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烏紗

龍騰世紀 段二七 紅丸 文 / 西風緊

    月初,天氣越來越熱了,杭州依然繁華似錦,表面上看不出有什麼變化。張問這些日子常常去衙門日常辦公,因為這時候朝廷裡對於浙江改鹽怎麼收場,估摸著也差不多爭出結果了,拖下去也不是辦法,張問需要瞭解實時動向。

    一日,總鋪收到了兩份重要公,傳到了張問手裡。張問一看郵符,一份是戶部的,一份是吏部的。

    張問先打開戶部的公,內容是下令浙江鹽課提舉停止改鹽,復開折色,以疏通淤塞鹽引。張問看罷,將公遞到旁邊的黃仁直和陳安上旁邊,說道:「終於鬧騰完了,改回原樣。」

    黃仁直聽罷看了一眼張問面前另外一份吏部的公,摸著鬍鬚說道:「那另外一份,就該是大人的去處了。」

    陳安上看張問的眼光充滿了佩服,半個多月前,張問就說過這位置上坐不久,居然真的算準了。

    張問點點頭,扯開漆封,將吏部公瀏覽了一遍,說道:「居然是去遼東……這算是流放麼?」

    黃仁直放下手裡的公,接過張問遞過來的信紙,一面看一面說道:「聽說被調去遼東的官吏,痛哭失聲,紛紛要求外調,估計有點門路的都不願意去,正缺人呢……兵部主事、武選清吏司,這是正品的官啊,呵呵,恭喜大人,只降了一級。」

    陳安上也揖道:「賀喜大人,浙江的事辦砸了,還是比下官高一級呀。」

    張問沒好氣地看向陳安上道:「改鹽辦砸了,是我的責任嗎?被降一級,還是去遼東,要不咱們換換,你當正品的官去遼東,我這鹽課司進油水如何?」

    陳安上摸了摸猴子般的腦袋,臉色難看道:「這官也不是想換就換的啊。」

    張問拍了拍公案上的印匣,說道:「好了,這印讓給別人來用。陳大人,去叫人把帳目清理一下,報到戶部去,我準備一番得回京訴職。」

    張問清點了帳目公務用印,然後和黃仁直離開了衙門。上了馬車,張問才對黃仁直笑道:「比我想像的要好,起碼還品的官不是。浙江呆了近一年,啥政績沒做出來,現不進不退,還是正品,也算是公平合理,呵呵。」

    黃仁直摸著鬍鬚搖搖頭道:「遼東可不是好地方,不然大伙也不會爭著要外調了。」

    「主遼東事務的,看樣子還是楊鎬。東林這回實是沒底氣去爭了……好像聽說楊鎬的辦法是四路合擊,黃先生認為這法子好用麼?」

    黃仁直半瞇著眼睛道:「不管好用不好用,還沒開始佈兵呢,現連大人這樣遠離朝廷的人都知道了,這樣路人皆知,還能好用麼?」

    張問歎了一口氣,想了想說道:「楊鎬、袁應泰、熊廷弼等幾個人,我還是覺得熊廷弼要靠譜一點,可朝廷偏偏不用他。」

    黃仁直道:「此人不好相處,朝大臣對他沒好感……聽說剛調到浙江學道,就叫人杖打了幾個有錢有關係的生員,激怒了巡按御史荊養喬,兩人正爭相上書對罵。他每到一處,總是和人結怨,沒辦法……」

