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0-07-25
在過去的數百年中,歐洲的戰火幾乎沒有停息過,火炮發射的彈藥的效用和效果也在這些戰爭中不斷被完善。到美國內戰時期為止,滑膛炮使用的彈藥已經趨於完美。
被野戰炮所大量使用的彈種是實心彈和爆破彈,有時也會使用霰彈、榴霰彈和葡萄彈,但後三種炮彈使用的數量遠不能和前兩者相比。聯邦軍每個標準野戰炮兵連裝備6門(12磅拿破侖)火炮,每門火炮在投入作戰時都會至少配備200枚彈藥。拖著火炮的前車上有一個彈藥箱,其中裝有部分備彈,其餘的則裝在彈藥車上的兩個彈藥箱裡。
一般來說,每門火炮都會配備一輛彈藥車,但在有時預計會有大量彈藥消耗的時候會額外加強一輛。有些時候甚至每門炮會配備高達500發的彈藥,但是一般而言,沒有哪門炮會能堅持到把這些炮彈打光——因為在此之前,它們就要麼被敵人俘獲、要麼因為發射次數太多而炸膛了。
實心彈
作為最古老的一種火炮彈藥,實心彈即使到今天也是群眾非常喜聞樂見的一種炮彈,主要特徵是對圍觀群眾非常安全,外加有可以放心的靠近觀看的華麗的毀傷效果……呃,跑題跑題。
實心彈是一種傳統的動能武器,其特徵是重量很大,依靠自身攜帶的動能來擊毀目標。雖然實心彈的結構極其簡單(找不到比它更簡單的了),但是其作戰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一定的射程之內和某些作戰條件下,只要炮手操作不出現失誤,發射出的實心彈都可以達到理想的作戰效果。只要炮手有精確的瞄準,射程又沒有超過火炮的有效距離,炮彈都是可以擊中目標的——之後的事情就由炮彈獲得的速度和由此轉化來的能量完成。實心彈的打擊目標一般是以下幾種:敵方前線的炮兵連、建築物、密集的人群、物資堆放地等。
如果在有效射程內被擊中的是一座炮架——那麼毫無疑問,這座倒霉的炮架將會被炮彈的衝擊力打得粉碎,飛濺出的炮架的碎片會對圍在火炮周圍的炮手們造成致命的傷害。如果更加不幸,炮彈擊中的是前車或者彈藥車,那麼一場劇烈的爆炸將在所難免,圍觀群眾們
的安全就取決於彈藥箱裡存放著什麼樣的和多少彈藥了。
更加不幸的是在較近距離上被實心彈擊中的步兵。以每秒305米的速度飛行的重5.44公斤的鐵質實心炮彈雖然看似緩慢,卻能夠穿透由整個步兵連構成的人牆。它在飛行中會毫不留情的切割所遇到的一切腦袋、手臂和腿,或者把人的軀幹一折為二,其場面之血腥會讓任何身經百戰的老兵依然感到心寒。即使能僥倖在和炮彈的親密接觸中只丟失四肢的一部分,炮彈上攜帶的泥土和火藥殘渣依然會對傷口造成嚴重的污染,除了截肢之外幾乎無法保全傷者的性命。
對於一名炮兵指揮官來說,使用火炮造成對敵人的殺傷僅是一種基本的技能。除此以外,他還要學會怎麼利用火炮的殺傷力來對對方造成威懾,進而削弱對方的士氣。在南北戰爭這樣的時代裡,士氣對部隊的影響不亞於他們手中的槍炮。正因為如此,瞄準並擊中對方步兵集團的中央就成了所有炮兵指揮官最樂見的結果,而步兵指揮官們則努力訓練自己的部下們達到即使知道自己面對的是死亡也依然會毫不猶疑的邁步前進的境界。這種惡性的對抗發展到極限就塑造了著名的皮基特衝鋒。
爆破彈/榴彈
