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五十章 瘋狂反撲 文 / 閃爍

    第五十章瘋狂反撲

    作為戰役總指揮,項鋌輝並沒關注雙方頂級飛行員與頂級戰鬥機的對決。

    收到J-13B機群拍下的光學偵察照片、得知口木第四艦隊全軍覆沒,項鋌輝僅僅放鬆了幾秒鐘,隨即命令第三攻擊機群的36架J-13戰鬥機拋掉反艦導彈,攔截攻擊東海艦隊的口木戰鬥機。

    變化確實比計劃快。

    兩輪攻擊就讓第四艦隊全軍覆沒,比預先估計的好得多。

    「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金剛」號與「愛宕」號防空驅逐艦、2艘「高波」與4艘「村雨」級通用驅逐艦先後沉沒,上千名口木海上自衛隊官兵葬身大海。為艦隊提供掩護的12架F-15J被擊落8架,4名飛行員陣亡。

    歸根結底,能夠輕易殲滅第四艦隊,無外乎口木海上自衛隊過於自信,認為兩艘防空驅逐艦與六艘通用驅逐艦能夠應付空中威脅,只為第四艦隊提供了12架防空戰鬥機。

    戰鬥打響,第四艦隊遭到慘痛打擊時,再派遣防空戰鬥機已經來不及了。

    項鋌輝不太相信口木會傲慢到無視共和國的地步,更願意相信口木在戰役部署時也選擇了進攻,而非「專職防守」。

    實際戰況證明了項鋌輝的猜測。

    海軍航空兵全力突擊第四艦隊的時候,口木空中自衛隊將矛頭對準了東海艦隊。

    隨著2號預警機「隕落」,1號預警機被迫回撤,剛剛與口木機群交手的防空戰鬥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輪交手,24架J-11B僅擊落7架F-15J,卻損失了14架。

    24架J-10B到達戰場時,遭到F-22J伏擊,在沒有來得及還手的情況下被擊落13架。

    戰局急轉直下,東海艦隊的外圍防空屏障即將崩潰。

    萬幸的是,空軍早已做好「慘痛損失」的準備。

    沒等攜帶反艦導彈的F-2戰鬥機進入攻擊航線,1號預警機在12架戰鬥機與1架EY-8m型電子支援飛機的掩護下返回戰場,第二梯隊的24架J-11B與24架J-10B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戰場。

    海軍航空兵也全體動員,12架J-13與24架J-10B在東海艦隊北面組成第二道防線。

    因為對第四艦隊的攻擊行動提前完成,所以頂替2號預警機的3號預警機轉為引導戰鬥機進行空戰。海航的36架J-13戰鬥機也在放棄攻擊任務後執行艦隊防空任務。

    轉眼間,空軍與海航投入了120架戰鬥機。

    口木空中自衛隊也不甘示弱。在攻擊機群無法突破戰鬥機防線的情況下,24架掛著反艦導彈的F-2放慢速度,第二批24架F-15J與不明數量的F-22J相繼參加戰鬥,第二架E-767也轉為指揮空戰。

    勺子島西北方向上的空戰打得很激烈,也很慘烈。

    面對F-15J,空軍與海航的戰鬥機都能應付自如。面對F-22J,空軍與海航的戰鬥機只能「消耗」敵人的導彈。

    不得不承認,口木空中自衛隊的素質很不錯。

    口木每年都要與美國等盟國舉行多場聯合軍事演習,通過對抗演練提高軍隊的訓練水平與戰鬥力。

    在交戰安排上,口木空中自衛隊很有「章法」。

    F-22J一直在共和國戰鬥機的視距外活動,用AIm-120D中程空對空導彈掩護前出的F-15J機群。雖然這使F-15J的戰損率高得嚇人,但是避免了F-22J與機動性並不差的J-11B與J-10B進行格鬥空戰,保存了主要制空力量。

    在45分鐘內,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參戰的48架F-15J被擊落41架,後來軍情局證明,至少有一架F-22J被失的的「霹靂14」攔截導彈擊落,只是口木官方一直沒有公開承認。

    共和國空軍損失了21架J-11B與27架J-10B,海軍航空兵損失了7架J-13與12架J-10B。

    此時,數量優勢有效的彌補了性能缺陷。

    隨著F-22J耗光彈藥,第三批24架F-15J投入戰鬥時,口木空中自衛隊的2架預警機主動後撤,避免遭到攻擊。

    也就在這個時候,F-2機群在數架F-22J的掩護下突破了海軍航空兵的外圍防線。

    東海艦隊內,戰鬥警報響起,六艘具有區域防空能力的驅逐艦進入防空戰鬥狀態,八艘只有點防禦能力的護衛艦減速散開。

    「報告,4架敵機爬高發射導彈,正在轉向返航!」

    「8個目標,判定為ASm-3型反艦導彈。」

    「『西安』號與『蘭州』號鎖定目標,防空導彈升空。」

    兩艘配備「神盾2」型電子掃瞄相控陣雷達、戰鬥力最強大的防空驅逐艦首先投入戰鬥,陸續發射了16枚射程達120千米的「海紅旗11」型區域防空導彈。

    聽到從外面傳來的響動,林嘯雷看了眼手錶。

    9點25分,東海艦隊正式參戰。

    16枚防空導彈升空後,按照驅逐艦提供的制導指令飛向目標。

    ASm-3型反艦導彈是口木獨自研發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採用混合火箭/沖壓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攻擊速度接近5馬赫,只具備俯衝攻擊能力,無法以掠海飛行方式攻擊戰艦。

