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趙信
黑色騎軍的傳令兵吹響了號角,槍騎士們拉下了面甲,他們將手中的騎槍托在右臂下方,在做最後的衝鋒準備。
阿胡兒現在有一個漢名,他被林斌賜姓為趙,含有深意的取個單字的信字。嗯?至少他個人認為取字『信』十分含有深意,大概是不希望第一個歸附的匈奴人行那反覆叛亂的行為。而他呢?他認為如果林斌幫助他報仇的話自己根本沒有理由反叛。
此刻趙信策馬立在黑色騎軍的最前方,他左邊是深受林斌信賴的林炎,那個在雁門發揮過巨大作用的武人。
看著前方的仇人,趙信回想如今和過去猶如是一場夢!
故事還要從半年前開始說起
自從半年前歸附漢部後,趙信感覺到了生活的不同,他失去了直接控制原來部眾的權力,剛開始的時候很不習慣也產生了一種後悔的思想,畢竟人都崇尚自由,不喜歡做事被人約束,會產生異樣情緒不算奇怪。
趙信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習慣過來,情緒顯得很低落,特別是在歸附後沒有被安排職務無法領兵更是讓他覺得自己上當了,部眾不但被林斌吞併,他還失去了報仇的機會,以後估計就要這麼混吃等死下去,一時間失去了所有的目標,可謂是心喪若死!
人一旦失去了進取的目標就成了行屍走肉,趙信自覺沒希望報仇了開始依靠以前累積下來的財富醉生夢死,他沒有想過要去恨林斌錯了,是不敢恨,不管是心裡還是外表都不敢表現出恨意,他是地地道道的草原人,明白世間上的生存法則,弱肉強食,要怪就只能怪自己傻乎乎的跑來給人吞併了。
一兩個月失去權力的生活讓趙信明白了很多事情,有時候他甚至覺得如果一直這麼下去好像也不錯?他知道混吃等死的思想是毒藥,會慢慢讓原本有壯志雄心的人變成無所事事的廢人,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失去權力的人往往比普通人都不如,至少普通人知道的很少不會去想東想西。
往往無知就是一種幸福
事情發生轉機是在漢國派刺客(李廣)刺殺漢王(林斌)之後開始,一場個人意願的刺殺沒有惹怒漢部的最高統治者林斌,然而漢部兩百多萬的部眾卻是怒了,而且是怒氣衝天的那種!
趙信不知道那位高貴的統治者在想什麼,他失去了權力後已經慢慢融入漢部社會的底層,而漢部也不缺少失去權力的原部落首領,大概想不開的原部落首領都死了吧?他發現那些失去權力的原部落首領很看得開,沒有想過或者至少沒有在表面上想過要做點什麼事情,他們學會了一種新的生活,那便是依靠以前的財富去做經商或者置辦產業當個富足翁。
「不是不想找回權力啊!是不可能!我們只能依靠下一代了,願我們的子孫聰明和勇悍一些,讓他們能夠走進漢部的學院博個功名。」
趙信明白了,漢部的最高統治者不願意那些失去權力的部落首領去影響領民,如果有誰還想依靠影響力去扇動,等待那個人的就是死亡!明白了這一點他再也沒有主動聯繫以前的部下,他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求進入軍事學院混個出身。
一個人有一種思想,十個人就是一種思想。趙信不想理會那些失去權力的原部落首領在想什麼,他只想恢復領兵的權力,為此也比較特別注意漢部底層領民在想什麼。他發現漢國派遣刺客刺殺未果後漢部的領民很憤怒,領民的憤怒間接影響到在軍隊的底層軍官,而底層軍官又影響到了中級軍官。他覺得怪異極了,什麼時候渺小如領民這種人能夠影響高層了?這種怪異的現狀卻是實實在在發生在了漢部,令人感覺極其不可思議!
