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妖族密謀圖滅人族,在鯤鵬毒計的指引下眾妖預謀發動黃河大水。
軒轅在位之時答應龍族只要出兵相助,人間水域皆屬其所管。妖族既然發動黃河氾濫,龍族豈會不知?但想當初軒轅謀劃四海,令龍族水軍五十萬覆滅,而後又收容龍族叛徒應龍一夥,此事令龍族聲威大跌,眾人嘲笑。一直以來龍族如鯁在喉,但礙於人族正統地位,這龍族還是識相的不敢妄動。
如今,有鯤鵬、商羊、計蒙、九嬰他們出頭,又同屬妖族,四海龍族於是坐視不管,兩耳不聞。黃河的水位在悄無聲息中逐漸的增高。而這時的人族卻並未關注這點,畢竟大水年年都有,經歷多了也就不在乎。
人族最近最關注的是下一位人皇的繼承人。
帝堯執政到了晚年覺得自己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已經不能管理人族之事了。於是他召集群臣問道:「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
眾臣回答說;「我們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
堯說:「那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及隱居者當中推舉吧。」
群臣之中放齊小心翼翼的說:「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可以接任人皇之位。」
堯說:「哼!丹朱麼,他這個人愚頑、兇惡,用之不妥。」
大家於是對堯眾口一詞的說:「聖皇軒轅陛下有一孫名鯀,此人見識廣博,本領不凡,為人處世世人稱道,足以擔此重任。」
堯一聽,不經意間眼珠一轉,接著撫鬚說道:「的確不錯,但爾等還是多舉薦幾個,莫要錯漏。」
大家也覺是個道理,又都對堯說:「有一個叫虞舜的人流寓在民間,他的德行很好。」
帝堯說:「嗯,我聽說過,他這個人怎麼樣?仔細說來。」
四岳回答說;「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父親瞽叟是個盲人,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象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與家人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
堯說:「那我就先試試他吧。」
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舜製作陶器,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瞽叟仍然想殺他,讓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補穀倉,瞽叟卻從下面放火焚燒。舜用兩個斗笠保護著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跳下來,逃開了,才得以不死。後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舜挖到深處,瞽叟和像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開了。
瞽叟和象很高興,以為舜已經死了。像說:「最初出這個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財產,說:「舜娶過來堯的兩個女兒,還有堯賜給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穀倉都歸父母吧。」象於是住在舜的屋裡,彈著舜的琴。
舜回來後去看望他。像非常驚愕,繼而又擺出悶悶不樂的樣子,說:「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悶啊!」
