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久別重逢,素不相識
洛陽城內,尚書行台行署之中,李密向河南王楊昭獻策,要以「銅匭密函」之計打擊洛陽的高門世族,殺雞儆猴,以杜絕楊素與這些對隋室不滿的山東高門相互結合的可能性。而首當其衝者,便是與博陵崔隴西李趙郡李范陽盧清河崔太原王等並稱為五姓七家之一的滎陽鄭氏。
滎陽就在當年項羽和劉邦相互訂立盟約,劃定「楚河漢界」的鴻溝之東。西面不遠處則是汜水縣。這汜水縣古稱成皋。相傳西周之時,天子周穆王曾經將諸侯進貢的猛虎圈養於此,故此又名虎牢。此地地形險峻,位扼要衝,素有「兩京襟帶,三秦咽喉」之稱。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自古皆為洛陽門戶。所以自春秋戰國以降,歷朝歷代都在這裡築關而守那就是鼎鼎大名的虎牢關了。
話說東漢末年,西涼刺史董卓帶兵入洛陽,因為廢少帝辯並改立陳留王協即是後來的漢獻帝而激怒了天下諸侯。以渤海太守袁紹為首的一十八路諸侯,在曹操所發詔令之下聯合發兵討伐董卓。兵至虎牢關,首先遭遇了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幾番鏖戰下來,非但諸侯中赫赫有名的悍將劉三刀不敵被殺,就連那無雙上將潘鳳,雖然手執神兵「飢渴難耐的大斧」,卻也被華雄斬於馬下。幸虧得關羽出戰,溫酒斬華雄,方替無雙上將潘鳳報了此仇。華雄雖去,卻又來了個「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溫侯呂奉先。虎牢關下,劉關張三英合戰呂布,當真殺得天暈地暗,日月無光。經此一戰以後,虎牢關更加名揚天下,成為天下間唯一可與「一水隔天」相媲美的武林聖地。
只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論劉關張三英抑或溫侯呂布與華雄,皆是俱往矣。數百年世事變幻,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此日此時此刻,一隊人馬正緩緩從東開來,出示通行文書之後順利穿過虎牢關,向西方洛陽的方向走去。
這隊人馬數量不多,不過三五十人而已。然而,隊伍中的馬匹,固然全是身高腿長的神駿良駒,而馬背上的騎士也絕非普通人可比。其顧盼之際,自然而然地便流露出一股惟有百戰餘生之後的軍人方能夠擁有的彪悍氣質。雖然身著常服未穿甲冑,但這批騎士乃是身屬軍伍,已決無疑問。
隊伍裡為首的,乃是兩名身材健碩魁梧的年青漢子。左首側那人背後交叉插著對四稜金裝鑭,跨下黃驃透骨龍。豹頭環目,左右雙頰塗飾著兩道血紅彩斑,顯得形相威武非常。右首側那人背後則負了枝竹節鋼鞭,座下踏雪烏騅馬。他身長八尺,肌膚黑黝黝地猶似生鐵所鑄,其面上顏色更是有如木炭。強如雄獅,猛勝惡虎,更是惹人注目之極。他兩人分別率領著麾下騎兵策應左右,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將隊伍中間那位鬚髮已微見花白,精神卻仍未有絲毫龍鍾之態的初老者加以嚴密保護。那老者身邊。乃是名身材高瘦筆挺的美髯中年男子,身後又有名少年,相貌倒也長得虎頭虎腦,只是同時也有點呆氣,似乎不太聰明。
這老者顯然興致甚濃。他一邊按轡徐行,不住談古論今,指點江山。說的就是虎牢關當年「三英戰呂布」之事。那帶點呆氣的少年睜大雙眼,聽得入了迷。待得聽老者說到呂布終於難敵三英聯手合擊,打馬回到虎牢關上暫避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插口道:「衛爺爺,呂布真是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劉關張三兄弟這麼卑鄙,三個聯起手來合力打他他也不怕。而且還堅持不肯叫幫手。咬金長大以後也要學呂布,不要學劉關張三兄弟。」
