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與高駙馬新婚燕爾,正在如膠似漆的時候,朝廷出事了。老將軍、昭義軍節度使李筠起兵了,打出了為後週末代皇帝柴宗訓報仇的旗號。
此時已是建隆(大宋的第一個年號)元年(公元960年)4月,離趙匡胤登基已經過去了3個月。
李筠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好兄弟、鐵哥們,當年曾經一起在後漢共事,後來郭威當了皇帝,又特地安排李筠擔任昭義軍節度使,駐軍於潞州(山西長治),郭威的第二故鄉。
太祖雖然不是在潞州出生,但在那兒度過了窮苦的青少年時代,在那兒應徵入伍,在那兒殺了人,在那兒坐了牢,又從那兒走進後唐的禁軍……
而且,昭義軍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主要管轄潞州和澤州(山西晉城)。這兩個州恰好在大周皇朝的京師開封和北漢政權首府太原的中間。從潞州往北經過團柏谷即到太原,由澤州往南越過太行山和黃河就到了汴梁開封。而北漢從成立那天起,就與大周誓不兩立,這麼多年以來,仇結越打越緊,成了大周最難對付的敵人。所以,可以說,昭義軍控制的地區,是大周邊防的重中之重。
這裡面包含了太多的信任和私人感情,沉甸甸的。
不過,說起與大周的關係,李筠顯然還不能算是最親的。忠武軍節度使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按理說,挑頭鬧事的怎麼著也輪不到他李筠。
但李筠重感情,又是個實在人。
其實,對於李筠起兵,趙匡胤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曾向各個藩鎮派出使者進行安撫,給手裡有權有兵的節度使們加官進爵,目的是讓他們從「和平演變」中受益,成為新政府的既得利益者,借此堵住他們的嘴巴。大多數節度使雖然心裡也有想法,但至少沒有表現出來。
只有李筠不吃這一套。
使者拿著聖旨到達潞州,當時李筠就擺出不肯合作的架勢,拒不接旨。好在左右切諫,李筠才勉強做做樣子,接受了中書令的封贈。
但後來喝酒吃飯的時候,李筠突然掛起了周太祖郭威的畫像,還一邊看,一邊哭個不停。嚇得左右趕緊向使者解釋,「李將軍喝醉酒了,請不要見怪。」
使者回到開封,自然不敢隱瞞,詳細匯報了事情的經過。但趙匡胤沒有吱聲,也沒有追究。
這事就這麼過去了,但事情還沒完。
李筠的舉動引起了北漢的注意。驚喜過後,太原方面拿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
不久,李筠就收到了北漢主劉鈞派人送來的蠟書,要約他一同起兵。
還是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幾年裡,李筠連年與北漢作戰,先後攻克遼州(今山西左權縣)與長清寨等,俘獲北漢的刺史、大將數百名,不可謂仇不大,恨不深。但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他們決定忘記前嫌,聯手合作,即使各自的心裡撥著不一樣的算盤,起兵的名義還無法達成共識。
李筠的長子李守節並不贊成這個合作計劃,「憑咱們潞州這點兵力,是打不過大梁的,父親千萬要慎重,不要倉猝用兵。」
但李筠已經豁出去了,他罵道,「你知道什麼?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先是謊稱遼人侵犯,然後藉機出兵陳橋,買通將士,又回京逼宮,廢掉少主,幽禁太后,簡直大逆不道。我怎麼能坐視不管?我發誓要為大周剿滅逆黨,就算不成功,我死也甘心。」
但問題是,大周是北漢的死敵,劉鈞怎麼可能會出兵為仇家報仇?報仇心切的李筠似乎忘了這一點。
李守節急得哭了起來,「就算父親要舉兵,也得先想個萬全之策。我覺得,不如先把北漢的這封密信交給朝廷,宋主看見我們效忠,就不會對我們產生疑忌,那時我們再相機行事,殺他一個措手不及。」
李筠一想,「這卻是條好計,那你去一趟吧,送完信以後你先留在京師,一邊聽聽消息,看看朝廷的動靜,一邊聯絡聯絡老熟人,順便在京師找幾個內應。」
李守節到了開封,呈上北漢書信。
太祖趙匡胤看完信,說道,「你們父子倆忠勇可嘉,這樣吧。你先留在京師,我封你做個皇城使。」
李守節在城裡轉了幾天,看見京師人心安定,各地節度使也都沒有動靜,趕緊寫信勸父親不要著急動手。
卻不料,李筠已經出手了,他顧不得兒子還在人家手上,就率先發難,扣押了朝廷的使臣。
太祖叫來了李守節,「你父親起兵造反,你應在此抵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