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神兵天子

龍騰世紀 第二百六十四章:求諸本源,破盡天下 文 / 十二龍騎

    虎魄神鋒,無堅不催!正是天下間一切護體氣硬的剋星!想當年,天地盟老盟主滅穹蒼之子滅鬼神,練成了闇空神訣顛峰境界之「金剛道」,渾身皮膚、骨頭、肌都經由驚世駭俗的雄渾內勁加以徹底強化。刀腔入水火不侵,足以與金鐘罩第十二關的金剛不壞之身並駕齊驅。甚至連繼承了伏曦「大智慧」的燕王,亦要在他手下飲恨。但就是如此高手,最後仍要在虎魄鋒芒之下被斬成醬,落得個屍骨無存的下場。事隔二百餘年之後,到了巨門星來面對這柄絕世凶刀。哪怕此刻楊昭身中奇毒,無提運真氣,可是巨門星的盤古破限極卻又如何能與闇空神訣或金鐘罩相提並論?

    說時遲那時快,作壁上觀的獵戶四星呼喝聲尤未止落,登時就聽「嗤∼」地輕響,巨門星身上衣衫被虎魄劈裂散碎,一條細細紅線由他小腹延伸而上,直至咽喉方止。刀鋒入半分,肌膚翻捲,鮮血四濺。緊接著,虎魄的凶暴邪力如影隨形而至,令傷口左右陡然暴凸出無數怪異筋,瘋狂蛹動著向肌深處鑽去。筋所過之處,巨門星結實的肌立即萎縮,原本威武雄壯的身軀,更只在眨眼間就變成好似行將就木的垂死老頭,他狂聲慘叫怒吼,心中驚惶恐懼之深,委實已無以言語形容。縱然有心奮盡殘力去和楊昭拚個同歸於盡,無奈有心無力,四肢百骸都彷彿變成了某種完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便連動彈半根手指亦成為奢望。只稍微掙扎得兩下,雙腿發軟,早「劈啪∼」地仰天摔倒。

    「殺·破·狼」三人又是齊聲驚呼,齊齊離座向前,各抽兵器擋在巨門星之前,向河南王怒目而視。天機星老成持重,悶聲不吭搶步而上,獨門兵器鬼頭枴杖伸出,就要替巨門星點止血。未想他的鬼頭杖剛剛觸及巨門星胸膛,立即就被虎魄的凶暴力量察覺而發抗。天機星手腕劇震,虎口激痛,鬼頭枴杖立時拿捏不穩失手脫落,幸虧他人老武更老,左手急撈,把枴杖重新撈入手中拿好,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已在楊昭手下間接輸了一招。

    部屬連接出醜,龍十二縱然再想作壁上觀,形勢也已經逼得他不能不出手了。他面色沉下,左手圈轉往內一扯,「天干摘星手」將巨門星身軀扯起拉近,右手滿蘊紫薇寶鑒真力,「太乙化虛」一掌拍落。本若附骨之疽的虎魄凶暴力量當即被驅除得乾乾淨淨,混和了血化為黃色膿水從傷口出源源滲出。那黃色膿水甫滴落地面,即刻將用青條石鋪砌的地板腐蝕出一個個深淺參差的凹洞,情形之恐怖,直使人為之觸目驚心!但巨門星這條性命,總算是保下來了。

    巨門星天生神力,修煉的盤古破限極又正走陽剛霸道路子,兩者正是相得益彰。故此其成就之高,不在獨孤霸或宇文無敵等世家門閥的高手之下。楊昭縱然手握虎魄,但終究身中奇怪毒,不能提運真氣。兩者假若平手過招放對,巨門星持強逼迫小王爺硬拚,二十招之內必定可以取得壓倒性勝利。可惜他心存輕視,又低估了虎魄的威力,以至於竟兩招落敗,非但畢生聲名盡喪,經過虎魄凶暴力量入侵之後,更是元氣大損,至少也得將養三五個月左右才能復原,而康復後武究竟是否能夠盡復舊觀,此刻尚所難言。

