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略博弈 文 / 閃爍

    第一百八十一章戰略博弈

    裴承毅在基層部隊轉悠的時候,王元慶正在為莫斯科之行做準備。

    馬德里外長會晤不僅僅是達成了四方協議,閻尚隆還與薩利文多次雙邊會晤,交換高層意見。按照閻尚隆帶回來的消息,美國總統最關注的還是美國企業在蠻利益,以及蠻度的政治制度。這也無可厚非,美國企業是美國總統的後台支柱,如果連美國企業的利益都無法保證,布蘭迪諾就沒有資格住在白宮;蠻度的政治制度直接關係到了美國的國際聲譽,忙活了這麼久,如果連美國積極倡導的社會價值觀都無法得到保證,今後也就別想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了。

    要想獲得,就得有所付出。

    薩利文的態度很明確,只要共和國在這兩個問題上做出承諾,美國就可以在四方會談上做出讓步。

    事實上,閻尚隆已經在馬德里給了薩利文承諾,不然四方會晤不會取得成果。

    向王元慶匯報會晤情況的時候,閻尚隆還明確提到,美國的讓步只是暫時性的,隨著戰爭結束,蠻度的戰後重建工作開始,美國肯定會想方設法的製造麻煩,為美國企業爭取在蠻利益。

    對此,王元慶也有同樣的看法。

    雖然薩利文只提出了兩個要求,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模稜兩可的因素。

    比如美國企業的在蠻利益。如果共和國的財團與企業能在戰爭結束之前與美國企業達成收購在蠻業務的合同,問題還不是很大。問題是,收購美國企業在蠻的所有業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說,仍然會有部分美國企業留在蠻度,參與蠻度戰後重建工作。如此一來,美國企業在蠻度的利益就是個長遠問題,遲早會帶來更多的相關問題。以美國政府的一貫作風,只要蠻度戰後重建工作開始,就會以維護美國企業的在蠻利益為由,干預蠻度的政治建設。結果不難想像,只要美國在政治問題上找到了切入點,蠻度問題就將變得非常複雜,甚至會使共和國的努力前功盡棄。再結合薩利文提出的蠻度政治制度問題,王元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美國已經在這方面努力,而且已經做好了準備工作。只要共和國露出一點點破綻,就能讓美國找到反擊的機會。

    想到這,王元慶就不對莫斯科首腦會晤抱任何希望了。

    從根本上講,美國要的不是一個民主自由的蠻度,而是一個能夠讓共和國跌入萬丈深淵的蠻度。

    判斷美國的意圖,必須看美國的一貫政策。

    口木戰爭後,美國不遺餘力的「扶持」蠻度,名義上是為了重建口木,實際上則是為了讓蠻度代替口木牽制共和國。藏南衝突後,美國變本加厲,不但向蠻度出售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還幫助蠻度建立現代化國防軍事體系。如果說美國指望蠻度在軍事上擊敗共和國,肯定沒有幾個人相信,因為連美國都沒有把握擊敗共和國,蠻度憑什麼擊敗共和國?美國武裝蠻度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共和國不得不在國防建設上投入更多的力量,而且不得不通過一場戰爭來解決最後的切身威脅。事實上,美國的目的達到了,而且非常完美。根據某些西方學者的分析,蠻度戰爭對共和國造成的影響,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彌補。站在美國的立場上,需要的也就是10年到2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美國壓根就沒有想過蠻度能夠在軍事上戰勝共和國,不然布蘭迪諾上任後也不會逐步降低對蠻度的支持力度,嚴格控制流入蠻度的尖端技術與先進裝備。

    看清了美國利用蠻度的本質,就不難明白美國現在的企圖了。

    魯拉賈帕尼領導的蠻度可以給共和國製造麻煩,蘇沃斯領導的蠻度也可以給共和國製造麻煩,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說直接點,就是利用蠻度戰後重建拖垮共和國。

    美國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戰後重建問題上做文章,擺明了就是要讓共和國在蠻度的政治體制上做出讓步。按照王元慶的猜測,只要他在莫斯科做出讓步,美國就會提出在戰爭結束後立即舉行大選,而且是在國際組織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看上去,這個提議非常漂亮,也會得到國際輿論、特別是西方輿論的廣泛支持,美國再次成為民主與自由世界的捍衛者。實際上,看深一點就能發現,美國不但賺了名,還賺了實。簡單的說,在戰爭結束之後舉行的大選,肯定不會是公平的大選。不管有沒有國際組織監督,在絕大部分蠻度人都在為填飽肚皮而努力的情況下,誰還會關注大選,誰還會把大選當成一回事?別忘了,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富裕糧食,也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戰略儲備糧。也就是說,只要美國願意出血本,就能利用糧食問題、準確的說是人道主義援助問題改變蠻度的大選,讓那些只顧填飽肚皮的蠻度人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結果可想而知,得到美國扶持的參選者有很大的可能在大選中獲勝,從而使蠻度再次淪落為美國的棋子。

