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太平新篇

龍騰世紀 第213章 :密旨李鴻章 文 / 春鋤

    第213章:密旨李鴻章

    第213章:密旨李鴻章

    葛海華默不做聲的盯著諸葛不亮看了一會,突然轉頭對王財道:「皇上,這段時間以來,我軍沿海炮台屢戰屢敗並非這些炮台英軍兵艦火力不脆弱不堪,亦非文官武弁怯戰,實在是因為英軍往來迅速,致使我陸軍疲於奔命,增援不利,以我炮台百餘守軍如何能夠對抗數十艘英艦的圍攻?往往是我陸師援軍未到,英艦已然獲勝離去,這錯不在炮台!」說著他頓了一下繼續道,「大沽口乃是天津門戶,近口三十餘里有攔江沙一道,口外之險,極為重要,大船於此實難航行,只要我們固守大沽口幾圍四座炮台,那英軍大艦就無法攻入,最多只能漏些小炮艇,這實不足慮,可我軍若是放棄炮台,那英艦便可從容策劃,到時候大量英軍湧上大沽、北塘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京畿重地,如何能有刀兵之亂?臣明白諸葛副參謀長也是憂心皇室,但是棄守炮台絕對是失策之舉!」

    坐在龍榻上的王財並沒有仔細聽葛海華說了些什麼,他一直在搜腸刮肚的回憶當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進攻大沽口時候到底是怎麼打的,可惜的是他皺著眉頭盤算了半天也只記得什麼「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清政府的**」之類,對於大沽口的作戰好像書上都是一筆帶過的,這炮台到底能不能抗住戰艦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說過,事實上王財從歷史課本上學到地東西歸納起來只有「**」兩個字。似乎清末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這兩個字造成的,那是不是只要派譴得力將官,就能夠避免大沽失守的悲劇?王財看了看沉著在胸的總參謀長葛海華,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畢竟這關係到自己的身家性命,真要是英國人打進來,那他是說什麼也不會棄城逃跑的。為了避免讓自己在逃與守之間做尷尬地選擇,禦敵於國門之外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皇上如果信任。微臣願意親自率軍進駐大沽禦敵,同時皇上嚴令入印軍隊繼續向南推進,只要他們能夠攻克加爾各答,那英國一定會與我朝和談,在此之前,微臣必定死守大沽,絕不讓英軍前進一步!」葛海華朗聲道。

    「皇上。堅守炮台絕非上策,大沽炮台其實就是孤立地據點,如果按照總參謀長的意見,我們不但要守大沽,還要守衛大沽的後路,從大沽到山海關一線眾多的海口,北塘海口,豐潤的澗河口。樂亭的清河口,老田溝,昌黎的浪窩口,蒲河口以及山海關內地白塔嶺、秦皇島、小河口等處企不是處處都要派軍駐守?這樣一來原本可以集中的兵力又被分散到各處,這不是方便英軍各個擊破嗎?要知道強敵之前,輕易分兵。那可是大忌啊!」諸葛不亮似乎覺得皇帝有些動搖,立刻上前幾步勸道。

    「胡說,且不說英軍陸軍極少,未必肯登岸擅入,就算如你所說,我們分兵守禦各此,那又能分去多少?山海關原本就有三千駐軍,北塘再部署得力武弁一千五,其它各處其實只需五百兵弁,主力盡可於二線待命。隨時赴援各處。如此才是萬無一失之策!」葛海華也動了肝火,忍不住出言反駁。

    「夠了。總參謀長,我想聽聽你如何部署大沽兵力?」王財想了想問道。

    葛海華深吸一口氣,略一思索便答道:「皇上,臣將命令左二軍、新九軍分別駐防天津、永平,以為全線預備隊,隨時赴援各處,另外調新十軍主力駐防大沽東、西兩村之間的海神廟,令其抽調一千兵士防守北岸炮台,新十一軍防守南岸各炮台,並令其於海神廟前搭浮橋一座,便於南、北兩岸聯絡,協同作戰,再調新十二軍分守新城以東海口十五里處,以及海口北岸及新河等地,以為南北炮台的後路接應,再抽調直隸防軍嚴守大沽至山海關各處河口要隘,除此之外……」葛海華想了想又補充道,「臣還將調兵於天津三十里外的雙港增設炮台一座,此處地勢較高,便於制敵。」

