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一百一十章 克敵之長 文 / 閃爍

    第一百一十章克敵之長

    挺過最艱苦的第一天,當太陽再次升起,蠻軍的處境並無半點好轉。

    戰場西北方向上,到達達爾彭加的24軍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休整4個小時後,24軍分兵3路:第243機械化步兵旅一部向西北的錫達莫裡挺進,完成對比哈爾邦西北部與北方邦東北部地區的戰略大迂迴,雖然該部僅有3個戰鬥營,但是得到部署在尼泊爾境內的38軍的炮火支援後,進攻打得異常順利;第243機械化步兵旅的其餘部隊掉轉方向,分頭攻打北面的默圖伯尼與東面的琴恰爾布爾、尼爾馬利等地,掃蕩盤踞在達爾彭加與焦格伯尼之間的殘存蠻軍,打通前往尼泊爾的第二條鐵路交通線;24軍的主力,也就是第241裝甲突擊旅與第242機械化步兵旅折向東南,全力攻打穆扎法爾布爾,為進軍巴特那、挺進瓦拉納西做準備。因為達爾彭加與三路進攻部隊的最終目的地均不到300千米,所以24軍將第245炮兵旅與第244後勤旅留在了達爾彭加。

    雖然24軍的名聲遠不如同為戰略反應軍的77軍、甚至比不上南征北戰的27軍,但是戰役的第一天,24軍的突擊行動不但證明了自身的實力,也證明了戰略反應軍的快速奔襲能力。如果由重裝甲軍執行同樣的任務,肯定無法在13日夜間到達達爾彭加,並且在休整4個小時後再次上路。別的不說,在執行戰術突擊任務時,重裝甲軍每次停下,光後勤補給工作就得花上8個小時。

    24軍在西北方向上的迅猛突擊,起到了很大的嚇阻作用。

    不管蠻軍怎麼看待這支名不見經傳的部隊,當24軍在10多個小時內突破蠻軍的4道防線、強渡3條河流、一口氣衝到達爾彭加的時候,正在圍攻達爾彭加、妄圖殲滅空突161旅的蠻軍地面部隊立即全線崩潰,逃得快的撤回了穆扎法爾布爾,動作慢的當了戰俘。僅次一戰,24軍就抓獲了5000多名蠻軍官兵。

    雖然蠻軍很快發現到達達爾彭加的24軍是一支規模比77軍小得多的戰略反應軍(主要是24軍有2個機械化步兵旅),而且沒有攜帶多少作戰物資(快速突擊最多只能攜帶一個基數的彈藥與滿足全軍官兵3天生活需求的物資),但是蠻軍沒有反攻24軍的打算,因為24軍到達達爾彭加之後,首先就得打通前往尼泊爾的鐵路線。只要囤積在尼泊爾境內的作戰物資運抵達爾彭加,24軍的補給問題就將得到解決,就算集中周邊所有蠻軍,也無法打下達爾彭加。

    更重要的是,24軍的行動使裴承毅的戰役部署徹底明朗化。

    出動空降部隊(包括空中突擊部隊),在東線戰場外圍打下幾顆釘子,只是圍困蠻軍東部集團軍群的第一步。因為空降部隊的戰術機動能力較差,而且兵力有限,所以要想合圍蠻軍東部集團軍群,必須盡快打通地面通道,以空降部隊攻佔的戰略要地為支撐,由地面部隊構建的防線為屏障,完成包圍行動。隨著24軍從達爾彭加出發,很快就能打下穆扎法爾布爾,然後南下攻打巴特那、向西挺進支援困守瓦拉納西的空降173旅,堵住蠻軍向西撤退的路線。

    只要24軍到達瓦拉納西,蠻軍就得調整撤退方向。

    有能力阻止24軍前往瓦拉納西嗎?

