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天下梟雄

龍騰世紀 第四十九章 唐軍西撤 文 / 高月

    隋軍在東線全殲李孝恭軍隊的消息傳到了西線隋軍大營,隋軍大營內一片歡騰。

    一個多月的對峙,隋軍後發制人,終於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殘軍被徐世績攔截,長史獨孤懷恩被俘,李孝恭率領不足千人逃回襄陽。

    這是決定整個中原格局的一戰,此戰結束,意味著唐朝勢力將徹底被趕出中原,李密東退,竇建德內訌,王世充守孤城,這就預示著中原將成為隋朝的領土。

    大營內,隋軍士兵歌舞歡騰,在用自己的方式慶祝東線的勝利,而中軍大帳內卻十分靜謐,內外兩層帳簾都放下了,顯得帳內光線暗淡,楊元慶獨自一人站在沙盤前,凝視著沙盤,腦海卻思緒萬千。

    儘管東線的勝利令人振奮,但作為全軍主帥,楊元慶需要在這最關鍵時刻保持冷靜。

    中原的大勝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步步為營,深謀遠慮,整盤大棋走到今天,如果還會失敗的話,那只能證明李靖的嚴重無能。

    此時楊元慶最關注的是下一步棋,他剛剛得到消息,江都陳稜已經向李密投降,這就意味著李密的勢力東移,走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同時他也得到另一個消息,杜伏威的三萬軍在下邳郡徐城縣被單雄信擊敗,杜伏威只率數百人逃回歷陽。

    陳稜的投降和杜伏威之敗,使江東格局發生巨變,李密強勢入主江東已成為定局。

    而唐朝在中原的失敗也會迫使李淵採取守勢,李密會專心經營江東,而他楊元慶的下一步是哪裡?

    雖然李靖在給他的一封信中建議擴大優勢,奪取荊襄,但楊元慶卻十分冷靜,戰線拉得太長,不切實際的盲目擴張,最終只會導致他的全線潰敗。

    如果要他選擇,他寧可選擇先滅掉竇建德,解除河北後患。

    李靖不清楚朝廷的壓力。但他楊元慶卻比誰都清楚,魏征為什麼會來,就是因為朝廷內部因南下中原發生了巨大的分歧。

    今年農業是小年,普遍的收成欠佳,而西突厥不斷向東擴張,嚴重威脅豐州的安全,迫使朝廷不得不將豐州大量人口回遷河北,使得豐州的耕地面積銳減。今年的糧食產量可想而知。

    破敗的河北現在還是朝廷的巨大負擔。沒有一兩年時間,是很難恢復生機,實際上。隋朝全靠河東一地支撐,要維繫二十萬大軍的軍糧,還有河北的巨大賑濟開支。加上今年收成不好,朝廷的壓力可想而知。

    奪取中原,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勝利,但在經濟上對隋朝而言卻又是一個巨大負擔,不亞於河北。

    隋末農民造反給中原地區的經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隋朝三十年的積蓄已蕩然無存,黎陽倉、洛口倉都已是空倉,田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

    隨著李密南遷。帶走大量糧食,賑濟中原災民的重任又要轉到隋朝頭上,而中原之戰已經耗費隋朝大量的財力物力,太原的存糧只剩下十萬石。

    這就是朝廷中為數眾多的大臣反對奪取中原的原因,爭霸天下,絕不是軍事上的單方面行動,沒有雄厚的國力支撐。軍事擴張也走不遠。

    可以坦率地說,一場中原戰役,使隋朝的財力已經到了快破產的邊緣,根本就無力負擔戰爭再繼續打下去。

    僅僅一個打勝仗後對三軍的犒賞都是一個令他楊元慶頭疼的大問題,他拿什麼犒賞三軍?

    楊元慶背著手在房間來回踱步。他在考慮怎麼收拾中原的爛攤子,既然他已經喝下了軍事上勝利的美酒。那麼接下來他就得承受中原這個爛攤子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糧食之上,糧食就是這個時代的硬通貨,只要手中有糧食,他就可以安撫災民,可以犒賞三軍,可以平息朝中大臣們的怒火。

    可是糧食的出現需要時間,現在的燃眉之急該怎麼解決?楊元慶感到憂心忡忡。

    這時,一名親兵在帳外稟報:「啟稟總管,李長史的第二封戰報到了。」

    清晨接到戰報只有寥寥數語,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消息,楊元慶立刻道:「拿進來!」