趙信發現最高統治階層發現了民間的憤怒,統治階層在發現民間的憤怒後沒有進行彈壓或者疏導,權政司和民政司下派官員合力對民間進行調查,他真的不明白為什麼要調查,他只知道權政司和民政司在調查過後漢部的政策發生了改變,那種改變讓人一目瞭然,原本和漢國相安無事的漢部因為領民的憤怒走上了與漢國對抗的道路。
似乎就是那麼被漢國刺激到了?漢部唯一的王,漢部的最高統治者,漢部民眾頂頭上的那片天,那個把他遺忘了的林斌終於記起還有一個原來叫阿胡兒的匈奴人,現在叫趙信的漢部領民。
趙信得知自己被林斌召喚後很激動,他現在還記得林斌當時說的第一句話!
林斌是說:「你很聰明,真的,你沒有像那些人混吃等死,而是選擇學習新的知識繼續從戎。而現在我給你一個機會,一個能夠得嘗所望的機會!你能抓住嗎?」
趙信真的很聰明,他沒有問是什麼機會,可能也是因為沒有問選擇聽從讓他獲得了更多的好處?他在接受培訓後進入了神策軍,這點是他在事前沒有想過的!
神策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趙信在漢部底層生活過一段時間,他那時最常聽見的就是漢部領民說「能夠進入王的直屬軍隊我死了也願意」,他深深懂得林斌在漢部領民心中的地位,由此也明白能夠進入神策軍服役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情。
趙信明白了,他真的想透了一些事情的關鍵!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被丟在底層是有用意的,統治者希望他在底層明白領民需要的是什麼,心理面在想什麼,漢部最根本的國策又是什麼,領民與軍隊的關係,軍隊與統治階層的關係,等等。一旦瞭解這一些有益於更快的融合進漢部!
可怕的融合能力不是在高層怎麼想,往往民間的力量比統治階層想像中的更大、更強!
趙信抓住了機會,他進入了神策軍,依靠以前的作戰經驗和對匈奴戰術的瞭解又被破格提拔成為神策軍的一名軍司馬。說實在話,軍司馬在軍隊的地位不高,但貴在有領命的權力而不是閒職,他很滿足這一點,因為他相信只要能夠領兵作戰建立功勳不是難事,他還能爬得更高!
「我一定要爬!繼續往上爬!」
趙信的戰刀被緊緊握住了,他能看見自己手背上的青筋,那是一種即將爆發的力量!他轉移了自己的視線,將目光放在前方那些匈奴軍隊的身上,他眼睛裡面的匈奴人不是同族,那一顆顆碩大的頭顱是戰功,是繼續往上爬不可或缺的功勳!
「我們進攻吧!」
林炎笑了,他是林斌的心腹之一,從而也就知道了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他知道趙信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趙信曾經是匈奴人而且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十分瞭解匈奴的生活習慣和戰術,漢部需要瞭解匈奴人生活習慣和作戰技術的將領存在,特別是對匈奴傳統勢力範圍內地形熟悉的將領存在。如此刻意培養趙信是意料中的事情,畢竟漢部和匈奴的對抗不是一兩年內會結束的戰爭,這場戰爭會打很久。
趙信急不可耐:「火候差不多了,我們進攻吧!」他想證明自己,渴望證明自己是一個很有用的人!只有有用的人才不會被隨意拋棄!