老者聞言不禁一怔,隨即哈哈大笑,讚道:「好,好孩子。光明磊落,心性大是要得。」回頭向那身材高瘦筆挺的美髯中年男子由衷道:「翟兄弟能夠收到咬金這孩子做徒弟,當真有福氣啊。」
那美髯中年男子卻是連連搖頭,道:「咬金這孩子,性格確實是好的。就可惜頭腦不太靈光。教他學武,總是半天也領悟不會。吩咐他做什麼,往往回頭就忘了。冤孽啊,冤孽!」回手屈起食中二指,就在徒弟腦殼上用力敲了下去,斥道:「咬金,告訴過你多少次了?殿下只是封爵為衛王而言,可不是姓衛。連這麼點事情都記不住,我收你這個徒弟還用什麼用?」語氣甚是嚴厲。那少年似對師父十分敬畏,當下垂頭喪氣地,半句話也不敢再說。美髯中年男子見徒弟這麼副模樣,心中更是有氣,罵得也越狠了。
那老者既被稱呼為「衛王」,當然就是當今天子楊堅親弟,江湖上人稱「靠山王」的楊爽了。他本來鎮守山東登州,這次接到兄長聖旨,要他前往洛陽擔任行軍大總管之職。楊爽意識到事態嚴重,當即挑選出一批得力手下,輕車簡從地離開登州,沿途也不驚動地方,日夜兼程地趕往洛陽。隊伍之中,那名背負雙鑭的年輕漢子姓秦,名瓊,字叔寶,有萬夫不當之勇,性格極是忠貞。另外那面色活像黑炭的漢子則複姓尉遲,名恭,字敬德。外表雖然粗蠻,其實思慮細密。這兩人都是極難得的大將之才,楊爽對之青眼有加,故特地將二人從草莽之間提拔起來,成為自己的兩名親衛首領。此去洛陽,如無意外的話楊爽將分別授命他們為左右驃騎將軍,輔助自己將洛陽兵權緊緊掌握在手。
至於那美髯中年男子,卻是河南道上一名綠林大豪,名為翟讓。翟讓身在綠林而心懷家國,和楊爽乃是忘年之交。那呆頭呆腦的小孩名喚程咬金,是名孤兒。因為一次機緣巧合而被翟讓收為徒弟。雖然頭腦有點兒不夠靈光,但勝在性子單純,修習內功時更能專心致志,所以進境相對同年人而言堪稱神速。翟讓信奉「嚴師出高徒」的道理,故此十分喜愛這個小徒弟,平日裡對徒弟說話,卻總是疾言厲色的時候多,讚揚的時候少。
程咬金知道師父是為自己好,心中只有感激,更加不敢頂嘴。反而是楊爽熟知翟讓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加上對程咬金的淳樸也甚是喜愛,見他實在被罵得厲害,當下笑呵呵地勸解了幾句。言畢,卻又不禁感觸地道:「翟兄弟,須知人生在世,不過匆匆幾十年歲月。想當初,那劉三刀與上將潘鳳亦是當世奇才,卻只因為後繼無人,所以至今默默無聞,其生平功績事業,幾乎是湮沒而無人知曉了。反而是劉關張三兄弟因為傳下了子女兒孫,即使不講道義,又以多欺少,聲名倒能流傳千古,當真何其不公平也。」
衛王當年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被列為「興隋九老」之一。但因為他是楊氏宗室,所以為了避嫌,多年來既未婚娶,更沒有生下過一兒半女。縱使相識知交遍天下,但畢竟老來寂寞,心中對此,始終不能不有所遺憾。看見他如此情狀,翟讓也是一陣感歎。不過楊爽畢竟也是上年紀的人了,假若因此而勾動心緒的話,可絕對不是什麼好事。當下翟讓連忙轉過話頭,揚鞭向前指道:「走過前邊這道山谷,便是一馬平川,距離洛陽只有幾十里路程了。大興距離洛陽,比起登州到洛陽可要近得多。算算時日,殿下您那位侄孫河南王,也該當早就到了吧。不知道現在洛陽局面究竟怎麼樣呢。」
提起正事,楊爽精神當場便為之一振。他拈鬚沉吟道:「昭兒這孩子麼,我也只見過他兩次。一次是他足歲的時候,阿廣曾經抱他來探望我那是十幾年前的事啦。另一次則是開皇十九年,陛下廢了阿勇,改立阿廣為太子,我動身往大興去觀禮。當時昭兒出來代父迎接客人,動作舉止雖然亦算中規中矩,卻也沒什麼了不得的,和阿勇的幾個兒子比起來,並不顯得特別出色。想不到這才過去不過區區兩年時間,昭兒居然就像是脫胎換骨一樣,竟接連幹下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尤其九寨溝那一戰,以我大隋三百銳士獨抗吐蕃三萬雄兵……呵呵,當真了不起,卻也當真奇怪。難道我以往都看走了眼,又或者這兩年中他另有奇遇,得到了什麼世外高人的青睞?」
