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海歸
得勝歸來的太平水師提督朱永華在半柱香的時間裡經歷了從地獄飛到雲端的感受,威遠艦剛剛停靠在馬尾軍港,他就被監察衙門的幾十個聖兵衝上來綁了個結實,眾目睽睽之下被押到了碼頭上,監察欽差拿出輔王浩諭宣佈他「懼戰幫妖,折損水師,著革職問罪」。在水師官兵一片嘩?聲中,朱永華叩首認罪,只等著掉腦袋了。
可沒等他從地上爬起來等死,監察欽差又拿出一道輔王浩諭,「太平水師提督朱,統率官兵,劈波斬浪,痛殲倭賊,宣威儀於藩屬,揚軍勢於海外,功勳顯著,著升朱永華為海軍大臣,加封靖海候,仍提督太平水師,勿需克盡職守,再立軍功!」
監察欽差宣讀完第二道浩諭之後,軍港內是一片歡呼,原本人人都提著的一顆心這回算是都放下了,直到被人戴上繡著「靖海候」三個金字的官帽時,朱永華還是迷迷糊糊沒有回過味來。緊跟在「賞罰分明」之後的是熱鬧的慶功會,因為作戰英勇,瞿振漢、黃春生也受到了嘉獎,前者升任左七檢點,後者升任右十六指揮,各級官兵均各升一級,皆大歡喜。至於那被俘的一百多名日本水兵,則全部送到馬鞍山礦場去做苦力,沒有干到一年全都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撤回威海的清軍水師則待遇完全兩樣,當初被寄於厚望,浩蕩出海的幾十條戰船如今只回來了四艘,水師官兵死傷慘重,更嚴重的是琉球屬藩也被長毛賊奪了去,《國聞報》鋪天蓋地的宣傳早就讓咸豐皇帝怒不可遏,在他看來消滅日本那幾條破船完全是應該的,根本不能算戰績,而丟了琉球則是失了大清國的臉面,這才是不可饒恕的重罪,因此戰船一靠岸,提督陳世學就被罷官問罪,各級官佐同時被拿的不下十餘人,幾天後這些人全部在碼頭斬首,一時間弄的軍心不安,人人思變,藉著一個月黑風高的殺人夜,清軍僅存的那艘戰列艦竟然發生兵變,逃到連雲港向太平軍投降了,自然而然的,這艘戰列艦很快被編入了朱永華的麾下,改名「來遠」,投降的清兵也按輔王浩諭,每人賞銀五兩,厚加撫慰,大清帝國耗銀百萬,剛剛成立沒多久的近代化海軍就這樣煙銷雲散了。這件事情對於本就軍心不穩的江北清軍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甚至開始出現整營整哨的清軍放下武器,向當面太平軍投降的情況,而對這些人王財一律優撫有加,擇其有用者分調各軍效力,實在無用之人則賞給銀兩,遣回原藉。
第一批赴海外求學的留學生終於回到了天京,王財還清楚的記得當年送他們離開時的情景,時光飛逝,記憶中的少年如今一個個都是英氣勃發,幾乎每個人都剪掉長髮,穿著一身挺括的西裝,王財看著這些離家三年的年青人,心中不禁一陣感慨,算算日子,自己跳入時間的漩渦也快要五年了吧,真不知道家鄉是個什麼樣子了?王財一陣唏噓,而這些年青人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樣子,海外三年的遊子生活讓他們開闊了眼界,也嘗遍的甘苦,甚至有四個人病死異鄉,永遠都沒有辦法再回到這塊生養他們的土地上了,如今重新踏上中國的土地,人人既覺興奮,又痛心中國的落後,唯一讓他們眼前一亮的就是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正顯示出勃勃的生機,從上海登岸之後,他們意外的坐上了中國人自己的火車,這在他們離家時想都不感想的,激起大幹一番事業的豪情。
「來來,你們都給我說說,這三年你們都學了什麼?」王財興致勃勃的讓他們都坐下,迫不急待想瞭解西方如今都發展得怎麼樣了。
到底是留過洋的,面對太平天國當今的實權人物,這些年青人並沒有過於拘束,再說這些人當年都是振華堂畢業的,算起來王財還是他們的校長,稍一猶豫便有幾個人躍躍欲試了。
「殿下,學生在英吉列這三年裡,無日不覺西洋發展之日新越異,火車、工廠、輪船、電報……記得方鴻冽老師說洋人的東西都是奇技淫巧,根本沒有辦法和我中華文化相比,可如今學生以為,西洋文化才是真正的博大精深,三年光陰,學生也只是學了個皮毛而已。」一位叫張廷方的學生歎息道。
「張兄的話,在下有些不敢苟同了。殿下,在學生看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應該是各有所長,西人重在實用,而我中華重在操守,兩者斷不能一概而論,依學生看來,兩者相輔相陳才是上策。學生在法蘭西學習機械製造,若論其精巧,學生以為未必見得有多少高人之處,但是西人將這些精巧之術用於工、商生產,而國人卻用之於浮華享樂,我中華若不擯棄上國觀念,趕緊放眼於四海,則將來差距必越來越大!」另一個叫閻公復的學生漲紅了臉,看來出他還有些緊張。
