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四十六章 惡戰的徵兆 文 / 閃爍

    第四十六章惡戰的徵兆

    共和國陸軍的8個軍、20餘萬大軍陳兵邊境地區,迫使美軍以更瘋狂的速度向北推進。

    22日夜間,美軍陸戰1師攻克長津湖西岸的林產裡,隨即兵分兩路,一路向西面的前川推進、一路向北面的狼林推進,照此速度,美軍將在第54軍入朝前攻佔狼林;陸戰2師攻克赴戰湖南面的赴戰,隨即也兵分兩路,一路朝東面的把拔裡推進、一路向北面的新興推進,速度之快,超出所有人想像。

    原先擔任「前鋒」的第101空中突擊師轉為「後衛」,除了派遣低空打擊力量協助陸戰隊進攻之外(實際並不明顯,因為陸戰隊配備了大量武裝直升機、以及部署在兩棲攻擊艦上的F-35B戰鬥機,低空打擊能力不比第101空中突擊師差多少),主要用配備的運輸直升機為陸戰隊運送作戰人員與作戰物資,擔任後勤保障任務。

    表面上,美軍仍然在瘋狂進攻。

    實際上,美軍在為撤退做準備。

    此輪作戰行動,美軍取的代號為「刺豚」。

    由這個代號就能看出美軍的意圖。「刺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遇到天敵的時候身體迅速膨脹數賠,豎起數百根毒刺,讓獵食者無從下口。

    美軍用有限的兵力,在數萬平方千米的廣闊地域內向4個方向發動突擊,迅速擴大作戰區域,讓共和國陸軍參戰後難以迅速包圍2個陸戰師。打得贏,繼續進攻;打不贏,迅速撤退。以美軍強大的空運、特別是垂直空運能力,輔以空中掩護與支援,2個陸戰師能在2天之內撤回鹹興,在興南港登船離開朝鮮。

    當天,22點40分,韓軍與美軍第1裝甲師攻佔開城。

    從18日凌晨3點過開始,到22日22點40分,韓美聯軍足足用了115個小時才打下開城,比預計用時超出1.4倍!

    除了部分向北逃竄的朝軍之外,守衛開城的近15萬朝軍被韓美聯軍全殲。

    戰鬥結束後,被韓軍俘虜的朝軍達到37000餘人。

    這是半島戰爭初期規模最大的殲滅戰,卻不是整個半島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殲滅戰。

    韓美聯軍攻佔開城前,韓軍攻佔了金川,正在向北猛攻青鶴。青鶴以南,大概還有5到7萬朝軍分佈在各個城鎮與軍事據點。

    美軍第1裝甲師沒有立即北上,而是去了開城西面的開豐,等待增援與補充。

    負責掃蕩殘餘朝軍的韓軍也沒有立即北上,而是留下來等待物資補給。

    韓美聯軍的最大問題不是朝軍頑強抵抗,而是即將告罄的彈藥、油料等作戰物資。

    攻打海州港的作戰行動極為關鍵。為了盡快打下海州,美軍第1裝甲師抽調一個裝甲旅為韓軍第4裝甲師與第13步兵師提供支援。

    與進攻開城相比,攻打海州的麻煩更大。

    從開城到海州只有鐵路,沒有公路。如果沿公路線推進,必須首先攻佔青鶴南面的平山。韓美聯軍沿鐵路線向海州推進前,朝軍炸毀了沿途的6座鐵路橋,給韓美聯軍製造了巨大的麻煩。

    22日下午,韓軍先頭部隊才到達海州灣東岸。

    進攻行動從夜間開始,朝軍的頑強抵抗再次讓衝在前面的韓軍吃夠了苦頭。

    萬幸的是,開城戰役結束後,被「趕到」平壤以南活動的韓國空軍給予了進攻部隊全力支持,不存在空中支援不足的問題。

    當天,爭奪最激烈的仍然是朝鮮北部地區的制空權。

    損失慘重的韓國空軍把主力位置讓給了美國空軍(包括艦載航空兵),共和國空軍出動第三個戰鬥機聯隊,投入的作戰飛機數量超過400架。

    白天,共和國與美國戰機交手4次。

    雙方都損失慘重,4場空戰均從視距外打到視距內,甚至有1架J-14A與2架F-22A被對手用機關炮擊落!2種性能旗鼓相當的制空戰鬥機成了戰場上的絕對主力,空戰性能不佳的F-35系列戰鬥機從一開始就被擋在了空戰的大門之外。為了避免預警機與電子戰機再次被擊落,雙方均把預警機與電子戰機放置在地面(海面)防空力量的掩護範圍之內,沒讓其前出冒險。

    傍晚,共和國公佈的戰況為擊落敵機54架、自損46架。

    隨後,美國公佈的戰況為擊落敵機52架、自損41架。

    似乎雙方心裡都有數,均未故意誇大戰果、也未故意隱瞞戰損。

    白天最重要的戰鬥不是爭奪制空權,而是第21聯隊在15點左右執行的轟炸行動。

    為了阻止到達長津湖與赴戰湖的美軍陸戰隊快速突擊、將美軍困在一塊相對狹小的地域之內,第213大隊的24架J-15A戰鬥機在第211與第111大隊的48架J-14A戰鬥機的掩護下,利用特種部隊提供的引導信息,投下48枚制導炸彈,摧毀了禿魯江、長津江、赴戰江、虛川江上的10多座公路與鐵路大橋。

    轟炸行動在5分鐘內完成,美軍反應過來時,J-15A機群已經返航了。

    就算美軍陸戰隊的指揮官是白癡,也能看出共和國正在佈一個很大的局,陸軍參戰後首先對付的就是冒進北上的美軍陸戰隊。

    進還是退?