舜說:「是啊,你可真夠兄弟呀!」舜還像以前一樣待奉父母,友愛兄弟,而且更加恭謹。
這樣,試完舜的品行之後,堯便開始讓舜去接觸政務。
堯讓舜試任司徒之職,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多方考驗,堯見識到了舜不凡的才能以及高尚的品德,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只是這時卻發生了大事。
黃河的水位這時突然間轟的一聲,衝垮了水庫,越過了堤壩,如猛獸般向人族聚集之地侵襲。這次水勢之浩大,歷史上恐怕只有不周山倒塌那次能夠相比。
洪水過處大地一片汪洋,莊稼淹沒了,房屋沖塌了,人們扶老攜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樹上去。有的人雖然逃到了山或樹上,但因為經不住風雨的吹打,特別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凍死餓死了。有些人雖然僥倖逃到了比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棲身,或用樹枝樹葉搭起窩棚躲避風雨,尋找樹皮、野菜充飢,暫時維持生命,但人多樹少,各種毒蛇猛獸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脅人類,所以每天淹死、餓死、凍死,以及被野獸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帝堯急忙召集大臣詢問道:「如今洪水滔天,百姓死傷慘重,據我所知如此的大水卻是三皇以來從未有過的事,眾位看如何是好?」
一個大臣道:「稟報陛下,我看此次水勢非同小可,非我等人族所能治,四海龍王常年掌管四海之水卻是深知治水之道,而我黃河水域又屬其管理,我看我們不如派人前往四海向四位龍王求助,只要四位龍王可以相助,此次水患必平。」
帝堯一想覺得是理,看了看旁邊的兒子丹朱。自從丹朱知曉自己有意培養舜之後就一直和他鬧脾氣,父子關係很僵。念及父子之情,堯心中一歎,決定打算給丹朱一次機會。
於是堯道:「說得有禮,丹朱你也有些法力,我看就由你去向四海龍王求助吧!此事若成,大功一件。記住了,你遇到四海龍王要禮數周全,速去速回!」
朱丹一聽,也聽出了些味道,於是自信的說:「父親放心吧,我一定帶回四海龍王來。」說完就飛往四海而去。
到了東海邊朱丹大叫道:「東海龍王快出來見我。」
不一會出來一隻夜叉,那只夜叉道:「此乃東海,你是何人?為何在此大呼小叫?還不快離開。」
朱丹道:「我乃人族堯帝的兒子朱丹,有事見東海龍王,你還不趕快去叫東海龍王出來迎接。」
那夜叉道:「哼,就算你是堯帝的兒子又怎麼樣,你們人族的帝王管大地,我們陛下管四海,卻是誰也管不了誰,你一個人族帝王之子卻大言不慚的要我們陛下出來迎接,是不是嫌命長了?」
朱丹道:「哼,我能來你們東海那是你們東海的榮幸,你一個小小的夜叉不懂事,我不跟你計較,你快去叫東海龍王出來迎接,遲了我可要生氣了。」
夜叉還沒說話這時海面上掀起一陣波浪,然後出現一個青年,卻是已經長大成人的龍王三太子。
三太子聽到了朱丹第一下那聲出來看看什麼情況,可是他卻比不上在海面巡查的夜叉來的快,不過他來時正好聽到了夜叉和朱丹的對話卻是大怒於是現身大罵道:「哼,人族的小畜生給我聽著,我乃東海龍王的三太子,你的話我都聽到了,也不看看你是什麼東西,也想見我父皇。今天我心情好,你趕快離開我可以放你一馬,可是如果你再在這撒野休怪我不客氣。」
朱丹一向目中無人。自高自大。聽三太子地話卻是大怒也不看看這是什麼地方就動手。三太子都沒出手就被幾個蝦兵蟹將給擺平了。他卻還不服地大罵道:「你竟然敢打我。我等乃人族聖皇軒轅黃帝地子孫。軒轅黃帝乃是跟聖人平級地人物。你今日打了我你會後悔地。」
三太子一聽,想到了軒轅給龍族的恥辱,道:「哈哈,真是好笑。你恐怕還不知道你那個聖皇祖父早就被聖人禁足火雲洞不得外出了。你那人間帝王地父親恐怕再過一段時間等洪荒地大水退去卻是孤家寡人了。再說了就算那幾個人族聖皇能出來又怎麼樣。當年我殺了神農地女兒我現在還不是過得好好地。今日給你點教訓。讓你以後知道我們四海不是好欺負地。」說完就廢了朱丹。