美國內戰期間,火炮所用的基本彈藥不是很固定,常隨著時間、地點和火炮型號及作戰對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不過始終沒有改變的一個事實就是,爆破彈或者說榴彈始終佔據著其中一個很大的比例。爆破彈的形狀可以是球形(供滑膛炮使用),也可能是長條形(供線膛炮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爆破彈只能在臼炮或者榴彈炮這種身管短、膛壓低的火炮上使用,但是到1861年的時候,已經沒有哪種火炮不配備爆破彈了。
拿破侖炮配備的最常見的爆炸彈是重4.3公斤的球形炮彈,其內部裝填約900克的黑色炸藥,爆炸後通常會產生不少於20塊的大型破片。為了承受其較高的膛壓,這種炮彈的彈壁被做得很厚,加上裝藥量有限,因此其威力可想而知不會讓人十分滿意。但是,儘管如此,在對付一些特定目標如建築物和船舶時,爆破彈依然十分有效,對付對方的掩蔽工事也有一定的效果。有記載說拿破侖炮上也嘗試過使用圓柱形炮彈,但是很明顯在滑膛炮上發射這種炮彈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火炮的威力,由此帶來的精度上的損失卻更加無法讓人接受。
一般而言,在滑膛炮上使用的都是延時引信,當然拿破侖炮也不例外。為了保證炮彈在膛內始終保持引信孔朝向炮口的狀態,在發射前炮彈上都會捆上一個木製或金屬製的圓盤。不過也有一些人嘗試使用一個凸起的引信台來完成這個任務,不過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非常之差——不但不能保證避免引信被火藥燃氣吹入炮彈內部,還會對炮管造成嚴重的磨損。
在碰炸引信被從歐洲引入之後,也有一些人嘗試在拿破侖炮上使用這種新型引信。但是很明顯,如何在球形炮彈上讓引信正確的撞擊到目標或者目標附近的地面成為了最大的難題。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後,這種可笑的想法終於還是被放棄了。
榴霰彈
榴霰彈是一種先進的彈藥,由英國人henryshrapnel發明。其結構是將若干鐵質或者鉛質彈丸和起爆藥一起裝進彈體內,由一根延時引信控制其在合適的高度和距離起爆。由起爆藥炸開彈體後,內容的彈丸就會保持著此前的速度飛向前方的敵人,其威力不亞於一發霰彈的抵近射擊。當然,榴霰彈能否有效的發揮自己的威力,取決於引信是否能準確的在預定位置引爆起爆藥,而這就需要靠炮手的經驗和引信的可靠來共同保證了。一般來說,一發榴霰彈在正確的位置起爆的幾率不比使用滑膛槍射擊200碼外的單個目標並命中的幾率高到哪裡去。儘管如此,榴霰彈依然是在中遠距離上殺傷效果最好的炮彈,沒有之一。
早期的榴霰彈中的彈丸只是簡單的裝在彈體內,在發射後會在彈體內部自由滾動,這樣就會帶來重心上的改變,進而影響到炮彈的射擊精度,嚴重的甚至會因為彈丸和起爆藥的摩擦而導致炮彈提前爆炸,起不到殺傷敵人的效果。拿破侖時代英軍的榴霰彈曾經一度因為在自己人頭上爆炸的幾率遠比在敵人頭上爆炸的幾率高而惡名昭彰。此後人們不斷對其進行改進,最後發現有效的方法就是將這些彈丸用一種由硫磺、瀝青、焦油和煤的混合物將之固定起來。這些混合物凝固後會變成具有蜂窩狀孔洞的固體,但在發射時的衝擊力作用下或多或少都會發生破碎。
