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一百二十三章 暗中角力 文 / 閃爍

    第一百二十三章暗中角力

    18日清晨,堅持了6天的蠻軍全線崩潰。

    7點30分,豪拉的4個蠻軍師(其中2個為二線師,2個為預備師)豎起白旗,向39軍繳械投降。

    這些蠻軍不是不戰而降,而是在抵抗無果之後選擇了投降。

    從17日夜間到18日天亮前,守衛豪拉的蠻軍按照計劃對進入市區的39軍主力部隊發起反擊。因為傅衛民提前讓進攻部隊就地防禦,所以蠻軍發起反擊的時候,面對不是毫無準備的對手,而是39軍的鋼鐵防線。更重要的是,加爾各答的蠻軍沒按計劃提供支援,豪拉的蠻軍孤軍奮戰,拼光了最後一點鬥志與士氣。

    天亮前,蠻軍主動停止進攻。

    在相對有利的情況下都頂不住39軍的進攻,攻防轉換後,蠻軍不但無法突破39軍的防線,還在反擊中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在傷亡比例超過七成的情況下,豪拉的蠻軍不得不選擇投降。

    他們已經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選擇投降並不是可恥的事情。

    39軍開始收容戰俘的同時,蘭契方向上的第三集團軍全面崩潰。

    雖然第三集團軍是蠻軍主力部隊,沒有受到城市的牽制,也沒有面對實力強大的重裝甲軍,但是與豪拉的蠻軍相比,第三集團軍的轉圜餘地更小。

    在空降153旅的陣地上拼得太狠,導致第三集團軍的戰鬥力降到最低限度。

    更可怕的是,幾個主力師拼盡全力都沒能幹掉一個空降旅,使第三集團軍的士氣嚴重受挫。撤退前的那個晚上,為了加強進攻,第三集團軍甚至出動了督戰隊,用槍口逼著士兵發起衝鋒。為了穩住軍心,還在前沿陣地上處決了幾十名臨陣脫逃的士兵。這一行動,從根本上打垮了蠻軍官兵的戰鬥意志。雖然第三集團軍的將領知道不逃就是死路一條,但是包括大部分基層軍官在內的絕大部分蠻軍官兵都認為,除了逃跑,還可以選擇投降。

    撤往本杜途中,大約兩成士兵當了逃兵。雖然還有八成的士兵跟著軍官前往本杜,但是到達本杜的時候,第三集團軍的軍心已經徹底渙散。包括部分師長與團長在內的大部分軍官不贊同繼續向賈姆謝德布爾前進,主張留在本杜。因為意見不統一,第三集團軍在本杜多停了幾個小時。雖然對第三集團軍能否突圍沒有多大影響,因為第三集團軍到達本杜時,21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賈姆謝德布爾,在賈姆謝德布爾與本杜之間建立了防禦陣地,但是絕大部分軍官不贊同繼續撤退,表明上層軍官中也有人支持投降。即便沒有明說,留在本杜的目的就是「創造」投降的機會。

    留在本杜就能投降嗎?

    統一意見後,第三集團軍離開了本杜,繼續向賈姆謝德布爾前進。

    因為主帥堅決反對投降,認為到達賈姆謝德布爾之後,第三集團軍就能南下前往奧裡薩邦,在南面獲得補給與休整,恢復戰鬥力,而絕大部分軍官認為第三集團軍不可能到達賈姆謝德布爾,更不可能進入奧裡薩邦,即便到了奧裡薩邦,也會遭到36軍與37軍圍攻,所以在行軍途中,各部隊開小差的現象非常普遍,不是這裡有問題,就是那裡有問題,行軍速度非常慢。逃兵也越來越多,到達21軍的防禦陣地之前,甚至出現了整營官兵集體當逃兵的惡劣情況。

    對於一支即將分崩離析的軍隊來說,哪怕前方只有一道紙糊的防線,也會一觸即潰。

    戰鬥剛打響,沒等21軍的先頭部隊組織裝甲力量發起反擊,擔任進攻任務的蠻軍就在陣地前沿處決了督戰隊,向21軍繳械投降。

    進攻部隊臨陣倒戈,後面的部隊好不到哪裡去。

    消息傳開後,第三集團軍瞬間就崩潰了。

    蠻軍突然崩潰,讓21軍措手不及。最重要的是,到達賈姆謝德布爾的只是21軍的先頭部隊,而且還是兩次分兵的先頭部隊。也就是說,擋在蠻軍第三集團軍前面的只有21軍的4個戰鬥營與1個後勤營,總兵力僅有2000。