    「久聞熊廷弼大名,我還沒見過他,不如今天我們就去拜會一下如何?」張問道。

    黃仁直不置可否,反正張問這樣的小官,又沒法決斷軍機,遼東事務上持什麼觀點也沒人乎。於是二人轉道去學道衙門拜訪熊廷弼。張問門口下了車,叫人送去名帖。

    熊廷弼並不清高,既然是同僚拜訪,便出門迎接張問入內。張問打量了一番熊廷弼,見其身長約七尺,身寬體胖,臉寬,眼小,留著八字鬍,四十多歲的樣子,面向還算周正。

    張問揖道:「下官張問,拜見熊大人,因朝廷初召為兵部主事,不日將往調遼東,聞熊大人精於遼東事,今日冒昧叨擾,欲請教一二,以其致用,望熊大人多多指教。」

    熊廷弼聽罷笑道:「原來是張大人,老夫略有所聞,略有所聞,你還能做兵部主事……不錯、不錯。」

    張問聽罷熊廷弼話裡有話,顯然是挖苦張問浙江亂搞一通,毫無建樹不說,還惹了一身腥臊的事。張問心道此人說話果然不是很聽……不過張問事先有了心理準備,知道他就是這麼一個性子,也懶得很他計較,自找不痛快。

    張問想罷勉強陪笑了一聲,和黃仁直一起,跟著熊廷弼進了客廳。三人分賓主入座,皂隸上茶。熊廷弼先端起茶杯請茶,張問和黃仁直這才客氣地端起茶杯,客氣的那一套還是要做足的。

    熊廷弼對著茶杯吹了一口氣,大大咧咧地說道:「張大人去遼東,是幹什麼去呀?」

    張問聽罷熊廷弼的口氣,心下就想刺激一下他,便說道:「大事有楊大人主持,下官自然就聽楊大人差遣了。」

    張問提到楊鎬,意思就是你到底沒有楊鎬混得好,人家眼看就能做經略了,你還擺弄那幾本四書五經。

    果然熊廷弼一聽到楊鎬,臉上就有不悅之色,哼了一聲,公然對著張問這麼一個外人說起同黨大員的壞話來了,「他那個四路合擊的想法,真是異想天開,分兵自弱是兵家大忌,努爾哈赤一定會集兵力逐路消滅,老夫看他楊鎬是拿大明的家底當兒戲。」

    張問早就聽說熊廷弼一貫主張遼東以守為戰,便說道:「那熊大人的意思,遼東只能守不能戰?」

    熊廷弼歎了一氣道:「這道理不是很簡單麼?遼東地廣人稀,實荒蠻之地,內地調軍,士卒毫無戰心,誰也不願意死那地方。只有依靠遼人守土,遼人有切膚之痛,才能奮勇保土,方是存遼大計。」

    張問聽罷點點頭,覺得熊廷弼倒是一針見血,有洞察人心的見識。

    去打仗就可能沒命,人為什麼要去打仗?有的是沒有辦法鋌而走險要搶劫,現的努爾哈赤遭了饑荒,就是出於這樣的動機;有的是被人打到家裡來了,要傢伙反抗,保護自己的家園和財產,不打就得變成奴隸。

    而明朝內地調過去的這些人,要他們去流血進攻赫圖阿拉,赫圖阿拉和士卒們有啥關係?至少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戰心全無,可以說是有原因的。

    如果收編遼東本地漢人,守衛家鄉,保護自己的利益,就有切膚關係了,也難怪熊廷弼一向主張以守為戰,這樣確實保險得多。

    張問想了許久,又問道:「可是遼東原本就是我們大明的地方,現努爾哈赤公然造反,如果坐視不管,豈不是養虎為患?」

    熊廷弼說道:「張大人此言差也,努爾哈赤雖然善戰,但不足為患。老夫遼東時,聞得努爾哈赤捉住漢人,便驅為奴隸,試問誰願意做奴隸?這樣下去,遼東人口只會逃亡嚴重、越來越少,我們再四面封鎖,建州人自取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

    張問聽罷很是贊同熊廷弼的觀點,越來越覺得,還是熊廷弼主遼東靠譜,可惜張問說了不算,只能和熊廷弼相視歎了一氣。

    因為熊廷弼遼東呆過,張問又請教了一些遼東方面的信息,這才拜別熊廷弼,回家交代家事,準備北上京師。

    張問原本是打算讓張盈留浙江料理家務,但是張盈擔憂張問的安全,堅持要跟著去。張問也覺得有張盈身邊要安全一些,便讓張盈喬裝成書僮一起北上。他又去和沈碧瑤告別,同時把寒煙和吳氏交待給沈碧瑤,讓她代為照顧。

