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真心不好找,我收集過來,服務大家~
一戒開篇不引人。
1、沒完沒了的介紹環境。
2、不厭其煩的介紹人物。
3、連篇累犢的介紹時代背景。
4、用工筆大寫特寫風景。
小說開篇是製造懸念的階段。小說不同於電影,電影觀眾看到開始階段時早已花錢買了票。小說開篇不引人,讀者可以一翻而過。對於初學者來說,單刀直入都進入故事比較合適。不要迷信權威,不要模仿名著。有些有名的東西未必是好的,我指的是在開篇階段。另外要記住,你不是名家更不是權威,那樣寫還沒有資格。
另外小說的名字也很關鍵,一個有特色的、吸引人的名字可以引起讀者的閱讀**,特別是現在網絡文學,作品名字的份量佔到了開篇的一半。另一部分是作品大綱,也就是簡要的作品說明,即不能說的太多,又不能說的太少。太多讓作品失去了懸念,太少就不能讓讀者感覺出作品的特點。說實在的,這是個很難的事情,就像女人的衣著,要做到似露非露、恰到好處才為最佳。這一段是我自己的感受,作者沒有寫,因為他創作此書的年代較早。
二戒情節落俗套
有三怕:一怕情節落俗套。二怕看將就知尾。三怕故事一般化。
「情節」是指整個故事的構架,還是一般性情節的描寫。通看本章,作者是兩者皆指,但相互交錯,有些混亂。我以為故事構架和具體細節同落俗套其可怕程度是不一樣的。細節要更甚一些。
武松打虎還是打狗,作者主旨是說主體的對立面強大一些,可以引發懸念,吸引讀者。
我笑,其實這樣不是就落入俗套了嗎?
三戒結構坍散裂
沒有生活、沒有思想、沒有技巧,決創作不出優秀作品。
不論多麼美妙的語言與思想,都必須依附於故事情節之上。而依附的位置便是小說的結構,依附的方法就是作者的技巧了。
同樣的麻纖維,搓成麻繩的強度比否之要大好多。小說的情節亦是如此。只有故事線索之間相互交叉,才能吸引人。同時結構也會緊湊。
四戒人物沒個性
小說百讀不厭的奧秘,便是作者塑造了有個性的讓人們喜歡的人物。而那些所謂精妙的情節,不過是展示人物的舞台。
根據上面這句話,我們得出個方法:做為一個初級作者,檢測自己一篇小說是否優秀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看它有沒有塑造成功的人物。起碼是小說的主人公,個性要鮮明。請注意,我說的是「起碼」。
其實對於次要人物特別是那些反面人物描寫細緻,對主角的反襯作用也就愈大。正如前面說的武松打虎,如果武松打是是一條狗,或者是一隻將死的老虎,那還有什麼看頭?除非是狗贏了武松。「狗咬人,人咬狗。」就是這麼來的。
大家都在報紙上看到過名人的漫畫像,廖廖數筆,一個形神兼備的人物便躍然於紙上,寫小說也是在追求這種效果。
主人公不能大而全,要有立體感。壞蛋也不能一看就透,要穿一件偽裝的外衣。
五戒語言缺光彩
說簡單點,就是什麼人說什麼話。
前面說到塑造人物,除了他們要有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語言特色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況下,肯定很說不同的話。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完成方式也不同,這便是人物的個性。又說到前面去了。
「女兒愁,嫁個丈夫是大馬猴……」不用說你會想起誰來?
「多乎哉?不多也……」是不是孔乙己又跑到你腦子裡了。
這便是小說的警句。是合情合理合乎人物的性格,卻又不是故弄玄虛,譁眾取寵。
六戒環境少特色
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缺一不可。
環境就是催化劑。
七戒文字水腫病
站著寫作(海明威)是為了更快的進入情節,讓情節緊湊。不論多好的故事,過多的煩人的敘述,會使小說一文不值。茅台酒是好東西,加水後就什麼也不是了。
不要總想著寫了多少多少字,也別為那些「雞肋」情節而犯愁,殺無赦!「平庸的就是多餘的。」有些事不用說的太細,別把讀者當傻瓜。
咱初學者能力有限,別要那麼多的人物。
羅丹砍手。
八戒生活感弱
數年前,這樣一種說法「小說來源於生活。」
誰能說這不對?
