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重生之玉扳指

第一卷 第21章 《大鵬》序 文 / 秦非魚

    第21章《大鵬》序

    秦非幾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見,紙張的左方中間偏下,清俊飄逸的寫著「太白」二字!

    太白!

    李太白!

    李白!

    秦非略略按下急速躍動的心臟,他有些苦笑,李白的書法作品傳世的目前看來只有一副,那眼前的這件東西是真品的概率幾乎比中意大利億萬彩票還要小!

    現在保存在故宮博物院的《上陽台帖》,是目前爭議最小的詩仙真品書法,全書二十五個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秦非細細回想了一番關於《上陽台帖》的知識。

    那副字引首清高宗弘歷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彝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

    直至目前為止,《上陽台帖》是文物界基本公認的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其落筆天縱,收筆處一放開鋒,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

    此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建國後獻給中央國務院。並指名上送開國首長,而1958年這份國寶級文物則被送與故宮博物院珍藏。

    如果秦非手上這份東西果數真跡,那就是舉世第二份!

    秦非小心翼翼地合上《金瓶梅》,又拿起那份不知真假的乾隆奏折,心慌慌地從一堆書法字畫裡下來,從大門出去了。那邊挑揀東西的大媽看著這個小孩抱著兩本東西走了,雖然奇怪並不是小人書,但也沒多想,心裡還尋思著給這小孩找幾本看著好的。秦非自然不曉得這位大媽的心思,不然一定很是感謝,可能還會提醒她多留幾個老東西,說不定以後就是一套房!不過這時候的秦非卻是被詩仙弄得神思不屬,不然只怕繼續埋首故紙堆,搞不好還能找到一份詩聖的真跡……

    這是妄想了!

    秦非急匆匆地從外面進來,夾著兩本書,從徐媽身邊錯過去都沒有發現,徐媽倒是想開口,但是還沒等張嘴,秦非就已經去了很遠了。

    「小非什麼時候走路這麼快了。」

    當然她也看到了秦非抱著的兩本書,只是她不識字,不然看到《金瓶梅》,只怕要嚇得一跳!

    秦非這時候是沒有心思去想自己的行為是如此的猥瑣了,他去了西廂一個小房間,搬了把椅子放在門口,把那份乾隆奏折放到了一邊,輕輕的翻開書面,玉扳指散出的冷冽氣息讓他稍稍冷靜下來。

    其實他並不能看出來這是李白的真跡與否,但是這樣一件東西放在面前,能忍住不去看得只怕不多。

    紙質泛黃,比較厚實,應當是唐代的「硬黃」,其實硬黃嚴格意義上並不是書法用紙,而是經紙,當然也做臨帖使用。這是一種相當利於傳承的紙,想必自李白而下一千四百年,能留存下來,全賴如此!看到紙質秦非倒是有些放下心,硬黃在唐宋較為盛行,後來不論是王安石,蘇東坡等人喜歡的竹紙,乃至文房四寶宣紙等各色紙張的出現,硬黃就並不常用與書法了!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太白。」

    四十一個字!

    《大鵬遇希有鳥賦》的序!

    秦非剛剛放下一絲的心立時又被提了起來,無他,這個序委實太有名了一些,按他的想法,既然李白這份東西以這種形式被放於一本《金瓶梅》中,那必然是不為人知的內容,或是未流傳下的一首詩,或是隨意的三言兩語,三筆兩畫!但是李白求道而遇司馬子微的故事可謂流傳甚廣。司馬子微是唐代乃至整個道教史上極出名的一個道士,又叫司馬承禎,想必這個名字大家都是熟悉的,他和李白同列「仙宗十友」,兩人相遇自然是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司馬子微的評價讓李白十分自得,因而作《大鵬》一詩,詩前有序,這也是人所共知的!

    而現在,名序當前,下面卻沒有詩,而且除了太白落款,整幅作品上還有「介溪」,「乾隆帝印」兩個印鑒,相較於《上陽台帖》,委實過於寒酸了些!

    介溪此人,在歷史上也算名聲赫赫,權臣嚴嵩就是他,這個權臣是明朝相當知名的收藏家,李白的東西落在他的手裡並不奇怪,而乾隆皇帝也是收藏大家,而且皇帝的身份讓他在收藏這件東西上有天然的優勢。這二人落款其上,不僅沒有問題,還相當合理,但是自這幅字出世到嚴嵩時期,嚴嵩到乾隆時期,乃至乾隆以後,這三個時間段難道就沒有一個名人敢落款其上?

    秦非越想越覺的不對,甚至連硬黃紙都覺得有些做舊的痕跡了!

    不甘心啊!原以為撿到了一個絕世國寶,不想還是贗品,秦非一雙眼睛都快把這幅《「大鵬」序》吸進去了,然而異變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

    若是這個時候有人拿著放大鏡對著秦非的眼睛,就可以發現裡面一圈一圈的青光在遊走,而在秦非本人,卻驚愕地發現,自己似乎看進了這幅字的裡面去了,紙質上歲月的侵蝕極富層次,一層一層,次第而下。隨著時間推移,秦非甚至隱隱綽綽地看見一個高大的古人在揮毫,提筆,頓筆,拿起另一張紙與他放在一起,他甚至嗅到了那是《大鵬》詩的氣味,而至後面「介溪」的款落下,「乾隆帝印」恍然如山!都淡了太多!

    秦非一時間明悟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