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神兵天子

第4卷 霸王在世篇 第212章 隋閥(二) 文 / 十二龍騎

    第212章隋閥(二)

    所謂「依仗長輩身份」的意思,就是從血緣關係上來講,身為太子妃蕭氏親生弟弟的蕭,就是楊昭十足真金,如假包換的小舅舅。他少年時就以孝行而聞名天下,兼且善學能書,又深精佛理,時人謂之大才。所以無論楊堅還是楊廣,對他都十分賞識。

    不過本身才幹雖然優秀,蕭卻有個弱點,就是性情過於耿直剛烈,嚴厲清正,不肯容人之短。認為是對的就支持到底,認為是錯的就反對到底。即使在楊堅面前,亦敢據理力爭,絕不因為對方是皇帝就有所顧忌。在本來的歷史之上,蕭後來就因為屢屢上諫忤旨,因此得罪了楊廣而被貶官。隋亡唐起之後,蕭入仕於唐,在高祖和太宗兩朝曾經被五次拜相,卻又先後五次遭罷相,其大起大落處,亦堪稱傳奇。

    後世人多半只知魏征能言敢諫。卻不知這只是因為魏征曾為李健成幕僚,更在玄武門之變前勸李健成先下手為強對付李世民,以至於後來雖然歸於太宗,卻自知終非天策府舊臣可比,於是迫不得已,惟有以「諍臣」面目作為自保的一種手段而已。對比之下,反而遠遠不如本身就是大隋外戚,後來又與李淵成為姻親的蕭之直言能諫了。

    說是自己親生舅舅,其實這舅舅今年不過二十七歲,比起做外甥的楊昭才大了十年左右。而且長姐為母,蕭氏向來也甚是痛愛這個弟弟。楊廣未立為太子之前,蕭就長居晉王府中。楊廣奪嫡之後,蕭仍然隔三差五地就入東宮探望姐姐,所以和楊昭的感情也甚是親密。此刻看見外甥和李神通見面似乎頗有尷尬,他也沒什麼好顧忌的,當即直言相問。

    其實楊昭和李神通之間交往的經過,倒也沒什麼秘密,更無不可對人言之處。只是來龍去脈牽涉甚多,不是三言兩語間能夠解釋得清楚的。楊昭想了想,乾脆道:「嗯,阿舅。我和李千牛以前在蜀中見過面,就是幾個月前的事。」回首向李神通抱了抱拳,道:「李兄,好久不見。能得平安歸來,實在可喜可賀。」

    說起來,當日在成都錦官樓頭時,李神通和唐斯文一番劇鬥,兩個都受了不輕的傷。當時「東斜西獨」二人若要殺他,李神通可還真是無力反抗。幸虧楊昭及時出手,不然這時候日後堂堂的大唐左武衛大將軍拜開府儀同三司加淮安王,這時候早已經成為塚中枯骨,也輪不到他去殺熊取膽,練成那熊膽奇功了。雖然當日自己看得頗不順眼的楊豫,忽然搖身一變成為了河南王楊昭,確實讓李神通大大吃驚,不過無論如何,兩人之間也是只有恩沒有仇的。有念及此,心中也就釋然了。當下也拱拱手,道:「殿下於我,實有救命之恩。不過……呵呵,李某當日多有失禮之處,還請殿下見諒才好。」

    楊昭笑道:「舉手之勞,何足掛齒。說起來,咱們第一次見面時……哈哈,假如不是李兄仗義援手,我出的醜可大了。世間萬事,因果相沿,所以歸根究底,其實只是李兄好心有好報而已。」

    回想起當日兩人在劍門關的客棧中初見,楊昭渾身只裹了塊破布遮掩的模樣,李神通也忍不住笑出聲來。之前因震驚和愕然而產生的一點芥蒂,立時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卻笑道:「這倒不敢當。當日和殿下切磋,彼此還未能分出勝負卻已作罷。如今你我各有進境,倒真要找個時間,彼此再切磋切磋才好。」

    楊昭笑道:「只要李兄有興致,我便在河南王府隨時恭候。」

    當初剛剛相識時,楊昭曾經因為李神通是李閥中人而對他頗為忌憚。這是因為以往楊昭就以為門閥中人都是鐵板一塊,必定人人皆仰其閥主馬首是瞻而產生的誤會。事實上就連楊勇和楊廣楊秀等嫡親兄弟之間都會為了那張龍床而反目成仇,彼此爭個你死我活。其餘世家門閥之間,卻又如何能夠例外?