    龍十二自從成綁架了小王爺以來,這幾日中始終對他客客氣氣,甚至連虎魄也沒從他手中繳下但他畢竟身為獵族之主,對麾下「獵戶七星」向來視之如手足。繼太陽星和太陰星兩兄弟之後,巨門星也落得如此下場,剎那間龍十二心中又痛又怒,淡淡道:「楊大公子遠來作客,你們幾個,怎麼可以這樣沒有禮貌,竟敢在客人面前舞刀槍?統統把兵器收起來。」頓了頓,又道:「我這些下屬,一個個儘是坐井觀天之輩,不識天高地厚。所謂相請不如偶遇,不如就請大公子不吝指點他們幾下,如何?嗯……妄動刀兵,恐怕會傷了和氣。大家不如就空手對空手地較量一番。」

    說話方畢,這獵族之主也不管楊昭答應與否,右掌逕自運起「地支覆雲手」往內又是一招。楊昭當即只覺有股大力吸住了虎魄並向外拉扯。小王爺自知以自己眼下狀態,無論如何也抗拒不了對方的持強硬來。那麼與其浪費力氣做些注定失敗的事,禱如爽快些自動放手罷了。他嘿聲冷哼著,不甘心地鬆開了手指。虎魄立刻旋轉著自動飛出,被龍十二抓在手中。獵族之主倒轉刀柄,「噗∼」地把虎魄插在地面,擺手道:「破軍和七殺都退開。貪狼,你也是空手,就請大公子指教一下。記住,大家點到即止就好,千萬不要傷了和氣。」

    破軍星和七殺星依言退開,天機星也回了自己座位。只剩餘貪狼星站在楊昭對面,一面左右轉動脖子,一面把自己十指的關節捏得劈啪作響,獰笑道:「楊大公子,在下這點三腳貓夫,可謂粗淺之極。大公子不必客氣,儘管放手指教指教我就是。貪狼星皮粗韌,自問還經受得住幾下拳腳。」

    楊昭低聲冷哼。他雖然運不上真氣,但目光仍在,手腳也還利落。只要看準機會,對貪狼星的太陽、咽喉、四肢關節、會陰等脆弱部位全力施展重擊,這場仗未必就沒有勝算。雖則無論能否打贏這莽夫,自己也仍舊擺脫不了階下囚的身份。但至少能夠教眼前這些人,不敢再以為自己是可以任憑他們侮辱與逞威風的對象。

    貪狼星可沒有這許多想。基本上,愛財如命兼嗜血好戰的他,算是個非常簡單的人。一句場面話交代完畢,他也不管對方做好了準備也未,猛然縱聲長嗥,身若凶獸撲食般疾飆而前。第一著已經使出了看家本領暴風狼噬。這門戰技名副其實,出手快逾風狠如狼,全身上下每一寸都隨時可以化為奪命凶器,委實厲害非常。他雙爪合攏形似狼頭獠牙,對準敵人胸膛急攥,哪裡是比武較技的模樣?分明就是要撕開楊昭的胸膛,他的心臟當場挖出來捏成碎!

    貪狼星動作之快,完全超乎估計。電光石火之際,楊昭倒抽口涼氣,下意識閉起雙目主動屏蔽自己視力,等先天卦步,由離位轉向震位,以片紙之差,堪堪避開鐵爪撲噬。螳螂刁指順勢翻腕急啄,「噗∼」地正中貪狼星額頭——的鐵護罩。這一著他本來想攻擊敵人太陽,但可惜出手時機依舊慢了半瞬。貪狼星還以為只是湊巧,並未放在心中。他縱聲狂吼,反臂急撈。「哧∼」的裂帛聲響,將楊昭袖管撕開一道長長裂口。小王爺再由艮位走乾位,螳螂刁指刺向敵人後腦玉枕。貪狼星心下微驚,全力扭腰轉身逃過一劫,提膝猛地撞向楊昭小腹。河南王由巽位趨兌位,「螳螂問心圈」連環七指,盡數刺在貪狼星身上。

