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漢末風雲之大夏帝國

第三卷 北地風雲 第四十二章 袁紹離京 文 / 雪戀1988

    第四十二章袁紹離京

    大漢國永漢元年(公元189年)九月。

    九月初一,洛陽。

    這一天,預感到山雨欲來的洛陽官員們開始了大逃亡。京中的大小官僚名士大儒們一日之間紛紛辭官,更有甚者丟下印綬,逃之夭夭。荀爽、王謙、申屠璠、陳紀、韓融、鄭泰、何顒等人轉眼間就在洛陽消失了。

    這一天,司空董卓忙於整頓十萬北軍,準備分兵駐守京畿八關和洛陽城。同時,天子下旨命令河內太守王匡、東郡太守橋瑁和泰山郡都尉鮑信各領兵馬返回州郡。

    這一天,太傅袁隗忙於京官外任。京官外任是官僚避難的另外一種辦法。其實外任的也不是真的去做官,他們的歸宿是家鄉,此事大家都知道,彼此心照不宣而已。尚書韓馥為魏郡太守,侍中劉岱為兗州牧,騎都尉張邈為陳留太守,孔胄為豫州牧,張咨為南陽太守。另外,尚書許靖也在外任之列,本來安排他去做巴郡太守,但是沒成行,他被董卓留下做了御史中丞,幫助尚書令周毖重建尚書檯。

    這一天,因為中官被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屠戮一空,天子只得下詔,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員的子弟為郎官,以填補原來由宦官擔任的職務,在宮殿侍侯皇帝。

    九月初二,洛陽。

    董卓上書,說大將軍何進之死,都是因為太后、奸閹和驃騎將軍何苗所害,懇求陛下下旨予以責罰。天子遂下詔。

    董卓下令毒死何太后。公卿及以下官員不穿喪服,在參加喪禮時,只穿白衣。董卓又下令把何苗的棺木挖了出來,把他的屍體肢解後砍為節段扔在道邊。同一天,董卓還下令殺死了何苗的母親舞陽君,把她的屍體扔在御樹籬牆的枳苑中。

    只是,董卓不知道的是,何太后的棺木靠近頭那一端,被何太后的侍女何琳兒悄悄地弄出了一個比繡花針粗一些的口子。

    而在何太后下葬的當天晚上,何琳兒也從宮中神秘消失。當然,董卓不會在意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失蹤。

    只是,第二天,在洛陽南面的嵩山腳下,來了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美貌少婦,她還帶著一個十五六歲的漂亮女兒。母女倆就在嵩山腳下住了下來,只是,她們和周圍的居民都沒什麼往來。

    洛陽之亂,從八月二十五開始,到九月初二止,歷時八天。

    九月中,洛陽。

    董卓對留在洛陽的士族大臣和一幫名士大儒予以重用,他和太傅袁隗多番商議,連續拜遷和征辟了七十多名官僚士人。董卓為了取信於太傅袁隗和朝中的大臣們,沒有大量拜遷自己的親族和部下。他僅僅把西涼軍中的董越、牛輔、胡軫、李肅、鮑鴻、北軍屯騎校尉段煨等六人拜為中郎將,曹操被拜驍騎校尉,其他許多西涼將領均沒有得到陞遷,只是重賞了事。

    董卓為了拿到被尚書檯控制的兵事大權,要求任職太尉,但現在太尉是劉虞,而沒有任何理由就罷免劉虞很可能遭到袁隗和大臣們的反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董卓為了這個太尉的職位頗費了一番心思。他和李儒商量了一下,決定上奏天子改任劉虞為大司馬。

    此時拜劉虞為大司馬,根本就是胡扯,毫無依據。難道本朝還要出現四位三公重臣?劉虞算什麼?他還是不是三公?董卓的提議讓太傅袁隗哭笑不得。但是,袁隗卻不得不屈服於董卓,畢竟,現在他的性命都是攥在董卓手裡面的。

    九月十二日,司空董卓和太傅袁隗向天子上奏,提議任命原太尉劉虞為大司馬,封襄賁侯,而司空董卓改任太尉,兼前將軍,並加賜節鉞和虎賁衛士,進封為郿侯。不久,天子又依兩人的奏請,拜太僕楊彪為司空,拜豫州牧黃琬為司徒。至此三公再現朝堂。

    太尉董卓和太傅袁隗、司徒黃琬、司空楊彪、尚書令丁宮等人多次聚議之後,決定順應天意,矯正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重振大漢天威。朝中上卿四府,尚書檯在眾多重臣的努力下,迅速恢復正常,大漢內外廷開始了高效的運轉。

    袁紹找到袁隗,憤怒地說道:「叔父大人,如果任由董卓為所欲為,這天下敗亡在即。」

    袁隗神態安詳,不急不慢地說道:「危言聳聽。」

    「本初,你注意到沒有,今天洛陽的局勢和二十一年前北宮兵變後的局勢非常相似。當年大將軍竇武被殺,竇太后被幽禁,朝堂之上只剩下一個幼主和兩方針鋒相對的權勢。今天呢?今天的朝堂上,也是只剩下了一個幼主和兩方針鋒相對的權勢。只不過,我們的對手由一幫氣焰囂張的奸閹變成了一個氣焰囂張的武人。」

