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異時空之大中國

第三部 第四十四章 戰後總結(1) 文 / 伍漢民

    第四十四章戰後總結(1)

    普通老百姓可以載歌載舞地慶祝台灣的回歸,林傑他們不能,他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九月十四日晚上,林傑等一眾國家領導人齊聚一堂,對收復台灣的戰鬥進行總結,並商量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雖然大的計劃早就定好了,可是事情總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戰場上千變萬變,國家的應對策略也得時時改變。

    這種場合,做總結的一般是趙振忠大將:「此次攻台戰役,從八月二十七號起至九月十二號止,整整半個月,共殲滅日本軍隊九萬餘人,俘虜九千餘人,其中包括一個中將和兩個少將。我軍傷亡一萬六千餘人,其中陣亡六千八百四十一個,重傷而喪失戰鬥力的有三千兩成四十二個,其餘輕傷。損失飛機三架,都是在攻擊時因為發生故障而墜落;損失大炮六門。台灣中國人傷亡約七千多人,日本移民傷亡約兩萬餘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在逃跑途中與中國老百姓發生衝突而喪生的。

    此次攻台,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無論從作戰物質、武器彈藥來說,供應都是十分充足,甚至於達到了奢侈的程度,所動用的部隊也都是精銳部隊,而且,從武器裝備和部隊數量來說,我們都佔了絕對優勢,不過我們必須看到,我們仍然遭受重大傷亡。日本人的頑強出乎我們的預料之外,除了在台中的那五千個士兵外,其它的俘虜幾乎都是在受傷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才被俘的。扣除那五千人外,陣亡士兵與被俘士兵的比例竟然高達十九比一,這在其它強國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我得提醒諸位一下,駐台日軍並不是日本的精銳部隊,他們的精銳部隊現在基本上駐紮在朝鮮半島。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我們碰到日本的精銳部隊,我們所遭受的損失會更大,可以說,現在東北地區的中國八個軍的陸軍,正蒙受著巨大的壓力。」

    林傑點了點頭,問道:「趙副總長,日本人現在的動向如何?」

    趙振忠板著臉,一句一頓地說道:「總統先生,據我們飛機觀察的結果,結合在朝鮮半島上特工發來的情報,日本人已經往朝鮮半島派駐了約一百二十萬人,其中包括成建制的六十個師團的精銳部隊。現在,日本人基本上已經停止向朝鮮半島派兵,估計他們認為,這樣規模的部隊已經足夠對付我們中國陸軍了。現在,日本人正盡全力向朝鮮半島運輸作戰物質。據我們得到的情報,日本在朝鮮半島現有一萬一千門各式火炮,其中,一五五榴彈炮有一千門左右,一零五毫米榴彈炮有三千門左右,其餘的都是野戰炮,迫擊炮還不算在內。駐朝鮮半島的日軍人數占日本陸軍總兵力的四成,火炮佔了六成五左右,各式輕重機槍佔了五成五左右。現在防守日本本土的部隊,基本上都是三流軍隊,或者剛剛組建的部隊,戰鬥力比起駐朝鮮半島的日軍來,差了十萬八千里,可以說,日本人幾乎把全部的家當都押到朝鮮半島上面了。

    還有,日本海軍的本土艦隊已經返回九州島休整,很有可能在幾天之後就會出擊沖繩,或者移往黃海,威脅我國防線。我們的戰列巡洋艦編隊已經連續作戰了一個多月,士兵勞累不堪,戰鬥力可能會有所下降,得防備日本本土艦隊的強攻。」

    林傑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趙副總長說得對,我們雖然取得了大勝,可是這是在日本人已經決定放棄台灣的情況下取得的,我們不可小瞧日本軍隊的戰鬥力,也不可輕視大和民族的瘋狂。台灣戰役已經結束,請林天楚元帥立刻把空軍派往東北,要在那裡集結起碼六百架以上的轟炸機,我有一種預感,日本人說不定會在朝鮮半島上有所行動,這是一個變態的民族,我們不能用常人的想法來預測他們下一步的行動,有備無患麼。我想,現在俄羅斯正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地區,我們中國人不去惹他們,他們已經可以燒高香了,拱衛北京的五個軍,可以抽調出兩個,加強東北地區的防守力量。」

    林龍說道:「我覺得可以,這樣一來,東北地區就有十個軍五十萬人,再加上幾個地方守備師的話,就更加完美了。地方守備師的戰鬥力雖然比正規軍要差一點,武器裝備也差了一些,不過用來防守,還是一支強大的力量,論戰鬥力來說,他們並不比日本人差。還有,台灣的二十八軍和二十九軍也可以抽調回來加強華南的守衛,華南地區那麼大,只放了八個軍,力量有點兒弱,把他們抽調到上海一帶,關鍵時候還可以用鐵路運送到東北去,幾天就到了。至於總預備隊,暫時還是不要調動,中原一帶現在還有七個軍,得在最最關鍵的時候派上用場。」

    「可以,總參立刻擬份命令,調幾個地方守備師到台灣去就行了,二十八軍和二十九軍休整半個月後立刻回來。日本本土艦隊的動向值得注意,我想讓航母編隊盡快休整完,然後前往沖繩一帶,我覺得日本人很有可能會在最近一段時間內想辦法突破我們對沖繩的封鎖,沖繩群島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他們絕不會輕易放棄的。」

