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一變再變
南洋子弟兵在登陸後,很快便得到了南洋華人勢力的幫助,正如譚延闓當初判斷的一樣,中央政府提出和南洋華人勢力結合為他們培養自己的武力基礎,南洋華人肯定會極為重視,送過來的都是其精英子弟,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高,就是放在中國陸軍中,這樣的兵源也是極為少見的——南洋華人背井離鄉,但是卻不改重教育的傳統,當然在沒有科舉考試的壓力下,南洋子弟都選擇前往歐洲或是美國大學繼續深造,他們接受的是完整的西方教育,這樣的兵源去當兵在當時的中國還是非常罕見的。
當然這些南洋子弟兵中出身南洋華人勢力豪門的也不少,他們回來自然會受到南洋華人勢力的重視。南洋華人主動為其提供各種給養,這也降低了中國陸軍和海軍的後勤壓力,畢竟一千多人的吃喝拉撒在遠離本土的情況下獲得充足的補給是讓人很頭大的。
這次南洋子弟兵算是第一次回歸南洋,有著極為重要的示範作用——中國本土政府對這些以往的「天朝棄民」並沒有食言,中國政府已經拿出了最大的誠意來對待南洋華人,並且幫助他們解決關乎身家性命的問題,剩下來的便是南洋華人自己的問題了。南洋華人也沒有令中國政府失望,派出去和鄧世昌接洽的南洋華人勢力使者提出了希望加大中國陸軍幫助其培養武力的要求,並且表示南洋華人勢力組織將會負責提供訓練經費和武器裝備採購。
除此之外,南洋華人也是很「上道」,面見鄧世昌的南洋華人使者攜帶了數份資產協議書,南洋華人將會免息為中國政府提供價值兩千萬英鎊的無息十年貸款,並且願意用他們手中掌握的南洋金礦產出的黃金積累以低於世界黃金市場百分之十五的價格向中國政府售出黃金……
對於這些鄧世昌只能用電報匯報譚延闓,譚延闓迅速做出了回應——海南島駐守的第四十八師攜帶武器裝備乘船立刻前往婆羅洲(今加裡曼丹島)。這個世界第三大島到目前只有一個荷蘭傀儡政府統治,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政權,在婆羅洲曾經存在著一個延續一百一十年的華人政權——蘭芳共和國,直到中法戰爭期間,荷蘭才趁中國無瑕他顧伺機佔有,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
而譚延闓則打算在這片「華人故土」上做做文章,來敲打一下荷蘭人——美國曾經做為一個新興列強向西班牙發動戰爭,並且從中獲得了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巨大好處。婆羅洲的地理位置在南洋極為顯要,對南洋如此,對中國也一樣,畢竟中國的南海實在是太過「狹長」,中國無法對曾母暗沙這樣極南端進行有效的保護,同時對咽喉馬六甲海峽也缺乏足夠的軍事控制。
在南洋能夠留給中國的空間並不多,德國佔領的新幾內亞島的一部分固然是中國「內定」的地盤,但是能夠在南洋的腹心地帶弄到婆羅洲,那中國將南海做為自己的「內海」就更平添了三分把握。而且對南海的控制加強也就等同於在日本的頭上再套上一道枷鎖——馬六甲海峽對日後的日本意味著什麼,譚延闓心中很清楚,對於日本的自我癒合能力他從來就不曾懷疑過,唯一的辦法便是不斷的給日本頭上套枷鎖,對日本加強控制。
三月十七日,荷蘭政府正式拒絕了譚延闓提出的所謂「華人二十條」,表示中國的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而中國則在兩天後將四十八師送上了馬辰,並且在馬辰升起了中國國旗——四十八師在馬辰三十公里外大搖大擺的用一天兩夜的時間登陸,十七日中午派出軍官要求馬辰歸入中國管轄,當地殖民官員沒有任何抵抗。
中國出兵馬辰很快便反饋到荷蘭人那裡,不過在婆羅洲荷蘭也沒有合法的地位,自從蘭芳共和國覆滅之後,荷蘭政府也沒有正式宣佈佔領,而是等待觀望——1900年中國推翻滿清政權後,荷蘭曾經一度想正式合併,但是當時中國對日本的大青島海戰一舉奠定了中國遠東頭號海軍強國之後,荷蘭就開始猶豫了,這也是因為譚延闓一夜之間讓中國變了顏色太快沒有給任何人機會。
不過荷蘭對婆羅洲並沒有死心,當然荷蘭沒有對婆羅洲死心,而德國也在緊盯著這個地球上任何一塊沒有主兒的地盤,只是德國人下手比較晚,在婆羅洲連個傀儡都沒有,這塊「無主之地」似乎就成了一塊真空地帶。婆羅洲自從1905年之後就更加「安全」了,因為中國在中俄戰爭中出人意料的擊敗了俄國,並且隨後的政策中對南洋華人另眼相看,這讓荷蘭更不敢貿然出手。中國突然出兵佔領馬辰,在很多人眼中這是正常的舉動——從蘭芳共和國覆滅之後到現在,包括荷蘭人在內都選擇性的「忘記」了這塊地方,當然如果中國國力虛弱,荷蘭人肯定會佔領這裡的。
三月十八日,譚延闓召見各國駐華大使,在會議上他毫不隱諱的表示:「如果荷蘭政府不能承認並且切實的履行『華人二十條』,中國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戰爭……現在看來,結果令人非常遺憾,荷蘭政府似乎正在選擇戰爭……」