    七月初,張問等人到達京師,他趕著去吏部交接公,然後去兵部報道,等待派遣遼東。而張盈則家張羅著人收拾青石胡同的院子,那是張問的祖宅。

    為遼東戰事準備的兵馬軍械糧草等還未準備妥當,朝廷對於遼東經略的人選也沒完全敲定,還爭論,所以張問報道之後,就家裡等著。

    他掛著品的官職,但是廷議等場合也沒資格去,相當於賦閒家,偶爾去兵部衙門瞭解信息而已。

    張問原本以為朝廷現關注的,肯定是遼東事務了,卻不料次次去聽到的消息都是關於紅丸的,敢情朝大臣爭論的不是誰主遼東事,而是鴻臚寺煉出來的紅丸。

    張問聽到紅丸這個詞,想起大明日記上有記錄一個紅丸案,不過應該是泰昌朝的事情了……

    朱由校確實從李如梓府上出了一顆大珍珠,不知道是不是長生珠,但是不敢隱瞞,回到京師後,就將珠子交給了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自然也不認識,就找來鴻臚寺卿李可灼,問他是不是長生珠。李可灼見罷那粒大珍珠,通體晶瑩,有暗紅光輝,確實是稀世珍寶,便高興地告訴皇上是長生珠。

    皇帝急令李可灼煉丹。李可灼用長生珠配以其他修道藥物,其含汞,所以煉出的丹藥成紅色,稱為紅丸仙丹。因為那長生珠個頭很大,李可灼不敢私吞,只得全部做藥,煉出了三粒。

    這時候輔方從哲獲悉丹藥的事,急忙上書皇帝慎用丹藥。萬曆不聽,方從哲連上奏書,並痛罵鴻臚寺的官員。

    後來方從哲擔憂萬曆皇帝,說丹藥既然有三顆,先用一顆試藥,無礙之後才進獻皇上。萬曆想著長生珠來之不易,自然十分肉疼,但是還是勉強答應了方從哲所請。

    既然是李可灼煉出來的藥,自然就賞了一顆給李可灼先吃。李可灼吃了之後,萬曆和眾大臣問他有什麼感覺。

    李可灼道:「耳聰目明,精神加好了。」

    萬曆正頭昏腳痛,聽罷便搖搖欲試,方從哲等人又再三勸誡,再等數日。萬曆見李可灼精神俱佳活蹦亂跳,早已忍耐不住病痛,便喚人獻上丹藥吃了一顆。

    第二天早上,萬曆竟然從龍塌上下床了,並說精神好了許多,頭也不疼不暈了,眾人大喜,萬曆厚賞了李可灼。這時太子犯風熱,躺床上半死不活,太醫束手無策,萬曆便將剩下的一顆丹藥賞賜給了太子,太子吃後,風熱漸緩。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第三天早上,皇帝和太子都一起死了……

    當哀鳴的鐘聲響起的時候,皇長孫朱由校還端本宮的一個小院子裡鋸木頭。他聽到鐘聲,忙丟下鋸子,奔到門口問道:「生了什麼事?」

    這時太監王安哭哭啼啼地奔了過來,撲通一聲跪倒地,泣不成聲道:「皇……皇……」

    朱由校急忙嗷淘大哭,正想聽王安說皇上駕崩,不料王安卻說道:「皇爺和太子殿下都……都仙去了。」

    朱由校聽罷心裡一喜,心道:那紅丸也太強大了,很快我就要被宣佈繼承皇帝位了。朱由校一邊高興一邊痛哭道:「這不是真的……這不是真的……」

    王安扶住搖搖欲墜的朱由校,哭道:「世子殿下,現不是悲痛的時候,您得趕快準備登臨大位,主持大局。」

    正這時,只見一個頭戴白麻的艷麗婦人走了進來,看了一眼朱由校後邊的木頭,紅著眼睛冷冷道:「都這個時候了,你還做那些玩意,快跟我去守靈。」

    那婦人就是撫養朱由校的李選侍,她打量了一番稚嫩的朱由校那細胳膊細腿的,心裡也暗自高興……可見萬曆皇帝和他的兒子死了也能給這麼多人帶來快樂。

    朱由校見罷李選侍,心裡咯登一聲,暗罵蠢婦,朝廷這麼多大臣武將,你想幹什麼?

