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曾炩的決斷
要說,曾炩本身的出現就已經是一個不合理,而且是最大的不合理。
既然,這最大的不合理已經在這個時代生根發芽,並長成了參天大樹,那麼,再增加一些也就無所謂了。
在之前,曾炩是沒有這樣的認識的。所本來,按照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將這個時代完全的變一個樣,甚至是提前一千多年在中國實現現代化。但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的大肆改變歷史進程而導致什麼不良情況出現,所以,在這些年裡面,他做的事情都是縮手縮腳的,不敢放開來做。
但是,在劉蕭和伏壽做出蒸汽機之後,曾炩好好的想了想自己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在這些年的緩慢改造中,他曾炩已經將歷史修改的面目全非。
不說他引入現代農業、現代數學、現代物理和現代化學對這個世界造成的衝擊,單說他對這個時代戰爭的改變,那就已經是驚天動地了。
他先是改變了煉鐵技術和煉鋼技術,讓鋼鐵在北疆成為極為常見的物品。然後,他發明了火藥,甚至造出了三大強酸並進一步造出了烈性炸藥酯。他甚至將火炮這個數百年之後的戰爭利器也引入了。
曾炩想過之後,也就沒有那麼多的顧忌了。要是上天真的存在,真的要因為他對歷史的改變而懲罰他,這懲罰早就該來了。但是現在他仍然活的瀟瀟灑灑,那麼,還顧忌那些幹什麼呢?
曾炩一直是一個熱血青年,拿句稍微時髦的話說就是叫憤青。他的這種感情並沒有因為他的靈魂的老去而稍減,三世為人,他都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充滿了感情充滿了愛。如果因為民族而要使自己得到報應,那就讓這個報應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既然愛這個民族,那麼,自己能夠多做一些就做一些吧,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多麼高尚,只是覺得自己身為華夏兒女,維護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一片熱土是他應該做的事情。
百餘年的人生經歷,讓他見識了這個民族的人的美好一面,也見識了他們的劣根性。雖然他對這個民族的一部分行為也看不過去,但是他一直在容忍。就像愛自己的另一半一樣,既要喜歡她的優點,也要包容她的缺點。可以在心中抱怨,可以表達不滿,但是絕對不能做出對不起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和這一片土地的行為。在面對外來威脅的時候,絕不能在窩裡鬥,任何時候,對外面,都只能用一種語氣說話!
現在,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一片熱土處於世界頂峰的時候,但是她有走向衰落和沉淪的跡象。那麼,自己來了,就應該做出一些實際行動,阻止這種情況的出現。他不相信自己是平白無故的出現在這裡的,任何事情出現了,都有他出現的必要,也就是說,自己出現在這裡也是必要的。那麼,自己應該做的,就是改變這種走向沉淪不振的情況。
身在這個時代,曾炩感覺到太多的不方便。但是這些問題歸結到一點,那就是落後,方方面面都很落後。
以前,曾炩只是在小範圍之內將其加以改變。但是,現在他明白了,自己做的遠遠不夠。他是志在天下的,那麼,總有一天他將面臨的是整個大漢的子民。而人類發展的軌跡必然是向前的,將來會出現的東西也必定會出現,那自己將它早一些時間做出來,又有何不妥?
