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一百一十四章 停火談判 文 / 閃爍

    第一百一十四章停火談判

    11月6日上午,閻尚隆到達巴黎,正式向外界宣佈,共和國接受法國調停,同意與口木進行停戰談判。

    該消息一出,全球輿論嘩然。

    戰爭就此結束了嗎?

    如果戰爭就此結束,共和國就再次在戰場上創造了一個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奇跡」。

    10月23日戰爭爆發,不到半個月,共和**隊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了足以算得上地區強國的口木,贏得了軍事上的勝利。

    似乎早有準備,半島電視台在當天重點報道了「中口戰爭」的詳細過程。

    開戰後,共和**隊僅用數小時就瓦解了口木的戰略打擊能力,不但擊沉了口木海軍的3艘戰略核潛艇,還炸毀了口木的導彈基地與核武器基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共和國空軍僅用160個小時,就打敗了自詡為全球第三的口木空軍,奪取了戰場制空權,開始對口木進行全面轟炸。爭奪琉球群島的地面戰鬥打了不到1周,兵力超過10萬的數個口木陸軍師團被徹底殲滅,共和國為此僅僅出動了4個空降旅、3個快反旅與6個陸戰旅,投入的兵力不到日軍的一半!

    其他一些電視台還「翻老賬」,拿出了戰前各國猜測的中口戰爭進程。

    不需要猜測,只需要與「美伊戰爭」、「半島戰爭」相比,就能看出共和**隊的戰鬥力,以及「中口戰爭」的「特點」。

    作為21世紀第一場兩個國家間的正式戰爭,「中口戰爭」的特點非常突出。

    以核武器為代表的戰略武器的應用,成了「中口戰爭」的第一個「亮點」。雖然除了共和國轟炸口木的核設施之外,核武器並未在戰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是作為第二世界大戰之後,核武器第一次應用於實戰的戰爭,口木的戰略反擊全部以失敗告終,宣告了「核武器時代」的終結。

    核武器到底有沒有戰略威懾能力?

    不僅新聞媒體關注這個話題,有核國家與準備研製核武器的國家都在考慮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核武器都是國家實力的基本象徵,是國家安全保障的基石。隨著以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與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為代表的戰略防禦系統逐步具備實戰能力、在戰爭中得到檢驗,核武器的實戰效力受到嚴重質疑。口木遭受的全面轟炸足以證明,在面對擁有「戰略防禦系統」的對手時,核武器不但不是「護身符」,還是導致國家毀滅的直接因素。

    核武器到底有沒有用?

    雖然早在第一枚原子彈爆炸之後,一些有識之士就在呼籲全面銷毀核武器,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還刮起過一股「無核世界」風波,但是受國家利益左右,有核國家不願意放棄核武器,無核國家更想加入「核俱樂部」。「中口戰爭」在很大的程度上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核武器的「危害」。即便華國沒有在遭到戰略襲擊的情況下進行戰略反擊,可是華國對口木進行的全面轟炸,導致了無法彌補的巨大災難。

    可以說,正是這場戰爭,拉開了「全面銷毀核武器」的帷幕。

    「中口戰爭」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信息網絡戰的成熟與應用。

    雖然共和國沒有公佈對日網絡戰的具體細節,但是一些消息靈通的新聞媒體仍然從各種渠道搞到了相關消息,相信共和國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打擊了口木的信息網落,癱瘓了口木的通信能力,才抓住了戰爭的主動權,在口木發動全面戰略反擊之前摧毀了口木的主要反擊力量,確保了共和國的國家安全。

    「信息網絡戰」不是什麼新事物,早在21世紀初,隨著網絡化的全面普及,「信息網絡安全」成為眾多國家的頭等大事,美國、共和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主要國家先後建立了信息網絡戰部隊,專門應對網絡上的威脅。但是「中口戰爭」是第一場大規模應用信息網絡戰,並且通過信息網絡戰癱瘓敵國的戰爭。

    如何確保信息網絡安全,確保連接在信息網絡上的國家基礎設施的安全,成為戰後各主要國家重點研究的軍事課題。

    「太空戰」是「中口戰爭」的第三個特點。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了拖垮冷戰對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其中就包括基於外太空的反衛星與反導彈武器系統。雖然事實證明美國沒有真正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只是借此搞垮前蘇聯,但是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太空軍事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如何對付太空軍事目標、如何保護太空軍事目標,早已進入各主要軍事強國的研究領域。21世紀初,美國就在「海上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框架範圍內進行了「反衛星試驗」,證明了反衛星武器系統的有效性。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災難,美國與俄羅斯最先提出「禁止太空軍事化」條約,希望能夠以此對各主要軍事強國產生約束力。隨後,美國、共和國、俄羅斯等主要國家也先後提出了「禁止太空軍備競賽」的提議,希望以此保證太空環境,避免引發不可收拾的軍備競賽。

    「中口戰爭」證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太空軍事系統都極為脆弱。

    是否需要限制太空軍備競賽?

