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佔領涿城
攻入城門後,曾炩就讓呂布和張飛等人率領軍隊分幾個方向攻擊,但是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盡可能的多抓俘虜,不要殺太多的人。張飛幾人雖然心中不樂意,但是見曾炩吩咐下來,也不能當成了耳邊風,紛紛領命而去。
程遠志見北城門已破,逃無可逃,也就不逃了,率領自己的親兵拚死抵抗。
張飛帶著一隊人馬,正碰上程遠志。
看見程遠志正在大肆屠殺自己這方面的士兵,張飛大怒:「呔,那賊將不要囂張,你家張爺爺來會會你!」說完,挺矛攻了上去。
程遠志被張飛的大嗓門嚇了一跳,抬頭望時,卻看見一個騎著黑馬的大家手持長矛殺到,一看就不是好惹的對象。但是現在他退無可退,也只得挺槍迎了上來。
不過,程遠志由於心中懼怕,氣勢就低了一籌。反觀張飛,由於看見程遠志在大肆殺戮自己的弟兄,非常生氣,氣勢更是高漲。本來兩人實力就非常懸殊,這氣勢再一次拉開,兩人的實力差距更是顯得明顯無比。
張飛挺矛疾刺,加上兵刃比程遠志的槍要長上不少,程遠志抵擋不及,直接被張飛一矛刺死,摔於馬下。張飛驅馬上前,直接梟了程遠志的首級。
張飛舉著程遠志的頭顱大呼:「爾等主將已死,還不快快投降!」
炸雷般的聲音差不多傳遍了大半個涿城,再加上丈八蛇矛頂上的程遠志的腦袋,讓還在抵抗的黃巾軍很快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紛紛投降了。
很快的,戰果就統計出來了。此役,共斬殺黃巾軍大約六千人,俘虜二萬五千餘人,也算是碩果纍纍了。
由於有巷戰,佔領麾下的騎兵不佔太多優勢,在黃巾軍前期的抵抗中,折損不少,最終統計,共陣亡一千二百餘人,傷三千餘人。看見這樣的結果,佔領的心狠狠地抽了幾抽,這還是一個小小的涿城,而且並沒有進行真正的攻城戰,就已經出現了四千多的傷亡。看來未來的路很是難走啊!
曾炩下定決心,一定要盡快搞出好的戰爭利器來,不然,拿麾下士兵的生命填出來的戰功,他是不能安心享受的。
正當曾炩想著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的時候,劉備進來了。
曾炩笑著問道:「不知玄德兄可有斬獲?」
劉備無奈的笑了笑,說道:「不滿賢弟,收穫寥寥啊!」
曾炩並不清楚劉備進城後的情況,下面統計戰果的也不可能統計到他那裡去,畢竟,人家還不是你的下屬。
劉備道:「愚兄下面的軍兵,都是新近才組織起來的,沒有經過什麼訓練,戰鬥力也不行。進城之後,只抓到了三百來個俘虜,損傷倒是沒有。」
曾炩笑道:「玄德兄也不用苦惱,畢竟軍隊的戰鬥力是要在戰爭中才能訓練出來的。只要他們多打幾場,情況肯定就好多了。」
劉備道:「愚兄此來,是向賢弟告辭的。」
曾炩一愣,問道:「為何啊?」
劉備道:「我手下的這些兄弟們,戰鬥力太差,幫不到賢弟什麼,反倒會拖了賢弟的後腿。所以,思慮再三,愚兄打算向賢弟告辭。」
曾炩道:「小弟本來是希望玄德兄和小弟一起的,等到我們平定了這幽州的黃巾賊叛亂,還要南下冀州的。盧植師叔現在正在巨鹿郡和張角對壘,要是能看見玄德兄和他回師,我想盧植師叔會非常高興的。」
劉備道:「謝謝賢弟的好意了,但是劉備清楚自己的能力,現在還做不到那麼多。所以,還是離開的好。」
曾炩知道,劉備這樣的人,是不習慣甘為人下的。但是,要是他留在曾炩這裡,他就沒有了翻身的機會,還不如離開另尋機會的好。
曾炩心想,我現在拐走了張飛和關羽,還把吳懿兄妹也拉到了自己的麾下,那麼還是做一點補償吧!
曾炩說道:「兄長執意離去,小弟也不好強求。這樣吧,兄長離開前,可以在黃巾軍的俘虜中挑選一些健卒,不知兄長意下如何?」
劉備道:「那就謝謝賢弟了。如果將來有機會,劉備必有所報。」
曾炩笑道:「兄長客氣了,這樣吧,涿郡城中還有不少的糧草,兄長離開的時候,也不妨帶走一些。我知道,現在籌措軍糧非常難。」
劉備這次是真正的被感動了,差一點就說出不離開的話了。不過,他最終還是抑制住了這種衝動,只是向曾炩行了一禮。
劉備離開了,帶走了兩千黃巾軍降卒,還有足夠三千軍隊兩個月之用的糧草,向涿城東南方的方城方向去了。曾炩知道,劉備是希望自己能打下方城,也算是撈到一些功勞。
張飛等人對曾炩的做法很是不解,既然知道劉備將來會成為自己的對手,那麼,此時就應該全力打壓,為什麼還要又送人又送糧草的?