這是絕對的真理。可是現在網絡小說、奇幻小說流行,那些小說中的內容似乎和生活沒什麼關係。這樣說不對。
作者寫小說為什麼?是為講一個故事?介紹幾個人物?
都對,但從深層次講,寫小說的目的是為了表達作者的一種思想。
什麼是生活感,說白了就是在小說裡情節過度要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不凸兀不生澀,讓人感覺真實而不虛假。
並非否定有限度的誇張和適當的虛構,以及情節的跳躍,否則還講什麼藝術?
請注意感覺合情合理的主角是讀者!
九戒攀登怕艱苦
問你,你爬一座山到半山,累了煩了,卻還想到山頂,怎麼辦?
坐纜車。沒纜車。僱人抬,沒人可雇。坐直升機……
我倒!你還不如把山尖搬下來。
話歸正題,就是一句話,小說是改出來的。要找出那最合適的一句話。就是要不斷的試,一是試不同的表達方式,二是試自己的寫作風格,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像海綿一樣不斷完善自己,不停的「工作」。
十戒結尾無餘味
語言的終點,回味的起_點,是體現作者智慧的部分。
見好就收,前後呼應,千萬不要畫蛇添足。
一戒:開篇不吸引人
看話劇,或者看電影,我們看到了不好看的開始,我們可以抬起身來就走。我們看小說也同樣,沒有好的開篇,同樣不能讓人看下去,小說的讀者,如同電影或者話劇的觀眾一樣,對待不吸引人的開篇,他們很快會選擇「退場」了。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一條藝術法則。
1)這能吸引誰?
開篇常見的病症有四點;
a,沒完沒了的介紹環境:一部歷史小說,上來就介紹黃土高坡,渲染奔騰的黃河,寫景抒情,連土壤,氣候,農作物等等地理上的材料都拿出來了。
b,不厭其煩地介紹人物:一部小說,一上來就介紹人物的祖宗三代,等到介紹到最後,讀者都把前面的人物忘記了。
c,連篇累牘的介紹時代背景:一部小說,上來寫東北淪陷,從滿洲皇帝、日本關_東軍、協和會等等,虛實結合,一頁又一頁,作者大量功夫花在了這些材料上,讀者受不了了。
d,用工筆畫寫風景:開篇寫景,常用。可有些小說,不惜筆墨,把四季放到了顯微鏡下來寫,不是也在向讀者的耐性挑戰麼?
2)單刀直入的講故事
比如:「我當然有秘密了。」很平常的口語。再看看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始,這是作者寫了12次,才找到感覺。小說開篇要符合了吸引人的秘訣,其中之一是單刀直入的講故事。
3)懸念是引人入勝的磁石
有了單刀直入,好要有懸念。「讓人猜不到,想不到便是好戲法,好戲文。」
4)多樣化:讓思路更開闊一些
生活是多樣的,小說開篇也就千變萬化。
5)多元化:讓眼界更開闊一些
可以攔腰寫起。打破「開始,**,結尾」的老路子。
6)靠碰巧,還是靠規律?
