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北洋

第二卷 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化 文 / 戒念

    第三百六十九章分化

    工商銀行並沒有對國內其他中小型很有發展前景的造船廠家一網打盡,而是通過和國內最頂級的銀行進行合作,組成銀行財團聯合對一些非常有發展前景的造船廠家進行投資扶助。最重要的是工商銀行帶來的不僅僅是雄厚的資金,更有造船廠家急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甚至是高級熟練工人,這些比資金更為難得——旅順和天津艦船設計院固然是國內造船人才最頂級的存在,但設計院裡面的人都是海軍的寶貝,他們是不可能為民用造船廠服務的,而譚系的三大造船廠,都擁有自己的設計院,尤其是上海江南船廠則是軍用民用通吃。

    這樣的做法除了能夠更加合理的有效利用資本和技術的資源,來扶助國內的造船廠家配合國家的政策達到快速發展之外,更可以最大限度的遏制國內財閥拔苗助長——對於國內財閥勢力,譚延闓一直主張控制性發展。譚延闓內心中並不否認資本是罪惡的,儘管算起來他是國內最強大的財閥,但是財閥所擁有的資本實力是國家需要的,這是一柄雙刃劍,只有控制好才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

    根據國家政策,政府將會按照噸位來對國內造船企業進行補貼,粗製濫造的造出一堆技術含量並不高的船舶對中國沒有一點好處,反而更容易陷入低層次的惡性競爭。國內對船舶的需求量很大,按照譚延闓的設想等歐洲那邊的兩大陣營真刀實槍的幹起來之後,中國對遠洋貨輪的需求將會攀升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甚至會有機會承造小型輔助艦隻。國內的市場大但終歸會有飽和的時候,藉著大戰之威嚴重破壞列強固有的市場劃分,中國的造船企業可以到國際市場上搏殺,賺外國人的錢才是真本事。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譚延闓通過工商銀行來給國內的財閥上一個緊箍咒,讓它們的資本得到更好的利用,投入到技術含量更好的遠洋船舶建造當中去。放任國內財閥進入造船企業,除了杜絕低層次的惡性競爭之外,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不良商人利用國家的政策進行欺詐,佔用政府寶貴的補貼資金。

    為了做好更多的準備,中國開始從1911年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在國內和國外興建糧倉——目前國際糧價處在一個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世界大戰一旦爆發,可以想像因為青年壯勞力走上戰場,糧食生產勢必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糧價上漲自然是不可避免。中國雖然是個農業國,但國內人口數量巨大,在放開對日本的糧食出口之後,雖說糧食供應不會出現缺口,不過卻不能達到譚延闓所需要的糧食安全儲備量。

    隨著中國和英國的關係轉暖,中國開始在澳大利亞投資購買土地,主要是成立大農場,並且在國內招募農民前往澳大利亞去耕作。由於有早期華人在國外的遭遇的影響,能夠在國內招募農民出國的農業公司必須要經過政府的嚴格認證,防止販賣人口事件的發生。不過成立跨過農業公司不是誰都有這個實力的,目前為止只有中糧集團和利和農業公司,前者的背後是工商銀行,後者則是以金城銀行為代表的四家銀行團投資成立的農業公司。

    在海外開拓糧食產業來保證國內的糧食安全這本來就是走鋼絲,至少譚延闓認為在當前殖民地經濟體系下,這很可能會被列強當作勒緊中國脖子的繩子——中國和別的國家不同,國土面積雖然巨大但是可以耕種糧食的土地面積平攤到每個人的頭上就很少了。

    也許正是出於這種考量,英國才允許中國資本投資其殖民地體系下的農業產業,而對譚延闓來說這也是一場博弈。事實上中國目前的糧食壓力並不大,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並不尖銳,更何況在進行東北、新疆移民之後,糧食壓力已經緩解了不少,就連滿清時代的土地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也得到了大為改善。不過目前中國百姓的餐桌上可供選擇的食物是單調的,在譚延闓看來增大副食供應以降低對小麥、水稻的依賴,實現中國農業的轉型——海外建立糧食基地就是提供了這個緩衝餘地,使得國內的農業開始向更高層次轉進。

    中國和英國還有涉及到美國,都想要在中國開拓海外農業基地的問題上獲得足夠的好處,英國支持中國的私人資本在海外購買土地,這對英國還有補貼國家財政的現實好處——歐洲緊張的氣氛已經使得每個處於漩渦中的國家不惜一切代價來發展本**事實力,英國雖然不像德國那樣海陸軍都要發展,甚至德國為了達到目的陸軍在軍費中的權重甚至還要比海軍更高一些,但是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不說造新艦,就是每年給這支艦隊保養訓練的花費就足以頂上一個中等強國一年的國防費用。