翟讓並未見過楊昭,自然也說不出個什麼所以然來。只笑道:「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有人天資聰慧,所以發蒙就早,如七歲知讓梨的孔融和十二歲拜相的甘羅。也有人是開竅得遲,俗話說大器晚成嘛。這個卻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楊爽點頭道:「這個說的也是。呵呵,翟兄弟既然知道開竅有遲早,那麼以後便無須再對咬金這孩子如此嚴厲了吧。說不定過得幾年,他也會突然聰明起來呢。」
翟讓回頭瞥了徒弟兩眼,笑罵道:「他?還是算了吧。別說再過幾年,即使再過幾十年也不成。這小子蠢笨得像頭牛似的,一味只是力氣大,為人卻缺心眼,又有什麼用?唉我也不求他以後怎麼出人頭地,只求他這輩子只要能夠混到口飯吃,餓不死,那我已經很放心啦。」
程咬金憋憋地聽著師父和衛王說話也不知道他究竟聽沒聽懂。這時候忽然開口接道:「師父,光有飯吃可不行。徒兒最愛吃肉,吃了肉才有力氣。」
翟讓和楊爽聞言同時為之一怔,兩人隨即反應過來,翟讓被這徒弟氣得吹鬍子瞪眼。衛王則直是忍俊不禁,放聲哈哈大笑起來。他雖年老,卻並未體衰。加上內家修為深厚,故此仍舊中氣十足。這時候隊伍正要通過一處山谷。那山谷甚是狹窄,最多只能容兩輛馬車並駕齊驅。左右山壁高有數十丈。驟眼乍看,卻平整得猶似刀砍斧削。衛王的豪邁笑聲在巖壁之間來回激盪,宛若雷鳴般直擴散開去,霎時間直是滿山震動。無數細碎沙石脫離山體,簌簌自空跌落。陡然間,只聽得山崖之上同樣傳來一聲長笑。那聲音聽起來甚是陰柔,但楊爽所發笑聲固然雄壯,卻竟然也壓它不下。聲音入耳,如錐似針,隊伍中功力稍遜者,都是登時只覺腦海中一陣刺痛。
秦瓊和尉遲恭兩人眼中瞳孔同時急遽收縮,也不管那聲音究竟是從何而來。只管斷聲大喝道:「王爺,咱們快走!」馬鞭急揚,立刻帶動整支隊伍如箭飛馳,向山谷另一邊的出口全力衝刺而去。山谷本來就不長,隊伍中的馬匹又都是精選良駒,眼看著彈指之間便能逃出生天,卻沒想到電光石火之際,前方山巖之上猛地傳來「轟」的一聲霹靂!撼天暴響震耳欲聾,這屹立千萬年的堅固山體隨即轟然崩碎。眨眼之間,數以百萬斤計的亂石混合了泥土樹木,似山洪爆發般瘋狂傾洩而下。隊伍中眾人齊齊為之色變,手中下意識緊緊勒住韁繩,及時回馬走避。反應假若遲了半分,便是自動送上門去被山崩亂石所生葬活埋的下場了。驚魂未定,卻只聽得身後傳出另一聲沉悶雷鳴。同樣規模的山崩竟是在山谷入口處同樣也重複了一次。當塵埃落定之際,整段山谷已成死地。衛王楊爽等眾人就被堵在山谷裡頭,無論意欲前進後退,皆不可得。
楊爽面色一沉,抄起鞍邊銀鉤所掛的那對水火囚龍棒,凝聲沉喝道:「本王楊爽在此。要取本王性命,光憑這些石頭可還不夠。藏頭露尾的鼠輩,滾出來見人吧。」
山崖上埋伏的人物又是一聲陰側側長笑,五六名人物應聲現身。為首那人氣度儒雅,劍眉連鬢,頜下美髯飄飄,卻正是前越國公楊素。他雙手抱拳,向山下楊爽遙遙一拱,微笑道:「老夫楊素,見過衛王殿下了。久別重逢,殿下風采依舊不減當年,當真可喜可賀啊。」
楊爽和楊素同列為「興隋九老」之一,彼此間相識多年,在戰場上同心協力並肩殺敵的次數,早已經有數不清那麼多次了。然而此時相見,楊爽卻是雙眼向上一翻,冷笑道:「本王雖然愛交朋友,但交的都是忠臣志士,從不認識什麼逆臣叛賊。你這老匹夫是誰?彼此素不相識,可別要亂扯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