    面對四散逃跑的10多萬蠻軍,21軍的2000名官兵確實有點束手無策。

    留下後勤營守衛防禦陣地後,4個戰鬥營全面出擊。

    混亂之中,蠻軍主帥帶著警衛營,離開道路,從密林中向賈姆謝德布爾逃竄,結果撞上了一支進入密林抓俘虜的偵察連。交戰只持續了5分鐘,警衛營的營長就帶著五花大綁的蠻軍主帥向偵察連投降了。

    抓俘虜的行動一直持續到當天傍晚,2000名官兵俘虜了大約4萬蠻軍。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相當於每名戰士俘虜了20名蠻軍。

    隨著21軍的主力部隊到達,先頭部隊才從安頓戰俘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轉向殺往賈姆謝德布爾。

    因為第三集團軍全面崩潰,所以賈姆謝德布爾的守軍在當天晚上向21軍投降。

    好笑的是,大約5000名蠻軍好不容易在白天逃到賈姆謝德布爾,最終還是做了21軍的俘虜。

    如果從整場戰爭的角度看,第三集團軍全面崩潰不見得是好事。

    第三集團軍開始突圍的時候,首先出發的就是主力部隊,最後甚至把二線步兵師留在了加爾各答,任其自生自滅。也就是說,在21軍的防線前崩潰的,全是蠻軍的主力師。根據戰後獲得的數據,當時第三集團軍的兵力在10萬到11萬之間。因為21軍只俘虜了大約4萬名蠻軍,所以有6到7萬名蠻軍成功「突圍」。

    雖然這些蠻軍官兵早就沒了鬥志,但是只要他們還活著,而且還在蠻度,對共和**隊就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事實確實如此,根據戰後從蠻度獲得的資料,從賈姆謝德布爾「突圍」的6到7萬名蠻軍官兵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在民間藏到戰爭結束之後,沒有在戰爭期間再次服役,其餘三分之二回到蠻軍控制區後都再次拿起武器上陣拚命,更重要的是,這些蠻軍官兵中,大約一半在戰爭結束前或者陣亡前獲得晉陞、或者成為基層軍官,其中幾人還獲得了蠻度政府授予的「戰鬥英雄」稱號。

    對蠻度來說,這些軍人絕對是非常寶貴的軍事力量。

    與招募的軍人相比,潰散的軍人雖然存在士氣與鬥志的問題,但是不存在戰鬥技能的問題。只要思想工作到位,讓這些軍人振奮精神,鼓氣勇氣,他們不但是擁有實戰經驗的戰士,還是瞭解對手的戰士。

    收到第三集團軍全面崩潰的消息時,裴承毅就沒有高興起來。

    按照他的設想,第三集團軍的最終結局不是全面崩潰,而是全部向21軍投降,或者被21軍全殲。

    從一開始,裴承毅就沒有打算放跑第三集團軍。

    如果不是為了全殲第三集團軍,裴承毅不會讓空降153旅攻佔蘭契,並且在蘭契堅守數日之久。

    部署戰役行動的時候,裴承毅就強調了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雖然從短期來看,蠻軍第三集團軍全面崩潰有很大的好處,比如21軍不用在殲滅第三集團軍的戰鬥中付出過高的代價,能夠兵不刃血的佔領賈姆謝德布爾,可以安排更多的部隊南下打通聯繫36軍與37軍的交通線,加快掃蕩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的作戰行動,但是站在裴承毅的立場上,如果能夠全殲第三集團軍,即便21軍在賈姆謝德布爾打得更艱難,也是物有所值。

    木已成舟,事實無法改變。

    如果說第三集團軍全面崩潰讓裴承毅有點失望,那麼瓦拉納西方向上的蠻軍分散突圍就完全在裴承毅的預料之中了。

    空突152旅的增援部隊到達瓦拉納西之後,蠻軍就失去了消滅空降173旅的鬥志。

    17日夜間,蠻軍集中兵力阻擊即將到達瓦拉納西的24軍主力部隊。雖然戰鬥打得非常激烈,但是蠻軍未能擋住24軍的前進步伐。

    這個時候,裴承毅就有點疑惑。

    自從24軍向瓦拉納西方向挺進,蠻軍就加強了瓦拉納西東面的防禦陣地,擺出了與24軍一較高下的姿態。按照裴承毅的估計,24軍將在蠻軍的防禦陣地上付出很大的代價,不然也不會讓空突152旅冒險增援空降173旅。實際情況卻與裴承毅的預料完全相反,蠻軍的抵抗並沒對24軍造成多大麻煩。