兩個人一開頭,很快眾人就加入了議論,有的說應當大力發展實業,有的說應當以工業救國,一時間爭論不休,而王財就是笑嘻嘻的坐在他那把太師椅上,靜靜的聽他們爭來爭去,時不時的插上一兩句,看得出來,這些年青人確實心懷救國之志,在國外學了不少真本事,心中頗為欣慰。
「殿下,學生認為中國富強之關鍵不僅僅在於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始終默不作聲的坐在角落裡的鄭皆冰突說了一句,「學生以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於西方,根本在於制度上,只有徹底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縛,才能真正推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他這一句話馬上讓屋子裡安靜了下來,人人都不安的看著王財,他們在西方待了這麼多年,可以說或多或少都對西方的議會民主制度印象深刻,對比中國的封建皇權統治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反感,就像一個好不容易跳出井底的青蛙,被廣闊的世界所征服後,立刻就否定了井底的一切。對於他們這種心態,王財其實早就預料,並且可以說這也是當初派他們出國留學時所期望得到的,但是如今的大權在握後,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將來到底走哪條路。
「把封建制度與發展經濟對立起來,我認為這是不妥當的,」王財瞇著眼睛想了一下,「我認為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的差別在於對於土地的態度,你所說的封建制度強調的是統治者對土地的所有權,並將農民牢牢的控制在土地上,而資本主義卻恰恰相反,他們所需要的是自由的工人來實現商品交換與商品生產為核心的商品經濟,為了能夠將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轉變成自由工人,新興的資產階級就必需打破封建制度對土地的控制,不知道我這樣說你可以理解嗎?」
屋子裡的年青人都聽得很仔細,鄭皆冰更是生怕漏了一個字,他根本沒有想到王財竟然能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來,在他看來,中國的封建官僚,無論是清廷的督撫還是太平天國的王候,都是鼠目寸光,毫無遠見的,突然從王財嘴裡聽到這些,確實是措手不及。
看到這些人聽的認真,王財忍不住心下得意,看來「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理論還真能借來胡說一通,當下琢磨了一會接著道:「所以不應該把封建制度與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對立起來,兩者並不是完全不可調和的。比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我想你留學英國,這件事情應當是比較清楚的吧?對,這件事情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工人,圈地運動迫使大批農民離開了土地,可以說這是強制性的實現在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對自由工人的需求,在我看來,如果能夠通過政策調整,鼓勵一部分農民轉向工、商業,那就可以避免兩者的對立。」
「殿下,但是如果政策的制訂者是封建土地所有者,那所制訂的政策如何能夠保證這些政策是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呢?就比如中國歷來就輕視商業,士、農、工、商,這商就被排在了最後的,」鄭皆冰略一沉思,馬上反駁道。
