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一百零七章 風暴中心 文 / 閃爍

    第一百零七章風暴中心

    12日9點30分,77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布爾尼亞,與守衛該地的蠻軍第319步兵師展開巷戰,全世界的目光都轉向了這座位於恆河下游地區,在此之前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的小城市。

    雖然布爾尼亞的戰鬥還在進行,但是蠻軍第一集團軍的末日已經臨近了。

    77軍的第773裝甲突擊旅已經攻佔了賴根傑,並且派出主力向南推進,攻打英吉利巴扎爾。只要英吉利巴扎爾落入共和**隊手中,不但被77軍與54軍圍在北面的蠻軍第一集團軍將徹底完蛋,留在布爾尼亞南面格蒂哈爾的第二集團軍的第52裝甲師、第43步兵師與第312步兵師也在劫難逃。

    戰役僅僅開始幾個小時,共和國陸軍就包圍了蠻軍第一集團軍,速度不可說不快。

    與以往一樣,一些雞毛蒜皮的麻煩事總會恰到時機的分散裴承毅的精力。

    為了宣揚共和**隊的戰鬥力,國防部派來了3個記者團,要求前線指揮部盡快把記者團送往前線。當然,裴承毅不會把記者送往空降153旅與空降173旅,不是戰地記者的膽子不夠大,而是裴承毅不想讓非軍事人員冒險。如此一來,只能把那些叫嚷著要上前線的記者送往布爾尼亞。

    正是如此,共和國的電視台才對布爾尼亞的戰鬥進行了全程現場報道。

    不得不承認,那些有服役經歷的戰地記者都有很高的職業素養,一個個都不怕死。

    為了讓觀眾過足戰爭癮,1個由3名記者組成的戰地報道小組到達布爾尼亞之後,一直跟在77軍的尖刀部隊後面,扛著攝像機穿梭在布爾尼亞的大街小巷內,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戰爭的殘酷性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戰爭的殘酷,不僅僅體現在血淋淋的戰鬥中。

    在攻打布爾尼亞市區的時候,擔任主攻任務的第772裝甲突擊旅不但出動了大批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還動用了很多專門為城市巷戰準備的高科技裝備,比如配備了自動武器的全地形戰鬥機器人、能夠從窗戶飛進屋內的微型偵察機、可以穿透牆體探測牆後情況的單兵雷達、能夠一下摧毀整棟建築的溫壓火箭彈。如果說20年前,巷戰能讓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都感到頭痛,那麼在各種技術的支持下,巷戰已經變得對進攻一方有利,特別是在防禦一方沒能充分利用城市複雜環境的情況下,進攻一方擁有很大的優勢。

    軍長的性格,決定軍隊的性格。

    77軍的官兵沒有與蠻軍纏鬥,除了每次在進攻前向躲在建築屋內的蠻軍喊話之外,沒有給負隅頑抗的蠻軍太多的機會。很多時候,為了避免戰鬥傷亡,77軍的進攻部隊會在喊降無效之後,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毀蠻軍固守的建築物。等到助攻部隊上來之後,再派工程兵去清理廢墟,搜尋殘存的蠻軍。

    軍人戰死沙場無可厚非,可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軍人,而是平民。

    面對布爾尼亞的居民,77軍採取了另外一種辦法。進攻前,77軍會出動攜帶了高音喇叭的無人機,向該區域內的平民喊話,讓平民前往由77軍控制的路口,然後用車輛把平民送到臨時設置的難民營。雖然有部分平民拿起武器參加了抵抗戰鬥,但是絕大部分平民都沒有聽從蠻軍的召喚。

    優先安置平民,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果沒有戰地記者的現場報道,凌雲霄不會考慮那多。問題是,在全世界都看著77軍攻打布爾尼亞的情況下,就算凌雲霄再殘酷冷血,他也不敢拿共和國的國際形象,以及他與77軍官兵的前程冒險。

