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五十六章 遲到的命令 文 / 閃爍

    第五十六章遲到的命令

    雖然蠻度陸軍在錫金部署了4個師,其中2個還是精銳山地步兵師,但是對共和國陸軍來說,打下錫金沒有一點難度。

    擔任主攻任務的只有空降15軍,準確的說,是空降15軍的3個旅。

    藏南衝突中,空降152旅大展神威,其低空突擊能力得到了證實,存在的問題與欠缺也暴露了出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擔任支援任務的作戰力量由陸航司令部管理,沒有隸屬於空降15軍的低空打擊力量。雖然空降15軍可以根據作戰情況,申請獲得陸航的支持,但是中間多出一道指揮環節,對作戰行動造成了嚴重影響。

    受「陸空之爭」,從2034年開始,陸軍將陸航的攻擊機群分別配屬給各作戰部隊。空降15軍首先得到加強,成立了2支航空旅,既配備Dw-26B的低空打擊旅與配備DZ-25C的低空運輸旅。雖然空降15軍希望為每個地面戰鬥旅配備足夠的DZ-25C,並且在旅級戰鬥單位下設置單獨的低空打擊營,但是在Dw-26B與DZ-25C的產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空降15軍不得不集中使用低空力量,並且按照作戰需求,將2個航空旅配屬給任意一支地面戰鬥旅。

    作為空降15軍的試驗部隊,空降152旅成為了進入錫金的第一支作戰部隊。

    準確的說,首先進入錫金的不是空降152旅,而是第154低空打擊旅。

    配屬給3支空降軍的低空打擊旅沒有參加之前的打擊任務,它們的任務是在地面戰鬥開始之前為地面戰鬥旅提供低空支援。

    低打154旅總共只有72架Dw-26B型攻擊機,分別配屬給6個低空打擊營,每個營有12架攻擊機,相當於陸航的攻擊中隊。雖然低打154旅的編制規模並不大,但是其進攻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在執行低空支援任務的情況下,Dw-26B能夠攜帶4500千克的彈藥到400千米外的戰場上巡邏至少3個小時。只要彈藥沒有用光,就能持續不斷的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打擊敵人的裝甲力量與固定堡壘。

    因為錫金是名副其實的山地國家,所以部署在錫金的蠻軍沒有多少裝甲力量。

    Dw-26B主要對付的就是蠻軍設置的固定堡壘。

    只是,低空打擊部隊的行動仍然不夠迅速。不管Dw-26B的飛行速度有多快,肯定比不上電磁炮的炮彈。

    9點25分,部署在山南地區的空降15軍第156遠程炮兵旅率先對錫金境內的蠻度軍隊發起攻擊。

    為空降軍配備獨立炮兵旅,也是陸軍的一項重要改革。

    雖然軌道電磁炮的系統總質量超過了傳統火炮,但是在持續作戰中,軌道電磁炮對後勤保障的需求比傳統火炮低得多。別的不說,僅火炮發射藥一項,1個炮兵營在通常作戰的情況下,每天消耗的物資就能減少大約10噸。更重要的是,陸軍的軌道電磁炮嚴格按照空運標準設計,從一開始就要求能夠用Y-15B這樣的大型運輸機進行運輸。雖然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為空降兵配備獨立炮兵旅,因為空降兵在戰鬥中往往與敵人短兵相接,不但沒有必要配備遠程炮兵,炮兵的生存問題也非常突出。但是在以往的所有戰爭中,空降兵缺乏獨立炮火力量的問題非常突出,為空降兵配備獨立炮兵旅的需求非常迫切。從某種程度上講,因為空降兵往往在沒有後方支援的情況下作戰,所以為空降兵配備獨立炮兵旅所產生的作用比其他部隊更加突出。與傳統火炮相比,軌道電磁炮的最大優勢不是後勤保障,而是超乎尋常的射程。如此一來,將炮兵配製在戰線後方,不但解決了炮兵生存問題,也使空降兵有沒有必要配備遠程火炮的問題變得沒有意義。正是如此,陸軍才讓空降軍組建了獨立炮兵旅,將炮兵旅單獨配製。