    袁紹不服氣地回道:「那車騎將軍呢?叔父大人為什麼一直說車騎將軍是大漢最大的禍患。武人雖然不諳政事,但他們血腥殘暴,貪婪無度,一樣可以敗亡我大漢。董卓就是這種人,叔父大人應該早圖剷除之策,以護我大漢社稷。」

    袁隗搖手說道:「本初,要想重振大漢國,首先就要徹底誅殺奸閹和外戚,這次我們做到了。但你想過沒有,奸閹和外戚是不是就此沒有了?徹底絕跡了?」袁隗歎道,「只要有外威,就會有外戚主政,只要有外戚主政,奸閹就會幫助天子奪回皇權從而操持權柄,這害國之禍將永遠沒有絕跡之時。」

    袁紹若有所悟,沉默不語。

    「殺了奸閹和外戚之後,我們就有了重振大漢國的希望。但我們並沒有重振大漢國的辦法。我們是有大漢律,傳承四百年的大漢律是我大漢國的立國之本,但今天的大漢律已經被奸閹和外戚踐踏的面目全非,它的威嚴和鋒銳已經蕩然無存。同樣一個律法,在我們手上是治國的工具,但在奸閹和外戚的手上,卻是維護他們貪贓枉法禍國殃民的工具。」

    袁隗沉聲說道:「天子是大漢國的天子。不論誰做天子,大漢國都能永存於世。我們也罷,百姓也罷,需要的不是天子,而是大漢國,國泰民安的大漢國,強大富裕的大漢國。董卓廢黜天子,逼迫太后還政之後,既沒有天子的信任,也沒有太后的信任。他手上只有一個幼主,也就是說,他可以為所欲為。但你注意到沒有,他是一個武人,一個為國家戍守邊疆幾十年的武人,他深受奸閹和外戚的打擊之苦,深受大漢律被肆意踐踏侮辱之苦,深知國家衰敗之由,一旦掌控了權柄,他最想幹的是什麼?他想要的權力和錢財已經有了,想剷除的敵人也已經死了,而朝堂的大臣們也站在他一邊幫助和支持他廢黜。那麼,他現在還想幹什麼?」

    袁紹脫口而出道:「叔父大人,忠和奸,只是一線之間,毫泥之差而已,這太危險了。」

    袁隗笑道:「重振大漢,豈能沒有危險?今日大漢的局勢已經出現了中興的希望,我們這些臣子豈能辜負先輩們的重托?」

    「朝中的許多大臣們只看到了武人亂政的危險,卻沒有看到武人果敢決斷的一面。本朝建國初期,武人和士人同主朝堂,國家不是很興旺嗎?武皇帝的托孤之臣不就是有數名武臣嗎?金日磾甚至還是一個匈奴人。但武皇帝雄才大略,依舊以社稷相托。」

    袁隗說道,「董卓的實力雖然強勁,但他有車騎將軍曾炩的實力嗎?現在長安還有皇甫嵩的大軍,如果董卓像奸閹和外戚一樣禍亂國家,最後的結局是什麼,他比誰都清楚。」

    袁隗非常興奮地捋鬚說道:「為了這一天,我殫精竭慮,想盡了辦法,總算完成了。我要利用董卓的武力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已經做成了,奸閹和外戚已經被誅殺一淨。第二件事正在做,就是廢黜天子,逼迫太后歸政。這也算是替先帝完成了心願。第三件事就是重振大漢律的威嚴,這是振興大漢國的根本,而要做到這一點,目前只有董卓才能做到。」

    袁紹目瞪口呆地望著袁隗,無言以對。

    袁隗稍稍平息了一下心情,繼續說道:「本初,你現在明白我為什麼要讓董卓入京?要縱容董卓廢黜了嗎?」

    袁紹點點頭。

    「當然了,不管是誰,只要久握權柄,都有可能做出不法之事,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軍隊,要有足夠威懾和逼走董卓的實力。」袁隗說道,「你早點離京回到冀州去,那裡富裕,人口多,又是門閥士族集中之地,容易組建軍隊和得到支持。」

    袁紹遲疑道:「為什麼不回老家汝南?」

    「那太明顯了,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董卓的懷疑。」袁隗說道,「而且汝南距離京畿也遠了一點,還是在京畿附近州郡屯兵為好。再說,你在冀州已經有了根基。你先走,過一段時間,我會陸續遣派大臣到各地任職以為後援。」

    董卓剛剛走進袁府,迎面碰上了袁紹。

    袁紹也不行禮,怒氣衝天地指著董卓罵了起來。袁紹說:「我大漢開國四百年,恩德深厚,萬民擁戴。如今皇上年齡尚幼,又沒有什麼過失傳佈於天下,你竟然敢倚仗武力廢嫡立庶,這必將遭到天下人的唾棄,大人必將成為大漢國的千古罪人。」

    董卓給罵得莫名其妙:「小子,你也太放肆了,你以為我不敢殺了你?」

    袁紹冷笑道:「殺了我,你也一樣是大漢國的叛逆。」說完揚長而去。

    董卓氣得肺都炸了。袁紹是袁隗的侄子,殺又不能殺,抓又不能抓,只有乾瞪眼的份。

    袁紹把司隸校尉的符節懸掛於上東門上,離開洛陽逃奔冀州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