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德州知府(上)
布木布泰手中拿的便是王燃剛剛頒發下去的所謂「安民告示」。
每支部隊在進佔一個新地方後總會搞這一出以表明自己的施政方針。當然任何一份類似的告示都是高壓與懷柔政策的結合,王燃這份也不例外。
懷柔方面,應該說王燃對滿族普通百姓相當寬厚,完全實現了自己在傳單上所列的宣傳內容。不僅重申了軍隊入城後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並救濟了處於飢餓線上掙扎的百姓一批糧食,同時更實行了諸如分田到戶、免費提供種子、免費教授農耕知識等一系列安定民心之舉。當然對這些滿族百姓,王燃並沒有把他們都集中在德州城內內,而是在目前明軍控制區內將他們稍事打散到各個村莊安置……土地方面並不用發愁,連年的戰亂空置出了大量良田。
應當說,王燃這些懷柔舉措開始時遇到了一些阻力,按照一些明軍將士之意,就算不還他們一個「德州十日」,也應該把他們驅逐出山海關,「讓他們從哪兒來就回哪兒去!」。
當然,這些聲音在王燃的威信作用下以及有意識地引導下很快便得以釋放。這其中的關鍵便是大力宣傳將普通百姓與滿清權貴區別對待。「發動戰爭的只是一小部分權貴,滿族百姓本身也是受害者!」,王燃把原本時空中極流行的一句話改頭換面搬了過來。
其實王燃心裡也知道這句話純屬瞎扯!……如果沒有普通百姓的支持,單憑那些權貴根本無力支撐什麼戰爭!……不說百姓是兵員、後勤、士氣的保障者,沖在第一線直接燒殺搶掠的絕大多數就是這些原本的普通百姓!
可話說回來,真要讓王燃一口氣把這幾十萬人都滅了卻也不符合王燃設定的民族利益。
一則是因為畢竟在王燃原本的時空,漢族、滿族已經是親如兄弟,王燃原本的戰友中就有不少滿族子弟。不能不說這個「後遺怔」對王燃確實有些影響。
二則縱觀人類數千年的發展史,那些搞過什麼種族大屠殺、大滅亡的傢伙基本上都沒什麼好結果,國家更不可能因此而長久。最著名的例子自然當數成吉思漢,希特勒也算其一。
更重要的是,在王燃看來,對敵人進行**毀滅只是下乘手段,「以殺止殺」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上乘作法應該是「改造」敵人,讓他們自覺放棄一切對自己不利的信仰、追求,從精神到靈魂都徹底發生變化,這才是真正的征服!
不可否認,當初在東瀛之時,聽著那些東瀛戰士一路高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時,王燃心中確實頗有成就感……東瀛和滿族在王燃心中自是有很大區別,王燃連小鬼子們都沒有進行**毀滅,更何況是滿族?
在王燃看來,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要有博大的胸懷,有了博大的胸懷才能不斷的吸引、同化其它的民族共同匯聚於中華民族這面大旗之下。
王燃在這方面的工作已經頗有成效,像東瀛的所謂大和民族現在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在王燃離開東瀛之前,很多東瀛人就已經開始以自己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深感自豪。
原本時空帶給王燃的後遺怔不只一個,王燃對東瀛和滿族還是實行了不同的政策。
對東瀛人,王燃推出了東瀛省作為管理他們的機構,在所有的文化、教育等等全都沿用了明朝的方式,這等於是從根本上摧毀了所謂「大和人」存在的基礎。當然,這些做法得到了東瀛女天皇一系以及絕大多數東瀛人民的強烈支持。事實上,東瀛人對王燃這些頗有深意的做法無不感激泣零,以至幾十年後,這些已被漢化的比漢人更漢人的人偶爾聽到有人喊他們「大和人」時無不勃然大怒,高聲質問對方在罵誰。
對滿族人,王燃則倣傚原本的時空,在打下德州後的第一時間就宣佈以德州城為主,含北面的吳橋、東光以及南面的平原、禹城在內,建立起了德州滿族自治州。雖說這「州」的行政級別與「府」相同,但這無疑可以讓滿族人在一定條件下獲得最大的民族利益、保留住自己的民族特點。