現在的北疆,基礎太差,很多事情,曾炩想做,但是卻是有心無力。譬如說前面劉蕭和伏壽想做出具有實用性的蒸汽機,但是卻是受困於材料最終不能實現;現在曾炩做的這個電燈,只能用竹絲做燈絲,那也是因為不能將鎢提煉出來;他做不出合格的導線,因為沒有塑料,只能用裸露的銅絲做導線;他想做無縫鋼管,但是技術卻是不能實現……
所以,曾炩現在只能盡量的加快基礎設施以及基礎技術的儲備,最重要的是進行人才的儲備,他建立一系列的學校,將現代數學、現代物理、現代化學等先進知識引入這個時代,就是為了解決人才儲備的問題。
但是,人才稀缺的問題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批能用的人才,雖然不是真的需要一百年,但是十數年還是需要的。到現在,曾炩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只有他老師鄭玄帶來的那一百多人可堪重用,事實上,如今驃騎將軍府下面的人才,除了曾炩四處招攬的外,絕大部分都是這一百多人裡面的。
不過,他們這些人才,曾炩最先的培養方向就是選定了的,那就是向內政方向培養。不過,現在曾炩急需的,卻是科技人才。沒有別的方法可想,曾炩只得將這個希望寄托到無極大學裡面尚未畢業的學生了。他們一直接受的都是新式教學,有數理化基礎,如果能夠對他們進行導向性的指點,還是很有可為的,這也是如今曾炩唯一的選擇,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曾炩留下許多問題讓這些學生思考,然後就離開了,他還需要去一趟驃騎將軍府下屬的武器研究所。
在幾年之前,武器研究所下轄的火炮研究所就已經將火炮研製出來了,通過這幾年對工藝和材料的改進,已經可以生產出威力較為客觀的火炮了。不過,這距離曾炩的理想的目的還是相差巨大,因為這個威力較大是相對第一代的火炮來說的,其威力大概和十九世紀中葉時世界上的通用火炮差不多。
此時,開花炮的工藝難題已經解決了,也就是說,現在的大炮,打出去已經會爆炸了,不再是原來的那種圓溜溜的炮子。不過,爆炸的威力不夠,只能是殺傷人員,對建築的破壞能力,反倒是不如原來的了。也就是說,如果今後要攻城,還得使用那種實心的炮子。
要增加開花炮的威力,一個是要改善火炮的設計,加長身管,加大口徑;另一個則是要採用大威力的炸藥。現在由於酯的產量及其有限,所以火炮採用的火藥還是黑色火藥,當然這個黑色火藥不是黑索金,那東西對這個時代來說,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只有等到化工大量應用了才可能。
曾炩這一次來武器研究所,不是為了火炮的問題,而是為了另一種戰爭利器——火槍。
火炮有戰爭之神之稱,但是火槍在戰爭中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槍在宋代時即是一種著名的用於近身戰的火器,但最早可能五代時就出現,最初是綁上火藥噴火器的長槍,此武器與名稱一直沿用到明代。
清以後火槍也被用來指名一種前裝填的滑膛槍(亦有後填裝式火槍,但無法保持氣密,威力較小,不常被使用),用肩部、肩部上方、胸前為穩定點發射的火器,但自17世紀末葉以來,幾乎歐洲各國都統一了火槍的穩定點為肩部。與其後繼者步槍同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
火槍最早發源、改進於中國,傳承於阿拉伯世界,發揚光大於歐洲。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火槍是10世紀宋朝的竹製槍管的突火槍,在14世紀明朝焦玉所著的《火龍經》中就有記載。13世紀元朝出現了鐵製槍管與最早的手槍(手銃、手炮)。阿拉伯人獲得西征蒙古軍的火槍技術後,發展出馬達法(mar**),一種可以附有手斧的步兵手炮。歐洲最早出現的火槍記載為1364年意大利佩魯賈城兵器庫的清單。最早的實物,是1849年在德國坦能堡發掘出來的、毀於1399年的銅製手炮(handgun)坦能堡火銃。
發源於中國,卻是興盛於歐洲,這是一個尷尬的結果,就像是火炮一樣。
如今,曾炩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他要將火槍製造出來,讓它與大炮一樣,成為他將來向外擴張的利器。
在這個時代,戰爭完全是處於冷兵器時代,要是曾炩能夠讓自己的軍隊都使用上熱兵器,那麼,他的軍隊絕對是無敵的。
曾炩不希望用大漢子民的生命於鮮血來鋪就他的霸業之路,來自後世的他,是一個極為珍視生命的人。曾炩很是喜歡杜甫的那首《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當然,他對「列國自有疆」這一句不是很喜歡,他希望將大漢的疆土擴展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才是他最喜歡的事情。
現在,他的軍隊遠攻有大炮,海戰將來也會有鐵甲戰艦,為了平衡發展,那麼對於步兵和騎兵,他們的武器就需要更新換代了。而火槍並不難製造出來,至少在曾炩眼中最原始的火繩槍是不難製造的,現在他北疆已經完全具備了製造火繩槍的條件。對於更原始一些的,曾炩自然是不屑於去製造了,那些在戰爭中根本發揮不了什麼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