開篇有規律,要下功夫。
7)廉價的吸引力
開篇有「偏向」也不合適。故作驚人之筆;神秘刺激;虛晃一槍騙人;照貓畫虎。比如:深夜,黑黢黢的下水道,手電一照,一具綠色女屍……
8)對藝術大師也不能迷信
《歐也妮?葛朗台》的開篇,不成功。
開篇要吸引人,開篇要有創意,開篇要多樣化。二戒:情節落俗套
1)小說創造的神話
作者不具體談論小說到底講了什麼樣的一個故事,卻談論小說要表現生活哲理,時代心理,性格悲劇……這樣缺乏基本故事情節的小說,從構思開始十有**就是「死胎」。
2)為什麼要看小說
讀者要求的是:「希望看到一個好看的故事。」這是小說讀者合理的要求。這個道理,宗教早就悟出來了,他們不約而同地,分別在《聖經》、《佛經》裡,寫進了許多生動的傳奇故事。可我們的許多小說,挨著方面不能滿足讀者。
小說情節有三怕:一怕情節落俗套;二怕看頭就知尾;三怕故事一般化。
3)套中人的悲哀
有些作者的中篇和短篇,看開來看很好,可是一旦結成文集,就立刻顯露出它的大同小異,彷彿是一個模子立刻出來的。戲劇大師曹禺強調說:「我一直認為,無論寫什麼,下一個一點要和上一個不一樣。」
4)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看開頭知結尾,這種小說,誰也沒耐性看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任務少,情節曲折,她的故事主線全在意料之外,不但看了開頭不知道結尾,而且看了上一段也不知道下一段。故事講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全在意料之中,讀來索然無味,但一味強調意料之外,一味強調戲劇性情節,又必然導致生硬牽強,讀來不合情理。
5)小說創作的癌症
「反對一般化」是創作出好小說的金鑰匙。一般化是小說的癌症,小說既沒有突出的缺點,也沒有突出的優點,讓人很棘手。一般化的故事,一般化的語言,一般化的人物,只能拼湊出平庸的作品。
6)出奇制勝的理解
古典小說,歷來強調一個「奇」字,亞里士多德說:「奇是悲劇所需要的,奇可以給人快感。」
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情節奇特,獨處一格,開頭令人感到荒誕,吃驚。
7)武松打虎還是武松打狗
武松打狗,武松還有危險麼?不構成任何懸念,哪裡需要鬥智鬥勇?一切發展,必然看了開始知道結尾。打狗——對裡面不堪一擊,也就不能曲折緊張,變化無窮。這告訴我們:武松打狗這種設置矛盾衝突的狗死方式,是通向一般化的一條絕路。而武松打虎吸引人,因為:武松可能被吃掉。
8)生活的可能性和生活的事實
寫生活的可能性,高於生活,藝術真實。
9)意識流老化了麼
法國「新小說」派著名女作家娜說:「我認為任何模仿性的東西,都是令人遺憾的。一個藝術家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藝術技巧有很大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因而它比藝術內容的生命力也輕得多。
10)駿馬和歧路
創新是駿馬,違反了規律,就會誤入歧途。藝術有自身發展的規律,辯證的吸收西方現代派表現手法。蘇喬談創作長篇小說體會
以下是05年5月25日群聊筆記。
寫長篇需要先寫個提綱,寫長篇應該有幾個步驟,初稿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作品中大多數的情節,大多數的認為,都在你頭腦中首先就建立了,所謂先入為主。先入為主是個很矛盾的概念,這可能會成為你後期修改工作的一個最大的阻礙。通常人都是這樣,喜歡第一次的東西,就像是男人喜歡「**」一樣(娛樂一下)。
長篇一般會有如下過程:初稿——修訂稿——定稿
寫長篇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意向,此時的想法是你最初的形式,後續是個粗糙的輪廓,
2、收集資料,這是個關鍵的階段,直接決定了你小說的內容
3、擬提綱,給故事畫出兩道線,一道是明線,一道是暗線。
明線:故事發展的過程,每一個細節都要理出來
暗線:你所要表達的故事中心思想。你寫這本書的目的,在哪部分著重,哪部分點水,哪部分補充,哪部分暗示,都要理出來,起碼要在頭腦裡有一個輪廓才行。
4、著手開篇,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部小說是否成功,就看它的開頭,開頭不好,即使後面的寫得再好,可能讀者根本就讀不到,因為開頭令她/他失望,所以後來的就沒有讀了,這樣就是個遺憾。但也不是說要寫得很眼球,那樣一看就落入俗套了,所以,開頭是很重要的,最好是在你最開始的時候顯現出你的風格來
5、安排情節。前面說是擬出了提綱,但並不意味著說提綱就是個死東西,提綱要經常改,改活,改好,才能出現完美的故事。
補充一點,在最開始,作品意向產生的時候,就要定出作品是悲劇還是喜劇,是哪一中方式,最重要是新
