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隋末逐鹿記

第四集 第一百二年十七章 五鳳三年大事記 文 / 梧桐疏影

    第一百二十七章五鳳三年大事記

    五鳳三年。

    這一年,大江南北發生了許多事情,天下大勢也是在這一年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明眼人通過這一年發生的戰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謂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洛陽方面夏國和鄭國交鋒的情況。

    五月,王世充率領鄭軍主力在滎陽和虎牢之間被河北高暢圍困,苦戰數天,鄭軍盡滅,死傷萬餘人,餘者皆降。

    在大營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領少量精銳星夜南逃,想從小路返回洛陽,裴元慶率軍一直緊追不捨,最終,王世充還是擺脫了夏軍的追擊,帶著親隨進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還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嶺中穿行時路遇飛石,被飛石擊中,墜崖而亡,其親隨遍尋山谷,皆無法找到其屍體,不得已,只好自顧出谷,出谷後,大部分親隨皆自尋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極少數王世充的鐵桿死士方往洛陽而去,向鎮守洛陽的太子王玄應報告王世充的死訊。

    說起來,還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擊敗以致眾叛親離的李密在永濟渠一役中被唐軍伏擊,因而不知所蹤,不管是瓦崗軍還是唐軍,都遍尋其屍體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這兩個難兄難弟的命運還真是極其相似啊!

    他們都有意氣風發,同樣也有墜入谷底的時候,再看一看如今還在台上耀武揚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們最終的命運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訊還未傳出嵩山之前,收到鄭軍在虎牢關前大敗的消息後,河南各地原本還打著大鄭旗號的城池紛紛改弦易張,將大鄭旗號砍掉,打起匆忙製造而成的大夏旗號。

    事實上,當高暢率領大軍進逼洛陽時,真正還聽從大鄭號令的只有王玄應鎮守的洛陽,以及鎮守襄陽的魏王王弘烈。

    夏軍大舉進逼洛陽,這個時候,王玄應已經知道王世充戰敗的消息,不過還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訊,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無比。

    此時,洛陽大概有著一萬多精兵,如果強征城中百姓守城,還是能徵集十來萬精壯,含嘉倉的存在也使得洛陽無缺糧之虞,省一省,採取配給制的話,也還能堅持半年之久,當初,王世充和瓦崗軍交鋒時,可是受夠了圍城缺糧之苦,登基為帝之後,自然對此多有準備。

    正因為城中有糧有人,城池高大,護城河寬廣,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許多大臣皆向王玄應進言,讓其拚死守城,拒夏軍與洛陽之外。當初,瓦崗軍聲勢如此浩大,動輒將兵數十萬,到最後,圍困了洛陽一年之久,還不是把洛陽沒有半點辦法。

    當然,這些大臣武將們也明白孤城不可守的道理,他們向王玄應進言,乘洛陽尚未被夏軍團團包圍,還能和外界取得聯繫之前,讓他派出使者往西進入關中向李唐求援,畢竟,現在夏軍勢大,洛陽一旦落入高暢之手,高賊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斷不能容許洛陽落入夏賊之手,一定會派出援軍來救援,唐軍一旦到達洛陽城下,外有援軍,內有堅城,夏賊也只能無功而返。

    之所以勸王玄應向關中求援,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們自然也是有著自己私心的。

    畢竟,高暢雖然是高穎公的子孫,號稱出自北海高家,有著皇族血統,然而,其所作所為,一點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場,興邪教,滅名教,建神廟,不拜祖宗,重重離經叛道的行徑,讓這些世家大族心有餘悸。

    雖然,關中李唐代表的是關隴門閥的利益,他們這些出身關東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的關隴門閥的,相互間還是有著矛盾和摩擦的,不過,不管如何,門閥與門閥之間的鬥爭也只是內鬥而已,就算唐軍前來,洛陽落入李唐之手,關東門閥被關隴門閥壓制,畢竟,也不會有滅族之禍,要是洛陽落在高暢這個邪教頭子之手,讓那些泥腿子賤民上了朝堂,當家作主,實乃世家之恥耶,聖教蒙羞,因此,他們寧願將東都讓給西邊,也絕不送於東面。

    這個時候,王玄應早就沒有了主張,他雖然身為太子,對那些大臣卻沒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當初,王世充在篡位時,狠是殺了一批人,讓那些洛陽豪族噤若寒蟬,在另一個時空中,當唐軍包圍洛陽時,城中的大族曾多次計劃秘密打開城門迎唐軍入城,結果,無一例外,這些行動計劃全部被王世充偵知,然後,又是一陣腥風血雨。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應差了太多,再加上沒有父親在身邊,他也失去了方寸,只好同意那些大臣的建議,派使者向關中求援。

    當高暢派使者進入東都,勸王玄應投降時,王玄應戰戰兢兢地拒絕了!

