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四章 殺人於無形 文 / 閃爍

    第四章殺人於無形

    聽裴承毅說完,東方聞立即笑了起來。

    裴承毅皺了下眉頭,拿起了放在桌上的香煙。

    「將軍,你要的東西都在計算機裡面。」東方聞接住裴承毅遞來的香煙,啟動了架在桌上的掌上計算機。「需要你的軍官證號碼,然後將大拇指放在指紋掃瞄區內。這些信息的保密級別超過了我的接觸權限。你慢慢看,有事再叫我。」

    裴承毅點了點頭,等東方聞離開後,輸入了軍官證號碼,把右手大拇指放了上去。

    計算機沒有任何反應,裴承毅微微皺了下眉頭。在他準備叫東方聞的時候,看到了別在計算機背板上的微型夾鼻顯示器與豌豆般大小的耳塞。

    又是高科技玩意。

    戴上顯示器與耳塞,裴承毅摁了下出現在屏幕上的播放開關。

    這不是普通的顯示器,而是三維顯示器,裴承毅看到的是一個由計算機合成的女性講解員,如果做得再好一點,完全能夠以假亂真。比較遺憾的是,耳機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但不是立體聲,還有點雜音。

    大概是飛機內其他設備產生的干擾雜波吧。

    裴承毅沒有管那麼多,既然是圖像聲音文件,就不用像看文字文件那麼費力了。

    與前面幾份介紹軍事變革與國防建設的文件不同,這份主要介紹當前的國際形勢,以及共和國的應對措施。因為涉及到很多基本國家戰略,所以該文件不屬於總參謀部,而是由軍情局炮製的。

    總體來說,共和國這幾年的基本戰略就是為大規模戰爭做準備。

    這並不是說,王元慶從一開始就打算與蠻度打一場全面戰爭。誰都知道,蠻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共和國不可能像對付口木那樣對付蠻度。更重要的是,蠻度周邊國家與共和國關係密切,共和國必須為盟國考慮。從國家發展來看,將蠻度打回石器時代對共和國也沒有多少好處。

    與王元慶單獨交談的時候,裴承毅才知道,元首一直想「演變」蠻度。

    早在口木戰爭之前,還是國家副元首的王元慶就非常重視蠻度問題。共和國與蠻度的關係能夠在藏南衝突之前取得長足發展,與王元慶有很大關係。當時趙潤東不太過問外交事務,基本上交給了王元慶。通過加強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來,共和國成為了蠻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蠻度也成為了共和國最大的海外市場與低端工業產品生產地。合作給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共和國民眾能夠買到廉價的蠻度商品,而蠻度民眾則能得到由貿易帶來的工作崗位與更高的生活品質。

    按照王元慶最初的想法,如果能夠穩住蠻度,通過經濟合作拉攏蠻度才是最好的結果。

    毫無疑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達國家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華國家,只要攜手並進,絕對能夠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奇跡。

    問題是,共和國與蠻度能夠和平共處、攜手並進嗎?

    換個角度看,即便沒有藏南衝突,中蠻之間沒有任何現實矛盾,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到一起。

    歸根結底,王元慶推動共和國與蠻度的經貿往來,為的是共和國,而不是蠻度。

    受人口老齡化影響,共和國不但需要蠻度的龐大市場,也需要蠻度的充足勞動力。沒有蠻度的市場,共和國的高端產品出口將減少22%,導致上千萬工人與近億相關勞動力丟掉飯碗。沒有蠻度提供的廉價產品,共和國公民的日常消費支出將增長近30%,導致通貨膨脹上升至少4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王元慶要的不是一個發達的蠻度,而是一個永遠處於「發展中」的蠻度。

    這一利益訴求與蠻度的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魯拉賈帕尼與共和國走近,不是讓蠻度永遠做共和國的「下游生產國」與「下游市場國」,而是希望借助共和國的市場,完成國家的原始資本積累,為蠻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基礎。

    不得不承認,魯拉賈帕尼充分吸取了共和國的發展經驗。

    問題是,蠻度的處境與共和國截然不同。

    紀佑國推行產業結構調整時,共和國基本上沒有外患,即便與周邊國家有矛盾,也不是不可解決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共和國不但掌握了足以決定國家命運的幾項尖端技術,還發起了「電力革命」,由此拉開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序幕。蠻度沒有這樣的基礎條件,也就不可能按照共和國的方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蠻度無法在對生產效率有決定性影響的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就算沒有來自共和國的威脅、就算得到美國的全力援助,也不可能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最多在共和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再次提升產業等級的時候,撿發達國家的殘羹剩飯,繼續在低端產業國的行列中徘徊。歷史足以證明,任何一個擁有廣袤國土、眾多人口的國家,均是依靠自身的技術積累,而不是依靠其他國家的援助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學習也得看實情,盲目模仿只能使國家走上歧途。

    這也正是紀佑國等共和國領導人堅持獨立發展的根本原因,共和國用30年改革開放證明西方發達國家不會幫助共和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這個代價不算小,而魯拉賈帕尼在學習共和國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共和國走的彎路。

    西方發達國家救不了蠻度,共和國更不可能救蠻度。

    只要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不會讓蠻度成為發達國家。

    現實很殘酷,也不能因此說王元慶做錯了。

    作為共和國國家元首,王元慶只會考慮、也只需要考慮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如果王元慶不顧共和國的國家利益,而是慷慨大方的幫助蠻度,他就不是優秀的國家元首,甚至是共和國的叛徒!