    但可惜他出手之際,看來頗是生澀,加上又是閉了眼睛單憑感覺施為,難免有所謬誤。七指中有五指都刺上了肌堅實之處,剩餘兩指所中又並非緊要位,貪狼星只覺半身微微一麻,隨即便無大礙。但接連三招均無而返,反而吃了兩個小虧,那股銳氣已被挫動。他胸中驚怒交集,同時更醞釀出滿腹疑惑。只是戰幔方起,也無暇潛心思索究竟「為什麼」。天生的悍勇蠻性發作起來,貪狼星更不多想,只猛將畢生修為催動至極至,如狼似虎般狠狠撲上,拳打腳踢膝撞肘頂,攻勢如***連綿不絕,著著也狠下殺手,便是天機星、七殺星等人在旁觀看,也禁不住心中微微發毛。但如此狠烈的攻勢作用到河南王身上,偏偏就是產生不了多大作用。無論舉手投足,往往都被小王爺中途截擊,以至於攻勢半途而廢。小王爺雖然緊閉雙眼,可是就似乎比明眼人還看得更加清楚。出手之際,更漸趨圓熟老辣,越來越是得心應手。

    所謂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所有神通變化,原本悉自具足。只要能將本身潛力盡數發掘,哪怕普通沒修煉過內家真氣之人,也能不輸於武林中一般的高手。只是普通人被各種外執所迷惑蒙蔽卻又無自拔,所以才不能發揮出那種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已。武林高手修煉內真氣,不但身體力量變大,能夠更高、更快、更強,而且身體五感對於外界一切事物,也能更加觀察入微,並以此為得窺本真。其實卻又大謬不然。因為從某種程上而言,內真氣也屬於一種「外物」。對之倚賴過深,往往對於慘悟本真有所妨礙。所以得了一身神通,但相對於真正的無上天道而已,卻終究是不能相提並論了。

    這當中的種種關係,楊昭原本也在似懂非懂之間。但他此刻身中「止水幽菌」奇毒,無催動體內真氣。雖然倒霉,卻也是個極難得的機緣。貪狼星修為相比再世霸王楊玄感、極樂宗主摩訶葉、南蠻白虎王、正一掌教朝陽等絕頂高手,自是猶如螢火之比日月。而相對唐門門主唐十三、陰後祝玉研敵無龍書屋、邪王石之軒、靜齋傳人梵清惠以及獵族族主龍十二等一流高手,也是大有差距。以他為對手,小王爺正好可以有餘地在戰鬥中逐漸領悟如何發掘自身潛力,而不虞才剛動手,就被敵人以泰山壓頂之勢,徹底輾碎毀滅。但他不能運使真氣,眼力和出手速,都不可避免地要大大降低。假若等雙眼看清楚了敵人來勢以後再作反應,那是無論如何也來不及了。唯一辦,就是拋開對五官的倚賴,純粹以本能催動身體,作出各種攻守進退。

    所謂天下武,無強不破,惟快不破。楊昭自從當日修成暗黑冰火第一重天開始,其武學便踏入了一個全新境界。之後再領悟四象玄之無限電,出手更能快如電閃。南蠻之行使他學到了正宗六神訣,這套正宗佛門絕學,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武那麼簡單,同時也是對人身六識的鍛煉門。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開通,自能領悟佛無上大智慧,最終斬斷紅塵去盡煩惱,大徹大悟,得臻涅槃極樂。「雷神疾電」所對應的,正是身識。所以如今楊昭閉目屏息,就能不受外執迷惑,將身體的本能潛力發掘得淋漓盡致,哪怕目不見物,但憑借皮膚毛孔的細微感受,無論貪狼星攻勢再快再狠,在他識海中仍是一切都清清楚楚,並無什麼秘密可言。雖則自家速力量皆不及敵人,然而河南王卻能掌握到對方招式中每個最細微的轉折與變化,於「不可能」當中尋到破綻,於是近乎未卜先知,搶先施展手段應對。以快打慢,以弱破強,相持之下,竟然始終不落下風。

    武學之道,五花門。但天下各類招式,皆殊途同歸。不外乎力量剛柔、速緩急、以及變化巧拙而已。想當年,炎帝綜合一切技巧,論武創招,創出了能夠以己之長,克敵之短的炎武論。而菩提達摩的惡念分身暗黑達摩,又創出了能破天下武學的暗黑冰火七重天。楊昭有幸能夠同時涉獵這兩大絕學。再加上形勢所逼迫而不得不挖掘本身潛能,於是竟以天大機緣,隱隱將這兩套絕學的「理念」加以融匯結合,最後演化為自身所獨有的領悟。非但無不可破之武學,亦無不可破之招式,是為:破天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