6、故事結尾,結尾是很重要的,因為結尾就是壓軸,壓軸壓得不好,直接導致你的作品的失敗。通常有幾中可能,一種是大圓滿,這個是喜劇的特色
另一種是悲劇,悲劇又分幾種結尾。一種是「全光」什麼叫「全光」,就是故事裡的血肉最後都不存在,人物全部處於悲離痛苦之中,簡單說就是個不好的結局,是非常不好的
一種是「懸念」型,就是在文後留下一個不完全的結局,隱去該說的,留給讀者直接接下去的空間
還有一種就是半完美型,什麼是半完美型,簡單的說是介與悲劇和喜劇之間的
故事結局呈圓滿,但卻有一兩處致命的殘缺,這就是半完美型
初稿寫出來了,需要修改,此時很重要,不要立即投入修改,因此現在你沒有冷靜,故事裡的人物,結構,情節,都還在你頭腦中活著,你必須讓它死掉。一般情況下,要等上1個月之後再改,當成一本書來看,專挑刺,然後就會發現許多新的問題,然後再等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是遞減的,再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定稿之後不要著急。先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給自己的作品打個分(這裡不談快餐文化,不談眼球文字)如果你能給自己達上6分,就算不錯了,作品應該是不錯的。
作品完結了之後就是投稿。當然,一個作品,一個人對它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認識也不一樣,所以很可能你打了6分的,別人只個4分,所以會遭遇退稿(10制),不要緊,滿天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注意剽竊哦,恩提防!?!!)這個時期我們把它稱為「求磚期」
作品好不好是次要,關鍵是「磚頭」的多少,磚頭越多,特別是「爛磚頭」越多,那麼你的作品就越成功,大家肯定會很奇怪,為什麼這麼說。說白了,如果讀者沒有認真看過你的小說,他的磚頭是飛不過來的。既然有了這些磚頭,不正說明你的作品倍受關注了麼
當然,有的磚頭不一樣,不是對作品說的。比如,有人經常砸「安妮寶貝」的磚,不是說關於作品,而是對此作品中的人的生活砸的「磚頭」,這說明引起了共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作品的成功。這樣的書不是好書嗎?不,不盡然。什麼時候書,我個人認為是經得起「你」讀上十遍百遍還不厭煩的書,每次讀都有新的東西出來,這樣的書就是好書了,引起你在思維上的提高就是好書,這是作品最高的境界。
「現象文學」和「經典文學」有著很大的不同。暢銷書裡有很這兩種文字。但是很少有經典的文字,按比例可能說是1:1000或者更大
舉個例子,什麼是「現象文學」作品有:安妮寶貝的書,有韓寒的三重門,有木子美的遺情書
什麼是「經典文學」,張愛玲的小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離騷,詩經等
這個問題是雙向的,我個人認為是自己修改,別人提意見,這就是要大家去要「磚頭」的原因,其實不是,如果你是真的水平有限,你就很難把你手中的作品要寫出來,所以說你的水平已經很高了(自賣一下哈)。
字數多少為宜,這曾經是個困繞我很久的問題,起初偶也是焦頭爛額。我個人比較喜歡寫長篇幅的文章。那就發揚自己的優勢,寫長點,寫細點,寫生動點,
那麼善於寫短篇幅的朋友呢,不要緊,你不是寫不出,你是吝嗇。那麼好,蘇喬在這裡給點建議,在謀篇的時候,我想,應該定為快節奏,最好去看「古龍」的小說,因為我覺得那裡的特色很明顯
長篇要注意情節和人物的處理,能完美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論壇還不多見
善於寫短篇的人來寫長篇,一定要快,快!要如」傅紅雪手裡的刀「一般快,要讓讀者讀完了,還得被迫停下來換個慢鏡頭來想一下,回味一下,這樣就算成功了
另外還要注意人物的語言和個性,盡量以簡潔的筆墨表達主人公最突出的個性,不必求大求全
我個人認為在10以上,當然,至少我想也得八萬了,對嗎?不然你一陣風吹過了,人家還沒咀嚼夠,你就沒了,不夠味,對不
那也算長篇了,要謀篇佈局的話,可能得花很長時間,那麼,是不是字數越多越好呢,不是,顯然不是。這要結合很多方面的原因來考慮。首先是你作品的風格。細膩的可以多點,精悍的可以少點。其次是你作品的要表達的主題。主題越大,越傳統,越學典,字數相應的就要越長
恩。我也在考慮寫篇帖子,我感覺論壇好多小說的毛病其實都是一樣的,比如文字不夠精簡、情節散亂、人物個性不明等等
第三就是清潔安排。有人說,是不是章節越多越好,不,其實我個人認為不是,我看有人寫了幾百回(厲害,五個身體倒在地上),其實,不必要那麼多,當然,如果是巨著偶就不說了,一般也最多就30章吧,我以為二十章是最適宜的,五千字一章節,很清晰,也不至於讓讀者因過多翻閱而產生厭煩。三戒:結構坍塌症
1)謎底在哪裡?