    第156炮兵旅的編制規模非常龐大,甚至超過了部分裝甲軍與所有快反軍。該旅總共有12個炮兵營,每個營配備1套軌道電磁炮系統。而快反軍與部分裝甲軍的獨立炮兵旅只有9個炮兵營,部分輕型裝甲軍(裝突軍)的獨立炮兵旅甚至只有6個炮兵營。

    12個炮兵營的打擊能力絕對不容小覷。

    按照陸軍的作戰標準,1個炮兵營的持續打擊能力相當於1個配備24架J-17A的戰術航空兵大隊的打擊能力。如果部署在固定陣地上,不考慮戰術機動,其密集打擊能力幾乎相當於2個戰術航空兵大隊。12個炮兵營瞬間提供的火力,足足相當於500多架戰鬥機,持續打擊力量也相當於近300架戰鬥機。

    如此猛烈的打擊,必須得到有效的引導。

    為了提高炮兵的打擊效率,第156炮兵旅有單獨的偵察營。與地面作戰部隊的偵察營不同的是,炮兵旅的偵察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偵察兵,其主要偵察手段是12套炮兵無人偵察機系統(每套有3架無人偵察機,以確保24小時不間斷的監視戰區)。

    除了自身的偵察力量,炮兵旅還可以依靠前線作戰部隊提供的數據進行炮擊。

    當然,在作戰部隊到達戰場之前,炮兵旅只能依靠自身的偵察力量,或者其他軍兵種提供的引導數據。

    炮擊持續了15分鐘,猛烈的炮火輕而易舉的撕碎了蠻度軍人的抵抗意志。

    在針對甘托克北面的蠻度軍營的炮擊中,3個炮兵營的72門軌道電磁炮在15分鐘之內投射了上萬枚質量為180千克的重型炮彈(該炮彈最初由海軍研發,為了削減研製經費與統一後勤保障,陸軍也批量採購),對面積僅5萬多平方米的蠻度軍營重複覆蓋3次以上,彈著點的平均距離不到20米,而155毫米重型炮彈針對暴露人員的殺傷半徑超過150米,針對半裝甲目標的殺傷半徑超過50米。僅此一輪炮擊,軍營內的近5000名蠻軍官兵就死亡過半,剩餘的2000多名官兵也完全精神崩潰。

    第一輪炮擊針對的都是蠻軍的主要目標,特別是軍營與嚴密設防的陣地。

    9點40分,第一批3個營的36架Dw-26B進入錫金領空。

    按照陸軍的作戰守則,炮擊進行的時候,航空力量絕對不能進入炮擊範圍。原因很簡單,炮彈沒有長眼睛,而且電磁炮炮彈的飛行彈道非常高,擊中目標前幾乎垂直下落,誰也無法保證不會砸中出現在炮擊區域內的作戰飛機。

    隨著低空打擊力量到達,炮兵開始對分散的蠻軍據點進行「點名」。

    經過猛烈炮擊,留下的目標也不是很多了。

    Dw-26B機群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掃蕩地面上的殘餘敵人,為即將到達的地面作戰部隊掃清障礙。

    也就在這個時候,蠻軍開始投降了。

    到達甘托克背面蠻度軍營上空的Dw-26B只有4架,主要是前面的炮擊過於猛烈,已經徹底摧毀了蠻軍的防空力量,沒有必要派遣更多的低空攻擊機。面對只有科幻電影中才有的Dw-26B,從炮擊中逃生的蠻軍官兵不但沒有抵抗,還集體走出地下掩體,將步槍高高舉過頭頂,向在頭頂上空盤旋的Dw-26B繳械投降。

    同樣的場景在其他地方也在上演。

    在之前的打擊中,蠻度防空兵的官兵不可能目睹外形怪異的Dw-26B,即便看到了,也不會考慮太多。只有那些蠻度步兵才真正體會到了軍事實力上的差距,雖然蠻軍也從美國採購了傾斜旋轉翼飛機,但是與Dw-26B相比,美軍的飛機至少還有飛機的樣子,而共和國的低空攻擊機沒有一點飛機的樣子。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蠻軍官兵都是文盲,無知帶來的不是無畏,而是對神秘事物的極端恐懼。當恐懼戰勝了最後一點抵抗意志之後,蠻度官兵能做的就是繳械投降。