    別說古吉拉德不抱任何希望,就連美**事顧問都不抱任何希望。

    24軍不是空降部隊,而是裝甲突擊部隊。隨著從尼泊爾的賈納克布爾到達爾彭加的鐵路線通車,24軍留在後面的後勤旅能夠為前線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而部署在巴特那附近的都是二線部隊與預備部隊,不但嚴重缺乏裝甲力量,士氣也很渙散。雖然蠻軍可以採取襲擾戰術、也就是偷襲24軍後勤保障線,達到拖延24軍進軍速度的目的,但是裴承毅同樣可以用部署在達爾彭加的空突161旅對付蠻軍的襲擾部隊,保護24軍的後勤保障線,支持24軍向瓦拉納西進軍。雖然空中突擊旅的地面進攻能力不如裝甲突擊部隊,但是空中突擊旅最適合用來對付小股襲擾部隊。

    擋不住24軍,蠻軍就無法西進。

    如此一來,即便第三集團軍順利到達蘭契,並且殲滅了盤踞在蘭契的空降153旅,古吉拉德也不得不為34萬蠻軍官兵另謀出路。

    也就在這個時候,史塔克提醒了古吉拉德。

    如果按照古吉拉德的想法,在無法向西突圍的情況下,第三集團軍到達賈姆謝德布爾之後轉向南下,在奧裡薩邦(位於西孟加拉邦西南,首府為布裡內斯瓦爾)北部地區建立防線,阻止華**隊南下攻佔孟加拉灣沿岸地區。

    古吉拉德的調整看似合理,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首先是第三集團軍能否順利南下?賈姆謝德布爾距離海岸線不到200千米,而第三集團軍的行軍路線全在沿海地區,也就是在華國艦隊的炮火打擊範圍之內。如果第三集團軍在賈姆謝德布爾轉向南下,裴承毅肯定會調整作戰計劃,集中打擊力量,讓第三集團軍在行軍途中全軍覆沒。

    其次是在奧裡薩邦北部地區建立防線有沒有意義?雖然在西孟加拉邦與恰爾肯德邦淪陷之後,奧裡薩邦成為保護蠻度南部地區的重要戰略防禦屏障,但是華**隊已經佔領了蘭契,地面部隊可以繞過奧裡薩邦,從西面的切蒂斯格爾邦南下。即便從內陸進軍會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在獲得了蠻度的鐵路交通線之後,後勤保障產生的影響並不突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算華**隊不打算從內陸進軍,選擇相對較為容易的沿海地區向南進軍,在艦隊的支援下,能夠輕易擊潰進軍路線上包括退守奧裡薩邦的第三集團軍在內的所有蠻軍。不管出現哪中情況,第三集團軍退守奧裡薩邦的意義都不大。

    針對存在的問題,史塔克提出了繼續猛攻蘭契的建議。

    雖然打到這個時候,看上去攻打蘭契的意義已經不明顯了,因為蘭契是第三集團軍向西撤退的必經地點,既然第三集團軍不再向西撤退,就沒有必要攻打蘭契,但是從整個戰役的角度看,蘭契仍然是必爭之地。

    用史塔克的話來說,只有在蘭契拖住華**隊的主力作戰部隊,才能為建立新的戰略防線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為了說明問題,史塔克拿出了足夠多的證據。

    一是裴承毅手裡還有足夠多的預備隊,包括尚未出現在戰場上的空降163旅,以及同樣能夠執行大縱深突擊任務的空突152旅。蠻軍猛攻蘭契,裴承毅沒有為空降153旅提供支援力量,不是對空降153旅有足夠的信心,也不是見死不救,而是另有安排。也就說裴承毅預感到第三集團軍會在賈姆謝德布爾轉向南下,才留下足夠的預備隊。只要戰局有變,裴承毅就能迅速做出調整,阻擊南下的第三集團軍。

    二是空降153旅與空降173旅之間有很大的空隙,整條防線並不嚴密。裴承毅沒有動用預備隊填補防線上的漏洞,除了與兵力不夠有關之外,還與他的整個戰役目的有關。讓空降153旅攻打蘭契是非常冒險的決策,裴承毅甘願冒險,表明他的戰役目的是殲滅整個東部集團軍群,而不僅僅是取得東線戰爭的勝利。這樣一來,第三集團軍是重點打擊對象,裴承毅絕不會讓第三集團軍逃走。