    現場報道不但有好處,也有壞處。

    當天上午,一些西方新聞媒體就根據共和國電視台播放的戰場實況指出,參加攻打布爾尼亞戰鬥的只有第772裝甲突擊旅,沒有第771裝甲突擊旅。由此斷定,77軍猛攻布爾尼亞的目的是要迫使北面的蠻軍第一集團軍加速南下,與正面進攻的54軍配合,爭取在布爾尼亞成為殲滅蠻軍第一集團軍。部分西方軍事評論員還認為,77軍猛攻布爾尼亞,將給留在格蒂哈爾的蠻軍第二集團軍造成很大的壓力。就算蠻軍第二集團軍不會北上救援第一集團軍,也會為了獲得更多的防禦準備時間,派遣部隊襲擾77軍。如果蠻軍第二集團軍反攻布爾尼亞,正在向英吉利巴扎爾推進的第773裝甲突擊旅很有可能轉向,趁蠻軍後方防線空虛的機會一舉攻佔格蒂哈爾,圍住蠻軍第二集團軍的3個師(其中2個為主力師),擴大第一場殲滅戰的戰果。

    真要走到這一步,蠻軍整個東北防線都將徹底崩潰。

    不管西方軍事評論員的分析是否合理,裴承毅確實在考慮要不要擴大包圍範圍,一口氣吃下第二集團軍。

    關鍵問題不是第773旅要不要及時轉向,而是擴大殲敵範圍對整個戰役造成的影響。

    最應該考慮的就是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以及戰役前5天的後勤保障能力。

    可以說,這兩個問題是完全矛盾的。

    如果僅動用77軍與54軍,雖然能夠有效控制作戰物資的消耗速度,但是作戰時間必然延長,對2個主力軍的持續作戰能力產生影響,最終影響到整個戰役計劃。如果派上已經到達吉申根傑的其他作戰部隊,比如戰鬥力很強的24軍,雖然能夠有效縮短戰役時間,確保主力軍的持續作戰能力,但是會加快物資消耗速度,最終仍然會對整個戰役計劃產生負面影響。

    在考慮這兩個問題的時候,裴承毅還得考慮蠻軍的行動。

    第二集團軍的實力並不強,其主要任務也不是正面防禦,而是守住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雖然第一集團軍還在奮戰,但是全軍覆沒已成定局。如果拯救第一集團軍的意義並不大,第二集團軍的任務就不成立了。也就是說,第二集團軍再也不用守在原來的陣地上。在此情況下,蠻軍東部集團軍群肯定會調整第二集團軍的作戰行動。按照裴承毅的猜測,蠻軍很有可能讓第二集團軍在第三集團軍北面構築防線,替第三集團軍爭取到更多的調整時間。如果蠻軍仍然對東部戰場抱有一線希望,更加會讓第二集團軍就地固守,讓第三集團軍集中力量殲滅巴哈蘭布爾與帕德巴拉的空中突擊旅。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第二集團軍堅持得越久,蠻軍就有越大的把握殲滅瓦拉納西的空降173旅與蘭契的空降153旅,從而盤活整個戰局。

    斷定第二集團軍不會北上攻打布爾尼亞之後,裴承毅沒對作戰計劃做出調整。

    10點30分,21軍與24軍沿著77軍的進攻路線到達布爾尼亞。

    雖然布爾尼亞的戰鬥還在繼續,但是21軍與24軍並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只是在布爾尼亞分道揚鑣,21軍繞過布爾尼亞,南下前往格蒂哈爾,24軍則沿著鐵路線,向西面的達爾彭加挺進。