之後出現了更著名和更成功的改進方案,那就是霍奇基斯榴霰彈。霍奇基斯榴霰彈的彈體經過精心的設計,彈丸裝在彈體的前部,由一塊鐵質的分隔板和後方的起爆藥隔開;尾部則裝有一個既可以防止彈丸在炮膛內翻滾,又會在發射時的燃氣壓力作用下膨脹以起到閉氣作用的杯狀尾墊。此外,由於其此種設計導致整枚彈丸後輕前重,加上結合了尾墊之後的獨特形狀,其飛行相當穩定,精度也比同時代的榴霰彈高上很多。當延時引信引爆起爆藥後,彈體被炸開的同時鐵隔板就會將彈丸向前方推送,使它們成一個錐角向前射出,而不是像其他榴霰彈那樣無規則的散佈,這樣就進一步提高了其殺傷威力。
此外,還有一些榴霰彈增加了裝藥量並使用碰炸引信,這樣就在模糊了榴霰彈和榴彈的區別,為我們的判斷增添了難度。
霰彈
當敵人越過障礙物、步兵的陣地和步兵的屍體衝向炮兵陣地時,使用霰彈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選擇。美國內戰時期,每門野戰火炮的前車上都要攜帶至少8發霰彈,而且還要在彈藥車上再至少攜帶12發。霰彈彈體上要作簡要標示,並得到仔細保存以備在必要時可以隨時使用。由於其獨有的特性,霰彈在射擊時無需考慮是否已進行了精確瞄準,因為其可以在一個錐形的範圍之內散佈大量的致命的小型彈丸,橫掃一大片敵軍。霰彈的射程通常不超過400碼,但是在其有效射程內殺傷力極大。
霰彈基本上算是除了實心彈以外最簡單的一種炮彈。其彈體往往是一個尺寸和炮膛相適合的錫制或鐵皮製圓筒狀容器,內裝鉛質或鐵質彈丸,完全不需要引信和爆炸裝藥這些東西。標準的12磅拿破侖炮發射的霰彈內裝82個彈丸(之前寫的27個是6磅炮,俺的錯誤),每個彈丸的直徑為0.69英吋,彈體內由鋸末或者其他鬆軟的粉末狀物質塞緊,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薄薄的彈體受擠壓變形,另一方面也為了不讓內裝的彈丸在行軍時因互相碰撞而發出聲音。12磅榴彈炮用的霰彈彈丸相對更大,每枚霰彈內裝68枚1英吋直徑彈丸。霰彈很容易製造,彈體甚至可以使用紙筒或者木頭來製作,內部裝填的彈丸也可以用普通步槍子彈甚至鉛塊、鐵鏈、碎石子等雜物代替,據說裡士滿的南軍還使用過瓷器的碎片和長芽的土豆來裝填霰彈,但是具體是否取得了戰果就不得而知了。
易破裂的霰彈彈體在發射後就會破裂(一般傾向於是在飛出炮口後因內外壓力差而破裂的),內裝的彈丸則會像一陣金屬的豪雨一樣飛向敵人。這些沉重的小彈丸在400碼外依然會有一定的殺傷力,而在400碼的距離之內,幾乎沒有人能倖免於難。
在霰彈的最佳射程——200碼的距離上,這些彈丸甚至能打穿一個敵人的身體之後再撂倒第二個敵人(僅限於不易變形的鐵質彈丸)。前線的一個炮兵連在這段射程內發射霰彈時,,每一輪射擊都會令數百名敵軍斃命。當如此密集的火力擊中敵方士兵時,炮手們常常可以聽見哭天喊地的集體慘叫和呻吟聲。
為了加強近距離發射的威力,常常有一些炮手向12磅拿破侖炮的炮膛裡裝填雙份發射藥和兩枚霰彈。在這種情況下,霰彈的有效射程甚至可以延伸到600碼的距離。當然,這樣強裝藥的發射對炮身造成的損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敢於這樣做的炮手往往會受到嚴厲的呵斥。不過,如果真的面對著洶湧的撲來的敵軍士兵,火炮壽命這樣的東西還會有多少人去管他呢?
