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太平新篇

龍騰世紀 第170章 :三分朝政 文 / 春鋤

    第170章:三分朝政

    第170章:三分朝政

    這個軍帥苗超肯定是幹不成了,呂正賢當著幾個人的面吩咐蔣禮國暫行軍帥之職,約束部隊行止,等苗超的事情查清楚之後,上頭自然會有個說法,依呂正賢的個性還要把那幾個代頭鬧事的士兵也一起帶回軍法處,總算是葛海華再三勸說才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現在軍心不穩,再去抓人說不定就真的激起兵變了。

    一直為關外戰事憂心如焚的帝國皇帝對於吉林府的戰事異常關注,實際上當帝國軍隊將吉林府外圍俄軍包圍之後,王財就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了,集結了三倍於敵人的軍隊,輔以絕對優勢的火力,要是再打敗仗那總參這些人真都是豬腦子了。他現在關心的並不是接下來的仗要不要的打,而是怎麼打。吉林府的俄軍被消滅後,三個月之內關外的俄軍都沒有辦法對帝國軍隊形成實在的威脅,利用這個機會迅速打跨滿清政府,消滅這個老毛子的盟友,這樣三個後即使老毛子的援軍趕到,自己也可以逸待勞,只要老毛子不肯放棄錫霍特山、庫頁島等,那這仗就得打下去,可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特別是關外不毛之地,物資運輸極其不便,為了應付這幾次對俄作戰,帝國政府採用海、陸兩線運輸的辦法,一路有帝國水師護送江南糧秣軍火從營口登陸後再轉陸路,靠民夫人工搬運,效率低而耗費巨大。另一路從江北各省調動軍隊北上出山海關,基本上都是靠士兵兩條腿走,也是費時費力,那個湘軍第一軍出湘之後,行路乘舟也花了近兩個月時間,如果要擴大對俄作戰,完善關外的運輸體系就非常重要。

    在王財看來。要致富先修路絕對是一句致理名言,為什麼江南各省發展地很快。除了政策對路以外,恐怕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江南各省水網發達,交通便利,再加上不斷延伸的鐵路網與電報網都刺激了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其實江北各省也都有各自的優勢,只是苦於運輸不便,山西這麼多煤自己用都用不掉。煤價低的驚人,但如果運到缺乏燃料的江南,那價值何止翻了幾翻?不要說外貿了,就是搞活國內貿易都對整個帝國經濟的發展是有極大好處地。這個到沒什麼困難的,只要政府肯投資,修幾條路算不上什麼難事,實行擴大內需地政策三年來(參見129章),每年財政收入20%的投入讓蘇、浙、贛、閩四省府一級的城市全部通了鐵路。而電報線路也隨著鐵路的延伸而延伸,這些高科技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各種公共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加快,由政府和商人雙方共同投資地發電廠,礦場,道路。橋樑……讓無數脫離聖庫的老百姓找到了工作,收入不斷增加,有了錢的老百姓在消費上的投入又刺激了商品貿易的繁榮,新興的工廠業主既然得了充足的勞動力,又不用擔心商品的銷路,「今年你辦廠了嗎?」成為江南富商們見面最常見地問候語。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幾年的實踐也證明帝國政府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嚴重的不足,這些不足有的是因為王財所搞的那一套都是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地,很多事情王財心裡清楚,但是手下人去辦的時候就會走樣。少不了要往返幾回才能見到成效。但更多的是帝國政府從上到下都缺乏計劃性,除了錢百萬在資金上循規蹈矩。控制非常嚴格之外,各種工程的投資都具有很強的時限性,當年計劃的工程一旦延續到了第二年往往就得不到資金支持,因為新年度的計劃會將資金分流,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新興的帝國政府在國內建設上的幼稚,另一方面也突顯出了整個政府急於求成的盲目。各地官員為了突顯政績都會在每年地工作安排上開例出長長一串當年將要開工建設地各項工程,到了第二年也不管舊工程是否完工,新的工程又會上馬,幾年下來這些政績突出地官員升了一批又一批,各地興建工程的實際完工數卻是越來越少。這當中的漏洞其實非常明顯,內閣也是早就知道的,但卻沒有人敢去跟他們的皇帝說,當今天子好大喜功,誰都不肯去阻了皇上的興頭,最後還是王財三歲的兒子定漠無意中從他老子的辦公桌上看到了幾份各地上報的計劃好奇的問了一句「這些東西都要花銀子麼?」這才讓王財反應過來,一個比較富裕的地方每年財政收入不過十幾萬兩銀子,其中二成還要上交給國庫,那他怎麼可能每年都投入這麼多的銀子來不斷的建設各種工程項目呢?要麼是他們上報的是虛假的計劃,要麼就是他們真的幹了這種蠢事!