    李選侍也不管朱由校願不願意,就叫身邊的太監把他拖走,朱由校怒道:「我要見大臣,放開我。」

    李選侍冷冷道:「殿下的母妃早逝,我將殿下一手帶大,你不聽我的話了?」

    朱由校心道聽你的話?老子馬上就是皇帝了,天下都要聽老子的。他一個勁掙扎,可不想被這婦人控制,急忙喊道:「來人啊,快把她趕走!」

    「趕我走?」這時李選侍的眼睛裡閃過一絲冷光,「你喊喊,這宮裡誰不聽我的?」

    朱由校聽罷心裡一寒,急忙向後奔扯,一邊喊道:「王安,把我沒做完的東西好生收好。」

    李選侍聽罷搖搖頭,她想笑,但是現不是笑的時候,只得拉著一張臉說道:「還不快帶世子殿下去守靈?」

    很快朱由校就現自己低估了李選侍的野心和瘋狂,這廝和鄭貴妃串通一氣,把宮裡都把持了手裡。朱由校壓根不是去守靈,而是被關了起來。

    朱由校心裡煩冷,心道媽的她們不會把老子殺了迎福王回來做皇帝?朱由校又想自己死了,福王還是不能做皇帝,太子還有一個兒子,就是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可朱由檢才幾歲,不是好控制?

    朱由校被軟禁的時候,越想越不對勁,他壓根沒料到自己的爺爺和父親一夜之間一起暴斃。萬曆和太子只要有一人世,李選侍和鄭貴妃算個什麼東西,所以朱由校對李選侍確實戒心不足,沒想到她們會這樣突然難。

    這個時候,朝大臣按照祖制,急忙宣佈世子朱由校繼承皇帝位,又見不到朱由校,早已急得團團轉,無數大臣上書要求李選侍釋放朱由校。李選侍垂簾聽政,收到奏書,回復皇帝年幼,生母早逝,理應由她照料。

    大臣們不依,紛紛聚集宮門外,要拜先皇靈柩。眾官陸續聚集過去,家的張問對家人說道:「擁立大功就眼前,趕快去宮裡。」

    張問穿好官袍,急沖沖地躍上馬背,就要出門,張盈擔心他的安全,也跟了上去。到了午門,只見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等人站前面,後面一呼拉紅青夾雜一大片官員。

    張問暗罵動身晚了,前面的位置都被搶了,急忙亂擠著靠上去弄個位置。

    午門緊閉,看樣子是進不去,這時方從哲吼道:「先皇駕崩,群臣連靈柩也見不著,你們想幹什麼?」

    城上回應道:「我們奉了命令,不讓開門,大臣們有事請上奏折。」

    方從哲氣得山羊鬍都翹了起來,回頭對眾官道:「事有緩急,大伙現就推舉遼東經略,誰敢亂政,立刻調集遼東四十七萬大軍勤王,誅殺亂賊!」

    眾人聽罷便推舉楊鎬為遼東經略,反正這人選早就差不多定下了的,揚言要楊鎬立刻趕到遼東調兵。鬧了一陣,宮裡的人害怕,這時喊道:「上面來了命令,准許大臣進宮拜靈。但人數太多,恐引混亂,只許以下大臣:方從哲、劉一燝、周嘉謨……」

    過了一會,午門打開,一群侍衛執兵器擋面前,讓開一條縫,讓方從哲等人進去。其他沒念到名字的人,只有站著乾等,張問卻不管那麼多,趁亂跟著擠了進去,張盈也緊跟著張問。侍衛們不認識這些大臣誰是誰,場面有點混亂,結果跟進去的,多了五人。宮人也懶得清查,急忙就關上了午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