葡萄彈
美國內戰期間地面部隊很少使用真正的葡萄彈,因為它主要由海軍使用。但是也有一些葡萄彈(與海軍使用的一樣)確實被交戰雙方的重型野戰炮兵部隊和要塞炮使用了。
從結構上講,葡萄彈基本上和霰彈類似,起到殺傷作用的都是其內含的球形小彈丸。但是由於其特殊的主要用途,葡萄彈的彈丸要比霰彈彈丸大得多,而這也導致其射程遠遠超過了普通霰彈。但是,也正由於其彈丸相對較大,因此也導致每枚炮彈中所含的彈丸數目比同口徑的霰彈要少得多。內戰中使用的葡萄彈彈丸直徑均為38毫米,12磅拿破侖炮發射的標準葡萄彈內含9枚彈丸。而作為對比,18磅的海軍炮發射的葡萄彈內含的彈丸則多達27枚。
早期的葡萄彈多由鐵絲編成的網來將彈丸包裹在一起而構成。內戰後期出現的改進型葡萄彈則用四塊金屬板來將9枚彈丸分隔成3組,金屬板由從圓盤中心插入的插銷鎖住,在發射後插銷會在衝擊力的作用下脫落來將彈丸拋灑出去。理論上這種結構比之前用鐵絲網包裹的方式可靠很多。但是很多炮手反倒認為,使用鐵絲網包裹的彈丸不容易在空中解體,往往會在撞擊目
標後才爆裂開來,這樣反而能獲得更大的殺傷力。
一般來說,葡萄彈多被海軍用來掃射艦面,其較重的彈丸可以保證在穿過厚度較薄的船舷木板後依然能有效的殺傷後面的人員。在12磅拿破侖炮上發射時,葡萄彈一般可以獲得600碼的有效射程,其最大殺傷距離高達1000碼。但是由於其彈丸數量較少,實際殺傷效果其實並不怎麼好,炮兵們一般只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會用它。
槓彈和鏈彈
這一章其實是完全無關的題外話,因為十二磅拿破侖炮從來也沒有發射過鏈彈和槓彈的記載。
自從灰熊貓的《竊明》和某忘了名字的作者的《康熙剩世》之後,鏈彈和槓彈迅速的以「具有可怕的對人殺傷力的彈種」的身份一躍進入很多*群眾的眼球……
然而事實上,美國內戰期間乃至整個黑火藥時代都很少出現在陸地上使用這兩種彈種的戰例。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如果單從殺傷性能上來看,鏈彈和槓彈確實是不錯的對人員用殺傷彈種;但是如果從在地面火炮上的使用性能上來說,鏈彈和槓彈就顯得有點太慘不忍睹了。
好,下面我們轉入正題。
鏈彈的結構非常簡單,是由兩個實心球形炮彈用一根鐵鏈連接而成。一般來說,鏈彈使用的球形彈丸會比普通的實心彈小一些,以便降低炮彈總質量和減小內膛壓力。而且為了確保鏈彈在飛行中一定會發生旋轉,很多鏈彈會故意把兩個球形彈丸做成一大一小的樣式。
發射出炮膛之後,由於彈丸和炮管內壁的摩擦力的作用,兩個彈丸會圍繞著炮彈的質量中心高速旋轉,切斷或擊碎沿途遇到的一切障礙物,直到將其攜帶的全部動能都消耗掉為止。對於海軍來說,在需要對付對方的帆纜和桅桿時,具有強大切割效果的鏈彈是極好的選擇。
兩個球型彈丸之間的鐵鏈因為要承擔離心力的緣故,因此必須做得盡量堅固。同時,為了避免鐵鏈導致炮彈總重量的過度上升,一般鏈彈都會將兩個彈體之間的連接鐵鏈做得很短。因為連接鏈越長,炮彈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就越大,這不但會導致炮彈的精度嚴重下降,同時也會對連接鏈本身的強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導致不得不加粗連接用鐵鏈的直徑,這樣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炮彈總重的增加。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鏈彈上使用的連接鐵鏈長度一般不超過火炮口徑的4倍。