其實在關內建立一個滿族聚居區是王燃一直以來的想法,民族融合嘛,住在一起當然更有利於這一進程,這也是王燃當初答應把這些百姓「還」給豪格的最大原因。
王燃充分兌現了自己「以滿治滿」的主張,除了兵權之外,行政內部管理事務均已滿人為主,而王燃代表政府委任的第一任德州滿族自治府州長便是布木布泰。
雖說讓一個女子就任知府一職在這個時空多少有些「另類」,可草原上本就不乏以女性為首領的部落,除布木布泰之外,王燃還真沒有時間細細去發掘有誰比更既能「安定民心」又對大明安危構不成什麼威脅。當然,為盡快安定滿族人心,王燃的任命走的是先斬後奏的路子。
布木布泰本來是不願意承擔這具有強烈「滿奸」含意的官職,可人在屋簷下,事關滿清幾十萬族人的權益,根本由不得布木布泰拒絕,只好完成了從「一國皇太后」至「一州州長」的轉變。而布木布泰在滿清族人之前確實享有不錯的聲譽,她的「歸順」更快地將滿族自治府的工作帶上了正軌。
應該說,對王燃提出的諸多「懷柔」之舉,布木布泰沒什麼意見……作為被打敗的一方,能獲得這樣的待遇還有什麼可說的?
「我想說的是……」新任德州州長的布木布泰指著手中的告示說道:「這裡面有好多人已經願意投降,你又為何要趕盡殺絕呢?」
有懷柔必然就有高壓,王燃在盡力安撫滿族百姓的同時,對滿清貴族們則抬起了鍘刀,從**與精神兩方面對這些人展開了打擊。
對那些剛被徵召入伍、佔到俘虜八成以上的新兵,王燃基本上沒有進行追究,甚至給出了一定的優惠條件。願意的可以在經過考核後加入軍隊,其餘的全部發還鄉里,繼續做他的普通百姓。至於其它人,王燃是一個也沒有放過,拋出了一系列懲罰條例,由重到輕,不一而足。
對那些清軍低級軍官以及部分老兵,王燃的處置原則基本上就要送去勞動改造,什麼修城、修渠、開荒、建造公共設施等等粗活重活一大半由他們頂了上去,至於時限則依據官職以及當兵的時間而定。官職越高,應付的責任就越大,勞改的時限自然就越長。而當兵的時間越長,參加過這屠城那慘案的次數就越多,勞改的時限自然也就越長。
對那些手握實權的滿清貴族以及高級軍官,雖然被分為了甲、乙、丙、丁等不同級別的戰犯,但結局卻只有一個,「斬首示眾」!。
這批被列入死亡名單的人數不少,足有好幾百人,除了豪格等逃竄在外,清軍的上層人物幾乎全被囊括在內,包括多爾袞、多鐸等人全部在內。當然這些戰犯的家人並沒有被株連,只不過由於家產全部被充了公,他們想要繼續生存下來,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保障金卻也只夠維持貧農的生活。
「這些人要麼頗孚民望、要麼極具才幹,如果賈大人放過他們,我相信……」布木布泰的語氣中透著一絲急迫,也許這件事實在令布木布泰著急,竟使得她有些失態,不復當日的鎮靜自若。
「你相信,可我不相信……」王燃被布木布泰急沖沖的話說得稍微一怔,隨即便醒悟了過來,直接堵住了布木布泰的話頭:「兩軍交戰,不談那些戰死沙場的軍人,單是我大明普通老百姓,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又有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個責任總該有人背吧!」
王燃之所以在這件事上處理的如此「乾淨利落」,用燕山事後的分析來說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便是徹底顛覆滿清的統治基礎,第二便是殺一儆百。第三就是要進一步明確滿清權貴和普通百姓之間的區別,把滿清權貴們挑出來,既可以「保護」到普通百姓,也給明廷一方找到了憤怒的渲瀉口。
「說實話,這些人越是在你們那裡『深孚民望』,對我來說就越是死有餘辜!」王燃淡淡地說道……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血染的紅頂子」絕對適合於滿清官員的權貴之路,「深孚民望」之人必然是血債纍纍,更何況,有哪個新任統治者願意留下這個動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