    遇到這樣的情況,或多或少讓空降15軍的官兵有點震驚。

    9點55分,運載空降152旅的DZ-25C機群到達錫金。

    與Dw-26B一樣,DZ-25C的外形也非常奇特。因為陸軍要求必須具備搭載空降戰車的能力,所以DZ-25C的機身非常粗壯。為了降低總寬度,以適應陸軍航空兵的基礎設施,所以DZ-25C的機翼比Dw-26B更加粗短。從外形上看,DZ-25C更不像飛行器,像是插上了一對短小翅膀的大客車。

    隨著DZ-25C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降落,配備電磁機關炮的空降戰車從機艙內衝出來,蠻軍官兵更不敢在武裝到牙齒的空降兵面前做出任何非分舉動。

    可以說,這場戰鬥的激烈程度連演習都比不上。

    除了幾處由山地步兵防禦的要塞發生了激烈戰鬥之外,錫金境內的絕大部分蠻軍都在第一時間內繳械投降。

    10點30分,空降作戰行動開始收尾。

    面對負隅頑抗的蠻軍,空降15軍沒有半點心慈手軟。

    對付堅固要塞的最佳武器就是重磅炸彈。10點50分,低打154旅的Dw-26B機群開始執行第二輪攻擊任務,所有的Dw-26B攻擊機都攜帶了4枚1000千克級航空炸彈,專門對付那些炮兵對付不了的蠻軍地下防禦工事。

    戰鬥持續到11點20分,蠻軍在錫金境內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據點,即唐古的山地步兵師防禦陣地。因為該陣地直接面向共和國,是最有可能遭到攻擊的地點,所以陣地設置得非常堅固,不但擁有長達20千米的地下坑道體系,還設置了數十處地下兵站與倉庫,能夠供一個山地步兵旅堅守數個月之久。駐紮在該陣地上的是蠻度陸軍最精銳的山地步兵師,即第4山地步兵師。該師參加過第四次蠻巴戰爭,在克什米爾東部地區與共和國陸軍對峙。隨後參加過藏南衝突,在達旺地區給共和國空降兵製造了不少麻煩。直到3年前才派往錫金,進駐唐古陣地。3年間,該師在邊境地區製造了數十起衝突,並且將之前的防禦陣地加固了好幾倍。可以說,這是一支戰鬥意志頑強,非常難以對付的部隊。

    不是冤家不碰頭,得知駐守唐古的是第4山地步兵師,空降15軍軍長商雪韻少將立即向低打154旅下達命令,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全殲第4山地步兵師。要知道,3年前,空降15軍差點栽在了第4山地步兵師的手上。

    接到軍長的命令,低打154旅不敢有任何遲疑。

    11點45分,72架Dw-26B提前完成第二輪轟炸任務,返回位於山南地區的基地。

    這次,所有Dw-25B都掛上了重達2000千克的ZD-34型航空炸彈。

    與其他航空炸彈相比,ZD-34的主要特點不是更重,而是鑽地能力更強。簡單說,該炸彈就是針對蠻軍的地下防禦工事研製的。除了配備能夠穿透150米泥土或者80米岩石的3級串聯鑽地戰鬥部之外,其主戰鬥部採用了新型復合炸藥,爆炸威力相當於5噸TNT。按照陸航測試得出的結果,1枚ZD-34就能炸毀方圓500米範圍內的所有地下設施。準確的說,不是炸毀,而是通過爆炸產生的強大衝擊波直接震毀地下設施。用陸航的話來說,ZD-34的威力堪比小型戰術核武器,而且使用不受限制。為了使用ZD-34,陸航甚至將Dw-26B的彈艙長度由原先的3.8米延長到了4.2米(ZD-34的長度為4.15米)。

