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靖難天下

第二卷 遼闊江天 第二十九章 根本之爭(2) 文 / 屋頂騎兵

    第二十九章根本之爭(2)

    解縉此言一出,文官中紛紛點頭,朱元璋的眼睛掃向朱植,彷彿在詢問他有什麼可以辯駁的。

    朱植出列,對朱元璋和眾位臣工作了一揖,然後不慌不忙道:「殷周之盛,詩書之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聖人治世,首要富民,《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

    商乃互通有無,使財富流動增長之力。

    商業本來沒錯,關鍵是如何誘導。正因為商業有種種弊端也有種種好處,所以兒臣才在遼東頒布了《公平交易令》,以法令的形勢對商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力爭揚長避短。

    該令頒布三年來,基本成為遼東各行各業的買賣準則,包括了官府,只要一達成契約,雙方必然要在契約範圍內行事。」

    朱植所說的契約對在場各人,既不算新鮮事但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中國古代,君臣之間哪裡有過什麼契約,就算是市井之間也是純粹依靠民間信用體系維繫,大家口口相傳就行了,哪裡用對任何交易都形成書面契約。

    最多在一些房地產,田產的交易中會有房契地契作為買賣證明。

    解縉又道:「殿下所言也在理,只是今日之議在遼東商人與韃子做買賣,這種資敵的行為正是因為殿下的包庇所致。

    陛下,商業的利弊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暫且可以懸而未決。然包庇縱容商人資敵的行為必須追究。」

    好厲害,楊靖心中暗忖,本來他最樂於見到的是燕王一黨在商業利弊問題上糾纏,這是籐繞瓜瓜繞籐一時說不清楚的事。只是此人繞過這些枝蔓直接向實際行為進攻。

    朱植道:「對於這個資敵的帽子,兒臣更不敢戴。無論戰爭還是和平時期,邊地都會有貿易往來。遼東自洪武十五年歸入大明治下,歷來與韃子做買賣。

    當時還許以朵顏三衛互開馬市地條件。如果說做買賣,這已經是傳統了。如何能扣到兒臣的頭上。再者,就算官府不支持,治下之民受利潤誘惑,也是爭先恐後與韃子交易。

    千里邊防無關無牆卻如何堵得住?所以兒臣組織了一個官府參股的遼東聯號。統一部署管理與韃子的買賣。

    這樣做既可以增加官府稅收,又可以控制與韃子的貿易;三者,即使動用大力氣斷絕與韃子所有買賣,也會逼得韃子興兵南下。

    其四也是最關鍵一點,這裡有一份這兩年我遼東聯號與韃子的交易貨物清單,大家看看,所謂資敵的有六成貨物是珠寶首飾、用具、服裝、琉璃等非戰略物資。

    糧、茶、鹽等已經降到四成以下。兒臣以為,用奢侈品佔據韃子的生活。讓他們對這些貨物產生依賴,慢慢可以達到弱其志地目的。」說著,將這份貨物清單交給太監轉呈朱元璋。

    本來楊靖還想著是不是要出手相助,現在朱植打出這張牌相當有用,通過貿易還能弱其力。那資敵罪名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坐實了。

    朱元璋看過之後,著人給官員們傳閱。朱元璋道:「這個問題就不要再糾纏了。遼王所言也有道理,韃子如果沒有活路了,自然就要南下侵擾。

    如果有正常買賣途徑,也可能穩住。資敵的罪就此揭過吧。」此話一出,朱植頓時覺得身上一輕,兩項罪名已經減了一項。

    高巍出班奏道:「即使這一項說得過去,但結交外番,私下締約李朝卻是證據確鑿。陛下,古人云,封國不逾王。制也。

    作為一方藩王,如何能在朝廷尚未與李朝溝通之下,私下與外藩締約,這分明是欺君犯上,僭越無狀之舉。」此話一出如同重磅炸彈砸在朝堂之上。

    **皇朝最機會的就是欺君犯上僭越朝廷,這在政治角鬥中完全可以置人於死地。

    朝堂之上鴉雀無聲,燕王一黨見到這個自然不需要再說什麼;與朱植交善的大臣更不好說什麼,說不好還給對方留著把柄。所以楊靖和練子寧都在著急地盤算對策。

    文臣班中轉出一位大臣道:「從古以來。高麗都是我華夏的藩屬,早在漢光武帝時。

    已經冊封高句麗為王;唐高祖李淵冊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為遼東郡王,冊封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真平為樂浪郡王,三國共受唐封。