槓彈的兩個球形彈體之間不是由鐵鏈而是由一根鐵桿連接的,因此比起來鏈彈具有先天性的強度優勢。而且由於不像鏈彈那樣會發生連接鏈和炮膛之間的摩擦,桿彈對火炮壽命的影響也不如鏈彈嚴重。理論上因為鐵桿的強度遠高於鐵鏈,因此槓彈可以做的很長,殺傷範圍也比鏈彈要大;但是實際上因為裝填空間有限等一系列原因,艦上使用的槓彈的長度往往也被限制在火炮口徑的四倍之內,大部分常見的槓彈長度甚至只有火炮口徑的2.5倍。
由於在發射出炮膛之後,鏈彈和槓彈會圍繞其質量中心為圓心,以垂直於連接鏈或連接桿的軸心進行自轉,且其自轉方向完全無法預測,因此在使用這兩種彈藥的時候炮口必須和地面/水面留出一定的高度以免發生擦撞。
同樣由於這種自旋的存在,鏈彈和槓彈的精度低得令人髮指,其彈道往往會和同口徑的實心彈產生數米以上的誤差,這也就是很多風帆時代的海戰中發射大量鏈彈或槓彈都不能擊毀對方帆纜和桅桿的緣故。同時,其自旋方向的不可預測性也進一步提高了預測彈道的難度。此外,自旋還大大加劇了飛行中的能量消耗,使其有效射程進一步下降。根據實測,18磅海軍炮發射的鏈彈有效射程僅有453米。
爆炸彈引信
美國內戰開始前,前裝引信技術就已經有了多年的發展並在歐洲多場戰爭中得到了運用和完善。人們把這些在戰爭中取得的經驗運用於多種引信之中,其中有一些在當時已經相當完善和先進了。
大部分內戰時期前膛火炮發射的爆炸彈都使用延時引信,而這些延時引信都使用類似的延時藥管作為延遲裝置。通常其結構是在某種管內裝入少量火藥,點燃後可以按照預定的速度燃燒。炮手視所需要的射程計算炮彈飛行需要的時間,然後按照計算出的數據將引信切割成合適的長度,以使其盡量在預定的距離爆炸。火炮發射時,熾熱的火藥氣體從炮彈的邊緣通過,點燃信管中的火藥,而炮彈則在火藥氣體的推動下飛出炮口,一定時間後被引信引爆。這裡要注意的是,由於火藥氣體的壓力很大,如果引信不是朝向炮口方向的話,很可能被火藥氣體吹進彈體之內,造成炮彈在炮管內爆炸的事故,而這種事故在爆炸性炮彈剛剛出現的時候絕不少見。
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有很多種,最早被採用的是在炮彈上加工出一個突出的引信台,它可以限制炮彈旋轉到引信孔朝後的位置。後來人們發現只要引信凸出於炮彈一段高度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而且和鐵質的引信台相比,這種做法不但降低了炮彈的加工難度,而且由於木質引信的質地較軟,對炮管內壁的磨損也比鐵質引信台要小很多。不過,這種高做法也有其弊端,那就是發射時的衝擊力和摩擦力常常會破壞引信導致出現早發火故障。最後出現的最終解決方案是為炮彈加裝一個軟木或木頭和布料做成的底托,這種做法不但避免了引信在膛內意外起爆的問題,還有效的增加了火炮的精度和炮膛的閉氣問題,實在是一舉多得。
使用最多、最簡單,同時統一性也最差的引信是錐形木質引信。其製作方法是首先削出一個圓錐形的長木塞,然後從中間鑽孔直到兩端通透,然後向孔內裝填火藥。由於裝填一致性難以保證,因此每個引信的燃燒速度都不是固定的,這導致很多時候發射出去的爆炸彈都只能靠rp來保證會不會在預定的距離起爆——也正因為如此,炮手們往往習慣將引信截得比預定的引爆時間要長一些。畢竟,如果炮彈飛到預定的距離還沒能起爆的話,你還能指望它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可以打中點什麼;而如果還沒飛到預定的距離就發生爆炸的話,你也就只能驚嚇一下你的敵人和看看並不讓人覺得心情舒暢的焰火表演了。
因為錐形木質引信的一致性實在不能恭維,因此從1862年10月開始,聯邦軍軍械部門決定所有的拇指引信都統一改在法蘭克福兵工廠統一裝填,希望能依靠統一的測量設備來保證引信的統一性。但遺憾的是,木製引信裝填火藥的統一性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於是法蘭克福兵工廠開發了新的引信來作為替代。新引信使用紙卷制而成,在卷制的過程中均勻的裹入火藥。這種紙質引信的一致性雖然相當之好,但是卻存在防潮性不佳導致的可靠性問題和強度不足容易折斷等一系列的新問題,即使後來採取了諸如在表面塗抹蟲膠防潮和增加紙筒厚度等改進也始終未能完全解決。不過很快的,最終的解決方案出現了。