    因為戰鬥在夜間進行,所以裴承毅無法完全掌握前線情況。

    18日凌晨,24軍到達空降173旅的防禦陣地。

    裴承毅臨時調整戰術計劃,讓24軍立即發動反擊,不要等到天亮。

    與之前的突擊一樣,24軍在反擊的時候仍然遭到了蠻軍的頑強抵抗,只是並沒因此降低反擊速度。

    18日清晨,裴承毅收到24軍的戰鬥報告。

    直到這個時候,他才明白過來,蠻軍已經撤走了!

    留在瓦拉納西的蠻軍只有2個二線步兵師,總兵力不到24000。為了迷惑對手,蠻軍在陣地上設置了大量假目標,比如安裝了電加熱器、從被動紅外夜視儀裡看上去與真坦克沒有兩樣的充氣坦克模型,大量無人防守的防禦工事等等。正是如此,24軍才誤認陣地上有很多蠻軍,遭到了蠻軍的頑強抵抗,而2個二線步兵師根本不可能擋住24軍,也就無法拖住24軍的前進步伐。

    更讓裴承毅惱火的是,蠻軍選擇了分散突圍。

    大約11個蠻軍師,分別從4個方向上突圍,以24軍的狀態,根本不可能分兵四路,分頭追擊逃跑的蠻軍。

    不得已,裴承毅只能讓24軍返回瓦拉納西,接替空降173旅。

    雖然這一結果來得有點突然,但是沒讓裴承毅感到震驚。

    圍困瓦拉納西的蠻軍全是二線部隊與預備部隊,沒有主力部隊。從攻打瓦拉納西的力度來看,這股蠻軍的戰鬥力並不強,不然也不會讓空降173旅堅持好幾天。派24軍馳援空降173旅的時候,裴承毅就相信,蠻軍將一觸即潰,不是24軍的對手。雖然24軍在行軍途中遇到了一些麻煩,讓裴承毅的看法有所改變,但是最終結果與裴承毅預料的如出一轍,沒有多大差別。

    放跑10多萬戰鬥力不強的蠻軍官兵,對整場戰爭的影響並不大。

    從短期目標來看,也沒有多大影響。如果不出意外,下一場戰役將在西線打響,共和國陸軍的主力野戰軍肯定要大轉移。即便因此使西線戰場上的蠻軍多了10多萬,但是從東線決戰的情況來看,這點兵力對整個戰役幾乎沒有影響。更重要的是,逃跑的蠻軍已經喪失了勇氣,還會將共和國陸軍的強大戰鬥力告訴其他蠻軍,從而使蠻軍集體膽怯。打垮敵人不如嚇垮敵人,只要蠻軍怯戰,後面的戰鬥就輕鬆多了。

    到此,裴承毅應該讓空降163旅上場了。

    就在袁晨皓等著裴承毅下達命令的時候,裴承毅卻沒有任何動作。

    直到18日中午,裴承毅離開前線指揮部的時候,都沒有給空降163旅下達作戰命令。

    袁晨皓忍不住問了一句,得到的答覆是「時機不成熟」。

    當時,袁晨皓一點都不理解,但是24小時之後,袁晨皓就完全明白了。

    裴承毅在關注戰場上的劇烈變化,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杜奇威也在觀察。

    蠻軍全線崩潰的時候,杜奇威立即給蠻軍陸軍司令部發出警告,讓蠻軍高度警惕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打擊,並且明確指出,裴承毅很有可能出動一直沒有上陣的空降163旅,攻打瓦拉納西西面的某處戰略要地。按照軍事價值的重要程度,杜奇威羅列出了最容易遭到攻擊的安拉阿巴德、坎普爾與勒克瑙三處戰略要地。

    毫無疑問,杜奇威的思路只比裴承毅慢了半拍。

    發出警告後,杜奇威就意識到了問題,即裴承毅無法出動除空降163旅以外的作戰部隊,能夠提供給空降163旅的支援非常有限,以空降163旅的攻擊力,很難攻佔如同安拉阿巴德這樣的大型城市。