    當然,美國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影響蠻度大選,結果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真要按照美國的意願發展下去,蠻度戰爭基本上就白打了,成千上萬共和國將士的鮮血就白流了,別說借蠻度解決共和國的老齡化問題,不在30年之內與蠻度打第二場戰爭就算得上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毫無疑問,這樣的結果,對共和國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災難。要知道,至少還要20年,共和國才能基本上解決老齡化問題,而要徹底解決老齡化問題,還需要40年。也就是說,30年之內再次爆發一場全面戰爭,將使共和國在未來近百年的時間內失去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機會。

    作為政治家,王元慶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實際上,閻尚隆從馬德里回來之前,王元慶就知道絕不能在談判中讓步。

    現在的問題是,共和國面對的不僅僅是美國,還有歐盟、俄羅斯,以及其他希望從蠻度獲得好處的國家。

    共和國能夠絲毫不讓嗎?

    顯然不可能,不讓步等於與全世界為敵。

    別說現在的共和國,就算是鼎盛時期的美國也不敢與全世界為敵。

    擺在王元慶面前的問題是,共和國必須讓步,但是不能讓美國從中得到任何好處。

    可以說,這是一個需要大智慧才能解決的問題。

    萬幸的是,事實早已證明,王元慶不但有這樣的智慧,還有這樣的能力。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王元慶有先見之明,在戰爭爆發前就預料到美歐俄會插手干預戰後的蠻度政治體制,但是從共和國一系列的表現來看,就算王元慶並非料事如神,也早就有所防範。

    閻尚隆在四方會談上的答覆就能說明問題。

    按照共和國的設想,蠻度的戰後政治重建工作最快也只能在2036年中期開始,在此之前的主要工作是讓17億蠻度人擺脫貧困,幫助蠻度恢復正常秩序。表面上,共和國在有理有利的情況下做出了適當讓步,承諾以民主大選的方式決定蠻度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共和國並沒做出讓步,也沒有對蠻度的政治體制做出任何承諾。更重要的是,在人道主義的大背景下,此舉不但得到了歐盟的支持,還為共和國留下了更多的轉圜空間。簡單的說,戰爭不會隨著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而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之後,共和國將以為蠻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為名,繼續在蠻度駐軍,並且承擔起大部分人道主義援助工作,借此鞏固蠻度臨時政府的地位。

    毫無疑問,這麼做只對共和國有利。

    不管是美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還是歐盟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或者其他哪個國家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因為只有共和國與巴基斯坦等盟國在蠻度有駐軍權,所以向蠻度人分發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重任肯定落在了共和國等軍隊身上,而蠻度人只知道誰發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而不知道誰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從而只知道是共和國等國家幫助他們走出了災難。

    對此,美國也是有苦自己知。

    在人道主義的大前提下,如果美國拒絕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必然受到指責,而美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等於替共和國做嫁衣裳。當然,美國肯定會在人道主義援助上做文章,比如要求向蠻度派遣人道主義援助人員,借此機會向蠻度民眾施加影響,如果共和國拒絕美國的人道主義救援隊伍進入蠻度,美國就可以借此滋事,在人道主義援助問題上打折或者與共和國發生糾紛。

    正是如此,在考慮幫助蠻度重建的時候,王元慶才沒有算上美國那一份。

    不管有沒有美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共和國都有能力使蠻度保持穩定。

    到此,基本上能夠看出王元慶在蠻度的佈局了。

    戰爭越早結束,共和國就有越多的時間在蠻度展開工作。如果不出所料,王元慶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蘇沃斯,用蘇沃斯當年的政治主張、遭到蠻度政府迫害、被迫流亡海外、成立民主政黨等等事跡,將蘇沃斯打造成蠻度的民族英雄,從而醜化被傳統勢力控制的蠻度前政府,讓蠻度民眾相信,這場給蠻度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不但沒有針對他們,還給他們帶來了嶄新的未來。當然,關鍵還是戰後重建,只要戰後重建做得好,讓蠻度民眾看到了過上幸福生活的希望,自然能夠將共和**隊塑造成「蠻度民族解放軍」的形象,從根本上消除蠻度民眾對共和國的仇恨,甚至可以大部分蠻度民眾相信,之前政府宣揚的那些針對共和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完全錯誤的,共和國不但不是蠻度的敵人,還是蠻度的朋友,是能夠幫助絕大部分蠻度人過上更好生活的朋友。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巨大的投入之外,還要充足的時間。

    王元慶在給裴承毅安排任務的時候,一再強調,必須在年內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就是因為時間過於緊迫。

    按照王元慶的規劃,就算在年底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離閻尚隆在四國外長會晤上做出的承諾,也就是在蠻度舉行民主大選也就只有半年而已。

    可以說,在絕大部分人看來,半年時間根本無法扭轉蠻度人對共和國的態度。

    正是如此,薩利文才接受了這個條件,從而使四方外長會晤取得成功。

    關鍵就在這裡,半年夠嗎?