約1864年2月左右,聯邦軍開始從歐洲進口由比利時人bormann設計的金屬製延時引信,也即所謂的圓盤引信或bormannfuse。這種引信用一個刻有標尺的小空心金屬圓盤代替了錐形木塞,圓盤內裝有環狀的延時藥道,其下帶有帶螺紋的空心金屬管,安裝時直接旋入炮彈上的引信孔即可。在設定起爆時間時,圓盤引信不再需要切割引信的長度,而只需在圓盤上覆蓋圓形藥道的薄金屬上打一個小孔。圓盤上標有1~~5秒的延時刻度(有的型號為1~8秒或1~~15秒,後兩者一般用於較大口徑的遠射程火炮),所打的孔對應的刻度就是引信的精確起爆時間。同時,由於圓形藥道的存在,即使引信朝向炮口的反方向,也不會發生火藥氣體將延時藥吹進彈體內部而發生早炸的事故。由此可見,bormannfuse和此前的各種延時引信相比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都大大增加了。
碰炸引信是聯邦軍從歐洲引進的另一種引信。這種引信會在炮彈和目標碰撞時引爆炮彈,更加適合爆炸彈使用。碰炸引信在美國內戰爆發前既已相當成熟和可靠,它一般是使用一個滑動擊錘擊打內置火帽來引爆炮彈。當炮彈命中目標或者其他的什麼東西的時候,滑動擊錘由於慣性繼續前移,撞擊火帽使其發火,進一步引爆炮彈。由於必須保證炮彈的頭部撞擊目標,因此這種碰炸引信在發射球形炮彈的滑膛炮上其實不適用,因此這裡我們就不多加以討論了。
定裝炮彈
早在美國內戰爆發以前,炮手們就知道戰鬥期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測量火藥並將其裝入炮膛之內。因此,野戰火炮幾乎都使用預先包裝好的定裝火藥包。而在此之後不久,籍著想在戰場上更加省事的炮手們的不斷改進,定裝炮彈也很快出現了。這也算是懶人改變世界的一個佐證吧。
所謂定裝炮彈,就是將彈丸和發射藥包包裝和固定在一起。這對使用爆炸彈的火炮來說尤其重要。在此之前,裝填爆破彈時,炮手們都要小心翼翼的注意再裝填時不要將彈丸的引信孔朝向炮膛內部;而在定裝炮彈出現之後,因為在包裝時即已將引信孔背向發射藥包,因此只要簡單的將藥包朝內裝入炮膛即可,這大大簡化了裝填步驟和提高了發射的安全性。
事實上,定裝炮彈的出現和對爆破彈的改進也有很大關係。為了避免球形爆破彈因在膛內滾動而使引信孔變成朝向炮膛內部的情況出現,人們將爆破彈安放在被稱為炮彈底托的木質或金屬製圓盤上,用帶子將炮彈底托和彈丸固定在一起,使其引信孔朝向炮口,這樣就能避免彈丸在炮管內胡亂滾動。而緊接著,將發射藥包也和炮彈底托捆在一起就變得順理成章。發射藥包、炮彈底托和彈丸就構成了一發完整的炮彈,這種炮彈在發射前同樣需要稍作準備(主要是裝定引信和檢查發射藥包是否破損洩露),但能是發射爆破彈和榴霰彈時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時裝填速度也比使用散裝火藥或定裝藥包的裝填速度要快得多。
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定裝炮彈在美國內戰時期使用和由官方發放過。1863年7-9月,應伊利諾伊州第二輕型炮兵部隊g連的請求,上級給他們發放了566發霍奇基斯榴霰彈以供20磅帕魯特火炮和12磅野戰炮使用;此外還給他們配發了80發霰彈和746發定裝實心炮彈以供他們的6磅野戰炮使用。另外還一併發放了用於霍奇基斯榴霰彈的566個紙制引信和895個t形拉發火管。
炮架及其他細節。
