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問對
9月28日
「楚劍功,你在廣東,說此次英夷入寇,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一百多年前吧,還是聖祖的時候,羅剎人在北邊尋釁,後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英夷和羅剎受什麼不同麼?」
「回皇上,英夷和羅剎都是西方人,沒什麼不同。他們都貪得無厭。」楚劍功簡短的回答。要我給你講解歐洲諸國?咱沒那閒工夫。
「那這麼說來,也只有強兵一途了。這些蠻夷,喂是餵不飽的。」
「皇上說得是。」楚劍功低眉順眼的說道。
「可是,今年打仗,花了接近兩千萬兩,加上各省自己花的,可能超過三千萬兩了。還要拿一千六百萬兩去英吉利買貨。朝廷每年的歲入,也就是四千萬兩上下,國庫都光了。哪裡找錢出來練兵。」
道光歎了口氣,接著說:「你住在林則徐那裡,肯定聽他說了吧,黃河河工,還有四百萬兩的虧空。」
「財政……微臣倒有一個辦法。」
「是麼?朕以為你只會練兵,沒想到你在財政上還有想法。」
「也不算微臣的辦法了,是微臣和李穎修一塊琢磨出來的。」
「說來聽聽。」
「各省開釐金。」
釐金?
釐金這個名詞呢,在清朝並不新鮮。在是雍正年間攤丁入畝之後,稅收主要有田稅、鹽稅、以及特產稅,比如茶葉稅。關稅等等貿易稅主要在廣東徵收,清國內部並不普及。然而,要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急需錢糧,便有當地的管事官員,加收款項,稱為釐金。比如乾隆朝平大小金川,便在湖北湖南加征釐金,充作軍費。
雖然有此先例,但在全國範圍內徵收釐金,卻從來沒有實行過。
道光不由得有些猶豫:「加收釐金,明末三餉,殷鑒不遠啊。」道光崇尚簡樸,也一向以有道明君自比,加賦這種事情,他肯定不願意做。
楚劍功卻在心底暗暗地算計:「加收釐金,大勢所趨,因為清廷已經要破產了。」
1841年整整一年,朝廷等於完全沒有盈餘。還欠著黃河河工的四百萬兩虧空。李穎修已經和楚劍功商量決定,每年廣東應該向朝廷上交的各項賦稅和勞役,一個銅板也不會再給了。
清廷要把1841年4000萬兩的帳補齊,就是不算利息,按十年期,每年也要多收四百萬兩。而少掉了廣東的一千萬兩……這樣算下來,就算風調雨順,每年清廷都會有一千四百萬兩的缺口。這還是沒有把各地造反的情形考慮在內。
道光說道:「奈何生民之苦。」語氣頗為沉痛。
道光同學,別這樣。收釐金,當然,在客觀上一定程度加劇民眾的負擔,會激起人民的反抗。但這並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希望,以釐金為突破口,解除清朝對地方財政的管制。以財權控制地方,是宋代以來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瓦解滿清在地方上的統治結構,從財政上著手,讓地方上擁有獨立的或者半獨立的財權,比鬧哄哄的兵變方便多了。
但道光也不是傻子,果然,就聽見他說:「各地督撫自收釐金,成何體統,若有作奸犯科,殘民自肥之事,反而不美。」
「皇上,以微臣微末的見識,大清是督、撫、藩台大小相制。只要制衡得法,便無須憂慮。」
楚劍功這一套說辭,是參考的另一個時空,1859年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之後,上書請「事權統一」裡的說辭。
道光還是在猶豫:「容朕想想吧。」
「不用著急。」楚劍功在心裡默默地安慰著道光,「你並不需要現在就決定加收釐金,我只是給你提個醒。給你留個想頭。到了財政的窘境真的到了眼前,你不想加,也得加。」
釐金這種東西,食髓知味。有困難的時候,為了填補虧空,肯定會「今年先加一次,過了難關,明年就停了」,但口子一開,財政的雪球一定會越滾越大。別說是清朝,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也對赤字毫泡沫和作假帳撐場子。
道光同學,你有格林斯潘麼?你會寫方程式麼?肯定不會吧。那麼,我打賭,三年以內,滿清財政破產。
楚劍功用不確定的語氣說道:「皇上,您還是和各位中堂多多商議,也不用急在一時。」
道光道:「再議吧……剛才說到練兵,楚劍功,我問你,你是要效仿在廣東的做法,在京師練一支兵出來麼?」
好大的誘餌。當我是傻子麼,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皇上,微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微臣以為,大清的根本,還在八旗。皇上要強軍的話,不如直接練駐京八旗。」
「駐京八旗?」道光笑笑。
「駐京八旗號稱二十萬。微臣想,四萬人還拿得出來吧。實在不行,關外八旗北歸的一萬多人,現在還在河北,把他們補進駐京八旗,也是好的。臣實話實說,如果旗人不能振作,大清……」
道光突然把手邊的硯台向著楚劍功砸去,楚劍功躲了一下,面色不變,向道光施了一禮。
道光慘然一笑:「你是忠臣哪。如非心中坦蕩,不會說得這麼直接。」
別,道光同學,我可不是為你,我是怕後世的歷史學界捧著良心淚流滿面說,我不給大清機會。
「練兵的事情,你寫個條陳吧。」
「是。但練兵還可以慢慢來。有一件事情,卻拖不得了。」
「什麼事情。」
「和約。拖了這麼久,各項條款,都要執行了。」
「朕也是愁苦。通商口岸,經濟特區,我大清弄得懂這些的,可能只有李穎修,他在廣東主持經濟特區的事情,沒法到京師來,讓朕咨詢。」
「臣倒有個主意,皇上可以在京師專設一個衙門,叫總理萬國事務衙門,凡是和洋字沾邊的,都歸這個衙門管。皇上任命一位重臣為總辦大臣,行洋務,各種和外國交涉的事情,都學著辦。事情辦得多了,也就會了。」
「又要設個衙門,那豈不是又要加開支?」
「讓軍機大臣兼領就可以了,不必專設它職。」
「那這個衙門,就是專門和洋人打交道羅?」
「打交道只是手段,重在師夷長技以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