    杜奇威沒有遲疑,立即給蠻度陸軍司令部發去了第二份警告,讓蠻軍高度重視包括法塔赫布爾在內的,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中小城市。

    這次,杜奇威追上了裴承毅的思路。

    收到美國國防部長親自發出的警告,古吉拉德不敢有半點遲疑,當天中午就下令加強了被杜奇威點名提到的幾座城市的防禦力量。

    由此可見,裴承毅沒有出動空降163旅,確實是準確無誤的決策。

    雖然裴承毅可以在18日上午讓空降163旅上場,但是從出發到佔領陣地,至少需要半天的時間。也就是說,空降163旅最快在當天中午控制著陸場,在當天下午佔領陣地,在夜間進入防禦狀態。這個速度顯然趕不上蠻軍的調整速度,使其在建立好防禦陣地之前遭到蠻軍圍攻。因為裴承毅無法為空降163旅提供充足的支援,也就無法保證空降163旅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擊敗蠻軍,甚至無法保證空降163旅全身而退。

    不得不承認,裴承毅領先杜奇威一步。

    雖然沒有向任何人提起,但是戰場上的諸多現象表明,美國不但一直在為蠻度提供軍事情報,還在替蠻度出謀劃策。作為與裴承毅交過手的唯一一名美國將軍,就算杜奇威脫下了軍服,也會扛起重任,兼職擔任蠻度的軍事顧問。

    裴承毅從來沒有小瞧杜奇威,他早就承認,杜奇威是他遇到過的最厲害的對手。

    有杜奇威替蠻軍謀劃,裴承毅不得不小心一點。

    雖然杜奇威很瞭解裴承毅,但是事實證明,裴承毅更瞭解杜奇威。

    18日傍晚,裴承毅回到戰術指揮中心。收到54軍攻克巴特那的消息後,他下達的第一條命令就是盡快讓前往瓦拉納西的鐵路線通車,將囤積在達爾彭加的上百萬噸軍事物資裝上列車車皮,準備送往瓦拉納西。

    這道命令讓袁晨皓疑惑不解,因為戰鬥還沒有結束,攻打加爾各答的39軍,還有正在孟加拉灣沿海地區南下的36軍與37軍更需要作戰物資。而且按照計劃,等到21軍打通前往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的鐵路線之後,達爾彭加的物資就將送往36軍與37軍,讓2個軍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向南推進。

    裴承毅沒有多做解釋,只是讓袁晨皓照著去做。

    似乎覺得不過癮,當天晚上,裴承毅讓54軍把巴特那的駐防任務交給就地休整的空降161旅,然後全速趕往瓦拉納西。

    因為工程兵提前兩天開始搶修遭到蠻軍破壞的鐵路線,所以當天晚上,從達爾彭加到瓦拉納西的鐵路線就通車了,第一列運載了大約5000噸作戰物資的列車在19日凌晨前離開達爾彭加。

    收到這條消息的時候,裴承毅才露出了一絲笑容。

    此時,遠在萬里之外的杜奇威就笑不出來了。

    54軍開赴瓦拉納西,華**隊開始向瓦拉納西運送作戰物資,裴承毅到底想幹什麼?

    雖然杜奇威也在懷疑54軍的持續作戰能力,畢竟54軍已經戰鬥了六天六夜,而且連續攻克好幾座城市,即便是重裝甲軍,也到了極限。但是杜奇威不得不考慮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是54軍是共和國陸軍三大王牌裝甲軍之一,戰鬥力與38軍看齊,僅比39軍差一點;二是54軍在前面的戰鬥中,一直與其他軍隊協同作戰,比如殲滅第一集團軍的時候得到了77軍的協助,攻打薩希卜根的時候得到了21軍的支持,攻打巴特那的時候得到了空突161旅的支持,戰鬥強度在各主力野戰軍中最低。

    想到這,杜奇威就高興不起來了。

    雖然他仍然認為裴承毅會動用空降163旅攻佔蠻軍防線後方的某處戰略要地,但是蠻軍首先得擋住54軍,不然就算阻止了空降163旅,正面防線也會被54軍捅出個大窟窿,說不定連安拉阿巴德都會失守。丟掉安拉阿巴德,北部防線將形同虛設,以華**隊的突擊速度,蠻軍沒有任何機會建立第二道戰略防線。

    沒有別的選擇,必須正面54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