    「好了,」王財一拍桌子,沉默了很久才緩緩道,「葛總參謀長,我命令你節制京津全部駐軍,立刻進駐大沽口部防,」說著他頓了一下補充道,「我要告訴你,你們的背後就是帝國朝廷,就是我,你們勝了,我會親自前往炮台給有功將士授勳,你們敗了,我也會調集各地勤王之師,與英夷決戰於京師城下,既帝國皇帝,身繫天下,我絕不會離開京師,你要把我的意思傳達到每一個參戰官兵的耳朵裡,天朝官兵,有死無降,我就在京師等你們地消息!」

    葛海華感動的點了點頭道:「皇上有如此決戰之心,將士必定拚死效命,臣誓與英夷死戰到底!」說完他欠了欠身,轉頭大步離去。

    王財看著他漸漸走遠,猶豫了一下朝邊垂頭喪氣的諸葛不亮招了招手道:「你馬上去通知朱永華,命令水師戰艦相機襲擾英艦,配和大沽守軍!」

    這場如同急風驟雨般的中英之戰讓帝國年輕的皇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王財有時候常常想,自己憑什麼領導這樣一個龐大地帝國?難道僅僅是因為自己對歷史有所瞭解嗎?但現在發生的事情清楚的證明,他瞭解的所謂歷史根本就是一個殘缺不全,人為斧鑿過的歷史,一定要說優勢,那也許僅僅是自己能夠避免帝國在一些大事上走彎路而已,但這樣真的能令國家走過歷史上一個又一個險灘嗎?曾經處心積慮的想要避免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的悲劇,但是現在英法聯軍不是又找了個西藏問題重新來進攻大沽口了嗎?歷史到底是否能被人為的改變?說實話,王財心裡對於葛海華的大沽策略根本沒有底,甚至他有些後悔與英國人打這場傾盡國力地戰爭,雖然現在帝國軍隊在一些戰場上確實取得了優勢,但這卻是用十幾年來苦心經營地江南工商業遭到沉重打擊換來的,自從英國封鎖江南各口岸之後,原本興旺地內、外貿易嚴重受挫,各地新興的工廠、貨棧積壓了大量的產品,很多中小業主破產,失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這一切都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老百姓關心的並不是誰打勝了,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飽飯,如果繼續推行對外強硬的政策,那必定會讓整個國家越打越窮,而激化矛盾,帝國固然能夠利用印度把英國拖垮,但是付出的代價是自己被削弱,這個生意划算嗎?最終得利的又是誰呢?王財忍不住想到了幾年來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的馬尾、舟山造船廠,他清楚的記得第一艘國產海船下水時自己的興奮,但現在呢,一切都成了廢墟,據當地官員上報的損失情況來看,要想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至少也得要再花上五年,除此之外,那一支凝聚了自己太多心血的帝國水師,和那一百多名水師學員,這都是未來帝國海軍中興的希望,可他們卻過早的夭折了,這場戰爭最終將換來什麼?就算擊敗了英軍又如何?同樣受到重創的帝國能夠維護在亞洲的地位嗎?原本容閎的法律體系完成後,王財就打算慢慢的放鬆權力,推進國內民主進程,但是現在為了應對戰爭,他不得不拒絕了容閎的提意,再次加強中央集權來統一全國民智、財力對抗戰爭的威脅,細細想來繼續打這仗打下去,對國家實在有害無利。王財隨手翻了幾頁錢百萬建意增收賦稅的折子,說實話他也知道錢百萬很難,連年作戰,國庫早就不堪重負了,難道這仗真得要打到雙方都把血流盡嗎?

    「也許該想辦法與英國人媾合了……」王財無奈的歎了口氣,新興的帝國實在沒有做好與英國全面對抗的準備,也許再過二十年可以,但現在不得不忍辱負重。王財回想起剛才葛海華那個堅定的面孔,作為軍人,葛海華所要考慮的僅僅是戰爭的勝負,但作為帝國皇帝,王財就不得不考慮更多的事情,看來必須在印度採取更大規模的進攻,迫使這大英帝國放下架子來。

    想到這裡,王財馬上提聲道:「擬詔!」

    隨侍在一邊的內廷書記馬上提起毛筆,靜靜的等待著皇帝陛下的命令。王財看了他一眼,緩緩道:「令高建國節制入印新軍,曾國荃節制入印湘軍,分兩路南下包圍加爾各答,勿要全殲守軍。」說著他頓了一下又道,「著升李鴻章為專使,秘密赴香港與英國公使接觸。」

    「皇上,詔書上還沒有給李鴻章大人旨意,不知道讓李大人與英國公使談些什麼?」內廷書記猶豫了一下問道。

    王財微微一笑道:「什麼都不用寫,這是李鴻章的私人行為,和朝廷有什麼關係?你記著,給李鴻章的詔書用密旨發出,宣旨之後就燒掉。」

    bk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