為什麼小說寫一點拼湊一點,寫寫停停,不成玩意兒,怎麼也組織不起來?
真理不怕重複:有生活,有思想,有技巧,才能出好作品。
2)難尋難找的金絲線
「給我一個情節」,這就寫小說的一個關鍵。從藝術結構上說,有了豐富的體驗,積累了許多情景、場面、生活小故事,即是這些都很精彩,也不過是一堆素材,如果沒有一個金絲線把它們串聯起來,那只不過是一對散亂的原料。
金絲線是貫穿整個作品的情節線。
3)令人頭暈又頭疼
寫短篇相當班長。寫長篇卻相當將軍,指揮千軍萬馬,既不能亂套,也不能自相踐踏。長篇如同假造樓房,有很多的門窗,水泥預制件,逐漸成一個完整的、勻稱的大廈,靠的是總體設計的本領,也就是靠結構的力量。
情節能看出來,而結構卻隱藏在作品內部,就像鋼筋藏在水泥裡一樣。
4)結構坍塌症
有些小說稿,作者想寫到那,就寫到哪裡,把碰見的那些雜事、瑣事、小故事、以及一些道聽途說的一些嘎達玩意兒,胡亂的堆砌在作品裡,塞給讀者。這是徹底癱瘓。
情節線,矛盾衝突,再加懸念,——這是相互扣在一起的三連環。
5)截斷了的情節線
情節線斷裂的越碎,結構也越鬆散。
6)流浪漢與絕對化
流浪漢小說的結構形式,就是以流浪漢為主人公,採用傳記或自述的形式,寫下他在各地流浪的一連串故事。現在還有很輕的生命力。
7)搓麻繩的啟示
在小說創作中,有兩條情節線鑄成的結構,但從形式上來講,也很像搓麻繩那樣,從豐富雜亂的生活素材中,提煉、清理出一條情節主線,一條情節副線。再把它們擰到一起,交織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8)梳辮子的魔力
三國演義小說,人物多,戰爭多,矛盾多。作者靠三條情節線串聯,一條是:曹操和劉備矛盾主線,另一條劉備和孫權矛盾為情節副線,第三條是曹操和孫權的另一條矛盾副線。
9)輻射與散亂
點——面。
10)主題的凝聚力
只談論情節線對結構的作用,會滑進形式主義的陷阱。內在聯繫就是之主題思想上能夠聯繫。
11)結構攤位
小說的結構坍塌,或輕或重的牽連到小說的各個部分,即深且廣。人物之間相互關係的安排,看來根結構相去很遠,其實,安排好人物關係,讓他們有歷史瓜葛恩怨,有些屬於親親等,讓人物及湊起來。
小說的語言,拖拉,重複,是整個作品臃腫,也就必然促使結構虛胖。
小說的每個環節,每個組成部分的集中、緊湊、凝練對整個結構都能產生向心力。四戒:人物沒有個性
1)百讀不厭的秘密
百讀不厭,包括了小說創作的全部奧秘,文學就是人學,只是理解文學魅力的一把鑰匙。
不能難看出來,小說百讀不厭的魅力,主要來自人物。
2)小說的兩道關
一部小說,一定要過兩道關:第一道是情節關;第二道關是人物關。比如林沖、孫悟空、簡?愛……
3)「這一個」和「這一類」
3)「這一個」和「這一類」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性格不同,這諾大世界,偏偏少了一種人——概念化的人。誰也沒見過這種人,可偏偏在有些小說裡,作者寫了幾個人物,全彷彿從一個模具中出來的一樣,概念化往往表現在類型化,讓我們看看《紅樓夢》,林黛玉和薛寶釵都是名門閨秀,屬於同一類,但各有各的音容,各有各的笑貌。各有各的心思……
每位語言藝術家,都要把「這一個」從「這一類」中突出出來。
舉例:福樓拜教導莫泊桑的故事……
4)獨特的行為方式
要人物個性化,談得最多的是:通過行動和對話這兩兩種傳統的手法表現個性,通過矛盾衝突揭示個性,通過心理描寫展顯個性,通過對比、誇張、肖像畫等突出個性……
一)要刻畫出個性化的人物,首先要讓他在自己心中活起來。
二)人物個性化的主要標誌,使它獨特的行為方式。
5)小說王冠上的寶石
一條法則:「我覺得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麼,而且要表現她怎樣做……」
「怎樣做」——很關鍵!!