    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大縱深進攻才初具規模。

    裴承毅沒有打算讓21軍強攻格蒂哈爾,只是要求給第二集團軍製造壓力,做出纏住第二集團軍,為下一階段殲滅第二集團軍做準備的樣子。只要能夠讓第二集團軍認為守不住格蒂哈爾,就能迫使蠻軍採取錯誤的行動,要麼抽調周圍的部隊死守格蒂哈爾,要麼讓部署在格蒂哈爾的3個師主動撤退。不管是哪種選擇,都對後面的作戰行動有利。換句話說,如果蠻軍死守格蒂哈爾,裴承毅就用1個軍的兵力牽制了8個蠻軍師,獲得了在其他方向上突破第二集團軍防線的機會;如果蠻軍放棄格蒂哈爾,等於放棄了在恆河北岸的立足點,為裴承毅殲滅恆河北岸殘存蠻軍提供了機會。換個角度看,即便蠻軍不做出錯誤的決策,即用原來的3個師死守格蒂哈爾,在21軍的壓力下,蠻軍也無法增援恆河北岸的其他部隊,裴承毅可以先攻佔恆河北岸,把戰線推進到瓦拉納西,然後在格蒂哈爾西面尋找突破口,解放出困守瓦拉納西的空降173旅,甚至奔襲蘭契,解放出空降153旅,對蠻度東部集團軍群進行戰略合圍。

    實際上,蠻軍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幹掉到達格蒂哈爾的21軍,迫使裴承毅不得不在格蒂哈爾方向上再投入1到2個軍的兵力,以保護向西進攻的地面部隊的左翼。因為裴承毅手裡只剩下了36軍與37軍,只要在格蒂哈爾多用1個軍,其掃蕩恆河北岸的作戰行動就無法按時完成,全面包圍蠻軍東部集團軍群的行動也就無法及時到位,從而迫使裴承毅不得不集中兵力攻打格蒂哈爾,放棄最穩妥的進攻戰術。

    問題是,蠻軍有實力殲滅21軍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雖然21軍的名聲遠不如77軍,但是作為共和國的戰略反應部隊,21軍有足夠強大的戰鬥力。更要命的是,駐守格蒂哈爾的是蠻軍第二集團軍,即便掛著集團軍的名號,整體實力遠不如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3個蠻軍師,哪怕其中2個是主力師,別說殲滅21軍,能不能打殘21軍的1個戰鬥旅都是個問題。

    如果裴承毅對21軍沒有絕對信心,也不會讓24軍直接開往達爾彭加。

    可以說,戰鬥打到這個地步,蠻軍面對的是一個無解的戰局。

    不是蠻軍指揮官不聰明,而是蠻軍的戰鬥力太弱。如果蠻軍的戰鬥力稍微強一點,哪怕在吉申根傑方向上多堅持一陣,77軍的突擊行動就將受到影響,21軍就無法順利到達格蒂哈爾城外,蠻軍就有足夠的時間調整部署,甚至有足夠的能力殲滅釘在巴哈蘭布爾與帕德巴拉的空中突擊部隊,讓第三集團軍放心大膽的北上支援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從而在恆河北岸的戰鬥中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

    戰爭沒有如果,也不存在如果。

    在裴承毅等待前線捷報的時候,蠻度陸軍司令古吉拉德卻在考慮要用什麼辦法,才能拯救更多的蠻軍作戰部隊。

    第一集團軍肯定完蛋了,第二集團軍也跑不了。

    只有一個希望,那就是盡快把第三集團軍救出來。

    從古吉拉德的考慮來看,他已經放棄了東部戰場,甚至準備放棄包括加爾各答在內的東部大城市。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古吉拉德的想法沒有錯。讓第三集團軍的18個師在東部地區死守,結果只會損失34萬軍人。在戰爭動員還未到位的情況下,34萬軍人比任何一座大城市,甚至比整個東部地區都要重要。換句話說,丟掉第三集團軍,蠻軍東部集團軍群將無兵可派,到時候不但守不住加爾各答,連更重要的蘭契、巴特那等地都守不住。看得更遠一點,即便能夠順利完成第一階段戰爭動員,獲得180個新編師,在缺乏主力作戰部隊的情況下,蠻軍很難在瓦拉納西以西與蘭契以南建立新的戰略防線,也就無法阻止華**隊向蠻度內地挺進。

    站在古吉拉德的角度,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戰略防線。

    只要爭取到了時間,完成戰爭動員,組建更多的作戰部隊,丟掉的東部地區遲早能夠打回來。如果為了東部地區賠掉所有主力作戰部隊,失去阻擋華**隊挺進的力量,最終淪陷的就不僅僅是東部地區了。

