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地面戰爭
收到項鋌輝的命令,裴承毅總算鬆了口氣。
裴承毅擔心的不是準備工作沒有到位,而是元首沒有及時下達發起地面戰爭的命令。
按照戰爭計劃,蠻軍向錫金派遣增援部隊之後,共和國就將以阻止蠻度再次侵略錫金的名義,派遣地面部隊佔領西裡古裡(阿薩姆邦西部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是蠻度東部地區與內地的唯一地面通道),徹底分割蠻度東部地區。收到項鋌輝的命令之前,裴承毅沒有調整作戰計劃,而是讓參戰部隊做好了出發準備。換句話說,如果元首沒能在14點之前否決作戰計劃,進攻行動就將在沒有得到元首授權的情況下開始。哪怕裴承毅能夠找到一萬個解釋理由,他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違背元首的意志。原因很簡單,發動地面戰爭與空中打擊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按照「以大欺小」的國際「潛規則」,空中打擊並不構成侵略。
早在20世紀最後一年的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就對南聯盟進行了數十天的轟炸,幾乎炸毀了南聯盟的所有重要設施,國際社會也沒有譴責北約侵略南聯盟。進入21世紀,美國數次轟炸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以反恐為名,多次轟炸其他國家,也沒有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關鍵就是,在這些軍事行動中,不管是北約還是美國,都沒有出兵佔領其他國家的領土。
共和國參與的幾場戰爭也比較類似。第四次蠻巴戰爭中,共和國空軍摧毀了蠻度西北地區的絕大部分軍事設施與重要戰略目標,因為沒有派遣地面部隊進入蠻度,所以沒有對蠻度構成實質上的侵略。藏南衝突中,雖然共和國的地面部隊一度深入蠻度境內作戰,但是在停火之前,所有地面部隊都撤回到了實際控制線以後,也就是共和國確定的中蠻傳統邊境線以後,沒有留在蠻度境內,也就沒有構成實質侵略行動。
此次作戰不同,共和國出兵佔領西裡古裡,就是實質性的入侵行動。
雖然入侵的理由很充足,但是在邁出這一步之後,戰爭規模將迅速擴大,共和國與蠻度的全面戰爭將不可避免。
作為前線總指揮,裴承毅無權做出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
還好,元首及時做出決定,讓總參謀長下達了作戰命令。
得到授權,剩下的就是如何完成作戰任務了。
實際上,在裴承毅接到命令之前,攻打西裡古裡的作戰行動已經開始。
完成了首輪轟炸任務之後,空軍迅速調整作戰部署,將「空中禁區」的南部界線延長到了北緯16°,也就是說,執行制空任務的戰鬥機將自主攻擊任何越過這條線的蠻度戰鬥機。因為蠻度空軍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僥倖逃往蠻度南部地區的戰鬥機不到600架、留在禁飛區內的戰鬥機大概還有500架,其中能夠執行制空作戰任務的F-46I與F-22IC戰鬥機不會超過400架,所以空軍大幅度降低了制空戰鬥機的數量,只在三個「待命區」,也就是巴基斯坦南部的海德巴拉上空、蠻度中部的齋浦爾上空與蠻度東部的加爾各答上空各部署了1個大隊的24架J-16A,並且在對應的後方空軍基地部署了2個用來輪番的戰鬥機大隊,總共用9個J-16A大隊執行制空作戰任務。削減制空作戰力量,等於增強打擊力量。從11點30分開始,部分J-16A就參與了對地打擊行動。雖然J-16A是重型制空戰鬥機,但是其對地打擊能力一點都不差。得益於較大的起飛重量,J-16A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作戰效能是J-17A的2倍左右,而且能夠攜帶一些J-17A無法攜帶的大型彈藥攻擊重要目標。比如用來轟炸蠻度空軍基地的空射導彈。