    三是裴承毅的整個戰爭計劃,或者說是東線戰爭在整場戰爭中的地位。擺出殲滅東部集團軍群的架勢後,裴承毅肯定會在戰役結束之後調整重點,接下來就會集中兵力攻打新德里。如此一來,裴承毅肯定要從東線戰場上抽調兵力,而且是抽調主力。為了確保東線戰爭的勝利果實不打折扣,他肯定會在東線戰役結束之前,穩住東線戰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大佔領範圍,建立緩衝區。

    分析了對手的意圖之後,還得弄清楚蠻軍的目的。

    不管怎麼打,蠻軍的首要目的是守住新德里,只有在新德里守不住的情況下,才應該把重點轉向南部地區。守住新德里的關鍵條件是盡快完成戰爭動員,組建更多的軍隊,在西線戰場上挫敗華**隊。

    也就是說,東部集團軍群的首要任務是為戰爭動員爭取時間。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得猛攻蘭契,迫使裴承毅源源不斷的向蘭契增派作戰力量,消耗他手裡的預備隊,讓他無法在戰役後期擴大佔領範圍,必須在東線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之後留下幾支主力部隊,防止蠻軍發起反擊,從而削弱其在西線戰場上的投入,讓他無法集中主力攻打新德里。

    按照史塔克的說法,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就算犧牲了第三集團軍也是值得的。

    要不要為了整場戰爭犧牲第三集團軍?

    別說古吉拉德拿不定主意,就連魯拉賈帕尼都猶豫不決。

    雖然第三集團軍不是蠻軍的最後一支主力部隊,但是在整個東部戰場上,第三集團軍是唯一能夠指望的主力部隊。丟掉第三集團軍,即便能在20日完成第一階段戰略動員,增添100多個預備師,把半數以上的預備師留在東線,蠻軍也很難在西孟加拉邦以南地區建立新的戰略防線。到時候,就算裴承毅把主力都派往西線,只要在東線留下1到2個軍,就能沿海岸線向南推進,掃蕩整個孟加拉灣沿岸地區。

    不得不說,古吉拉德與魯拉賈帕尼的擔憂不無道理。

    丟掉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等於丟掉半個蠻度。從長遠考慮,只要孟加拉灣沿岸地區淪陷,蠻度半島南部地區的寬大側面就暴露在了華**隊面前。到時候別說向南轉移工業,蠻度政府能夠在南方站穩腳跟都是個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史塔克也提出了解決方案。

    在緊靠西孟加拉邦的前沿地區建立戰略防線顯然不現實,即便第三集團軍毫髮未損的撤離戰場,也無法在靠近華**隊的地方站穩腳跟。最好的辦法是繼續收縮防線,與華**隊拉開距離,在納爾默達河與默哈納迪河建立戰略防線,並且在兩條河流的上游地區,也就是焦達格布爾高原東南、切蒂斯格爾邦的甘哈國家公園集結重兵,防止華**隊從兩條防線的結合處突破,然後沿兩條分別匯入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蠻度中部地區最大的河流部署防禦陣地,依靠河流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擋華**隊。

    史塔克沒有忘記說明猛攻蘭契的重要性。

    因為蘭契距離甘哈國家公園不到300千米,所以只要華**隊在蘭契站穩腳跟,就會向南推進,在默哈納迪河南岸建立橋頭堡,為接下來向南進軍打下基礎。如此一來,必須在蘭契拖住華**隊,至少讓華**隊暫時無法把蘭契當作前進基地。要到達這個目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猛攻蘭契,使華**隊沒有喘息的機會。

    史塔克提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之後,魯拉賈帕尼採納了美**事顧問的建議。

    實際上,提出建議的不是史塔克,而是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杜奇威。

    作為裴承毅的老對手,杜奇威太瞭解這位華國陸軍的少壯派將領了。半島戰爭中,裴承毅就在杜奇威面前展示了其超人一等的大縱深進攻能力,特別是在東部戰場上,華國陸軍殲滅美國海軍陸戰隊之後,一口氣將戰線向南推進了數百千米,等美軍喘過氣來,華國陸軍已經越過三八線,使美軍失去了翻本的機會。