然後三太子就回去向東海龍王匯報此事。
東海龍王早在朱丹求見之時就已經知曉,正愁用何種辦法打發人族呢,見三太子與人族太子鬧翻了,覺得時機正好。於是大喜說道:「好!廢地好,不愧是我兒。這樣一來也讓人族知道我東海不是任何人都能侵犯地,也可一雪前恥。」
卻說被廢地朱丹只得痛苦地回到人族找堯帝哭訴去了。當然他不會說他是如何狂妄地。只說東海三太子如何不是。被廢了地事也沒說,只說被羞辱了一番。可是他剛說完,這龍族使者便來了。使者帶來了龍王的親筆信,將朱丹數落的一無是處,接著又代表四海宣佈從此與人族互不來往。
帝堯一聽,得知這朱丹品行傲慢自大,行事魯莽,犯錯之後又滿口胡言,妄想掩人耳目,對兒子朱丹徹底的失望了。於是他終於將心裡頭的最後一絲期望給斷了,將心目中的人皇之選定在舜的身上。
帝堯過後對著眾臣道:「四海龍王與我人族鬧翻,不願意相助。卻是如何是好?」
又一個大臣道:「玉帝乃三界共主,想當初軒轅聖皇在位之時屢次相助人族,我看我們不如向玉帝禱告。只要玉帝下旨,四海龍王非得來幫助我人族平了水患不可。」
帝堯覺得有道理。於是準備了些牲口水果香火。擺下祭堂。帶領著手下文武大臣苦苦地哀告玉帝。祈求他命令四海龍王斥退洪水。把人族從死亡中拯救出來。
人皇祭天這樣的大事玉帝如何不知道,只是他跟王母商議道:「如今人皇求我幫忙退去大水你看該怎麼辦?」
王母道:「事有蹊蹺,如此洪災必是人為。我們還是等等先,看看誰跟人族過不去。要知道人族可是天命主角,敢下此毒手實力不可小視。」
「說得有理!」玉帝贊同的點了點頭,接著又道:「人族自那顓頊登位之後越來越不把我們放在心上,毫無軒轅在位之時的虔誠。如今卻是有了災難才來求我們,我們不必理會,讓他們受點教訓以後才知道尊敬我們。」
王母道:「你說的也有道理,如果人族再這樣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能完全的脫離我天庭的統治了,讓大水將人族給淹死一部分,人族實力大損後卻還得聽我天庭的。我看你我裝成只知道享樂,沒有知道人族的事就是了。」
之後玉帝王母卻是裝成每天只顧自己在天庭中尋歡作樂,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難的「蟻民」放在眼裡,對於人族的苦苦哀號,毫不理會。人族卻是叫天不應了。
不得不說,這時的玉帝王母兩人真的很精明。妖族的行動十分隱秘,洪荒上連聖人都沒有察覺,他們僅憑推斷便能猜出洪災背後有人搞鬼。
見龍族翻臉不認人,而天庭又裝聾作啞、一聲不吭,帝堯此時卻是束手無策。想要求助闡截二教,兩教也不搭理人家。
現在這兩教可是看透了,當初帝堯想要借助他們穩固帝位,所以恭恭順順的。後來位置穩了,翅膀逐漸硬了,卻是慢慢的掙脫他們的懷抱,想要獨自高飛,把兩教給撇在一邊。現在帝堯遇上大麻煩了,該是讓他好好受苦受罪,知道這神仙的便宜不是那麼好占的。
最後,帝堯病倒了,一夜之間老了數十歲,眼看是命不久矣,而這時人族因為水災的關係又對他產生了信任危機。風雨飄搖,大廈將傾是此刻對他最好的描述。
於是帝堯在這種情況之下讓舜代替自己攝行天子之政。舜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
堯召集眾大臣,當面將人皇的權利移交給了舜。接著詢問道:「如今無人管我人族,如此洪災叫我等如何是好?」
眾臣唯唯諾諾,接著終於有人站了出來,卻是大臣泰山。他對著帝堯大膽說道:「陛下,龍族翻臉,天庭不管,闡截兩教袖手旁觀,但我人族上頭可是還有人在啊,他就是我們人族聖父逍遙啊!只是,只是。」
泰山話說到一半就再也開不了口了,只是他下面的話誰都聽得懂。
當初軒轅蚩尤人皇之爭,軒轅自始至終從未得到逍遙的認可,所以從他以後人族人皇對於聖父的祭拜再也沒有過。但說到頭來,逍遙還是憑藉著往日的功績在人族之中佔了很大的地位,直到如今人族之中供奉最多的就是他,其他人的信仰加起來也沒有他多。人族很多人對於歷屆人皇不敬聖父,不拜聖父的做法很是不滿。
堯看著下面群臣的臉色,也知道他們的內心的想法,他是軒轅一脈的子孫,不好多加評價,只是現在要不要去向蓬萊島求救呢?要知道他也從未祭拜過逍遙。