「你問得很好,為什麼中國歷來重農輕商,這與生產力有關係。什麼是生產力?嗯,簡單的說就是生產能力,」王財已經完全開始天馬行空的胡說了,「你們知道過去這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嗎?我想你們可能都不知道,戰國初年,魏國的李悝曾有個統計,當時一畝地能產粟一石半,要是遇上天災,那往往就只有七斗、五斗甚至三斗,到了漢朝時,最好的年景也不過才五石,時至今日,因為連年天災,一畝地往往只有8斗粟、5斗麥,這麼點糧食哪夠人吃呢?如果此時還鼓勵農民去經商的話,那豈不是要餓孚遍野了?因此任何朝代的統治者都會把耕種放在首位,讓老百姓吃飽才是需要優先考慮的,重農輕商也正是不得已而為之,一旦年景好轉,商業才有可能發達起來,比如南宋時期,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工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據我所知,南宋高宗末年市舶歲入達到200萬貫,當時的工商業好不興旺,但是你們能說南宋朝廷是在搞資本主義工商業嗎?我看怕不能吧!」王財頓了一下,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接著道,「至於你剛才說政策制訂的問題,我看任何一位賢明的君主都會把制訂對老百姓有利的政策放在首位,正如你們一路上所看到的,如今我在天朝推行的政策不也是保護工商業的嗎?有時間你們可以去江蘇、浙江看一看,那裡有很多地主把土地交給了國家,轉而投資工商業,很多農民都跑到工廠做工,因為一兩銀子的月錢相對於他們種地所得來說還是很不錯的,還有人駕著馬車跑運輸,這樣不就自然而然的調整了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工商的對立嗎?」
「那如何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呢?」鄭皆冰又追問道,「殿下有如此的胸襟見識,但是殿下千秋之後呢?繼任者會不會繼續推行這些政策呢?這卻是沒有保障的,學生以為這完全是由統治者個人喜好與才幹決定的,如今的天朝,輔王殿下主政當然是百姓的幸事,但將來……這可誰也說不准的……」鄭皆冰說著說著就猶豫著不敢再說下去了。
王財哈哈一笑,擺了擺手示意他並不介意,略一沉思,王財便接著道:「你說的這些確實說明你考慮了很久,不錯,政策的連續性如何來保證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世代相傳的皇權確實無法保證每一位繼任者對任何事情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臣子們的幫助了,以我們天朝為例,在我們的政策制訂者當中,有士林儒生,有工商巨頭,哦,就是胡雪巖,還有洋務專家,甚至還有和你一樣迷信西方民主制度的人,他們這些人共同組成了一個內閣,通過共同商討來制訂適合國情的政策,我認為,只要保證內閣的獨立性,就完全可以保證政策的連續性,當然,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躕而就是不行的。將來你們中的一些人也許同樣有機會加入這個政策制訂者的行列。」
王財最後一句話顯然讓這些留學海外的年青人激動起來,參與到中國走向富強進程中去,對於這些熱血青年來說的確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就連那個一直問個不停的鄭皆冰都開始有些坐不住了,看到他們終於不再糾?這個制度問題,王財總算是放下一顆心。
相關史實(不記入正文字數,不滿千字不收費):
1、戰國初年,魏國的李悝曾經對當時的糧食畝產量有過記錄:一畝地(約當今三分之一畝)在平常年景,可以產粟一石半(約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豐收時可以達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時則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河北省大城縣豐年畝產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為1.2石糧,道光八年(1828年)為8斗粟,咸豐十年(1860年)只收5斗麥。??參考光緒年《大城縣志》。
2、本章中王財所說的內容只是情節需要,大家也不需要深究,畢竟社會制度的問題是很難說得清,道得明的,本章只是為了將來的政體做一個鋪陳,鋤頭限於水平有限,只好請大家耐著性子看了。
3、昨天沒有討月票啊,大伙就狠心一張也沒有給鋤頭,今天鋤頭只好拉下臉皮再來討了,月票、推薦、收藏,一個都不能少,大伙要加油幫鋤頭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