    以杜奇威對裴承毅的瞭解,東線戰爭不會以殲滅東部集團軍群為最終目的。

    只要條件允許,裴承毅肯定會在戰役後期擴大戰果,為下階段進攻打下基礎,同時為贏得整場戰爭的勝利打下基礎。

    擊敗裴承毅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克制他的長處,讓他得不到發揮的機會。

    只要讓裴承毅打順手了,就算換了杜奇威來指揮這場戰爭,都不會有第二種結果。

    不讓裴承毅打順手的辦法就是對著裴承毅的意圖作戰。裴承毅拚命想拿下蘭契,就得拚命守住蘭契。就算沒有任何理由,在不讓對手得逞的情況下,都得不惜一切代價的破壞對手的戰役企圖。

    正是如此,蠻軍第三集團軍沒有改變行軍路線。

    此時,戰場上的情況對蠻軍來說,確實沒有多少值得高興的地方。

    除了24軍在恆河北岸風捲殘雲般的掃蕩蠻軍之外,54軍已經在布爾尼亞東北停止進攻行動,正在為接下來的殲滅戰做準備。除了到達英吉利巴扎爾的第773裝甲突擊旅之外,77軍的主力部隊全部集結在布爾尼亞,準備配合54軍殲滅蠻軍第一集團軍。21軍正在格蒂哈爾敲打蠻軍第二集團軍,如果不是支援力量,特別是提供作戰物資的後勤保障力量主要配合54軍與77軍,恐怕21軍已經攻入格蒂哈爾,拉開了殲滅第二集團軍的戰鬥帷幕。盤踞在巴哈蘭布爾與帕德巴拉的空中突擊部隊已經站穩腳跟,還得到了由39軍後勤保障部隊提供的作戰物資,只要北面的戰鬥結束,3個空中突擊旅就將率先向加爾各答進軍,拉開圍殲第三集團軍的作戰行動。

    共和**隊在前線猛衝猛打,幾個趁火打劫的國家也沒閒著。

    13日上午,巴軍在西線的三個方向上發起進攻,由第7裝甲師與第5裝甲師(巴軍另外一支王牌裝甲部隊)為首的拉合爾方面軍已經打到了阿姆利則郊區,如果不是阿姆利則的守軍頑強抵抗,巴軍很有可能提前向新德里進軍。受此影響,蠻軍不得不把原本計劃派往東線戰場的10個主力步兵師留了下來。

    受共和**隊的影響,尼泊爾與孟加拉國加快了部隊的集結速度。

    雖然尼泊爾與孟加拉國的軍隊沒有多少戰鬥力,甚至比不上蠻度的二線部隊,但是按照美國掌握的情報,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與斯里蘭卡軍隊不承擔前線作戰任務,其主要任務就是協助華**隊作戰,維持佔領區的秩序,為華**隊提供後勤保障。

    隨著華**隊逐步控制蠻度東部地區,尼泊爾與孟加拉國的軍隊很快就會進入蠻度。

    另外一支被寄予很大希望的軍隊,也就是被擋在西裡古裡東面的東北集團軍群在27軍的威脅下,沒能按預期發起反擊,甚至不得不全線退守。雖然27軍只是戰略反應軍,但是作為共和國陸軍排名第二的戰略反應軍,其戰鬥力不比77軍差多少。如果蠻軍東北集團軍群貿然發起反擊,很有可能在東部集團軍群之前戰敗。

    可以說,在整個東部戰場上,蠻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即便在蘭契方向上,蠻軍的進攻仍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從。

    天亮之前,從赫扎裡巴格出發的蠻軍第341步兵師在距離蘭契大約20千米的地方遭到空降153旅裝甲部隊的突然反擊,大約6000名蠻軍官兵還沒反應過來,師部就被裝甲部隊殲滅,蠻軍隨即全線崩潰。

    這僅僅是個開始,空降153旅發起的反擊行動的**還未到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