    根本矛盾決定了共和國與蠻度的基本關係。

    蠻度要想強大,必須超越共和國。共和國要想發展,必須壓制蠻度。

    對一個擁有14億人口與另外一個擁有17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這個矛盾不可調和。

    「共同發展」成為海市蜃樓,對抗將在所難免。

    以王元慶的性格,肯定會積極出擊。

    藏南衝突結束後,王元慶首先在「停火協議」上做文章,主動向蠻度提出正式確定兩國邊境。為此,王元慶還做出重大「讓步」,即由共和國、蠻度、不丹與緬甸四國派遣勘測人員對涉及爭議的邊境地區進行全面勘測,然後邀請其他觀察國,通過談判的方式確定四國間的正式邊境線。

    毫無疑問,魯拉賈帕尼不會接受王元慶的提議。

    被蠻度拒絕之後,王元慶立即出狠招,在2031年底正式批准了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提交的軍事基地修建方案,加上在當年7月份成立的山南直轄市,共和國開始全面加強藏南地區的軍事建設,擺明了要將這塊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地區變成共和國進軍南亞大陸的橋頭堡,向蠻度施加軍事壓力。

    魯拉賈帕尼的回應更加強硬,立即在蠻度東部地區擴充軍事力量。蠻度國會在2032年批准了總理的軍事基地建設方案,其規模遠超過共和國的方案。按照魯拉賈帕尼的計劃,蠻度將在東部地區建立起擁有數十處軍營、數十座大型軍事基地,通過2500千米公路、1500千米鐵路線連接起來的「軍事要塞網」,力爭在數年之內將東部地區打造成對抗共和國的「鋼鐵堡壘」。

    大修軍事基地,拉開了中蠻全面對抗的序幕。

    2032年初,在共和國的授意下,巴基斯坦總統在「華國-南亞經濟共同體首腦會議」上提出撤消蠻度的觀察員身份,全面終止針對蠻度的貿易優惠政策。雖然該提議在尼泊爾、孟加拉國的反對下拖到2033年才正式通過,但是隨著蠻度被逐出經濟共同體,其與南亞周邊國家、以及共和國的經貿往來大受打擊。

    王元慶沒有就此善罷甘休。

    2032年6月,在出席「全面核裁軍首腦會議」時,王元慶主動提出將共和國的核武庫縮減一半,前提條件是,包括美國、俄羅斯、法國與英國在內的四個核大國也要將核武庫的規模縮減一半,包括蠻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在內的有核國家必須將核武庫縮減三成,同時通過由共和國提交的「全面銷毀核武器時間表」。

    「時間表」的大致內容是,除了在2035年之前按照承諾削減核武器之外,在2040年之間完成第二階段削減工作,共和國、美國與俄羅斯各保留450枚核彈頭,英國與法國各保留200與250枚核彈頭,蠻度保留150枚核彈頭,巴基斯坦保留100枚核彈頭,以色列保留40枚核彈頭;在2045年之前完成第三階段、也在最後的削減工作,所有有核國家全面銷毀核武器;在2050年之前拆毀除實驗室之外的所有與核武器生產與儲存有關的設施,包括濃縮鈾工廠、重水反應堆、核武器倉庫、核試驗基地等;在2051年之前完成檢驗工作,由各有核國家派遣專家成立的核查小組對各國的核設施進行全面核查,在全球範圍內締結「無核公約」。

    計劃很宏偉,也很有理想主義色彩。

    關鍵不是各國要銷毀多少核武器。對幾個核大國來說,因為掌握了先進的導彈突防技術,哪怕將核武庫規模縮減七成,也能對其他國家構成足夠的威脅;共和國與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最快只能在2045年之後具備全部實戰能力,在此之前,核大國受核裁軍的影響不是很大。對幾個有核國家來說,即便不減少核武器數量,也無法與核大國比拚,更難以對共和國與美國構成真正的威脅。

    所有人都知道,也都相信,遲早有一天,核武器要像長矛弓箭一樣被歷史淘汰。

    關鍵問題是,「時間表」是按照共和國的意願制訂的,即便不考慮背後的因素,美國等核大國也無法接受。

    王元慶提出「時間表」,達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一是讓美國必須有所表示,不能永遠在核裁軍問題上遮遮掩掩,總得給全世界一個交代;二是提高了共和國的國際聲望,讓更多的人相信,共和國正致力打造無核世界;三是全面打壓除5個核大國之外,保有核武器數量最多的蠻度。