因為首輪轟炸取得戰果超過了預期,所以空軍在第二**規模轟炸開始前的作戰任務並不繁重。為了確保完成第二輪轟炸任務,支援空降兵攻打西裡古裡,空軍還讓部分作為預備隊的戰術航空兵部隊做好了出擊準備。
12點50分,作戰行動按計劃開始。
此次的轟炸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西裡古裡周邊地區的蠻軍設施與防禦陣地。
為了最大限度的打垮蠻軍的抵抗意志,空軍調動了3個J-16A大隊(其中1個大隊還沒有完成所有訓練)、12個J-17A大隊、8個J-14C大隊、8個J-15C大隊,出動各類戰術戰鬥機722架(部分J-15C大隊的戰機數量只有18架)。空軍還調動了4個大隊的48架H-9B轟炸機(戰略航空兵在2033年改編,大隊規模縮小一半),準備在戰術戰鬥機之後對西裡古裡進行大規模轟炸。空軍在此時投入戰略航空兵,主要原因就是H-9B機群可以部署在國內的戰略空軍基地,不用跟戰術航空兵搶用前線機場。換句話說,在前線空軍基地的支持保障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出動戰略航空兵是提高空軍打擊力量的唯一手段。
在一場戰鬥中投入700多架戰機,在現代戰爭中算得上空前了。
除了部署在後方戰略空軍基地的H-9B在11點之前起飛之外,戰術戰鬥機都在13點之前起飛。第一批戰術戰鬥機將在14點準時到達戰場,用防區外彈藥攻擊西裡古裡附近的幾處重要目標,隨後大機群到達,用各種「廉價」彈藥進行凌空轟炸。
雖然空軍的戰鬥機不是導彈,不會存在起飛之後就無法召回的問題,但是裴承毅只能在14點之前下達撤消作戰行動的命令,不然就來不及召回戰鬥機。更關鍵的是,陸軍的作戰部隊是隨同空軍行動的!
早在12點30分,運載空降兵的第一批Y-16A機群就離開了西南地區的空軍基地。
因為運輸機的飛行速度更慢,所以運輸機群將在大約2個小時後到達西裡古裡。按照作戰計劃,此時前期打擊行動已經結束,運輸機群將把空降兵投送到空軍開闢出來的空降場上。只要空降兵著陸,地面戰鬥就開始了。
也就是說,裴承毅最遲能在14點30分之前叫停。
當然,在元首下達了命令之後,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
13點40分,裴承毅下達了進攻命令。
可以說,非常及時。
因為首批戰鬥機還沒有到達戰區,所以部署在山南地區的遠程炮兵首先參戰。
在持續15分鐘的集中炮擊中,總共有隸屬於5個軍的5個炮兵旅,以及由東部集團軍直接指揮的4個炮兵旅參加了戰鬥。9個炮兵旅,總共有72個炮兵營,也就是說,有1728門電磁炮參與了炮擊行動。因為是短促炮擊,所以參戰炮兵以每分鐘10發的速度開火,在15分鐘之內向西裡古裡地區投擲了近26萬枚180千克重型炮彈。15分鐘的彈藥投擲量超過了46600噸,炮兵的強大打擊能力令人瞠目結舌。要知道,如果由空軍來執行同等投擲量的打擊行動,需要出動4000架J-16A、或者6000架J-17A、或者1300架H-9B。顯然,就算共和國空軍的所有戰機全體上陣,也無法在一次打擊中投擲這麼多的彈藥。
這場炮擊,也因此載入史冊。
雖然電磁炮早在半島戰爭期間就以登上戰爭舞台,並且在口木戰爭後期的戰略打擊行動中大放異彩,但是在此之前,電磁炮還沒有參加過如此大規模的戰術炮擊行動。同時動用1700多門電磁炮,不管是從規模,還是從打擊效果上來看,都算得上是炮兵歷史上的頂峰之作。如果按照單位時間彈藥投擲量計算,這場平均每分鐘投擲彈藥超過3000噸的炮擊在戰爭史上絕對是空前的。從打擊效果來看,這輪炮擊的威力絕不亞於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在廣島的那顆原子彈。180千克級炮彈的裝藥量為50千克,46600多噸炮彈的裝藥量超過了13000噸,總爆炸威力相當於20000噸TNT。