中國散佈在世界的華人不知道有多少,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已經是在當地生活的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華人,像東南亞有的華人遷入比較早的家族甚至都已經超過了五代。在滿清政權時期,對於中國人僑居國外的國籍問題一直都是一個老大難,在譚延闓建國之後初期也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直到中俄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開始重視各地的中國人,才從立法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而僑居在海外的具有中國血統的中國人,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而放棄中國國籍入當地國籍的則為華人。
按照中國政府的國籍法定義,僑居在南洋的中國人絕大部分是華僑,只有極為少數的中國人入了當地國籍,這些人大多是基督徒,由於各種原因加入當地國籍,這樣一來他們就自動放棄了中國國籍。讓荷蘭政府感到憂心的是,受到當地土著衝擊的學校傷亡的人全部都是具有中國國籍的華僑,中國如果借此動手的話,那是沒有什麼道義上的障礙的。
當然所謂的「華人二十條」給中國方面也設置了一定的障礙,因為這是保障非中國國籍中國人的權益,但是這個「華人二十條」在言語上還有很大的迴旋之地——譚延闓對於將南洋地區歸入中國領土沒有這麼強烈的需要,而且這會惹惱了一群西方列強,政治上不划算,他倒是希望南洋的中國人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當地國籍,以此來奪取當地政權甚至是自立成為國家,這就可以繞過眾多壁壘。
荷蘭政府也許正是看出了其中的隱憂所以才會對「華人二十條」如此抗拒,只不過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本土實力,荷蘭這個昔日的「海上馬車伕」也是無可奈何——滿清政權時期荷蘭好歹也算是個列強,縱然不能和英法德相比,至少在吞併婆羅洲的問題上不應該這麼猶豫,可惜行事畏首畏尾對空有軀殼的滿清政權和已經基本與本土斷裂的血緣紐帶的南洋華人還躊躇萬分,這就更讓譚延闓感覺至少在婆羅洲的問題上他還是有很大把握的。
也許在列強眼中中國和南洋華人應該是穿一條褲子的,不過只有譚延闓才能夠看出如果條件允許,南洋華人照樣可以站到中國本土的對立面上來,後世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當然這和本土政權漠視南洋華人的悲慘遭遇有很大的關係,但不可不防。
正因為如此譚延闓才會在南洋子弟兵面前毫不顧忌的讓那兩千多殖民軍在大口徑艦炮下飛灰湮滅,而出兵婆羅洲也是在南洋真正紮下本土政權的一顆釘子——德國在南洋的殖民地位置太靠外圍,如果單憑新幾內亞島東部的德國殖民地來控制南洋,未免有些「孤子」的味道,有婆羅洲做為紐帶這個問題可以很好的解決,同時也可以將南洋華人和本土的聯繫綁得更加緊密。
在擊潰了殖民軍對南洋子弟兵的攻擊之後,南洋華人就此向南洋子弟兵的兵營駐地集中,而殖民當局對此依舊採取不作為的行動。有了南洋子弟兵的示範作用,南洋華人的中青年階層前往兵營的人數最多,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華人地方勢力打手的身份,前往兵營除了押送各種補給之外,也是受了南洋華人上層勢力的指示直接加入南洋子弟兵——南洋華人高層的使者在面見鄧世昌的時候,同樣提出向中國政府購買包括軍火在內的各種軍需品。
隨著第四十八師登陸婆羅洲後,廣州和台灣的貨輪基本上全部被動員起來,隸屬東南軍區的第五十六師、第六十二師立刻整裝待發,紛紛朝距離自己駐地最近的港口出發,拋下重型火炮等重裝備直接登船前往婆羅洲,而從上海、天津出發的貨輪上裝滿了剛從倉庫中啟用的各種陸軍裝備——南洋華人一次性向中國政府採購了包括七十五毫米火炮、九三式步槍等在內價值二百七十萬英鎊的陸軍裝備。
事實上在1906年中俄戰爭徹底結束之後,中國陸軍就開始根據戰爭中顯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對陸軍裝備提出了更新換代的要求。像國內自行研發的八十八毫米火炮就是用來替代七十五毫米速射炮的,由於擔心技術上的進步導致更新式的武器出現而造成裝備上的浪費,陸軍也是沒有一窩蜂的全部換裝,國防部對天津的雷龍槍炮廠下達的八十八毫米火炮也是分批次採購——國防部期待的是更加適合野戰火力需要的一百零五毫米重炮,只有這樣口徑的重炮才能夠敲開目前各國陸軍操典上所要求的各種野戰工事。