    譚延闓需要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農場提供包括奶製品、小麥、牛羊肉在內的農產品補充國內市場,降低國內農產品價格,進一步的促進國內農產品的多樣性——國內農產品的下降會使得國內地主將資本向工業轉移,同時農民將會進一步和土地脫離關係成為工業人口,為國內的工業體系建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並且會進一步的促進國內大農莊的產生,結合工業提供的新式農業機械設備,提高中國農業水平。

    顯然農產品價格下降勢必會打擊到國內農民,不過在譚延闓看來,通過海外農業投資來轉化風險是值得一試的——畢竟海外農業投資是可以控制的,向國內輸入農產品的多寡可以自己來調整,國內的戰備糧倉正在大規模的建設當中,一旦完成可以有效的抵禦天災**對中國糧食供應的影響。正是因為中糧和利華兩家唯一獲得國家認可的跨過農業集團都掌握在譚延闓的手中,他才可以放心的進行海外農業投資,他可以根據國內的情況來專門進行調控,說進口多少就多少,若是沒有這個把握,他也不敢這麼做。

    隨著中**隊規模的擴大,每年中國的軍費都要創出新高,不過若是按照國家財政支出比例來算,軍費開支占政府開支比例卻是一路走低。美國在遭遇經濟低迷階段的時候,因為羅斯福當政強力發展海軍,使得海軍軍費比例一支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現在塔夫脫執政後,美國經濟好轉並且放緩了海軍發展,美**費比例開始下降。至於歐洲,正應了後世那句著名的廣告詞——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英德海軍競賽幾乎到了快要撕破臉面的地步,相應的兩大陣營所屬國家俄國、法國、奧匈帝國都在極力擴充軍備,海軍無畏艦的建造更是其中重要的標準。

    歐洲劍拔弩張的局面也讓中國領導高層認識到歐洲大戰似乎已經不可避免,遲早都會大打出手,這應了譚延闓在十年前的判斷,中國政府中以總理沈靜為代表的「鴿派」更加緊密的配合譚延闓的戰略規劃。目前中**方對歐洲局勢的研判主要集中在什麼時候打,戰爭持續的時間會有多長,也許是因為譚延闓對歐洲局勢判斷精準,軍方的高層也常以這個話題來「試探」總統對歐戰的態度。

    譚延闓對此自然是諱莫如深,不過通過這些軍方高層,他也判斷出中**方高層對歐洲大戰所持各種猜想——速勝論和持久論開始成為中**隊內的一道分水嶺。讓譚延闓非常滿意的是中國海軍和京畿衛戍軍沒有沾任何邊,海軍只在乎新式軍艦的服役,而以曹錕為代表的京畿衛戍軍系統沒有任何意見,只是按照建軍計劃按部就班的擴充軍隊更新裝備,只不過曹錕加強了保定軍校的建設,慢慢的本土代表的派系「保定派」正在形成,正是因為逐漸壯大的保定派曹錕才對軍隊的質量更有把握。

    對於國內政治派別,顯然中國目前的情況是不允許多頭政治出現的,譚延闓有足夠的自信帶著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的世界大變局中處處佔盡先機,但是在軍隊中,他更主張多座「山頭」——哪個國家的軍隊是擰成一股繩的?不要說現在在世界強國中普遍出現的海陸之爭,就是古往今來單純的陸軍兵種也從來都是多頭統治。

    雖然譚延闓一手締造了「留德士官系」,但是在國內武力高度統一之下,留德士官系的存在已經都快要成為「怪物」一個級別了。國家強力機關的高度統一在和平時代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尤其是在中國傳統的「皇帝」情結還普遍存在的時候,軍隊過於強大不利於政府統治——這涉及到譚延闓心中的一塊隱憂,他知道自己可不是長命百歲的料,前生記憶中對於自己的壽命可是不大樂觀的,儘管在這方面他已經很注意,不過將一國之安危緊綁在一個人身上,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自己活著的時候有足夠的威望來降服留德士官系,若是哪天突然撒手而去,政府對軍方的處理不得當,搞不好就會發生軍政激烈對抗。雖然從中國的軍事機關人事制度上留德士官系是絕對的霸主,但毫無疑問譚延闓已經開始動手諸如培養本土的保定派來改變中國陸軍中一派獨大的現象了——事實上中國目前有好幾所重點中央軍事院校,分佈也是極有特色,現在看來不過是曹錕就近培養保定派的保定陸軍學院而已,而各大軍區所轄範圍內基本上至少都有一所重量級軍校存在,還有譚延闓親自坐鎮的中國國防大學。

    在譚延闓的規劃當中,無論是留德士官系還是所謂的保定派,遲早都會被淡化下去,到時候就可以將「山頭」派系之爭變成純粹的軍事理論認知之爭。陸軍內部的不同意見爭論逐漸演變成類似「陸海之爭」那樣的無傷大雅的分化,當然這條路還很漫長,畢竟中國歷史上一旦涉及到改朝換代的問題總是要牽扯到武力,中國海軍沿襲了西方海軍的傳統,基本上沒有陸軍這麼灼灼逼人的架勢,所以陸軍的何去何從關係到國家的根本安危。