不得不說,炮兵再次搶了空軍的飯碗。
14點整,也就是炮擊結束後大約5分鐘,第一批J-16A戰鬥機到達攻擊空域。
等待了足足3分鐘,飛行員都沒有收到攻擊命令。
不是指揮系統出了問題,而是擔任指揮協調任務的預警機(共和國新一代預警機綜合了之前空中指揮機的絕大部分功能,空軍沒有單獨採購空中指揮機)沒有能夠找到計劃中的攻擊目標。
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西裡古裡附近的幾處重要目標,即對戰術戰鬥機有威脅的防空設施是炮擊的重要打擊對象。比如在打擊位於西裡古裡東北的防空陣地時,分到任務的第774炮兵旅的200多門電磁炮總共投擲了數千枚炮彈,用數百噸彈藥徹底摧毀了佔地面積不到2萬平方米的防空陣地。
為了避免帶彈返航,J-16A機群轉為執行其他任務。
機群飛到西裡古裡上空的時候,飛行員見到的是如同月球表面般的場景。
地面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彈坑,密集程度如同馬蜂窩一樣。可以想像,之前的炮擊有多麼猛烈。
隨後趕到的其他2個中隊的J-16A也不得不轉為執行其他任務。
J-17A、J-14C與J-15C機群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因為這些戰鬥機攜帶的都是用於凌空轟炸的短程彈藥。
找不到計劃中的轟炸目標,飛行員只能執行「戰場支援任務」。
也就是說,所有戰鬥機都在戰場上空盤旋,尋找任何值得投下炸彈的目標,在用光彈藥之後返航。因為炮擊過於密集,所有暴露在外的車輛類目標都沒能倖免,所以很多飛行員不得不將價值數十萬元的炸彈投向四處躲避的蠻度步兵。
後來,連裴承毅都不得不感慨,共和國空軍也能像美軍那樣作戰了。
要知道,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經常用價值上百萬美元的「戰斧」巡航導彈攻擊價值數十美元的帳篷。
從某種角度講,這也算得上是共和**事實力的進步吧。
姍姍來遲的H-9B機群更是不幸,在戰術戰鬥機把彈藥投向零散的蠻軍步兵後,轟炸機只能將掛載的數十噸非制導炸彈投向早已空空如也的蠻軍陣地。讓轟炸機帶彈返航不是件划算的事情,因為H-9B機群在回到基地之後,需要盡快執行下一輪轟炸任務。如果轟炸機帶彈返航,地勤人員就得花大量時間卸下彈艙內的炸彈,既延遲了下一次出擊的時間,又加強了地勤人員的工作負擔。反正非制導炸彈也不算昂貴,用得再多空軍都不會心疼,還不如投到蠻軍陣地上去。
戰爭打到這個地步,空軍多多少少有種無可奈何的感覺。
戰後,隨著陸軍著手研製性能更好、射程更遠的電磁炮(線圈電磁炮),空軍不得不要求總參謀部嚴格區分航空兵與炮兵的打擊範圍,避免在同一場戰鬥中反覆消耗打擊力量,浪費昂貴的彈藥。
不管過程怎樣,Y-16A機群到達的時候,戰場上已經找不到多少還在活動的蠻軍了。
空降行動進行得非常順利,連剛剛升任空降153旅旅長的李東石上校都有點不敢相信。
4個地面戰鬥營在30分鐘之內全部完成空降,2個工程營(1個由空突151旅派來)也在15點15分左右到達,並且在空降場順利著陸。
部署好營部之後,李東石開始部署防線。
空降153旅的任務不是去攻打蠻軍守衛的西裡古裡,也不是去佔領其他蠻軍營地與軍事基地,而是守住空降場,讓工程部隊有足夠的時間建立前線野戰機場。
對空降153旅的官兵來說,這樣的任務比度假旅遊都要輕鬆。
當然,李東石沒有忘記讓運輸機盡快把旅屬炮兵營與後勤營送過來。雖然旅屬炮兵營裝備的是大口徑迫擊炮,不是威力巨大的電磁炮,但是在陣地防禦戰中,大口徑迫擊炮的威力不見得比電磁炮差。更重要的是,李東石參加過空降153旅的所有作戰行動,怎麼也不會忘記之前的那些慘烈戰鬥,也就不會忘記直接指揮的炮兵部隊。