    小國就是小國,出手也太「吝嗇」了。

    林嘯雷冷冷一笑,沒把正在逼近的8枚反艦導彈放在眼裡。

    即便在實戰狀態下,054C級驅逐艦也能同時攔截至少6個高空目標。在使用2枚「海紅旗11」攔截1個目標的情況下,摧毀概率超過90%。雖然比不上「宙斯盾」防空系統,但是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報告,20架敵機轉向脫離。」

    「發現目標,60到80枚反艦導彈,判定為ASm-2。」

    林嘯雷微微皺了下眉頭,沒有干預戰艦的戰術作戰行動。

    剛剛發射導彈的「西安」號與「蘭州」號再接再厲,繼續射出「海紅旗11」型防空導彈。兩艘054B級驅逐艦也投入戰鬥,以同樣的速度將儲備在垂直發射系統中的「海紅旗11」型防空導彈射入藍天。

    考驗054C與054B、考驗東海艦隊的時刻到了。

    054C的火控系統自動將高空來襲的ASm-3判定為「最具威脅目標」,火控照射雷達優先「照顧」從頭頂上飛來的導彈。

    「攔截成功,7枚導彈被擊落。」

    「準備再次攔截,『西安』號發射導彈!」

    在第二批防空導彈飛向低空的反艦導彈時,「西安」號再次發射了3枚,而不是2枚「海紅旗11」,對付避開第一輪攔截的那枚ASm-3。

    此時,從海面上逼近的ASm-2距離艦隊不到50千米了。

    看了半天熱鬧的2艘「現代」級驅逐艦與8艘護衛艦同時開始發射防空導彈,用火控雷達照射逼近的反艦導彈。

    戰鬥進入緊要關頭。

    為了增強攔截能力,「西安」號的防空系統操作員手動鎖定從海面上逼近的反艦導彈,沒有立即對付頭頂上那枚ASm-3。

    所有戰艦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射出防空導彈。

    戰艦上的官兵看不到外面的場景,只能通過雷達屏幕瞭解情況。大家都知道,如果讓太多的導彈突破外層防空網,後面的戰鬥將更加艱難。

    林嘯雷走到了戰術屏幕前,目不轉睛的看著隨時變化的戰場情況。

    時間一秒一秒的過去,屏幕上的目標一個一個的減少。

    短短2分鐘內,來襲的80枚ASm-2被四艘驅逐艦發射的「海紅旗11」防空導彈擊落了27枚、被2艘「現代」級驅逐艦發射的SA-N-7擊落了9枚、被8艘護衛艦發射「海紅旗09」與「海紅旗12」擊落了22枚。8艘護衛艦準備第二輪攔截時,僅有22枚ASm-2在繼續挺進。

    面對逼近到10千米內的反艦導彈,戰艦上的中遠程防空導彈都無能為力。

    「ASm-3突破第二道防線,開始俯衝。」

    「目標是『杭州』號。」

    「補充攔截開始,『杭州』號轉向脫離編隊。」

    聽到參謀的報告,林嘯雷再也沉不住氣了。

    為了對付掠海攻擊的反艦導彈,「西安」號發射的3枚「海紅旗11」防空導彈未能擊落最後那枚ASm-3反艦導彈。雖然3枚「海紅旗11」全部脫靶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是發生後就成了必然事件。

    反艦導彈沒有選擇最有價值的「西安」號與「蘭州」號,而是對準了雷達反射特徵最明顯的「杭州」號。

    「杭州」號驅逐艦上,兩具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立即射出2枚SA-N-7型防空導彈。

    對付速度接近5馬赫、俯衝攻擊的反艦導彈,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兩套「卡什坦」末段防禦系統上,必須在其到達戰艦上空前將其擊落。

    對付掠海反艦導彈的戰鬥也進入最後關頭。

    因為發射ASm-2的口木戰鬥機未能獲得充足的準備時間,所以ASm-2反艦導彈全都以自動模式、搜索攻擊距離最近的大型戰艦。

    所有戰艦上的末段自衛系統自行進入交戰狀態。

    近程防空導彈蜂擁而上,前仆後繼的衝向反艦導彈。速射炮奮勇爭先,在反艦導彈的必經之路上築起密集彈幕。

    聽著沉悶的炮擊聲,感受著激烈的戰鬥,林嘯雷一言不發的等待「消息」。

    「『南通』號擊落3枚導彈,脫險!」

    「『溫州』號擊落2枚導彈,脫險!」

    「『西安』號擊落3枚導彈,脫險!」

    ……

    聽到一份份報告,林嘯雷的心情漸漸放鬆下來。

    「『蘭州』號擊落2枚導彈,脫險!」

    朝艦長看了殷遠橋艦長看了一眼,林嘯雷微微點了點頭。

    「報告,『杭州』號被導彈擊中,起火燃燒!」

    林嘯雷與殷遠橋同時一驚,立即朝匯報情況的參謀軍官看去。

    「已經確認,是ASm-3,中彈部位在機庫前方,正在組織損管搶救。」

    「向指揮部匯報情況。」林嘯雷長吸了口氣,「東海艦隊已擊潰敵襲,『杭州』號遭重創,其餘戰艦無損。」

    讓殷遠橋留下指揮後,林嘯雷離開指揮中心,來到外面的甲板上。

    十多千米外,被濃煙包裹的「杭州」號正在緩緩轉向,準備脫離戰鬥隊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