    拒絕高暢的招降後,王玄應以為高暢會惱羞成怒,會立刻命令大軍攻城,然而,出乎王玄應意料的是,城外的夏軍仍然在按部就班地紮營築寨,修建攻城器械,並沒有即刻揮師攻城的意思。

    高暢在洛陽城東,城南都紮下了大營,然後就此按兵不動。

    其實,也算不得按兵不動,一方面徐世績率領本部人馬南下攻擊魏王王弘烈鎮守的襄陽,另一方面,高暢向那些棄鄭降夏的將領們發出通牒,命令他們親自到洛陽城下,覲見夏王,如有不從,當為叛逆。

    就在高暢圍困洛陽之時,六月中,李世民率領大軍從并州南下,進駐河東。

    就在李世民率軍南下之際,李淵命令潼關以東的唐軍集結,然後向洛陽進發,率領這只唐軍的統帥乃是齊王李元吉,副帥屈突通。

    名義上是齊王領軍,真正指揮這只軍隊的卻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黃君漢,史萬寶,王君廓,劉德威等大將。

    與此同時,李世民率領大軍穿越太行山,進駐河內,與濟源的李道宗會合,集結大軍,攻擊河陽,想奪取夏軍在河內的這個橋頭堡,隨後從盟津過河,增援東都,南北合擊東都城下的夏軍大部。

    就在唐軍大舉東進之時,在群雄並起的南方,戰事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領在彭城休整好幾個月的夏軍突然南下,攻擊鍾離郡,李靖的夏軍共有兩萬餘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東的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徵召的江淮子弟,對著南方的水土,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為了將這些江淮子弟訓練成軍,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許久。

    也是因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時間很長,麻痺了坐鎮江都的吳帝李子通,那傢伙奪取江都之後,自覺自己有了問鼎天下的本錢,一舉一動,甚是狂妄。

    進入五鳳三年以來,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針對的對手並非強悍的江淮軍,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興。

    在這一年,李子通率領大軍南下,佔領了京口,擊敗了梁軍大將蔣元超,將其擊殺,丹陽以及相連的幾個郡縣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見李子通氣勢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淵封為吳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讓他攻擊李子通。

    丹陽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終江淮軍被叫做丹陽軍,因此,杜伏威是絕不容許李子通佔據丹陽的,新仇舊恨,一起算,於是,他讓副手輔公佑率領精兵一萬進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戰之際,李靖率領夏軍南下了。

    這個時候,鎮守鍾離郡的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將左孝友,由於李靖進軍速度奇快,水路兩進,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師還在渡口上就被夏軍派精銳部隊奇襲燒燬了,當夏軍進逼鍾離時,他已經無法組織部隊抵抗。

    左孝友雖然是李子通的大將,不過是後來在途中率領本部人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沒有為吳帝拚死作戰的意思,見戰局無法挽回之後,左孝友命令部隊放棄了抵抗,投降了夏軍。

    北面戰敗,南面的戰局也對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軍的交鋒中,雙方互有勝負,然後,戰爭的主動性一直掌握在江淮軍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的交鋒中,輔公佑挑選了精兵一千人,讓他們為前鋒,然後命令數千人隨後出發,自己則率領主力尾隨在後,在那幾千人的背後,他安排有督戰隊,下令,後退一步,立即斬首。

    李子通用方陣和輔公佑對抗,輔公佑的前鋒一千人拚死作戰,輔公佑再率軍從左右兩翼包抄,李子通失利,於是後撤,當輔公佑追擊時,李子通乘江淮軍陣型散亂,突然發動反擊,擊敗了輔公佑。