6)走了調的個性
沒有賈寶玉一樣的戰場指揮員。
7)給人物一個服裝吧
舉例:王熙鳳這個人物:「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8)立體和平面之間
人物性格複雜,曹操狡詐,凶殘。羅貫中抓住這兩點描寫,反覆突出,反覆描寫,通過不同的事情,舉例「許攸問糧」……
看一幅畫,有全景,有特寫。分主、次。
(舉個現在的例子:你叢慧頂貼,直截了當,說我不要偷懶。我呢頂貼,找出他人的一個「瑕疵」。看到了慧慧,我們都有個性,在於關鍵「如何做!」)
1)語言的登山梯
在我們的小說創作中,那種在語言上入了迷,著了魔的推敲精神,似乎很少了。在新湧現的才子們中,個別作者認為下筆不改是才華。其實,小說是語言的藝術,即從是語言,需要遵循語言藝術的規律。
2)什麼人說什麼話
一部小說,不外乎兩種人說話,一個是作者的語言,一個是人物的語言。
第一種病:語言不符合人物身份
諺語說得好:什麼籐結什麼瓜,什麼人說什麼話。
(同樣在qq群,看看蘇的說話,和葉的說話非常不同,不信?慧你去翻看記錄!)
3)「馬謖這個幹部……」
第二種病:語言違背時代背景
4)文學家的眼睛
第三種病:語言缺少形象力量
「路旁有一座簡易的山神廟……」什麼叫簡易的廟?
「憑著樹的依托,把人放下……」說得不錯,但缺乏文學光彩。
5)不上口的「口語」
第四種病:說話不上口
6)瘸腿的語言
第五種病:語言沒有節奏感
「……他在這個時候正在回家的路上了,像天上的灰色的雲堆兒一樣迅速的跑。他踏著在他的腳底下的活動的石子們摔了跤。疲倦到達極點的他,心裡很愁苦了……」這種語言,讀起來如同吃生澀柿子。
7)語言的迷魂陣
第六種病:思維邏輯混亂
舉例: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可溶劑的魚》
8)什麼是小說的警句
舉例,《紅樓夢》薛蟠的行酒令。《水滸傳》裡面閻婆惜的著名話:「……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裡』,原來也有『井落在吊桶裡』!……且不要慌,老娘慢慢的消遣你!」
9)兩對混淆難分的冤家
在小說書稿中:
初學寫作者:一種偏向,情節往往三言兩語就寫完了,不能真切的描繪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生活畫面,因而不能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表面看來,語言似乎精煉,其實流域粗略。
另一種偏向,一點芝麻小事,東拉西扯,一劃拉就一篇,表面看來,文筆貌似細膩,卻往往流域囉嗦,多發生在有了一定寫作經驗的作者身上,他們把筆寫油了。
8)洋強調的陰影
(我自己舉例,前幾天看完了《你可以保守秘密嗎?》,裡面翻譯「下棋」為「走棋」……)
例如「她有著兩支巨大的會說話的明亮的眼睛。」什麼叫「有著」眼睛?
這種語言,讀起來不通暢,不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