中國陸軍的換裝規模並不是很明顯,但是近百萬陸軍的裝備哪怕是只換裝百分之三十也足夠滿足任何一個中等國家陸軍的採購了——南洋子弟兵目前只有兩千餘人,就算再能耐也不可能消化掉這些裝備。不過南洋華人對於建立自己的武裝心情遠遠超過了譚延闓和國防部的預料之外,陸軍裝備的單價遠遠比不上海軍大型戰艦的價格,但南洋華人居然掏出足以購買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戰列艦的資金來專門購買陸軍裝備,可想而知他們對於建立屬於自己的武裝的心情是多麼迫切了。
以前南洋華人不是沒有想過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只是他們想要獲得軍火是極其困難的,哪怕是少量的軍火也必須忍受軍火商的盤剝外加各種商業條件。即便如此這些可以忽略不計的軍火還散佈在南洋諸多島嶼的華人手中,根本形不成規模實力,再加上沒有得到正規的軍事訓練,這些軍火就相當於柴火棍了,多做為南洋華人當中富人的防身之用。
在接到南洋華人要求訂購武器裝備的電報後,譚延闓也不僅為他們的出手大方感到震驚,原本他扶植南洋華人武裝,心中多少存了這麼一點銷售武器的想法,不過現實效果之好遠遠超乎他的意料之外,這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想法。當然他不會去過分盤剝這些海外遊子的錢包,但是中國陸軍淘汰下來的裝備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很「誠實」的以國際售價的七成賣給南洋華人,並且回電說明這二百七十萬英鎊多餘的資金將會存入中國工商銀行特別賬戶,直到消耗完畢。
畢竟是淘汰下來的裝備,七成的價格對於有錢也買不到軍火的南洋華人來說也是極為「公道」的。譚延闓沒有趁火打劫除了血緣同胞上的考慮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將軍火生意看得更遠了一些而已——現在陸軍裝備就能夠滿足南洋華人的需要,將來他們如果真的能夠奪取政權實現自立,那後面會不會購買更加昂貴的海軍裝備?以南洋華人的豪富和南洋多島的環境來看,戰列艦不敢想,但是他們完全有可能採購戰列巡洋艦或是裝甲巡洋艦,就是中小型輔助性的海軍艦隻也是很可觀的交易。
在中國出兵佔領馬辰之後,荷蘭政府更加緊了其在歐洲的外交活動,希望英德法俄等列強能夠對中國施加外交壓力,但是中國對各國隱晦的照會一概不理,隨著東南軍區後續的兩個師登陸婆羅洲完成佔領之後,中國開始對荷蘭的態度更加強硬——徘徊在泗水港外的中國艦隊在三月二十一日上午,向泗水港的東南土著人的居住區發射了六十五發大口徑高爆彈,如果可以從上空觀察的話,威力巨大的炮彈在泗水港的東南城區「啃出」一片巨大的傷口,造成人員傷亡不可計數。
同一天南洋子弟兵在經過擴充後達到八千人的規模——最先登陸馬辰的四十八師抽調了六百多名官兵,重組了南洋子弟兵,對其進行了簡單的軍事訓練之後成立南洋華人獨立軍。由於可以得到中國海軍艦炮的火力支援,獨立軍中只裝備了二十四門七十五毫米速射炮,炮兵八成以上都是中**人在操縱。這支「熱血多過腦漿」的獨立軍雖然軍事技術讓人懷疑,但是裝備精良絕對是沒得說的,至少比荷蘭殖民軍要高出數個檔次。
獨立軍開始向泗水進發,這支戰鬥力很值得懷疑的獨立軍用英勇加上手中精良的武器摧枯拉朽的突破了殖民軍在泗水城郊設置的兩條鬆鬆垮垮的防線。受到獨立軍的鼓舞,在南洋華人勢力的策劃下,泗水城內的華人幾乎丟下家當全部遷出城外,在郊區的種植園中暫避戰火——令荷蘭政府感到非常意外的是,真正對泗水威脅的不是中國的艦隊,而是這支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南洋華人獨立軍」。
此時譚延闓對南洋的局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南洋華人的那張二百七十萬英鎊的軍火訂單讓他發生了轉變,中國只要婆羅洲,但是「華人二十條」卻被他扔進垃圾箱。三月二十一日下午北京外交部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在回答記者關於上午中國艦隊炮擊泗水港的問題時指出,中國政府的報復性軍事行動已經完結,但是荷蘭政府必須對中國政府和印尼華人進行賠償,中國政府願意和荷蘭政府就南洋華人問題進行談判。
譚延闓打算讓「南洋華人獨立軍」站在前台,他打算讓這次事件變成南洋印尼華人反抗殖民列強的一次「起義」。泗水港外的艦隊他是絕對不會撤回的,有這支艦隊在荷蘭人和南洋的英國人與法國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他拋棄了「華人二十條」這張遮羞布,直接將南洋華人扶上建立政權的高度,除了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華人問題之外,他也可以早早的盼來南洋華人的軍火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