運輸機群能在一個批次中運送空降153旅的大部分部隊,不是Y-16A的數量夠多,也不是Y-16A的載重量比Y-15B大,而是設計更加合理。雖然Y-15B也能同時運送2輛空降戰車,但是受設計限制,最多只能在2個空降班之外運送不到1個排的作戰兵力。Y-16在設計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了空降作戰,機艙更加寬敞,容量超過了Y-15B,在運送2輛空降戰車與2個空降班的同時,還能空運2個15噸級的貨盤,或者120名官兵。以Y-16A的空運能力,只需要60架Y-16A就能完成以往需要至少90架Y-15B才能完成的空降任務,從而大大提高了空運效率。
提高空運效率的關鍵不是空降,而是機降。
為此,首先到達的工程部隊必須趕在運輸機群再次到達之前鋪好跑道。
2個工程營,在沒有任何裝備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好戲還在後面。
控制了空降場,部署好防線後,李東石發出了信號。
此時,DZ-25C機群正在飛往空降場的途中。這些隸屬於第155航空運輸旅的低空運輸機運載的不是作戰部隊,而是用來修建野戰機場的設備。
改進QZ-25B的時候,陸航就明確提出,新的垂直起降運輸機必須能夠運載1輛空降戰車與1個班的8名步兵(戰車駕駛員留在戰車內)。雖然DZ-25C在定型的時候沒能完全達到陸航的要求,只能運載1輛拆除了側面裝甲與頂部遙控炮塔的空降戰車,但是其空運能力仍然比QZ-25B有了實質性的提高,特別適合運送尺寸巨大的設備。用DZ-25C運送用來修建野戰機場的工程設備,以及用來鋪設臨時跑道的預制件沒有任何問題。DZ-25C的載重量超過24噸(空降戰車的戰鬥重量為22噸),因為很多能夠塞滿機艙的大型設備的質量都不到24噸,所以144架DZ-25C在一個批次中能向前線運送大約3000噸物資。建立一處包含一條1200米常的臨時跑道的野戰機場大約需要2800噸物資。也就是說,第155航空運輸旅不但可以將所有設備送往空降場,還能為空降153旅提供一些額外援助。
15點30分,DZ-25C機群到達空降場。
李東石要的不是彈藥,因為運輸機空投了不少彈藥。
他要的是幾套無法空投的後勤保障設備,比如能夠在1天之內為3000名官兵提供9000份可口飯菜的9套野戰炊事裝備,能夠同時供200名官兵沐浴的野戰浴室,能夠容納500名官兵的野戰電影院,還有一套可以同時救助12名重傷員、收容200名輕傷員的野戰醫療系統(常說的野戰醫院)。
只有讓官兵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打好仗。
從基層爬上來的李東石非常清楚後勤保障對戰鬥力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李東石非常清楚,此時的空降153旅已經不是五老阻擊戰時的空降153旅。官兵換了好幾批,現在軍人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吃苦耐勞的精神卻大不如前。雖然在極端環境下,空降153旅的優秀傳統能夠成為戰士的精神支柱,但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沒有多少官兵願意像李東石當年那樣,躲在坑道裡抗擊武裝到牙齒的敵人。
這是進步,還是退步?
李東石搞不清楚,他只是不希望官兵的情緒受到影響,因為誰也說不准空降153旅能夠在什麼時候完成作戰任務。
按照計劃,運輸機群將在21點30分左右再次到達。
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6個小時內,2個工程營的官兵必須創造一項新的戰爭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