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二百六十章 三皇同盟的內部矛盾 文 / 半生恨雨

.」果事情繼續展,三皇同盟在德國的主導下將會繼紋猛凹去。然而這對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的英國是極為不利的,那樣英國將會繼續孤立下去。    所以英國明確的表示反對俄國的這項建議。英國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保加利亞,以遏制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為達到這個目的,英國積極鼓動,保加利亞與土耳其的和解,英國的計劃是,東魯米利亞,在名義上仍歸土耳其所有,但是,由土耳其的蘇丹任命,保加利亞的亞歷山大大公,為東魯米利亞的總督,在英國積極的外交斡旋下,終於在既年2月。土耳其蘇丹,正式任命了保加利亞的亞歷山大大公,為東魯米利亞的總督。這等於承認了,亞歷山大在保加利亞的合法地位,這也意味著,俄國將徹底失去,在保加利亞的控制權,所以,不甘失敗的俄國政府,策動了保加利亞的親俄勢力,動政變,廢黜了亞歷山大大公,並派出特使,考爾巴斯將軍,對保加利亞進行了高壓統治,面對俄國的倒行逆施,保加利亞的攝政當局,在英國的支持下,給與堅決的抵制」蹶年7月,另立了薩克森科堡的斐迪蘭為新的保加利亞大公,從而使俄國重新控制,保加利亞的企圖,徹底破產。

    保加利亞的獨立是第十次俄土戰爭的結果,俄軍浴血奮戰,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好不容易獲得勝利,本應將保加利亞收入囊中,卻收穫的是如此難以下嚥的苦果。照年月。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極度不甘心的俄國似乎只剩下訴諸武力一條,巴爾幹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並引大國衝突的危殆局面。

    然而如果說俄國遙控保加利亞還是奧匈帝國能夠接受的,那麼俄國派遣軍隊進駐巴爾幹半島,則是奧匈無論如何也無法容忍的。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於俄屬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三面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幹的勢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徵,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繫?。月日,奧匈外相卡爾諾基在匈牙利議會三皇同盟表演說:俄國無權佔領保加利亞並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調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擊。

    既年。月。沙皇在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並肩攜手,共度難關。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願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並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動對奧匈的戰爭,或使俄國的戰爭威脅產生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

    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方和泛斯拉夫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舊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

    與此同時,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係驟然緊張,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德國做夢都害怕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實。

    然而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幹競爭中採取支持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係破裂,並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後果。而在當時環境下又完全排除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節。奧匈一旦在外部壓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迴旋餘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部微妙的政治平衡。

    關鍵時候,俾斯麥那出神入化的外交藝術再次挽救了三皇同盟。為了約束俄奧,防止兩國衝突。他採用了對兩國實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解決分歧的政策。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採取的強硬政策,德國一再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範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禦性質,要幫忙找英國去。對於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願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人口心立不容犧牲,出路在於俄奧就劃分只爾干勢力範圍達賭。協。

    璇年6月舊日,俄德在作了保留的條件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法德衝突的情況下俄國無條件對於心,年以來現狀的不同態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須走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德國。現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借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

    恰巧這時法國又出了一招昏招,為了拉攏俄國」璇年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裡擔心,如果奧匈因得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並在。月丑日致信索爾茲伯裡。信中表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終有責任採取進入戰線的政策舊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後」蹶年口月口日,和舊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定》,基本上排除了俄國佔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璇年,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府宣佈斐迪南當選為非法?

    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後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著極大複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是一種在鋼刀上跳舞的藝術。作為現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已經將外交藝術揮到了極至。

    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合。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係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係緊張,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並製造摩擦。這種策略運用得好會為德國爭得許多盟國,運用得不好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

    當時的德國,從本質上說是屬於現狀的國家,對於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隨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境已初現端倪;與大國關係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既年舊月,俾斯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不論誰走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在奧匈一邊投入戰鬥?俾斯麥在台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消其政策的消極後果,在他之後,便後繼無人了。蹦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後法俄結盟,俾斯麥苦心經營多年的歐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面對如此深重的矛盾,方懷也不禁深深地皺眉。雖然德國放棄《再保險條約》是一種短視,卻也有其必然的原因。因為德國必須正視一個危險,俄國如果挑動奧匈率先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部的爭鬥,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後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即使是俾斯麥。對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也不可避免地有所動搖。所以要想處理好德俄關係,避免法俄同盟,就必須處理好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正是這兩國揭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然而這兩國在巴爾幹的勢力犬牙交錯,有什麼辦法讓他們和平共處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