    72架Dw-26B,總共攜帶144枚DZ-34。

    顯然空降15軍不想在唐古浪費太多的時間,也不會讓空降兵進入地下坑道與蠻軍山地步兵交火。

    殲滅敵人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徹底摧毀蠻軍的地下防禦工事。

    12點30分,轟炸開始。

    72架Dw-26B以2架為一編隊,依次在蠻軍陣地上空進行頂點轟炸。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ZD-34的威力,並且徹底覆蓋蠻軍陣地,轟炸瞄準點的距離設置為700米。即便投彈誤差在5米左右,也能確保摧毀轟炸範圍內的所有地下設施(定點轟炸的瞄準點距離為彈藥毀傷半徑的2倍除以2的平方根,DZ-34的毀傷半徑為500米,由此可以算出瞄準點的間隔距離應該為714米)。

    因為ZD-34的威力太大,所以Dw-26B的進入間隔時間必須控制在5分鐘以上。

    以此計算,轟炸行動最快也只能在3個小時之後,也就是15點30分左右結束。

    因為這是錫金境內最後一股還沒有投降或者被消滅的蠻軍,所以商雪韻不在乎多花點時間,反正地面戰鬥部隊只需在幾千米之外建立防線,不需要投入戰鬥。提前結束戰鬥,也只能讓官兵回到營地打發時間。

    對於躲在地下的第4山地步兵師的官兵來說,就沒有這麼輕鬆了。

    轟炸開始後,蠻軍官兵立即意識到,共和**隊用上了威力罕見的武器。因為DZ-34的爆炸威力太嚇人了,所以蠻軍指揮官當即斷定,共和國陸軍使用了戰術核武器。做出判斷之後,蠻軍指揮官立即向上級做了匯報。

    收到前線發來的消息,蠻度陸軍司令部也嚇了一跳。

    共和國在戰爭中使用戰術核武器,算什麼?

    消息很快就送到了蠻度總理手上。魯拉賈帕尼首先否決了由陸軍提出的用戰術核武器反擊提議,因為共和國陸軍還沒有進入蠻度本土,即便在錫金戰場上使用了戰術核武器,也不能因此認為共和國用核武器攻擊了蠻度。

    更重要的是,蠻度還沒有拿到共和國使用戰術核武器的確鑿證據。

    如果共和國用的不是戰術核武器,蠻度又以核武器發起反擊,等於自尋死路。

    緊接著,魯拉賈帕尼命令正在向錫金開進的蠻度陸軍停止前進。

    原因很簡單,如果共和國敢於在錫金戰場上使用戰術核武器,就有足夠的利用用同樣的手段攻擊正在開進的蠻度軍隊。面對戰術核武器,沒有多少三防能力的蠻軍步兵將沒有任何生存機會。

    只不過,魯拉賈帕尼的行動速度仍然不夠快,而且下達的命令有漏洞。

    戰爭爆發後,蠻度陸軍就按照計劃,讓駐紮在大吉嶺(位於蠻度東部地區,緊鄰錫金)的2個步兵師與1個裝甲旅向錫金進發,增援駐紮在錫金境內的蠻軍。

    雖然蠻度陸軍的反應速度並不快,3直部隊直到11點40分才做好準備,但是大吉嶺距離錫金僅有一線之隔,部隊出發後,30分鐘之內就能越過邊境線,進入錫金境內。也就是說,在魯拉賈帕尼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時,蠻軍增援部隊已經進入錫金境內,而且即將到達錫金南部的辛塔姆。

    魯拉賈帕尼錯就錯在不應該讓部隊停止前進,而應該讓部隊撤回營地。

    2個步兵師與1個裝甲旅,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已經從實質上構成了增援行動。

    12點45分,也就是魯拉賈帕尼下達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時,裴承毅已經將無人偵察機拍攝下來的照片發給了總參謀部。

    此時,項鋌輝剛剛回到北京,正在前往元首府的路上。

    收到裴承毅發來的消息,項鋌輝終於鬆了口氣。

    按照王元慶訂下的戰爭計劃,只有在蠻度再次出兵錫金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才能越過邊境線,進入蠻度境內,佔領重要軍事目標。

    項鋌輝沒有越俎代庖,而是決定請示了元首之後再聯繫裴承毅。

    畢竟事情已經發生,蠻度無法抵賴,早打晚打都差不多。戰爭打到這一步,元首肯定有新的指示,搞清楚元首的意圖之後再做出決定,才能避免犯錯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