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趙氏為王

第二卷 天下 第一百零五章 殺機畢露(一) 文 / 牧江南

    信宮朝會既已結束,各國的國君便也紛紛拜別。最先走的是宋魯衛的君主和周室的使節,魯衛之君都是知情識趣之人,知道信宮朝會本就是大國之間博弈的遊戲,他們這些彈丸之國無非就是來湊數兒子,說句委實不客氣的話,這種效果連作為卒子的資格都已失去。唯一有些實力的宋國,卻因為被趙國拋棄而耿耿於懷,所以宋王子偃並未親自前來,而是派了太子敷衍了事。

    其次拜別的楚國令尹斗階,他雖為楚國令尹,但為人即位低調,在這次信宮朝會中大多都是一言不發,私底下也極少與各國走動,其實斗階的態度多少也代表了如今楚國的國策。不同於中原積極參與合縱連橫的各國,楚國這些年來在中原的影響力日漸衰退,多次拒絕參加諸國會盟,這次雖然破例派斗階前來參加信宮朝會,但扮演的就本就是可有可無的角色。

    楚國自春秋時期開始就是大國,別國都是尊周天子而自稱公侯時,惟獨楚國敢率先稱王挑戰周室權威。莊王時期楚國曾經稱霸中原,盛極一時,後期被吳國所破,國勢大衰。到了悼王時期,吳起與魏武侯決裂出走楚國,悼王如獲至寶,委之為相,楚國在吳起的一系列改革下才恢復了一些活力,漸漸強盛起來。

    宣王和威王時期楚國一方面堅持休兵息民,保持實力,不輕易出擊;另一方面則洞察形勢,抓住有利時機,也大力加入兼併戰爭的行列,攻城略地,開拓疆域,使楚國在戰國時期出現了最強盛的局面。更是在威王七年,楚威王以景翠為楚師元帥,殲滅越師主力,殺死越王無疆,盡取越人所佔吳地,令天下震驚。越人從此離散,成為楚國的附庸。曾經強盛一時的越國,從此退出了戰國爭霸的舞台,成為趙國時代第一個被滅的萬乘之國。

    可惜威王死後,即位的楚懷王為人鼠目寸光,貪婪成性,多次被秦國的張儀愚弄,本是齊國的堅定盟友,卻背齊投秦,再得知受騙後竟然惱羞成怒傾全國之力與秦國戰於藍田,大敗而歸。懷王搖擺不定的態度最終激怒了中原各國,在張儀的倡導下,秦齊魏韓宋五國皆為同盟,大舉伐楚,把楚國的國力幾乎耗盡,懷王最終仍舊被羋太后所騙,囚禁在了咸陽,為天下人所笑。(ps:楚懷王此時尚被囚禁在咸陽,並未身死,當初羋太后騙他入秦相商盟約,懷王天真的信以為真,欣然前往赴約,最終被秦國抓住,逼迫他割土求和。不過懷王還是有些骨氣的,保持了一個王者的風度,寧死不肯割讓土地求和。)

    懷王被拘秦國後,秦人將他長期關押此次要挾楚國,楚人便立了在齊國為太子熊橫為王,以絕秦人念頭。熊橫只是個庸碌之君,秦國三番兩次的攻打楚國早已經讓他畏秦如虎,於是便斷了和齊魏等國的盟約,從此不再合縱伐秦,只是安心守著家門,不參與中原爭霸。這次之所前肯派斗階來趙國參與信宮朝會,主要想藉機觀察下趙國崛起後中原各國如何重新洗牌。既然目的已經達到,斗階自然也就沒有停留的道理了,很快便向趙王拜辭,早早歸國離去。

    三晉之間的來往較其他各國為多,所以在達成了初步的共識後,魏王和韓王也心滿意足的拜別離去。趙雍和他們共約三晉再次結為聯盟,齊力對外,將三國邊境處的兵力撤走大半,以示誠意。又按照結盟的慣例各自派出質子於其他二國,韓王的少子韓騰和魏王的少子魏鴰分別質於邯鄲。惟獨趙國這裡有些為難,因為趙何年幼,自然沒有子嗣,而身為主父的趙雍也是子嗣稀薄,除了大兒子趙章外,就是二子趙何,以及尚是頑童的幼子趙勝。

    安陽君趙章身為趙國大將,本就是主父的左臂右膀,自然不會質於他國做個有名無實的質子,而趙勝才九歲,尚不能離開母親,所以充當質子也並不合適。無奈之下趙雍只好從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家中挑選出兩名十餘歲的少年,分別派往大梁和新鄭為質子。

    不過三晉聯盟雖已結成,但齊魏韓的三國之盟也並未廢除,齊趙魏韓四國便處於一種比較微妙的關係中。魏國和韓國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同時選擇了結好齊國和趙國,借助二國之力來抵抗來自西方秦國的進攻。