    美軍指揮官一面讓工兵在推進線路上架設浮橋,一面通過軍事通信網絡商討對策。

    擺在美軍面前的現實極為殘酷,繼續進攻很有可能被入朝作戰的共和國陸軍圍殲,退縮則將失去獲得勝利的唯一機會。

    擔任前線指揮官的杜奇威少將最終決定「雙管齊下」。

    第1陸戰師與第2陸戰師繼續推進,協同作戰的第101空中突擊師盡快前往五老。

    不得不承認,杜奇威的判斷非常準確。

    共和國陸軍要想全殲北上的2個美軍陸戰師,必須在進攻開始的時候出動空降兵佔領五老。只要第101空中突擊師控制了五老,2個陸戰師就無後顧之憂了。

    問題是,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兵力分散在數萬平方千米範圍內的數個方向上。

    按照杜奇威的部署,23日天亮前,第101空中突擊師最多向五老派遣一個機降營。

    夜間,第15聯隊與第17聯隊參戰,至此共和國空軍投入了5個戰鬥機聯隊(除了最先參戰的第11連隊與第21聯隊之外,還有在22日白天參戰的第13聯隊),投入的J-14A戰鬥機與J-15A戰鬥機均超過300架。為了支援作戰行動,空軍將第12聯隊與第22聯隊的2個預警機大隊與2個電子戰大隊派往前線,總共投入預警機16架,時刻保證至少有3架KJ-22型預警機在鴨綠江與圖們江北岸上空巡邏。

    19點30分,項鋌輝向前線司令部下達了第一道「總參謀長令」。

    命令很明確,空軍不惜一切代價在23日1點30分到5點30分之間奪取朝鮮北部地區的制空權,重點確保幾條空中走廊的安全,為空降兵開路。空降153旅務必在23日凌晨前做好參戰準備,第一批空降部隊在1點30分到2點之間在五老附近著陸,所有作戰部隊務必在5點30分之前著陸。

    也就是說,空降153旅將在23日凌晨參戰。

    接到命令後,空軍立即停止了22日夜間的作戰行動,除了執行邊境防空安全巡邏任務的戰鬥機之外,5個聯隊的數百架戰機全部返航,為23日凌晨的戰鬥做準備。

    共和國空軍突然「撤場」,大規模突擊的徵兆太明顯了。

    杜奇威在21點左右到達設在興南的第101空中突擊師的指揮部,要求立即將附近的所有空中突擊部隊派往五老。

    問題是,杜奇威是陸戰隊少將,第101空中突擊師是陸軍部隊。

    即便不考慮部隊隸屬上的問題,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大部分作戰部隊也正在返回駐地的途中。因為嚴重依賴以直升機為主的低空突擊力量,所以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後勤需求最為巨大。即便直升機返航後不做任何維護,總得補充燃料,讓飛行員吃口晚飯,才能再次出發吧。

    這麼折騰下來,第101空中突擊師根本無法在23日天亮前向五老增派更多的兵力。

    22點30分,杜奇威趕到五老,親自安排防禦部署。可惜的是,當時到達五老的只有一個步兵連,防禦部署做得再完美都無法彌補兵力欠缺。

    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最有才華的將軍,杜奇威深知即將爆發的戰鬥有多麼殘酷。

    23點45分,杜奇威返回第2陸戰師指揮部,首先命令第2陸戰師停止進攻,隨即向第1陸戰師下達了類似的命令。

    只是,杜奇威的行動慢了一點。

    下達命令時,第2陸戰師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平山裡與山水裡、第1陸戰師的先頭部隊到達了龍林與文岳裡、算上到達北青的第1陸戰師的作戰部隊,2個陸戰師的4萬多名官兵分散在面積近3萬平方千米的地域內,戰線總長度超過500千米!第101空中突擊師更加分散,除了留在興南的3000多名官兵之外,另外11000多名官兵以連、甚至排為單位撒布在整個戰場上。

    如果遭到突然襲擊,美軍根本不可能由進攻轉為防禦狀態。

    面對即將降臨的危險,杜奇威卻無計可施。

    杜奇威忙著解決「問題」的時候,駐紮在秋梨溝空軍基地的空降153旅的4000多名作戰官兵(該旅總兵力超過7500人,近一半是非作戰人員)正在為戰鬥做準備。

    升任中尉排長的李東石仍然像當班長時那樣,逐一檢查了每一名士兵的裝備。

    戰場既是軍人建功立業的舞台,又是軍人流血犧牲的墓地。

    準備充分與否,將決定軍人的最終歸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