堯想了又想,舉棋不定,但他看向了舜,似乎想到了什麼,於是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裝出大喜的樣子說道:「各位,其實我人族也是有能臣的。當初你們不是說聖皇軒轅陛下有一孫名鯀,此人本領不凡,想必治水亦是有道,定能平定此次水災的。」
不過這時候四岳卻是說道:「鯀本領不凡,尤其擅長治水,顓頊也曾多次派其治理黃河水患,多有成效,不過後來你的兄長摯繼位後,摯怕鯀威脅到他的地位將鯀罷免了。此次洪水滔天,前所未有,鯀怕是有心無力啊!」
堯不悅的說:「不要說了,我的兄長不是這樣嫉妒人才的人,否則不會傳位給我了,而且我父親當年傳位給兄長卻是也因為兄長的賢德。這個鯀我知道,他是因為治理黃河多年還沒將黃河的水患除掉才被我兄長罷免的,你等卻不可到處胡說壞了他的名聲。不過這鯀確實是我族治水第一人,除了他還能有誰能夠處理這次洪災?你們馬上公佈天下,令他治理此次大水。」
蓬萊島,逍遙站在崖邊,獨自一人看著大浪時起時伏,時有水花潑到他的衣裳,沾濕了身體他也沒有在意。如今的他已經到了那種再也不能靠苦修來提升境界的地步,於是每天傍晚他都喜歡站在崖邊獨處。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逍遙感歎了一聲,接著不遠傳來一聲調侃:「老師什麼時候這麼多愁善感啦,是不是人老了總會胡思亂想?」
熊貓帶著六耳來到了逍遙的身邊,站在一邊聽從逍遙的命令。
逍遙聽到熊貓的話也不以為意。他與熊貓的關係有時還真的是很糊塗,或者說兩人之間是亦師亦友吧。
逍遙背對著兩人又看了一會美景,稍後說道:「人族大劫已至,眼下各方袖手旁觀,我確是不能坐視不理。六耳,你去助鯀治水。」
「老師,那我呢?」熊貓迫不及待的推薦了自己,這傢伙在蓬萊已經待得不耐煩,正想找事練練筋骨。
「你?呵呵。」逍遙不理會熊貓,又對著六耳說道:「此次前途多舛,你自己要小心了。這是息壤,這是開山斧,你都拿去吧。」
說完六耳的手上多了兩樣東西,渾身寶氣縈繞。
「對了,為師為你所煉的立於四海的四根定海神針去取出來。此次天下洪災,需要重定水文,留著他們反而礙事,你看著辦吧。」
「師傅,你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師弟,我看他辦不來吧,還是由我熊貓陪著師弟,定能馬到功成。」熊貓笑嘻嘻的說道,對著一旁略顯焦慮的六耳眨眨眼。
六耳見狀,立刻撓頭,為難的說道:「師傅,這事真的是很難搞啊!」
逍遙一聲好氣,這群徒弟越來越沒規矩了,於是不客氣的說道:「哼,這是你的機緣,此行或許會讓你有所突破,為師也是為你好啊!不過既然你嫌麻煩,這東西暫時借給你防身,以後你交給鯀的後人吧。快給我滾!」
逍遙又把一個鼎狀法寶拋給六耳,只是這個鼎卻是古樸異常,全身看不出什麼異樣,就像是個俗物。要說有什麼特別的,最多就是有九條活靈活現的的龍雕刻在上,好像就是傳說中的龍之九子。
不過熊貓這時可就兩眼發光。逍遙之寶必屬精品,在他的手中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寶貝,這是熊貓跟了逍遙這麼多年琢磨出來的道理。
六耳見逍遙說得這麼絕,於是乖乖的向逍遙告別而去,留下熊貓一人待在那兒。
「老師,你留我要幹嘛?」熊貓這時有點慌了。
別看熊貓他平時很放肆,實際上他最怕的人就是逍遙。眼看著逍遙留下他一人,笑瞇瞇的看著他,一定是有什麼陰謀!
「你也會怕?呵呵,好好給我在裡面待著去。」逍遙說完,取出一珠,混沌之色繚繞。他將熊貓攝入其中,熊貓呼天搶地的,突然間洪荒世界失去了他的印記。
逍遙笑了笑,嘴邊喃喃自語的說道:「老師有老師的道,徒弟有徒弟的路,我能做的就只有這些了,往後就看你們怎麼走了。」
接著逍遙又孤身一人待在崖邊欣賞日出日落,雲起雲散,天地萬物好像於他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
我覺得很有必要對三皇五帝的歷史介紹一下,畢竟不是有很多人都瞭解這段故事。再者這一卷又是介紹三皇五帝的,沒有對他們仔細描述怎麼行呢?
請大家體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