    親兵走進大帳,將一管鷹信呈上,楊元慶接過信,取出了信筒內的紗絹,第二份戰報報告了戰果清點情況,俘敵兩萬餘人,繳獲大量的糧草軍資。

    繳獲多少軍械帳篷楊元慶不感興趣,他此時更關心繳獲的糧食情況,隨軍糧食繳獲了三萬石,另外在穎川縣繳獲十萬石無法運走的軍糧,這就是十三萬石。

    楊元慶知道在長淵縣唐軍大營內至少還有二十萬石軍糧,李世民撤回關中,不可能運走這些糧食,那他手上就有三十餘萬石糧食,這些糧食便可以用來賑濟河南道的饑民。

    有三十萬石糧食做保底,楊元慶一顆心微微放下。

    這時他的注意力再次轉到李世民的軍隊上來,前兩天李世民的軍隊出現一件怪異之事,李世民的八萬大軍前天向西北撤離,可剛走了數十里,又調頭返回長淵大營,這個情況讓楊元慶有些不解,這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李世民現在手中有八萬大軍,這八萬軍是唐軍精銳,戰鬥力十分強大,楊元慶手上只有五萬人,兵力上要遜於唐軍,而戰鬥也不是很強。

    他的軍隊並非隋軍主力,都是新兵和部分從劉武周、宋金剛降軍中轉來的隋軍,戰鬥力相對較弱,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五千重甲步兵。

    也正是這支重甲步兵在登陸時的出色表現,成功騙過了李世民,使他心懷疑慮,不敢和自己決戰。

    相對於東線的隋軍優勢,西線隋軍並不樂觀,楊元慶的五萬隋軍不僅要面對李世民的八萬精兵,還要面對陝縣的三萬唐軍增援軍隊,再加上徐世績的兩萬人也東去支援穎川郡的東線決戰。

    這便使得楊元慶面臨的形勢很嚴峻,但他最終經受住了考驗,應該說這是他政治策略的勝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內部的權力鬥爭。

    現在李孝恭慘敗,那麼李世民更不會輕易和他一戰,這八萬軍是李世民最後的政治勢力,如果這八萬軍再被削弱,他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恐怕會提前結束。

    正是利用了李世民這種惜戰的心態,楊元慶的五萬軍便成功拖住了西線十一萬唐軍,保證了東線的大勝。

    現在這盤中原大棋已到最後收官階段,楊元慶也格外謹慎,他不能出任何意外。

    就這時,帳外又有士兵稟報:「啟稟總管,長淵縣唐軍再次向西北方向撤離,輜重只有千輛牛車。」

    這個消息來得正是時候,楊元慶當即下令道:「命謝映登率五千騎兵火速趕往長淵縣,務必奪取唐軍大營。」……

    李世民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和隋軍決一死戰,他率軍進兵中原是來攻打洛陽,而不是和楊元慶決戰,所以當聽到楊元慶率領從盟津渡河的消息後,他便毅然決定放棄攻打洛陽,退兵弘農郡。

    攻打洛陽最早是李世民的建議,李淵最後下定決心,也是在他反覆勸說的結果,如果李淵拿下洛陽是為了拔掉眼中之釘,打開唐朝東進大門,那麼李世民要求攻打洛陽則是有著極深的政治目的。

    他當然也想拿下洛陽,拿下洛陽能給他增加極大的政治籌碼,但他也知道楊元慶一定會出兵干涉,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希望通過楊元慶出兵給朝廷施加壓力,讓父皇派兵來援助。

    他心裡很清楚,此時留在關中的軍隊,幾乎都是太子派系,一旦父皇同意派兵,那肯定是派出太子派系的軍隊,他便可以趁這個機會吞併關東太子系的軍隊,徹底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李世民提出用傾國之兵來和楊元慶決戰,也是出於這個考慮,他當然不會冒險和楊元慶決戰,一旦他把所有軍權掌握後,他便會退回潼關。

    但他沒有想到父皇竟被李密東遷所誘惑,派李孝恭率襄陽唐軍進軍中原,這讓他感到一種很大的壓力,一旦李孝恭被隋軍戰敗,那他的勢力將遭受很大的削弱。

    這個結果令李世民始料不及,他只得把懊悔壓在心中,連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都沒有說,

    長淵縣以西的官道上,一支聲勢浩大的軍隊正緩緩向西北方向撤離,這是李世民率領他的八萬主力西撤,他也得到了飛鷹傳信,李孝恭的軍隊在倉惶南撤。

    北面有李靖的六萬軍隊尾追,南面有徐世績的兩萬軍隊攔截,不用想他便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李孝恭必然大敗。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沒有必要再和楊元慶對峙,他必須保住自己的八萬軍隊,這是他最後的政治力量。

    但昨天又發生了另一件讓他有些沮喪的事,齊王元吉連夜趕到了陝縣軍中,從常何手中接過了三萬新軍的指揮權。

    李世民沒想到會發生這種變故,這只能說明因為某件事,父皇對太子建成讓步了。

    不管是什麼原因,這都打亂了李世民的計劃,使他奪取新軍軍權的計劃成為泡影。

    這時,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騎馬而至,問道:「殿下,找我們來有事情嗎?」

    李世民沉吟一下道:「我想先率五千騎兵返回潼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