曾炩沒有對大家的疑惑解釋什麼,只是神秘的笑了笑。
曾炩其實是很佩服劉備的,雖然覺得他很虛偽,但是這並不妨礙曾炩對他的欣賞。再說,身為人上者,誰沒有多多少少的虛偽之處?反正曾炩自己都不敢這樣說。
東漢時代大多數人的理想,不是積累了多少財富,更不是出國移民、成為娛樂明星之類的,而是建功立業,博取功名。東漢初年班超立功西域、萬里覓封侯的事跡,就如遠處閃閃發光的燈塔,吸引著大批有志青年向前進發。
我們知道,理想的實現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每一個男人都有抱負,實現抱負的卻了了無幾。
以沙場建功來說,一將功成萬古枯,即便打了勝仗也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人們常說的馬革裹屍還,那算是運氣好的——運氣差的連屍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不但沒死在戰場上而且獲得了封侯,那實在比今天買彩票中五百萬巨獎的幾率還小。
就如今天的彩票還是有人買,當時的打仗也照樣有人去。不是不怕賠本不怕死,只是因為回報太大。
依據吳思先生的「血酬定律」,當收益大於生命的價值時,就會有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換取回報。
那麼,沙場建功的回報在當時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談一下東漢的用人取士制度。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寫一篇論文或一本專著,我只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東漢時期,實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舉征辟制。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高級地方長官,在自己的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人才後以「孝廉」、「茂才」等名目,舉薦給中央政府,經過考核後任命為官。所謂征辟,則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徵聘有聲望的人出來做官。
察舉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理論上來說只要你品德高尚、才華出眾,就能獲得舉薦或征辟,出仕為官。這對於戰國以前實行的貴族世襲制來說,是一大進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來執行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無窮的。
什麼算孝廉?什麼是茂才?就如同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矮胖瘦一樣,沒有可以量化的具體標準,基本是有資格舉薦的官吏說了算:說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說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龍是父母的心願,博取功名是兒子的**。但兒子偏偏不爭氣不夠舉薦資格,這可怎麼辦?尤其是一些世代為官的幹部家庭,兒子當不上幹部後繼無人是對不起祖宗的嚴重問題,但親自舉薦兒子又有點太不厚道,急得這些幹部團團轉。
為解決這個難題,有人創造性地想出了一個辦法:我舉薦你兒子,你舉薦我女婿。
對啊,成交!於是,一些國家幹部為了自己的族人、親戚、門生能夠做官,維護既得利益,往往產生默契,採用這種方式。
這看起來是一種雙贏的交易,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潛規則。在吏治**的時代愈演愈烈。到東漢末年,已經極其敗壞,當時就有一首民謠痛斥這種現象:「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一個好端端的察舉征辟制,就這樣被廢掉了,最終演變成為官僚貴族集團壟斷的內部遊戲,與平民無關。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每個人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是下層百姓。
此路不通走別路。因此在那萬惡的舊社會,沙場建功就成為平民階層博取功名幾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成功了,你就成為新的貴族,抱負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一人得道,雞犬飛昇,不只是你,你的家族也從此改變窮困潦倒受人欺壓的命運,進入上流社會。
當然,追求沙場建功大多數情況下是失敗,失敗的代價就是失去寶貴的生命。用一部電影裡的台詞來說比較恰當: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殘酷,但只有這一條路。給你,你會怎麼選?實現理想的代價太沉重,改變命運的幾率太渺小。所以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漸漸放棄了自己年少的理想,忘卻了自己遠大的抱負,甚至自我安慰說這是「成長」。
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就在於他們不同於一般人。
他們不是不知道實現理想的代價有多大,不是不知道實現抱負的幾率有多小,但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他們還是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即使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到生命逝去的時候,依舊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也無怨無悔。因為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價值而不是長度。人,終究是要死的。死,不足畏;生,不足惜。重要的是這僅有一次的生命,你做了什麼。
人活著除了生存,或多或少還是有所追求的。很多人很多時候,是謀求生存與理想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對於普通人來說,為了生存利益向生活妥協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但對於偉人來說,堅持追求理想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純粹為了理想而活著,為了實現他們的理想,甘願放棄一切,乃至寶貴的生命!
人生很多時候,是態度決定高度。理想有沒有實現是能力問題,自己有沒有去努力是態度問題。
劉備就是這樣的人。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他還是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
此時的劉備在等待,等待一個可以改變命運,可以施展抱負的機會。
黃巾起義爆發,顯然,劉備的機會來了。那麼,他就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
曾炩明白劉備的心思,也知道劉備的不簡單。但是,他並不懼怕,沒有對手的人生,是單調而枯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