    林天威站了起來:「請總統放心,此次對台作戰,航母編隊基本上沒有受到損失,他們現在就可以立刻出發前往沖繩。」

    林傑揮了揮手:「天威元帥,不用站起來,我們幾個之間不用太客氣了。還有,『秦國』級航母的建造,進行得怎麼樣了?」

    「總統,『秦國』級航母建造進展順利,再用兩個月,『秦國』號、『趙國』號就可以下水,戰爭期間,沒有時間讓他們進行太多的訓練,估計三個月後就可以投入現役,艦載機的生產也很順利,現在還沒有進行全國總動員,一個月的產量就達到了五十架,一旦總統發佈了戰爭總動員力,生產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個月一百五十架。」

    林傑搖了搖頭:「現在不是進行戰爭總動員的時候,單憑現在的軍事力量,就完全可以打敗日本人了,我估計得再過一兩年,才會把國民經濟轉到戰爭狀態上來,要是提前總動員的話,會對我國的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趙副總長,歐洲的戰事進行得怎麼樣了?」

    「歐洲現在已經處於僵持狀態。八月二日,德國出兵盧森堡,輕而易舉地吞下了這個小國;八月三號,德國進攻比利時,並於八月九號佔領比利時全境;八月二十一號,做好了充分準備的德軍分五路進攻法國北部,法國人大敗撤退;九月三號,德**隊進逼巴黎;九月四日至十二日,英法聯軍與德軍在馬恩河一帶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德軍戰敗,不得不退守安納河一帶,現在雙方還在僵持中。從這一次的戰役中可以看出,德軍訓練有素,作風頑強,其戰鬥力在英法聯軍之上,可是他們的指揮出現了問題,而且制定計劃時顯然小看了英法聯軍,本來想著速戰速決,現在顯然已經指望不上盡快結束戰爭了。」

    林虎說道:「沒錯,德**隊的素質雖然在英法聯軍之上,可是無論從經濟、佔有的資源以及所能動員的人數來看,德國人都處於下風。所以,他們想速戰速決,以盡可能發揮自己軍事上的優勢,僵持對他們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林傑點了點頭:「我知道,歐洲的這場要是打久了,輸的肯定是德國和奧匈帝國,他們輸就輸在後勁不足。從現在的情況下,德國人風頭正勁,起碼一年之內,他們還將處於進攻地位,再加上開戰前我們賣給德國人那麼多武器,以及德國人自己那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我估計,他們起碼可以保證這樣的進攻地位兩年以上。其實,如果沒有其它國家加入的話,協約國想打敗德國人,沒有個五六年時間的根本就不行。不過,這得有兩個前提,一是意大利人站在德國這一邊,或者乾脆保證中立;二是,美國人不參戰。」

    林斌奇怪地問道:「總統,意大利不是同盟國的一員麼,雖然他現在還沒有參戰,可是也應該不會站在協約國那一邊吧。至於美國人,歐洲對美國人雖然重要,但是還沒有重要到非得參戰的程度,無論誰戰勝了,都不敢輕易得罪美國人,他們也沒有必要參戰吧。」

    林傑笑了起來:「總理,你是個好管家,只是對列強的性格有點兒不大瞭解。意大利是一個出名的牆頭草,在和平時期,他多少還算是一個大國,可是一旦發生戰爭,他能夠起的作用不大,這是由於他們國民那超級厭戰的性格決定的,其部隊的戰鬥力在列強中只能算三流,別說跟其它大國打,就算是跟只有步槍的非洲一些較大的國家打,他們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頂多只能欺負一下拿著大刀的小國而已。還有,意大利是個有著悠久經商傳統的國家,骨子裡商人的本性遠遠比軍人的本性占的比例要大,一旦英法等國給了他們足夠多的好處,他們商人本性一發作,有很大可能會加入到協約國陣營中去。他們部隊的戰鬥力差,想跟德國人打,肯定是每戰必敗,不過,卻可以在德國南部牽制住大量的德**隊,此消彼長,一旦意大利人反目,德國人將立刻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至於美國,他雖然也是一個商業立國的國家,但是與意大利不同的是,他是一個擁有巨大工業潛力的,軍事力量不在英法兩國之下的世界性大國,只是,他崛起的時間較晚,等到有實力的時候,殖民地基本上已經被列強佔光了,所以,美國政客們其實心裡特別想參戰,以獲得與他們實力相符的殖民地和世界地位。不過,美國畢竟是一個美洲國家,國內的反戰力量也較強大,沒有找到合適的借口,沒有等到快水落石出的時候,美國人不會參戰的,他們最最拿手的,其實是落井下石。在戰爭的前期,美國人其實打的是跟我們一樣的主意,就是與雙方都保持著一定的貿易關係,做好生意賺足錢,等看看那一方快支持不住了,他們才會痛打落水狗。而在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美國人明顯的偏袒協約國,畢竟他與英國同祖同宗,雙方的價值觀也基本上一樣。

    不過,我們中國這一次攻打日本,顯示出了足與與美國人相抗禦的實力,無論從科技上還是從經濟上來講,實際上我們都比美國人強上一些,軍事潛力也更大一些,而且,我們有點兒偏袒德國人,這樣一來,美國人參戰的時候就要多多考慮一下,在沒有瞭解清楚我們中國真正目的之前,他是不會參戰的。不過,我們想讓美國人參戰,只有打敗了美國人,在以後的世界格局中,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國,一個霸主,要不然,我們永遠也只能跟美國人平起平坐,算不上是世界上的真正霸主。至於如何讓美國人參戰,現在談這些還為時過早。不過有一點大家得注意一下,在與美國人宣戰以前,我們必須保持與他們的友好合作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利用美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的關係,兩邊佔便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