    結果監察部秘密調查之後王財不得不承認,他這些無能的手下為了顯示政績真的把國家的銀子打了水漂,心中的憤怒可想而知,立時就把內閣各部首長喊來一頓痛罵,下令重新考核三年內陞遷官員的政績,如果有此類虛報做假的,一律就地免職,對於那些嚴重浪費國家財產的官吏全部下獄,按律治罪。不過這件事情也讓王財意識到制訂長期計劃的重要性,拉著內閣重臣仔細研究了幾天,決定自太平二年(18起,各省均以五年為限,制訂五年計劃,對於此後興建的各種工程、項目都必須計劃清楚,度支合理,由工部審批後方能施工建設,工程完工後,監察部將派專人檢驗,對於任何從工程中謀取私利的官員,不論職務大律依法嚴辦。

    與這相比最讓王財頭痛的是在江浙推行的新聖庫保險制度,無論各級官員如何解釋,老百姓就是不願意交銀子存到聖庫去,正如當時王?運說的,他們寧可在家裡的牆角掏個地洞藏那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十幾兩銀子,也不願意交幾錢銀子給政府,整整三個月時間裡,江浙兩省登記繳納聖庫保險金的百姓佔兩省總人口的一成都不到,這讓具體辦事的官員很無奈,也讓內閣琢磨著是否要繼續辦下去,但他們幾次想中止這個聞所未聞的福利制度都被皇帝毫不客氣拒絕了,無奈之下內閣只能通過增加福利性稅收的辦法來實現,誰知道上報到皇帝那裡又被否決了,這真讓內閣傷透了腦筋。後還是王財給他們出了個主意,雖然人少,但畢竟江浙還有近一成的老百姓投了保的,那就多樹幾個典型出來,這些人中間誰家要是出了什麼事,聖庫要捨得往外掏銀子,只要老百姓看到這些典型真正得了實惠,不怕他們不一窩蜂的搶上來。

    如今帝國政府大小事務雖然仍需經皇帝批准,但實事上內閣已經有較大的自主權了,由內閣首輔大臣與行政各部首長共同組成的帝國內閣在國內政治民生上得到了皇帝的充份信任,王財如今基本上不再過問具體的政策問題,只是在大方向上盯的比較緊,同時為了更好的監督行政官員廉潔守法,白逸生領導的監察衙門也從內閣下屬編製中脫離,更名為監察部,與唐葉的警務部,韓寒彰的特別情報部(特情部)共同組成了國家安全部,容閎領導的立法院,莫仕暌的刑宣部(前刑部)共同組成了國家法務部,從內閣、國家安全部、國家法務部三個方面入手來強化對官吏的監督與國家的控制。比如說辦一個案子,首先是監察部根據立法院所立法律條文來判斷當事人是否違法,如果違法,則監察部將案卷結論交給刑宣部審理判決,刑宣部審理完畢再轉給警務部執行,在這過程中,內閣又對國家安全部,國家法務部擁有質詢權,三者都對帝國最高領導者皇帝陛下負責。

    這種將行政權、立法權、執法權三權分立的行政體系無疑是受了美國人的影響,雖然王財捨不得放棄皇權,但是願意採用三權分立的辦法來建立帝國政府架構,這也讓容閎喜出望外了,至於國家領導者是皇帝還是總統他並不在意,因為無論是皇帝還是總統,只要將來能把他們的權力通過法律的辦法來加以約束,那皇帝與總統並沒有什麼區別,按照王財的命令跑到京師近郊與那些抗租抗糧的老百姓待了一個月的容閎,回來之後便徹底放棄了要在中國搞完全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容閎發現中國的普通百姓對於皇帝的迷信是根深蒂固的,讓他們自己吵吵鬧鬧的去選一個總統出來簡直不可能,不說選總統,就連他組織老百姓投票選擇納賦定額也是一敗塗地,要麼茫然不知所謂,要麼爭吵不休,大打出手,直到今天他才真正明白王財所說的「軍政、訓政、憲政」的深刻含意,為了實現「憲政」的目標,中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來實行「訓政」,而面對這樣的國民,只有強有力的政府才能夠保證「訓政」的順利推行,在容閎看來,只要王財最終願意實現君主立憲制,那都是中國民主制度的偉大進步。

    bk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