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官路迢迢

第四卷 大展拳腳 第476章 文 / Robin謝

    第476章

    當然,這二公里不到的瀝青路是不可能讓他們公司傾家蕩產的:砂石水泥都是修水泥路剩下的,征地補償等費用都是鄉里解決,他們建築公司只需負責人工費、工具磨損和購買瀝青而已。

    但是,下崗工人的心卻是真誠的、也是滾燙的。

    電力局也開始加班加點架設線路,輸送電力。

    廠房的主體建築才完工,省農業廳支援的自來水淨化器、烘乾機、消毒櫃、冷藏櫃、真空包裝機……等等設備如流水線般送了過來。

    四個月之後,一棟四層漂亮、亮堂的現代化廠房就矗立在那個巨大的月亮湖邊,迎接著眾人驚喜的目光。

    廠房分為原料存儲室、清洗消毒室、操作間、檢測室、包裝間、成品存儲室等等。

    這次,縣裡準備的二十萬資金還是沒有動。不過朱賀年也沒有將它們要回去,而是讓晾袍鄉買了一台大卡車用來運送工廠的產品。

    工廠建成之後,薛華鼎並沒有讓戴躍這個躍躍欲試的廠長馬上生產產品,而是請省農科院的專家對所有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其重點就是培訓那些在附近招收的農民怎麼操作機器、怎樣注意衛生。將相關紀律和衛生條例融入他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

    直到下半年,這個加工廠才開始試著生產了一批,衛生狀況是改善了,但口味還是有點點差異,通過專家再次調整生產工藝,到九月底才真正生產出了又衛生、口味又獨特的農產品,並在農業廳的幫助下,以環保綠色產品開始進入省裡一些大型商場和超市。

    因為原料不足,他們只是小規模地生產,等新的蓮藕出水後,他們準備真正大幹一番。

    當晾袍鄉農產品加工中心基本完成生產準備的時候,從柴油機廠剝離出來的設備也轉入了新成立的公司,柴油機廠剝離出來的設備、廠房、地皮總共最後雙方認可的估價是四千一百萬,佔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郭滿軍投資三千九百二十萬,佔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資金一到位,在市縣政府高效率的合作下,成立了一個「長益華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資企業。這個名字是潘桓起的,柴油機廠和政府裡的人員都不知道裡面有什麼典故。但也沒有反對郭滿軍提出的這個名稱。

    到五月初,廣州重型機械廠的訂單就開始源源不斷地發到了這個長益華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人由開始的五十人很快就增加到一百人、一百五、二百、三百人。基本上下崗工人中有技術的工人都被這個新成立的公司吸收進去。

    設備、廠房、場地都是現成的,工廠開工不需要有多麻煩的事要做。很快,符合標準的軸開始通過卡車源源不斷地運到廣州。潘桓也開始源源不斷地從長益華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領取業務獎金。

    長益華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從廣州重型機械公司接的單,獨自從其他地方接的單很少很少。這是薛華鼎唯一不滿足,也擔心的地方:萬一潘家因為價格或其他原因中斷了業務提供,那這個長益華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不有限入困境了嗎?

    幾次見到長益華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領導時,薛華鼎都要求他們自己派業務員到外單位去尋找業務,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但收效還是不大。

    七月的時候,無線電二廠在長益縣開發區建設的蓄電池廠也開始了試生產。機械廠挑剩的工人大部分被招進了這個不需要多少技術的工廠。

    電信行業的迅猛發展,帶來的移動基站的數量猛增,每個基站都至少需要一組24節蓄電池。在電信行業本身就有門路的無線電二廠生產的蓄電池供不應求。這條生產線才完成,許昆山又計劃在安華市再建二條蓄電池生產線。牛市長等人自然大喜過望,梁燕他們的計劃書才提上去,牛市長就帶著工商、城建、稅務、國土、銀行和區委區政府的相關人員上門,進行現場辦公,為他們解決生產擴容的問題。

    除了蓄電池的需求量猛漲,光纜的需求量更是節節攀升。因為生產光纜的技術比生產蓄電池要求的技術高多了,所以光纜廠的擴建和新建都比蓄電池的擴大生產要困難地多。許昆山在福江省的光纜廠現在是供不應求,各地電信企業的訂單如雪花一樣飄然而至,訂單已經排到99年,很多單位甚至提前一年就把定金打了過來。

    這一方面是因為許昆山的活動能力強、門路廣,另一方面確實是光纜太緊張,買不到。

    許昆山現在的工作一下從推銷產品為主變為組織生產購置原材料為主了。為了購買到足夠的光纖,他甚至多次出國。

    除了這幾件好事,陳春科那個停電寶組裝線也擴展完成,一百多個就業崗位虛位以待。

    一下子,長益縣破天荒地解決了幾乎所有下崗工人的就業問題。甚至不少安華市的下崗工人也往長益縣來,還有一些長益縣的農村青年也被招收了不少。

    除了事業上順風順水,薛華鼎還有另一件私人喜事:許蕾懷孕了。

    97年對薛華鼎而言真是一個幸運年。

    幸運的人肯定不是薛華鼎一個人。看到下崗工人一個個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朱賀年和田國峰也是天天都是笑容滿面的。雖然今年的財政收入並沒有增加多少,幾個項目都還處於免稅階段,但縣裡的精神面貌為之一變。