    決定解救第三集團軍後,古吉拉德開始調整部署。

    除了讓第三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向加爾各答集結、留下二線部隊纏住巴哈蘭布爾與帕德巴拉的空中突擊部隊之外,古吉拉德首先要做的,就是向蘭契附近的部隊下達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的消滅空降153旅,為第三集團軍提供前往瓦拉納西的地面通道。

    古吉拉德意圖拯救第三集團軍的迫切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問題是,蠻軍的調動完全在共和國偵察力量的掌握之中。

    發現第三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向加爾各答集結之後,裴承毅就意識到,蠻軍做出了壯士斷臂的決策,打算犧牲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保住實力最為完整的第三集團軍,為組建下一道戰略防線打下基礎。

    收到確切情報之前,裴承毅就斷定蠻軍將集中兵力圍殲還在與蘭契守軍鏖戰的空降153旅。

    此時,裴承毅把空降163旅留在後面的意義顯現了出來。

    讓袁晨皓立即調整空中力量,為空降153旅提供更多的支持之後,裴承毅親自給空降163旅下達了戰鬥準備命令。

    無論如何,必須打下蘭契,並且死死的釘在蘭契!

    只不過,裴承毅沒有急著出手。

    空降163旅是唯一能夠支援空降153旅的部隊,也是唯一能夠支援空降173旅的部隊。蠻軍猛攻蘭契,只打通了第一處關節,要想救走第三集團軍,蠻軍必須打通第二處關節,也就是殲滅瓦拉納西的空降173旅。雖然蘭契的重要性在瓦拉納西之上,但是空降153旅的戰鬥力也在空降173旅之上。如果空降153旅挺得住,而空降173旅挺不住,把空降163旅派往蘭契就是錯誤的安排。

    裴承毅並不需要擔心能否及時增援空降153旅。在空降163旅進入戰鬥狀態,空降153旅控制了空降場的情況下,第一批增援部隊能在2個小時之內到達蘭契,整個空降163旅則能在4個小時之內到達。

    空降153旅再不濟,也不可能在2個小時內被蠻軍幹掉。

    當然,裴承毅沒有憑臆測安排作戰行動。

    聯繫上李東石,詢問了戰鬥情況之後,裴承毅除了要求空降153旅死守蘭契之外,還承諾為空降153旅提供最大限度的空中支援,及時為空降153旅提供作戰物資。當然,裴承毅沒有忘記告訴李東石,如果空降153旅守不住蘭契,就要提前報告,好讓前線指揮部及時安排增援部隊。

    與前線總指揮通話的時候,李東石肯定滿口保證守得住蘭契。

    實際上,李東石沒有多大把握。

    戰鬥從凌晨打到中午,雖然張志騏率領的第1533營已經突破蠻軍最後一道防線,攻入蘭契城區,正在穩打穩扎的向前推進,但是李東石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盤踞在蘭契城區裡的蠻軍殘餘部隊,還得考慮正在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蠻軍增援部隊。

    與蠻軍「拼刺刀」肯定不現實。

    算上後勤保障人員與工程人員,空降153旅總共就4000多名官兵。靠兵力作戰,從來就不是空降部隊的傳統。

    放下電話後,李東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後方防線上的交通線派遣偵察兵。

    既然前線總指揮承諾提供最大限度的空中支援,為什麼要與蠻軍拚命,而不是利用轟炸機投下的炸彈幹掉敵人?

    引導轟炸只需要為數不多的偵察兵,不會對攻打蘭契的作戰行動造成多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偵察兵只需要待在幾千米外,為轟炸機指引目標,根本不用與蠻軍面對面的作戰,自然不會有多大傷亡。

    當然,關鍵的關鍵還是盡快幹掉蘭契城區裡的殘餘蠻軍。

    空中打擊只能延緩蠻軍增援部隊的進軍速度,只要蠻軍鐵了心與空降153旅拚命,李東石就得盡快讓空降153旅在蘭契站穩腳跟,做好打陣地防禦戰的準備工作,也就必須盡快佔領蘭契,消除隱患。

    安排了偵察任務後,李東石帶著一個警衛排上了前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