩利弗在進入唐寧街10號之前,只需要前往白金漢宮,象徵性的徵求國王的支持。
如果說共和國的全民表決有點出人意料,那麼喬治辭職、薩利弗上台就沒有任何懸念。
數日前,美國國務卿到達柏林,在與德國總理會晤時就明確表示,美國絕不容許任何導致英國政局動盪的事情發生。隨後,在法國巴黎,美國國務卿與法國總統會晤後,更是在數百名記者面前宣稱,不管是誰,只要威脅到了英國的政治穩定,美國都會採取積極果斷的行動。
雖然看上去,美國國務卿在柏林與巴黎表態是要與「歐洲盟國」維護英國利益,矛頭指向共和國,但是事實上,美國是在警告歐洲大陸國家,別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千萬不要在英國的政治局勢上做文章。不管共和國有沒有承認,因為阿根廷已經成為馬島衝突的實際贏家,共和國在南大西洋的利益得到了保證,所以在短期之內,共和國沒有任何理由在英國身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共和國的政治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只要美歐不找共和國的麻煩,共和國就沒有理由製造衝突。
美國強勢打壓歐洲大陸國家,意圖再明顯不過了。
在此之前,幾乎所有評論機構都認為,英國的政治動盪很快就會結束,喬治不會解散下議院,而會以辭職的方式單獨承擔戰敗的責任,從而保住工黨與自民黨的執政聯盟,讓保守黨繼續呆在在野黨的位置上。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維護執政聯盟的利益,也就是維護美國的利益。
事實上,判斷英國的政治走向並不難。
半島電視台在報道英國的新聞時還明確提到,自民黨黨魁上台後會先做三件事。一是宣佈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為英國的國土,絕不接受既成事實,讓關注該事的民眾相信,自民黨不是工黨,既有決心、又有能力收復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二是加強與歐洲大陸國家的聯繫,在經濟、政治、科技等領域與歐洲大陸國家展開全面合作,而不是繼續奉行親美政策。三是與美國進行秘密接觸,通過美國出面,與阿根廷當局就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衝突的善後問題進行磋商,主要就是交還戰俘,以及妥善處理島上居民的政治要求。
最初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相信半島電視台的猜測。
在很多人看來,美國已經站出來為英國說話了,表明美國有絕對的把握抓住英國,自民黨再狂妄自大,也不可能在上台之初就倒向歐洲大陸國家。再說了,自民黨一直奉行中立政策,不會輕易偏向歐洲大陸國家。
6月1日夜間,英國國王批准薩利弗出任首相後,半島電視台的猜測都得到了證實。
薩利弗在住進唐寧街10號後簽署的第一道首相令(準確的說,是在前往唐寧街10號的路上)就是讓駐聯合國特使在聯大與安理會上發起制裁阿根廷的提議,並且宣稱英國絕不放棄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因為英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馬島衝突可以看成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構成了實質影響的國家間衝突,所以英國可以否決一切對其不利的提議,讓阿根廷永遠別想得到聯合國的支持。
當然,這一招共和國早就玩膩了。
藏南爭端、釣魚島爭端、南沙爭端能夠數十年懸而未決,正是因為共和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能夠在聯合國讓任何領土與領海爭端變成實質衝突,從而使聯合國無法在相關問題上發揮任何作用。
薩利弗此舉與半島電視台的猜測幾乎一模一樣。
至少在絕大部分英國人看來,薩利弗沒有讓英國丟掉福克蘭群島,至於能在什麼時候收復福克蘭群島,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當天晚上,薩利弗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與法國總統通熱線電話。
隨著法國當局捅破窗戶紙,公佈了相關消息,很多新聞媒體才回過神來,不但相信了半島電視台的猜測,還搞清楚了個中緣由。
薩利弗沒有向美國求援,而是向歐洲大陸國家求援,無非有三個原因與目的。
一是美國與拉美國家的關係,導致美國在英阿衝突中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薩利弗直接向美國求援的意義不是很大,準確的說,是公開向美國求援的意義不是很大。就算沒人否認美國在英阿衝突中的巨大影響力,英國也應該與美國秘密合作,而且要讓外界認為,英國不沒有與美國合作。如此一來,薩利弗必須設法轉移人們的視線,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自民黨執政這一點,讓外界相信,英國倒向了歐洲大陸國家。同樣重要的是,薩利弗必須讓那些認為是美國讓英國輸掉了衝突的民眾相信,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而且正在努力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薩利弗首先向法國求援,也能爭取到這部分民眾的支持。因為3年後就會舉行大選,所以薩利弗很有必要利用執政的機會拉攏部分保守黨的支持者,壯大自民黨陣營,為大選做準備。
二是借美國國務卿歐洲之行產生的影響,打外交牌。說簡單一點,就是讓包括共和國與阿根廷在內的其他國家相信,在針對英阿衝突的問題上,美國與歐洲大陸國家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並且會採取一致行動。雖然沒人相信美國會為了英國出兵攻打阿根廷,也沒人相信歐洲大陸國家會冒著與共和國翻臉的風險對付阿根廷,但是薩利弗此舉,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英國的士氣,至少讓大部分英國民眾相信,新上台的首相在正為收復福克蘭群島而積極努力。