十二磅拿破侖炮的炮架重約170公斤左右,結構很簡單,大致可分成車輪、主軸、炮尾架和俯仰裝置四大部分。其中,除了俯仰裝置是全金屬部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使用硬木製成。一般用來製作炮架的木材多為橡木或樺木,也有使用硬楓和櫸木等其他木材的。因為炮架上沒有任何反後座措施,大部分後坐力都需要靠炮架本身來吸收,因此整個炮架必須做得非常堅固。火炮的後坐力通過炮耳直接傳遞到炮架上,推動炮架向後移動。為了防止後座時炮尾架插進地面折斷,把炮尾架的底部接地處做成了滑撬狀。此外,為了保證在通過惡劣的路面時車輪不被損壞,在輪子上包了鐵皮。
拿破侖炮上只有簡單的俯仰裝置,沒有方向調節裝置。需要改變射擊方向時只能通過搬動炮架來解決。對於一門重量接近半噸的火炮來說這絕對不是個輕鬆的工作,因此炮兵們往往會要求他們協助的步兵隊伍的軍官派出一些人手來幫他們干諸如搬動炮架改變射向和推動火炮復位的苦力活,順便保衛一下炮兵陣地。
俯仰裝置由和炮尾連接的螺桿及調節手柄組成,只要轉動手柄即可升高或降低炮口。火炮的瞄準通過安裝在炮尾右側的桿式升降照門和安裝在右側炮耳上的葉片狀準星實現,必要時照門和準星都可以拆下保存以防損壞。準星和照門配有專門的箱子來存放,一般這個箱子都會由炮長親自隨身攜帶和保管。
雖然已經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期的產物,但十二磅拿破侖炮上所配備的炮兵工具依然和十八世紀的火炮沒有什麼大的差別。炮刷、推彈器、退彈桿和清膛鉤依然是炮兵們不變的裝備。當然我們不能忘記了炮兵們必備的鐵皮水桶,它不僅能用來蘸濕炮刷、潑水冷卻炮身和熄滅起火的彈藥堆,還能用來洗衣服、沖涼和燒開水。唯一的變化是,十二磅拿破侖炮的炮手們不再需要點火桿了,他們使用了t形拉發點火管來代替使用明火的使用不便的點火桿。當然,相應的,他們的裝備裡多了拉火繩這樣東西。
每門火炮的彈藥車上都會攜帶一個簡單的工具箱,用來對炮車進行一些簡單的維修。而每個炮兵連裡都會攜帶一整套木匠和鐵匠的工具,用來對火炮進行保養和完成一些較複雜的維修。有些炮兵連甚至能自己給連裡的馬匹打馬掌,我們不知道有沒有某些炮兵連會在戰爭中的空閒時期開鐵匠鋪和木匠鋪賺些外快,但是很明顯他們具有這樣的條件和能力。此外,每輛彈藥車上還會攜帶一個或兩個車輪來以備不時之需。
一些趣聞
南軍曾經試驗過使用十二磅拿破侖炮來發射一種基於康格裡夫火箭結構發展出的大型火箭,這種火箭設計射程為6000碼,可以攜帶一個重達40磅的大型超口徑爆炸彈頭。為了達到這麼遠的射程,專門為用於試驗的火炮改造了一種可以達到40°射擊迎角的特殊炮架。但是實驗的結果很不幸,第一次發射時火箭點火後甚至沒能飛離炮管,只是從炮口湧出了持續數分鐘的白色的煙霧。參與試驗的人員認為失敗的原因是發射藥受了潮,於是不久後他們進行了第二次試驗。這一次火箭倒是順利的飛離了地面,但是很快就打著旋從天上掉落,一舉擊斃了試驗人員用於牽引火炮的四匹可憐的驛馬。於是倒霉的試驗人員們不得不自己把沉重的火炮拖回十幾公里外的兵工廠。第二天這個項目就被宣佈撤銷了。
依照標準的操作規程,在火炮擊發失敗時,應當取出炮彈、退出發射藥包,然後清膛之後重新裝填,再次擊發。但是聰明的炮兵們發現了偷懶的訣竅,那就是:因為拉發火管是直接從點火孔插入發射藥包的,如果發生不發火事故,那一定是拉火管出了問題而不是其他的地方。於是遇到不發火事故的時候大兵們都是直接拔掉舊的拉火管換一個新的重新拉一次就可以了。而舊的拉火管丟掉也很可惜,後來大兵們發現這東西除了讓大炮「呯」的一聲把炮彈打出去之外還可以拿來點煙,比裝在口袋裡一不小心就會受潮的火柴方便多了……於是北軍軍械官鬱悶的發現,拉火管的消耗量在以平均每個月17.4%的消耗量穩步上升
結語
懶得寫了,總之你們知道這是世界上最後一種前膛裝填黑火藥滑膛炮,然後價格便宜量又足不挑材料工藝簡單性能可靠大家都喜歡用就是了……。阿米豆腐,本坑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