    如果不是因為中國陸軍和德國親密的「血緣」關係,分化陸軍留德士官系一家獨大的佈局可能要拖上很長時間,但是譚延闓對一戰的規劃就已經注定要站在德國的對立面上,是以在五年陸軍建設規劃綱要中,中國陸軍的幾大軍區劃分中,除了對俄邊疆軍區加強之外,只有北京軍區的實力是成倍增長——北京軍區的京畿衛戍軍肯定是要做為出國作戰的主力部隊來使用的。

    中國已經持續近十年的親德政策,而在滿清時代除了膠州灣事件之外,德國無論從民間還是到官方一直都留給中國極好的影響。因為除了短暫的膠州灣事件之外,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現在七十年的時間裡,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外交事務,並且就絕大多數都是對德國一邊倒的支持,德國在中國的影響之大已經不可估量——在民間如果拋出官方控制和愛國因素之外,德國貨往往意味著高品質,當然其價格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夠承受的;中國官方在譚延闓的政策的影響下,德國極其盟友是中國在國際外交場上的堅實基礎。

    中國還沒有適應「叢林法則」,「信義」在普通中國人眼中是極為重要的,譚延闓做為獨裁者是完全有能力讓這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行事,但是在世界大戰打響之後,中國要謀求最大的利益勢必會在兩大陣營中擇一跟隨,到時候他選擇英國一方那就相當於讓高速行駛的火車頭轉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彎,先不說會引起怎樣的不良後果,至少他的名聲算是臭大街了。

    改變德國在中國的影響力為日後的世界大戰中中國站隊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而第一步譚延闓便選擇了軍隊。其實譚延闓早就注意到德國在中國陸軍中的影響力,在中俄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就已經大大削減了中國陸軍從軍官到軍校生前往德國受訓的人數,當然為了瞭解德**事,緊緊跟蹤歐洲陸軍的最新發展,留德深造的軍事人員還是很多的。

    時間很快便過去了兩年,在這兩年中中國依舊保持著高速發展,中國的快速發展受益者不僅僅是中國,同時英德法美都獲得了極大的好處,就連日本也在這兩年中保持了很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在這兩年中中國國內發展速度最快的還是軍事工業,通過吸收引進技術結合創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相對比較完整的軍事工業——直到1912年的八月,譚延闓已經有相當的自信面對未來戰爭對中國的挑戰,中國已經具備參加世界大戰的本錢。

    在這兩年中中國除了支持新成立的爪哇共和國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舉動。這個新生的南洋華人共和國在繼英國承認之後,中國、法國、德國、美國等主要強國都予以承認,荷蘭原有的殖民地只維持在蘇門答臘島,後世的印尼已經被分裂成兩半,中國佔據了加裡曼丹島和蘇拉威西島,並且和英國通過談判購買了加裡曼丹島上原屬於英國的殖民地——中國已經在南洋腹心地帶紮下了一根釘子,從而在遠離本土的情況下保證了中國對南海海域的絕對控制權。

    爪哇共和國也並沒有讓譚延闓失望,可以說中國海軍裝備對外出口幾乎有四成是爪哇共和國所貢獻的。兩年來爪哇共和國向中國訂購了一艘蒙古級戰列艦、一艘zx-3型戰列巡洋艦、兩艘天津級裝甲巡洋艦及十餘艘包括補給艦、驅逐艦在內的中小型戰艦。雖然因為造艦週期的關係,爪哇共和國目前所得到的只有一艘天津級裝甲巡洋艦和中小型艦艇,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已經足夠組成一支像樣的海軍艦隊來保護自己打擊海盜了。

    爪哇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就帶著濃重的中國色彩,這也是海外華人成立的第一個穩固的、受到世界主要列強承認的華人共和國。爪哇共和國無論在政體還是軍事上幾乎都是中國的一個翻版,中國所擁有的主要行政機構在爪哇共和國的政府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在爪哇共和國成立後,南洋華人開始向它集中,因為是華人成立的共和國,在政策上華人甩掉了「三等公民」的帽子——第一等是殖民列強,第二等是當地土著。

    在爪哇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雖然沒有在第一時間裡承認其地位,但是卻派出了大量的軍事人員來輔助爪哇共和國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支相對比較強大的陸軍,在得到從中國訂購的中小型戰艦後,很快荷蘭殖民者和當地土著就無法組織爪哇共和國的擴張。荷蘭能夠守住蘇門答臘島這也是中英相互調和之後的結果,英國不能放任南洋華人政權無限制的擴張,而蘇門答臘島是馬六甲海峽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對面的英國殖民地相當的接近,這對英國殖民地構成了威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