    當晚,江淮軍大將王雄誕率領精銳死士數百人夜襲李子通的大營,在上風處放火,李子通大敗,數千人被俘。

    這個時候,李靖率領夏軍從鍾離南下,進逼江都。

    李子通放棄了江都,不戰而退,將江都拱手讓給了李靖,與此同時,面對江淮軍的緊逼,他放棄了京口,集結兩萬人,南下攻擊吳郡的梁王沈法興。

    吳郡一戰,沈法興大敗,率領左右親信數百人倉皇逃離吳郡,吳郡另一變民軍首領聞人遂安派部將葉孝辯前去迎接沈法興,走到中途,沈法興突然後悔,想要誅殺葉孝辯,吞併其眾,事情敗落,葉孝辯率軍攻擊沈法興,走投無路之下,沈法興投江而死。

    李靖佔據江都之後,直接面對投降李唐的江淮軍,故而,沒有再繼續南下追擊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擊敗沈法興後,吞併了沈法興的疆土,全部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北到太湖,南到嶺南,表面上,又重振了聲威。

    八月,李靖率領夏軍和江淮軍對峙。

    對於降唐,輔公佑一直有著不同的意見,他並不贊同杜伏威降唐的決定,只是一直隱忍不發,在和夏軍的交鋒中,江淮軍屢次被夏軍擊敗,京口,丹陽落入了夏軍的手中,再加上,江淮軍一向以劫掠為主,對地方建設並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軍這邊,因此,輔公佑向杜伏威進言,希望和李靖談判,轉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許,輔公佑又沒有多說什麼,退帳而出。

    九月,江淮軍在歷陽郡再次被李靖擊敗,輔公佑率領本部數千人馬脫離了戰場,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卻無法可施,唯有率軍西進,前去攻打江陵的蕭銑,希望能將功贖罪,協助巴蜀方向的李孝恭共同覆滅蕭銑。

    十月過後,夏國已經在江南佔據了大量版圖,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權,鞏固夏國的統治,維護夏國的法令,李靖停止了進軍,開始了休整,畢竟,真正能決定天下誰有的戰場還是在北方。

    在塞外,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決定將并州納入自家的版圖,只是,由於東面的阿史那缽畢仍然不聽從他的號令,他決定還是採用以前的手段,就像扶持李淵和劉武周那樣在并州扶持一股勢力,他選定的這個目標正是唐真鄉公李仲文。

    李世民率領大軍南下之後,李仲文在和徐勝治的交鋒中,屢處下風,不但無法攻克壽州,榆次最終也沒有能保住,只是憑借晉陽高大的城牆以及當地豪族的支持,這才沒有讓夏軍進入晉陽。

    當突厥軍為其助戰之後,李仲文甚是欣喜,在突厥人的幫助下,宋金剛和張達部吃了一些小虧,不敢過於靠近晉陽,然而,這個時候,李仲文已經無法節制突厥人了,突厥人在并州的所作所為,造成的破壞完全超過了被他們稱為流賊的夏軍。

    眼見唐政府對突厥軍應對軟弱,阿史那矣利弗有了南下奪取中原的野心,他收容了隋朝宗室楊政道,準備打著隋楊的旗號吞併并州,進取關中。

    為此,他命令自己的老弟阿史那咄苾攻擊原州,將軍阿史那泥步會合梁師都,攻擊延州,自己則率領主力從馬邑南下,奪取并州,河東,進入關中,在他看來,唐軍正在東都忙著和夏軍交手,他完全有機會建立當初北魏帝國的功勳。

    就在突厥人蓄勢待發之際,中原的戰事也在五鳳三年年底有了分曉。

    李世民率領大軍猛攻河陽,河陽守軍由尉持恭率領,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唐軍無力攻下河陽。

    最初,尉持恭和劉雅等人率軍從河陽渡河,進攻東都時,他們的糧草轉運都要通過河陽,河陽成為了重中之重,然而,當高暢解決了王世充,包圍洛陽之後,有了洛口倉,黎陽倉糧食的支持,又加上黃河以南都成為了夏國的版圖,河陽也不再是孤城一座,士卒源源不斷地通過黃河浮橋進入河陽換防,李世民縱然英勇,也無法在短時期內攻克河陽。

    就在李世民在河陽城下難以前進之時,李元吉和屈突通率領另一部大軍來到了東都,他們在城外紮下了大營,與東都呈犄角之勢。

    也是在這個時候,王世充的死訊傳到了洛陽。

    大臣們希望王玄應打開城門,放唐軍入城,王玄應雖然不是什麼天縱奇才,卻也不是蠢貨一個,自然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他知道,唐軍一旦入城,主客易勢,當初,鄭國和唐朝多次交戰,他姓王的一家人和唐王朝的那些大臣們有著許多說不清楚的恩怨,唐軍進城之後,那些大臣到還沒有什麼,仍然可以當他們的官,而自己和王氏一族,恐怕就只能被囚禁度日了。