    所以從古到今,高麗無論誰稱王都向華夏稱臣。

    李朝代高麗,同樣向我朝稱臣,雖然尚未得到陛下冊封,李朝的地位最終只能是藩王。

    與遼王殿下的封地是平級地,平級之間協商事務怎麼能算是僭越?而且從事情本身看,遼王並沒有做錯什麼,首先李朝與女真通商,破壞我朝征伐女真的大計,遼王對其算是先禮後兵。

    臣以為遼王之罪不在僭越,只是在於扶植前朝王子路朝。對於李朝最終地位朝廷仍沒有定論,遼王殿下扶植他以臣之見也是私心作怪。」

    大家循聲望去,正是東宮侍讀黃子澄。他竟然站出來為遼王說話,這在朝堂之上卻又是另外一番味道。

    他這幾句話輕描淡寫就將僭越犯上化解無形,的確如果說朱植僭越,那就是把李朝擺在與朝廷相等的位置上,這對於高高在上的大明朝而言,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原來不少人都以皇太孫拒絕見朱植地舉動判斷朱植在太子黨中失勢,所以當黃子澄站出來為朱植說話,那一切又峰迴路轉。

    見此風向,太子一黨立刻又有幾人跳出來為朱植開脫僭越之罪。

    高巍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駁斥黃子澄一夥的話。此時又是解縉跳出來道:「陛下,黃大人說得極是,李朝的確與遼王是平級的。

    但說到底遼王殿下是陛下地臣子,無論在公在私,遼王理政都應該以朝廷為先,私下支持王路朝,等於打著朝廷的幌子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所有人都像殿下那樣,那這個國家還有公事嗎?陛下明鑒。」黃子澄繞開僭越的問題,轉而攻擊朱植的私心。

    楊榮一直站在文官之中,沒有說話。直到此時他才出列道:「陛下,臣楊榮蒙朝廷信任,任命為遼王府長史,對於王路朝一事,臣有話要講。

    當時李朝與女真通商,破壞遼王圍困女真的策略,還陳兵五萬於鴨綠江邊與我遼東對峙。

    當時臣考慮到朝廷對於李朝仍沒有定論,所以給殿下出了一個主意送王路朝到耽羅,以牽制李朝,這個責任主要在臣,請陛下責罰。」朱植知道楊榮是想丟車保帥,而且他等於承認瞭解縉指控的罪名。

    朱植自然會意,出班道:「父皇,兒臣身為朝廷派駐遼東地藩王,所有軍政事宜都由兒臣頂多,如何能讓手下頂罪。兒臣的錯兒臣知道,請父皇治罪。」

    朱元璋道:「好啦,你們二人不要在這裡給朕唱雙簧了。楊愛卿你看遼王之罪該如何懲罰。」

    楊靖出列苦笑道:「如果按照按大明律法,殿下最多只有失職之過,並不能構成什麼大罪。臣不知道如何量罰。」

    朱元璋道:「既然如此,遼王罰俸兩年,削封地一萬畝,留京察看一年;長史楊榮罰俸一年,容你回遼東戴罪立功。遼王,這樣罰你,可心悅誠服。」什麼封地和俸祿對於朱植來說倒不是很重要,只是要將他調離遼東一年在京城察看,這可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懲罰。

    但此時此地朱植又如何能夠說個不字?朱植、楊榮跪倒在地道:「謝主隆恩,臣甘願領罪。」

    朱元璋又道:「罪也定了,罰也罰了,對於遼東奉行商業一事以及李朝的地位,趁今日一同定下來吧。各位有什麼主意都說說。」

    楊靖出列道:「皇上,遼王治下的遼東這些年政績突出,如果說衡量利弊,也絕對是利大於弊,所以皇上不如繼續奉行當初就藩之時給予遼東的特殊政策,看看效果如何,如果合適也可慢慢向其他地方逐步擴散。」

    燕王一夥彷彿已經滿足了對遼王的懲罰,在這個問題上不再斤斤計較。對於李朝的問題,最終決定冊封李成桂為王,國號「朝鮮」。

    一堂至關重要地朝會終於落下大幕,表面上看朱植成為最大地輸家。

    一路上朱植心情沉重,即使回到驛館仍然一言不發。這個留校察看的懲罰,說輕不輕,說重不重。

    關鍵是一年之內不能經略遼東,這是朱元璋死之前地一年,對於遼東來說是多麼重要,自己不在怎麼行。

    想到苦惱處,朱植重重將茶碗砸在桌子上。楊榮安排好明日賀壽送上的賀禮,剛剛進屋,剛好看見朱植的舉動。

    楊榮笑了笑,吩咐下人收拾一下茶杯,見周圍無人,楊榮道:「殿下覺得今日朝堂之上是輸是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