林炎也收回了視線,他知道對面的匈奴軍隊膽怯了,就有如趙信說的那樣「火候差不多了」,所謂火候就是己方的氣勢已經累積到一個頂點,敵方軍隊的氣勢降落到危險的靈界點,這時往往只要一個衝鋒就能夠把敵軍殺地丟盔棄甲。
「我去衝鋒,軍侯大人留在後方統籌吧!」說著林炎抽出了戰刀,「就這麼說定了!」隨後戰刀力劈,「吹號!衝鋒!!」
趙信呆了一下,心中的不滿只是稍微升起又消失了,他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的舞台在哪,他也大概猜出林斌為什麼培養自己,的確沒必要在這種小場面去陷陣衝殺。
雄厚的號角被吹響「嗚嗚嗚嗚嗚」的號角聲中,一陣大喝同時被高喊出來,即將陷陣的騎士們在喊「殺」聲中按照梯次衝出去。
順序的第一、二、三排是持騎槍的槍騎兵,他們保持前後大約五米的間距,左右大約兩米的間隙,這是為了避免己方發生碰撞,同時還發揮出槍騎兵衝鋒時最高的殺傷力。
槍騎兵算是這個時代最強悍的騎兵兵種之一,其實槍騎兵不需要穿戴厚重的甲冑,他們比較可以稱道的是那桿長為四米的騎槍,不過騎槍也只是一輪的消耗品罷了,一旦陷入敵陣就需要拋棄不靈活的騎槍抽出戰刀廝殺。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方只有漢部才有槍騎兵這個兵種,而且已經有自己的戰術技巧。
順序的第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這個時代最常見的騎兵兵種之一的弓騎兵,他們的裝備是一把射程約兩百米左右的騎弓,隨身還攜帶了一柄漢部制式的戰刀。
七排弓騎兵幾乎是在槍騎兵發動衝鋒後立刻跟上,他們是這個時代最有殺傷力的遠程兵種,負責的就是作為第一波打亂地方陣型的攻擊力量,而弓騎兵是不直接陷入敵陣的,他們發射完三輪箭矢後會從左右迂迴,尋找機會不斷不斷地進行遊弋式騎射,所以他們也是壓制敵軍的兵種之一,通常能給敵軍帶去很大的心裡壓力。
在馬鞍和馬鐙被普及後,弓騎兵這個兵種變得更加重要,一支深熟騎射的弓騎兵絕對能夠左右戰局的發展,但是弓騎兵對騎士馬術和射術的要求也相對比較高,一般來說草原人比較有先天的優勢。
如果是匈奴軍隊對上漢**隊的話,一支裝備完善的弓騎兵能夠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其原因是漢國是以步兵為主,機動性和騎兵是不能比。而匈奴軍隊對上漢部的軍隊呢?答案很模糊,因為漢部並不缺少對馬術和射術深熟的士兵,漢部也不缺少戰馬,畢竟漢部的社會構造是前所未有的複雜,幾乎是什麼人都有。
衝鋒的陣列往往超過二十五排就失去了再增加的必要,騎軍衝鋒講的是廣泛的殺傷力,而需要有廣泛的殺傷力就需要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擁有足夠多的兵力,直線的騎兵數量多有優勢,但是縱身的隊列多反而是一種浪費兵力的行為。
前十排是槍騎兵和弓騎兵,而在最後的十五排就是騎兵裡面最基礎的近戰兵種,他們可以是持著戈矛的騎兵,也可以是持著戰刀的騎兵,戈矛騎兵是農耕民族的特色兵種,不過在漢朝之後戈矛騎兵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戰劍騎兵。話說在漢朝與匈奴的戰爭結束後中國也沒有過強大的騎兵,不是士兵不會騎戰,而是戰馬的數量根本不夠用。
一般來說,古代冷兵器戰爭的騎戰說起來是幾萬幾萬的,但並不是在同一個戰場,不論地面多麼廣闊,如果雙方騎兵同時超過一萬這個數量,那麼看上去就是一片人山人海。一萬騎兵交戰場地需要多少米?這個很難計算,但是如果沒有迂迴空間的話騎兵其實不比步兵好用。如此一來在同一個時間進入戰場的騎兵數量往往不會超過兩千,潛規則上其實也就是一千左右的數量。騎兵作戰講究的往往不是全軍呼啦啦壓上去,而是梯隊作戰模式,也就是說前方的梯隊快要完蛋了,後面的指揮官下令另一個梯隊補上去,週而復始,拼的就是後續爆發能力和指揮官對戰局的判斷,當然戰術技巧也是必需的。
趙信留在後方的唯一目的就是看,用眼睛和頭腦去判斷什麼時候需要為前方補充騎兵!他看到麾下軍隊衝鋒的第一個瞬間就突破匈奴軍隊的前沿,喪失膽氣的匈奴騎兵根本沒有死拼就主動龜縮後退,臉色變得陰霾
「伊稚斜,你還不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