    只要達到最後一個目的,王元慶就沒有白忙活。

    王元慶在大會上提出「時間表」之後,反應最積極的不是巴基斯坦,而是法國。按照法國總統的說法,蠻度核武庫的規模超過了英國與法國(沒談質量),如果要求英法兩國將核武庫規模削減一般,蠻度也要削減一半,而不是三成。隨後以色列總理提出,以色列保有的核武器只能勉強維持國家安全,如果要求以色列銷毀三成核武器,作為伊斯蘭世界唯一有核國家的巴基斯坦就得銷毀所有核武器。巴基斯坦總統沒有與以色列總理扯皮,而是把矛頭轉向了蠻度,宣稱只要蠻度肯銷毀所有核武器,巴基斯坦就願意銷毀所有核武器,而不與以色列拉上關係。

    談來談去,矛頭對準了蠻度。

    魯拉賈帕尼沒有在大會上做出任何承諾,在他看來,核武器是蠻度的「救命稻草」,如果承諾削減核武器,將對蠻度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影響。

    這次大會沒能取得實質性成果,甚至連一個承諾都沒有。

    王元慶也知道,在美國不肯鬆口的情況下,削減核武器只是霧裡看花。

    真正能夠打壓蠻度的還是經濟手段。

    2033年,正式將蠻度逐出「華國-南亞經濟共同體」之後,共和國立即宣佈對之前減免關稅的8000多種蠻度商品徵收關稅,隨後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通過了對蠻度700多種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法案。

    沒等外界回過神來,共和國正式向世貿組織提起上訴,要求美國與蠻度立即取消對上千種商品提供的不合理財政補貼,並且威脅要在適當的時候,針對獲得了美國與蠻度政府提供財政補貼的商品與企業徵收懲罰性關稅。

    共和國的一系列舉措意味著新一輪貿易戰已經打響。

    王元慶此舉不但針對蠻度與美國,還將矛頭對準了正在「茁壯成長」的口木。在共和國提交給世貿組織的商品清單中,大部分都是口木所需的重建物資。為了支援口木,美國政府一直在為這些商品提供財政補貼。同樣的,為了通過貿易獲得美國的技術援助,蠻度也在為出口到口木的物資提供財政補貼。

    顯然,世貿組織解決不了國家間的爭端。

    2033年6月,共和國正式開始對美國與蠻度的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到當年年底,美國與蠻度先後通過了針對共和國的貿易法案,開始對共和國的貿易制裁進行全面報復。

    對於還處於大蕭條恢復期的世界經濟來說,這場貿易戰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

    雖然「交戰雙方」沒有擴大「打擊範圍」,沒有將矛頭指向其他國家,但是隨著貿易制裁範圍擴大,遲早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是實力最強大的傳統發達國家、蠻度是規模最大的發展華國家,3個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打起貿易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比如遭到美國「反制裁」的800多種共和國商品中,至少有90%需要其他國家提供原料、零配件、技術支持與售後服務,制裁共和國的商品,等於制裁了所有與共和國有密切經貿往來的國家。反過來也一樣,共和國制裁美國,等同於制裁了與美國關係密切的西方國家。

    與大蕭條時期的貿易戰相比,這場貿易戰有很大的區別。

    除了雙方都有明確的目的之外,最大的不同點是,大蕭條時期,包括共和國與美國在內都沒有建立起以自身為中心的地區型經濟共同體,而此時共和國與美國都擁有覆蓋多個國家的地區經濟共同體,甚至有多個經濟共同體。貿易制裁能夠造成影響,卻能刺激經濟共同體的發展速度,提高經濟共同體的地位與重要性。

    由此可見,貿易戰的最大受害者不是共和國、也不是美國,而是蠻度。

    原因很簡單,蠻度不是南亞地區的經濟中心,也沒有成為經濟共同體的核心。

    王元慶在這個時候打貿易戰,擺明了是在打擊蠻度經濟。

    可以說,蠻度在「購買」美國的航母戰鬥群時堅決不肯讓步,與蠻度經濟開始走下坡路有很大關係。如果蠻度仍然像藏南衝突之前那樣「財大氣粗」,別說拿1200億美元,就算拿2000億美元換回3支現成的航母戰鬥群,也不會眨下眼睛。

    打擊蠻度經濟,就是在打擊蠻度的戰爭潛力,削弱蠻度的軍事實力。

    王元慶的目的很明確,手段也很高明。

    小規模衝突拼的是技術裝備與軍事實力,大規模戰爭拼的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

    輸掉了「經濟戰爭」,蠻度還有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