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重生之玉扳指

第二卷 第273章 犀利提問 文 / 秦非魚

    第273章犀利提問

    「皇城控股的股權關係比較複雜,秦董,田院長還有我,盛世代工的何總都是皇城控股的董事會成員,至於董事長先生,基於他本人的意思,就不能多說,不過皇城控股立足於世界,在不同的地方推行一樣的標準,這一點,是不需要懷疑的。」

    國外政府歷來認為中國的大企業都有紅色背景,皇城控股不可能逃脫出去!所以強調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俞總您好,我是《每日電訊報》的記者,我想問一下的是,香港即將在九七年被交接給內地,那麼皇城控股還有紫禁城電子將亞洲總部設立在這裡,是不是有穩定香港的考量呢。」那位記者一個繞就轉到了政治上面。

    俞海欽當然不能接招,「這位朋友說笑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亞洲金融的中心,又毗鄰內地,連接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皇城控股和紫禁城電子考慮將總部設立在這裡是最合適的,至於穩定香港,我相信香港不會因為這次交接發生變化,而且作為一屆商人,我們也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去做這件事情。皇城的一切動作都是基於公司的發展來決定的!與政治無關!」

    五花八門的問題鋪天蓋地的,俞海欽被問到最多的,而秦宣雲也不少,最為低調的田御翔倒是閒適很多。

    「那麼最後三個問題!」秦宣雲看了看時間,打斷了一下提問,宣佈道。

    問題其實已經問的差不多了。

    被選擇的倒數第三個問題來自日本《讀賣新聞》。

    提問的是一個衣著簡練大方的女記者,「俞總,我想問的是,日韓電子企業一直在視聽電子產品上獨佔鰲頭,那麼紫禁城會不會想要借由vcd這樣一個產品打破他們的壟斷,進而成為新的電子巨頭?這樣的野心對於紫禁城來說,您覺得有足夠的基礎麼?」

    問題非常的犀利!

    新的巨頭誕生,意味著蛋糕的重新分配,這裡面的矛盾是不可能忽視的!

    俞海欽沉吟了一會兒,才正色向底下的記者們說道,「紫禁城電子和天工研究院創建於一九八零年,十年時間,我們致力於研發創新,這是我們投入的最大部分,而一九八四年的東京國際電子大展,是天工第一次站到世界性的舞台上,我們推出了雀牌的第一款錄像機,這是天工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紫禁城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從那一刻起,我們開始在技術投資上獲得回報,所以這也支持我們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物力進入研發環節,雀牌錄像機作為紫禁城的主打產品,為提高紫禁城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我們相信雀牌vcd的出現,將會是視聽行業的一次革命,為此我們深深相信,紫禁城將會獲得更大的成功,而於此同時,我們也會投入更多在產品創新研發上!如果說發展是一種野心,那麼我想說,紫禁城已經做好了準備!至於我們的老大哥,索尼也好,松下也好,我相信隨著電子行業的大發展,共同孕育市場,促進電子行業的飛躍將是我們的共識,紫禁城作為後進,會向老大哥們好好學習,共同合作!」

    俞海欽說話滴水不漏,《讀賣新聞》那位顯然沒有得到她想要得到的東西,眼裡閃過一絲失望。

    如果俞海欽狂言要趕超索尼松下,這當然就是一則極具震撼力的新聞了!

    俞海欽向秦宣雲示意可以有下一個提問了。

    「那位新華社記者吧!」秦宣雲將倒數第二個機會給予了內地的媒體。

    那位中年男記者有些喜出望外,他剛才已經提問過,這次只是嘗試一下,沒想到居然又被點到了,「感謝秦董給我再一次的機會,我想要問一下田院長。」

    田御翔臉上露出笑意,「難得有人問我,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

    底下響起一陣善意的笑聲。

    「不論是之前的雀牌錄像機,還是現在漸漸擁有國際聲譽的天工元件,包括這次的vcd,都是天工研究院的成果,作為一個成立不足十年的研究院,是什麼讓天工擁有了這樣的實力,另外這對內地其他的企業有什麼指導意義麼?」

    「咳咳,感情這位先生是覺得功勞都是天工的,紫禁城吃了白食!」俞海欽清咳兩聲,「面無表情」地酸溜溜說道。

    這兩位倒是一對活寶,不過這麼一來,整個場面卻是越發活絡起來,察覺到這一點的人不免對台上兩位企業家大為欽佩,今天這樣的場面,可能許多的媒體在寫稿的時候不免都會偏向紫禁城這邊一點,這倒不是說別的,文章本身是有情緒的,這個就基於寫東西的人在獲取這個信息的時候的心情了。

    「俞總剛才說的基本是實情,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田御翔嘴角一扯,不等下面哄堂大笑,趕緊轉入了正題,「關於天工的發展,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只有自己掌握了技術,掌握了研發能力,掌握了創新的思想,才能有一飛而起的基礎和條件。天工的初期,最大的投入就是技術的積累,有自己研發的也有購買的,可以說天工的起步是站在了一個高度的,所以這一點,我還是要感謝這個行業的孵化和哺育。除此之外,天工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很明確的,比如雀牌錄像機,今天的vcd視碟機,我們都『施捨』給了紫禁城電子,而只保留了元件的工廠,我們相信對於天工,做專做精是正確的方向。」

    「至於您說對內地的企業的指導,指導不敢說,如果說能有一些可以為人借鑒的話,那麼創新和自主,我覺得是我們內地的企業要做的,很多企業因為比國外的同行起步晚,就乾脆不投入研發,甘心做二流,做三流的下游產業,只是比較短視的!」

    田御翔語氣比較溫吞,不如俞海欽有力量一些,但是和風細雨非常容易讓人聽進去,這就是不同的人格魅力了。

    第三個問題,慣例是給香港本地的媒體的。

    《星島日報》得到了這個機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