    齊國在這次信宮朝會中本就是身份最為尷尬的一個國家,所以於情於理田法章和田文都沒有多逗留在信都的道理。只是因為秦國的涇陽君向田文轉達了出使齊國的意思,田文這才耐著性子停留了幾天,等秦國使團處理好和各國之間的事物後再共同南下臨淄。

    按照齊國與燕國達成的和約,齊國老將匡章率領著攻入燕國的齊軍主力緩慢南移,撤回齊國,燕軍則自北隨之南下,收復失地。而燕國則按照之前的約定將聊、易、鼓、溧陽、螵上、樂邑、町、壽丘、居安九城獻給齊國。此戰齊國雖然取勝,但河北一地被燕國劫掠不少,主力大軍攻秦後隨之立即攻燕,幾乎沒有半點停頓,將士們皆是疲憊不堪,不欲為戰。

    而燕國此戰無疑是損失慘重,不但沒有得到絲毫便宜,反而割土求和,聲名掃地,幸好燕王準備充足,在齊軍北上時就已將大軍和子民前往了北部,這才沒有將十幾年勵精圖治的得來的老底子全部揮霍光。但不管怎麼說,燕國這次是搬石砸腳,自取其辱,燕王姬職也愈發感覺到齊國的強大和國力雄厚,同時也意識到燕軍最為缺乏的是一名合格的統帥。於是派人遍訪各國,持著自己的書信自處求賢。

    當然,這次受益最豐的自然是趙國,不但借此讓趙國的聲勢大振,鞏固了趙燕同盟,也遏制住了齊國北擴的戰略目標,迫使其放棄了向北擴張的打算。魏國和韓國也是因為見到趙國國力強盛,轉而向其靠攏,重新塑造起了新的三晉同盟,趙國成為了三晉心的領袖。

    隨著諸國的離開,信都也漸漸變得冷清了起來,趙信的職責也沒有之前那麼繁重,而是輕鬆了許多。主父每天都在宮中與大臣們商議朝事,並不怎麼出巡,趙信一下子也便清閒了下來。

    按照趙軍軍的規矩,每月月末便是全軍的大休之日。

    正逢六月月末之日,雖是烈日當空,空氣中暑氣難耐,校練場上卻是一片歡聲如雷。高聲響起的戰鼓震耳欲聾,士卒們如潮般的助威聲此起彼伏。

    跑馬場上中央處聳立著一個巨大的演武台,兩名赤裸著上身的壯漢正手按著手吃力的對峙,兩人俱是臉紅脖子粗,只是拚命發力,都想按到對方。

    圍觀的士卒將演武台四周圍了個水洩不通,都鼓足了力氣拚命的揮拳吶喊,涇渭分明的分為兩個陣營為台上的勇士加油助威。

    角力是趙軍中極為普及的軍中項目,不論是將領還是士卒都深為喜愛,為軍中所推崇,各營也常常借此機來互相切磋,以此一較高下。只是軍中悍卒都是心高氣傲之人,雖說名為較量,各營卻都是憋著氣一定要分個高下來的。如今正在台上比試的就是主父身邊的羽林營和守衛王城的禁衛一營。

    羽林是主父身邊的親軍,長年跟隨者主父南征北戰,再加上羽林成員大多都是出身貴戚門戶,向來高人一等,從來都是以「天下第一軍」自居,不把其他趙軍放在眼裡。而禁衛軍同樣是王室親軍,只是有別於羽林從貴族中挑選子弟,禁衛軍的選拔是從邊軍中技藝高超之人中選取精銳者,以此作為趙王的親軍。故而禁衛軍多是平民出身,自然瞧不起羽林那些出身嬌貴的「公子哥」。

    主父在位時,兩軍常伴其身邊,為了爭奪這「天下第一軍」的招牌就明爭暗鬥的厲害,私下常常聚眾私鬥。到了主父退位後,羽林仍然由主父帶在身邊做為親軍,而禁衛軍則交給信期統領,歸屬趙王直接統帥。兩軍自此分道揚鑣,平時不在見面,彼此間的火氣便也消去差不多了。不過這次信宮朝會,兩軍士卒再次遇見,禁衛軍又挑起了要比試角力,羽林這邊的校尉李維自然不會示弱,當下趁大休之日找了演武台比試起來。

    只是羽林雖然驍勇,但多為少年兒郎,多數自小都習有武功,以技巧見長。而從邊軍中挑選的禁衛軍則不同,一個個都是臂膀圓@粗的彪壯大漢,平均年歲也要長羽林許多,氣力自然也要大上不少。之前的三場比試,禁衛那人發揮神勇,羽林皆是鎩羽而歸,李維的火爆脾氣自然按耐不住了,也顧不上自己校尉的身份,迫不及待的挽起袖子親自上場比試起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