    戰後,美國、共和國、俄羅斯、歐盟最先在此問題上展開磋商,希望能夠達成一份對所有國家都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只是在實力不對等、國家利益不一致的情況下,很難在國際範圍內達成類似條約。

    除了這3個顯而易見的特點之外,「中口戰爭」還有很多值得重視的地方。

    共和國空軍對口木的全面戰略轟炸就非常值得關注。「戰略轟炸」不是什麼新玩意,杜黑提出「制空論」之後,「戰略轟炸」受到各主要空中強國的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轟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冷戰期間的幾場地區與局部戰爭中,「戰略轟炸」仍然是擊敗敵人的主要手段,只是受國際環境的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將打擊對像變成了敵人的軍事基礎設施,盡量避免造成嚴重的平民傷亡。

    「中口戰爭」中,共和國空軍的對日戰略轟炸不再局限於軍事目標。

    按照共和國公佈的相關數據,除了居民區與商業區之外,其他所有國家基礎設施都是戰略轟炸的打擊對象。更重要的是,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戰略轟炸的打擊效率,網絡化指揮體系改變了戰略轟炸的基本方式。以往,戰略轟炸往往需要由航程與載彈量都非常巨大的轟炸機,而共和國空軍的主力不是轟炸機,而是戰術戰鬥機。

    總體來說,「中口戰爭」是一場「不對稱戰爭」。

    作為主動進攻的一方,共和國擁有遠超過口木的軍事實力,掌握主動權之後,僅僅用10多天就打垮了口木的國家防衛力量,使口木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與以往的任何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相比,「信息化作戰能力」、「空中力量」、「戰略打擊能力」、「制海能力」得到了更加徹底的體現,「地面作戰能力」更加邊緣化。雖然共和國在攻佔琉球群島的作戰行動中表現出色,但是地面戰鬥取勝的關鍵是制空權與制海權。

    用杜奇威的話來說,「中口戰爭」徹底展現出了「系統作戰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技術類兵器全面普及,擁有「系統優勢」的一方能夠輕而易舉的擊敗對手。處於劣勢的一方即便擁有幾種先進武器,在沒有形成「系統作戰能力」的情況下,仍然無法扭轉局勢,只能被動挨打。

    這一變化,只能導致「強國愈強、弱國愈弱」的結果。

    只有國力強大的大國,才能建立完善的軍事系統,弱國很難在強國面前獲得優勢。

    這是「中口戰爭」對世界局勢產生的最顯著的影響。

    當越來越多的弱小國家發現自己在強大的敵人面前不堪一擊的時候,只能被迫選擇與某個強國結盟,依靠強國幫助對付強大的敵國。隨著越來越多的弱國選擇與強國結盟,現有的世界格局必然被打破,基於地緣政治的軍事政治聯盟成為影響世界潮流的主要因素,大國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力得到顯著提高。

    毫無疑問,聯合國這類國際性機構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將逐漸淡化。

    雖然在貿易的推動下,世界將變得更加緊密,但是在大國意志的作用下,世界必然分裂。

    隨著「中口戰爭」走向停戰談判階段,其對全球局勢的影響力逐漸表現了出來。

    閻尚隆宣佈接受口木的停戰談判請求,答應在法國的主持下與口木接觸之後,戰爭並沒立即停止。按照共和國政府的聲明,因為停戰談判牽涉很多關係國家根本利益的問題,所以共和國需要充足的準備時間。

    11月7日,共和國與口木先後宣佈了談判代表團主要成員名單。

    次日,雙方談判代表團先後到達法國巴黎,在法國政府的主持下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觸。口木首先提出「先停戰再談判」,共和國則堅持「邊停戰邊談判」。

    11月9日,在法國政府的斡旋下,共和國接受了口木的提議,宣佈臨時停火24小時。

    此時,共和**隊已經攻佔整個琉球群島,「停火」僅僅只是停止對日戰略轟炸,並未停止對日戰略封鎖。

    談判會有結果嗎?

    世界各國都拭目以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