    別說其他人不相信,就連王元慶都不相信。

    沒有個十年八年,也就是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蠻度民眾根本不會改變對共和國的態度。準確的說,是在蠻度民眾需要共和國提供的糧食時,會改變對共和國的態度,只要吃飯問題得到解決,蠻度民眾的態度就會再次發生轉變。

    按照顧衛民制訂的蠻度戰後重建計劃,也是持續15年,而不是短短半年。

    毫無疑問,不可能等到15年之後再在蠻度舉行民主大選。

    既然不能等,就必須在這半年內做點事情。

    王元慶不是想做點事情,而是想做很多事情。

    四方外長會晤召開前,王元慶就讓李存勳安排劉曉賓就去新德里,隨後就安排軍情局以保護個人安全的名義,密切監控蠻度臨時政府的活動,特別留意蠻度臨時政府派往各佔領區的臨時性地方官員。因為蠻度的社會關係極為特殊,所以王元慶還特別叮囑李存勳,密切留意蠻度各地方民間勢力,採取扶持少數民族、壓制蠻度斯坦族的方法,首先爭取蠻度少數民族的支持,再爭取蠻度斯坦族開明派的支持。為了完成元首安排的任務,李存勳專門去了一趟新德里,親自部署工作。實際上,就算沒有元首安排的這些任務,李存勳也會高度重視蠻度的工作,原因很簡單,戰後的蠻度肯定不會是一個中央集權的蠻度,而是一個地方權力比較大的聯邦制蠻度。

    關於共和國將在蠻度推行聯邦制的傳聞早就出現了。

    戰爭爆發後不久,就有一名自稱「知情者」的網民在網上發表評論,宣稱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絕對不會肢解蠻度,而是在蠻度實施更加重視地方自治權的聯邦制,從而削弱蠻度中央政府的權力,避免蠻度再次走上極端主義道理。為了證明這一觀點,「知情者」重點闡述了兩個道理。一是前面提到的,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威脅,雖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蠻度肢解成數十個小國家,但是處於共和國自身利益的考慮與國際社會的壓力,王元慶肯定不主張肢解蠻度,而會竭盡權利的削弱蠻度中央政府的通知力,使蠻度成為一個名義上事實聯邦制的緊密邦聯。二是出於蠻度的特殊國情,即少數民族佔了人口總數一半以上,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想獲得自治權、甚至希望獨立,從穩定蠻度社會局勢來看,王元慶也會優先考慮蠻度少數民族,推行聯邦制。聯邦制與邦聯制結合在一起,必然導致蠻度的中央政權控制不住地方政權,從而無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軍情局在蠻度做的事情,實際上就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從這個角度出發,別說半年,4個月都夠了。

    原因很簡單,美國肯定不願意看到蠻度成為一個鬆散的蠻度,一個再也沒有威脅的蠻度。從美國的利益出發,只有一個團結的蠻度,一個能夠集中17億人的蠻度,才能對共和國構成威脅,從而幫助美國牽制共和國。

    雖然可以肯定,大部分蠻度斯坦人都會支持美國的主張,再次將整個蠻度統一到以蠻度斯坦族為核心的中央政府內,但是幾乎所有少數民族都不會同意這一主張,特別是在共和國拿出足夠的誠意,讓他們嘗到了自治的好處之後,更會堅決抵制中央集權。在此情況下舉行大選,半數以上的蠻度人會把選票投給蠻度臨時政府。

    半年時間,足夠蠻度少數民族嘗到自治的好處了。

    由此可見,王元慶的整個部署是一環扣一環,沒有半點破綻。

    當然,這類戰略上的博弈幾乎沒有秘密可言,只需要換位思考,任何聰明一點的政治家都能猜透對方的心思。從美國的政策上也能看出,薩利文是步步為營,每次都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做出讓步。歐盟的情況差不多,沒有得到好處,絕對不會讓步,只要得到了想要的東西,馬上就會轉移戰線。

    在沒有秘密可言的情況下,莫斯科首腦會晤肯定不會一團和氣。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馬德里四方外長會晤只是「蠻度博弈」的熱身賽,最有發言權的4個國家與地區已經摸清了對方的底牌。

    現在的問題是,4個國家與地區的首腦能不能在莫斯科取得更大的成果。

    10月23日之前,王元慶不抱多大希望,在他看來,莫斯科首腦會晤最多把馬德里外長會晤的成果落實。

    直到動身前往莫斯科之前幾個小時,一條消息才改變了王元慶的看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