三是借歐洲大陸國家與美國討價還價。明白人都知道,英國要想收復福克蘭群島,只能依靠美國。可是一直奉行親美政策的不是自民黨,而是工黨。也就是說,如果薩利弗要想從美國那裡獲得足夠多的好處,就得證明自己的重要性。為此,薩利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像工黨那樣倒向美國,二是讓美國沒有別的選擇。毫無疑問,前者沒有多少價值,就算喬治倒台了,工黨的死忠都超過了自民黨,美國當局沒有理由選擇一個沒有任何新意、影響力卻弱得多的政黨。後者就是要讓美國知道,如果不開出更多的好處,自民黨就將倒向歐洲大陸國家,從而使英國投入歐盟的懷抱。
由此可見,薩利弗為的是個人與政黨利益。
事實上,只要看穿英國的民主政治本質就能明白,不管是薩利弗,還是已經辭職的喬治,都在為個人與政黨利益服務。當然,這也無可厚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為個人與政黨利益服務,而民主政治能否推動國家發展,關鍵不是有沒有足夠胸懷天下的政治家,而是執政的政黨能否代表大部分民眾。
半島電視台的評論員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做出了準確預測。
那些後知後覺的歐洲電視台不是看不到問題的本質,而是不願意承認,畢竟英國的民主政治在歐洲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力。
看得最透徹的實際上不是半島電視台,而是一家巴基斯坦的民營電視台。
按照該電視台在6月2日做的報道,6月1日發生在倫敦的事情,宣告英國政壇進入「三國時代」,獲得近半數選民支持的保守黨相當於「魏」,江河日下的工黨相當於「蜀」,而蒸蒸日上的自民黨相當於「吳」。雖然「魏」與「蜀」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好多年,但是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吳」的選擇。更重要的是,三足鼎力可以維持穩定,也會製造不必要的混亂,在保證民主體制的基礎上,效率更高的是兩黨執政,而不是三黨相爭。也就是說,未來3年之內,薩利弗在唐寧街10號的所作所為將決定英國政壇的未來格局。不管怎麼說,三個主要政黨中,肯定有一個會在3年後消失。因為英國的特殊處境,所以最有可能保留下來的是保守黨,工黨與自民黨的鬥爭將日趨激烈。更重要的是,英國已經不是一個擁有獨立自主權的大國,必須在向左走與向右走的問題上做出選擇,那麼最受考驗的就是自民黨。如果不是皇家海軍意外輸掉了戰爭,自民黨很有可能在3年之後被工黨吞併,或者解體,部分併入工黨、部分併入保守黨。現在的情況是,薩利弗上台之後,在保守黨繼續堅持倒向歐洲大陸的政治路線的情況下,自民黨向右走的道路已經堵死,唯一的選擇就是向左走,即取代工黨,成為美國在英國的代言人。如此一來,薩利弗別無選擇,必須在這3年內讓美國當局承認並且相信自民黨在英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在這3年之內,除非工黨反水,不然自民黨將迅速發展壯大。因為工黨一直替美國代言,所以肯定不會挑起新的政治動盪。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3年之後,工黨與自民黨合併成立「工民黨」或者「自工黨」,獲得與保守黨相當的影響力。
因為這家巴基斯坦電視台的影響太小,所以很多人沒有關注到這則新聞。
數年後,再回首來看就能發現,這則報道準確無誤的預測了英國的政局走向。
6月1日,最後一件大事發生在大西洋西面的美國。
美國東海岸時間10點30分,布蘭迪諾正式召見共和國駐美大使,表示願意與共和國一道出面調解英阿衝突。準確的說,是邀請共和國一起出面調解英阿衝突。因為共和國正面臨全民表決,所以大使沒有答應美國的請求。事實上,共和國當局在收到美國的請求後,也沒有立即給出答覆。
用共和國外交部在6月2日發表的聲明來說,因為調解英阿衝突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而共和國正在進行緩解選舉,不可能在現政府期間取得多少實質進展,所以共和國在強烈希望各涉事方本著維護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穩定、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基礎上,通過談判方式解決爭端,共和國也會在必要的時候做出積極貢獻。
雖然共和國的這一表態給人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感覺,但是這也讓大部分人相信,共和國與南大西洋上發生的事情沒有多少關係,英阿衝突能否和平解決,關鍵不在共和國,而在美國。
換句話說,布蘭迪諾想拉共和國下水,結果弄濕了自己的腳。
因為發生了這三件大事,所以2037年6月1日被載入了史冊。
當天,裴承毅在國家物理實驗中心投出了莊嚴的一票。與他一樣,除了關鍵部門的值班人員之外,物理實驗中心的大部分員工都抽空參與了投票表決。在接下來的兩天內,實驗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投出了表決票。
對裴承毅來說,投票很重要,卻不需要花費全部精力。
事實上,也沒有哪個人為投票花上全部精力。不是科研人員不重視民主,而是工作壓力太大,沒有辦法分心。
幾天之內,裴承毅一直在熟悉物理實驗中心的情況。
到了6月3日,他不得不放棄這個努力,因為實驗中心太大了,別說短短幾天,就算花上幾個月,他也不可能搞清楚每條通道到底通往哪。當然,裴承毅也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找不到別的事情做,因為那些與軍事相關的項目都在進行之中,沒有讓他插手的機會,李存勳也沒有急著讓他參與進去。
直到6月4日,裴承毅才接到了李存勳的電話。
不是讓他加入工作的計劃,而是讓他啟程返回北京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