    就在王玄應覺得王家已經毫無前途之時,王玄應和一個人暗中會面了,那個人就是魏王王弘烈。

    徐世績率領的夏軍還沒有到達襄陽城下,王弘烈就已經派人向徐世績請降了。

    襄陽落入夏國版圖之後,王弘烈自告奮勇,說是要進入東都勸說太子王玄應投降,高暢應許了他。

    王弘烈向王玄應細說了一番利害關係,既然王家已經沒有翻身的餘地,要不投降唐王朝,要不投降高暢,要不就身死族滅,在這三條路中,走哪一條最好呢?

    身死族滅也就算了,要想保住王家,投降唐,還是夏呢?

    王家在唐王朝有著許多仇人,當初,有許多叛逃的大將和大臣,王世充都下令將他們留在東都的親族殺了,若是投唐,那些仇人難道會放過我們嗎?

    若是投降夏?

    的確,在夏國和鄭國交鋒時,也有許多鄭國大將投降夏國,他們的親族也在東都,可是,這個時候高暢已經率軍包圍了東都,大家害怕城破後被夏軍清算,也只是將那些叛將的親屬軟禁了起來,並沒有大開殺戒,因此,雙方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

    再加上,蘇威現在也在東都,他是高暢的王妃的爺爺,又從小將高暢撫養大,就算如此,王世充對蘇威也是尊敬有加,有蘇威出面,就算投降夏國,王氏一族丟掉了富貴,命總是能保住的吧?

    至於手下的那些大臣,那些洛陽豪族,他們和李唐的關係,大家心知肚明,怎麼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呢?

    聽了王弘烈的一番話,王玄應深以為然。

    正好,他控制的軍隊仍然掌握著城防,這也是唐軍無法進城的原因,要想打開城門放夏軍入城,對他來說還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時間一久,就有些難說了,畢竟,夜長夢多啊!

    八月下,王玄應打開洛陽東城,夏軍進入了洛陽。

    洛陽失守,唐軍只好西返,只不過,高暢是斷不會容許唐軍從容後退的。

    當初,他之所以將洛陽圍而不攻,就是想引李唐的大軍東進,一開始,他就沒有放這數萬唐軍西返關中的打算。

    正因為如此,他才命令尉持恭不惜一切代價在河陽阻擊李世民,務必使南北兩路唐軍無法合攏,然後,分而擊之。

    最初,他想先擊破李元吉率領的唐軍,然後再傾全力攻打東都,然而,他沒有想到洛陽居然不戰而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消息。

    九月初,夏軍通過洛陽,從洛陽西門出,襲擊唐軍大營,李元吉和屈突通沒有想到夏軍會突然從洛陽衝出,措手不及之下,臨近洛陽的幾處營寨皆被夏軍攻破。

    屈突通率領精銳部隊阻擊夏軍,讓齊王李元吉率領主力向西撤退。

    夏軍一路緊追不捨,咬住不放,屈突通戰死在了陣中,後軍崩潰,高暢親率主力向李元吉率領的唐軍大部發起了攻擊。

    史萬寶率領本部人馬留下來斷後阻擊,在他的拚死阻擊下,高暢的行軍步伐慢了下來,李元吉率殘部退入弘農郡。

    到達弘農郡之後,李元吉見後面沒有夏軍追擊,鬆了一口氣,準備重振兵鋒,收攏潰兵,徐徐退回關中。

    他沒有想到的是原本南下攻擊襄陽的徐世績部在襄陽不戰而降之後,就已經北上,進入了弘農,在唐軍鬆懈下來之後,徐世績部向唐軍左翼發起了攻擊,唐軍戰陣再次崩潰,一潰千里,再也無法阻止起來。

    這個時候,高暢率領主力部隊已經擊潰了史萬寶部進入了弘農,史萬寶被雄闊海在亂軍中斬首。

    最後,李元吉只率領少量精騎逃回了河東,十萬唐軍死傷狼藉,大部被俘,黃君漢被殺,王君廓被夏軍生擒,李唐的關東戰事糜爛如斯,再無挽回的可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