    朱賀年、田國峰現在到市裡開會都是高昂著頭,隔老遠就敢向市裡的領導和其他縣的領導打招呼了,聲音洪亮底氣十足。

    表現最高興的還是三季度市裡召開的一次全市工作會議上,朱賀年在會上做了典型發言,發言的順序還在醴陽縣王書記的前面,算是大大地牛氣了一把。

    那天晚上聚餐,朱賀年實在是忍不住喝酒喝高了一點。當著市裡的領導和其他縣的同僚吹牛:「哈哈,你們沒想到吧?我們長益縣是一個窮縣不錯,但現在市裡的下崗工人都要到我們縣裡找工作。怎麼樣?不敢再小瞧我們長益縣了吧?我告訴你們,等我們晾袍鄉的農產品深加工上來之後,我們的日子就更好過了。」

    這讓市裡的領導有點尷尬,也讓其他縣的領導有點不服氣,昌宜縣的一個副縣長也喝高了一點,說道:「吹什麼牛,又不是你的本事。沒有薛華鼎,你們啥也不是。你看看你們那些新項目,基本上都是薛華鼎一個人撐起來的。他門路寬,要錢有錢,要項目有項目。有了他,就是傻瓜也可以把經濟搞起來。嘿嘿,……」

    朱賀年大笑道:「哈哈,問題是你們縣沒有薛華鼎,你們只能乾瞪眼。」

    ……

    宴席散了之後,朱賀年被市委孫書記喊過去刮了一通鬍子,讓他做了一番檢查才放過他。不過,朱賀年不以為意,對孫書記罵他是爆發戶,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回到縣裡後,他私下對人說:「暴發戶有什麼不好,至少是發了財。總比以前的窮光蛋要好得多。孫書記這是誇我們,是肯定我們的成績。」

    其實長益縣能在短短半年的時候一下翻了身,主要是長益縣以前的工業基礎太薄弱,工廠太少,下崗工人不多。如果是在工業水準稍微高一點的昌宜縣,憑二三個項目是不可能消化那些下崗工人的。這就是船小好掉頭的道理,昔日工業弱縣現在反而成了安置下崗工人先進縣。

    真是時勢造化人。

    不管怎麼樣,薛華鼎主持的這幾個項目獲得了成功,也消除了懸在市委市政府心頭的那顆定時炸彈。市委孫書記還是決定在長益縣召開下崗工人再就業經驗交流會。

    交流會是在國慶節之後不久在長益縣柴油機廠的大禮堂召開的,本來朱賀年想讓薛華鼎上台發言,但被薛華鼎堅決推辭,一定讓朱賀年代表長益縣縣委縣政府在大會上做報告。

    在這次交流會上,牛市長、孫書記等市裡領導也先後發言,他們都肯定了長益縣自力更生、積極想辦法的行為,對長益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表揚。

    其他縣和市裡的一些區領導則被要求在大會上做了保證:向長益縣學習,以長益縣為榜樣,盡快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問題。

    在召開經驗交流會的前後一段時間,市裡的宣傳機器在孫書記、羅副書記的安排、督促下,對長益縣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宣傳,有些文章和電視新聞報道甚至上了省報、省電視台。薛華鼎的名字也如長了翅膀一樣飛進了無數人的心裡。

    所有人都在猜測:「薛華鼎什麼時候會高昇?會升到哪一步?」

    如大家所願,十月底薛華鼎在縣政府副縣長分工調整中主管全縣的工業、交通、政法、法制、民政、兵役、信訪、外事、台僑、群團等工作。協助縣長分管財政、稅務、審計、監察工作。成了長益縣第一位不主管農業的常務副縣長。

    原來的常務副縣長梁奇偉調任安華市對外經濟貿易管理局任局長,從副處級幹部升為處級幹部,他高高興興地上任了。

    幫了薛華鼎不少忙的曾建凡成了排名第二的副縣長。

    同時,朱賀年的秘書郝國海擔任縣長助理,加上市裡空降下來的一名副縣長,長益縣一下就有了六名副縣級幹部。

    與此同時,薛華鼎的幾個朋友和熟人也相繼升了官:

    薛華鼎的高中同學曹奎早在一年前就和他妻子一起調入長益縣第一中學。去年是副校長,現在一到就升為校長。

    黨校同學馬競成了縣委組織部的副部長。

    黨校同學劉誠成了教育局的辦公室主任。

    縣郵電局一分為二:電信局和郵政局。原來的局長高子龍榮調市電信局當副局長,蔡志勇理所當然升為縣電信局局長。

    可以說薛華鼎不但在縣委書記、縣長的眼中印象很好,在縣直機關等單位也有不少的擁護者:公安局、交通局、工業局、電信局、郵政局、教育局、稅務局、城建局的一把手或者副手都和他關係好。

    有人說如果薛華鼎在98年換屆時搞跳票的話,十有**可能成功競選為長益縣的縣長。當然,這是開玩笑:首先是薛華鼎本人不想搞田國峰縣長的名堂,不管怎麼說,田國峰對自己是有恩的,對他的工作也是支持的。沒有他的支持,薛華鼎要搞好這些工作很難。其次,跳票的事不符合組織原則,即使一時得逞也破壞了官場的潛規則,今後有的是小鞋穿,可謂得不償失。第三,按照安華市不成文的規定,縣裡的黨政一把手一般不用本地人,以防止**。第四,薛華鼎現在是風頭正勁,當上縣長、縣委書記只是遲早的事,沒有必要做這些費力不討好的事。

    有了權力、有了各方面支持的薛華鼎決定現在做一件一直強行壓在心底的事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