    當初李淵的祖父李虎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四房的當家叫李璋。當北週末年,李璋曾經和宇文氏皇室中人合謀,要剷除執掌大權的楊堅,卻被七房的李蔚之長子李安向楊堅告發。事情敗露以後李璋被殺,從此他這一房便一蹶不振。而當初襲封唐國公爵位時,本來也輪不到李淵的。要知道李淵之父三房李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澄次子李湛三子李洪四子才是李淵。李澄早死,李湛卻不是獨孤皇后那位姐姐所生,而是妾室所出。那位獨孤夫人喜歡小兒子,自然不能容忍被丈夫妾侍的兒子繼承了唐國公爵位,於是就找妹妹獨孤皇后說情,讓楊堅下聖旨,使李淵越過三名兄長,直接繼承了唐國公爵位。如此安排,李閥其他支系的人口中不說,心中難道也無不服之意?

    李神通這一支是李閥的八房。年紀雖然比李淵的長子李健成大不了幾歲,但輩分卻是和李淵相當。楊昭這次回來大興之後,除了在東宮陪伴父母,也經常去太極宮向楊堅和獨孤皇后請安並陪他們說話。獨孤皇后年紀大了,就有點老婦人愛嘮叨的毛病。閒暇時常向孫子談論自己娘家,連帶著將李閥中的事也說了不少。所以楊昭才知道李閥八房之間,原來也只是表面和氣而已。李神通這次武功大進,想必日後當會被李淵更加器重。假如李淵日後當真滋生反意的話,李神通就是他的重要助手。但如果現在小王爺就下功夫將李神通籠絡過來的話,則無疑就搶先斬斷了李淵的一條臂膀。自己也能招攬到一名難得的高手,卻又何樂而不為?到時候即使李淵想學叔父李璋,則李神通又如何不能學一學伯父李安了?

    以楊昭和李神通兩人今時今日的本事,都已可擠身當世一流高手之列。他們兩個談論切磋武藝之事,蕭因為自己本身並不會武,自然也就興趣缺缺。他正要拉扯了外甥去入席就座,忽然只聽有人在旁笑道:「殿下是左衛大將軍,神通兄卻是咱們右千牛衛的第一高手。兩位若當真要動手切磋,必定是場罕世難逢的龍爭虎鬥了。可惜,可惜啊。」話聲未畢,便有人接口問道:「法主,你可惜什麼?」卻又聽那個「法主」歎道:「如此一場龍爭虎鬥,我卻竟然無緣得見。豈非可惜?」

    他們兩個一搭一檔,倒把楊昭蕭李神通等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去。只見迎面走來兩名少年,年紀最多也不過只比楊昭大了三兩歲左右而已,俱是未滿弱冠。左首側那人體格魁健,相貌倒和楊素有七分相似,正是楊玄感的弟弟楊玄縱。右首側那人則面如冠玉,風姿翩翩,一雙眼眸黑白分明,給人以顧盼自雄之感,便是那位「法主」了。李神通看來和他頗為熟悉,笑道:「法主你還是老樣子,哪裡有熱鬧就愛往那裡鑽。別來一向可好?」頓了頓,回頭向楊昭介紹道:「殿下,我來給你們引見引見。這位就是蒲山郡公,李密李法主。以前也是咱們右千牛衛的人,不過去年時為要讀書,所以特意辭官歸家。好學如斯,卻是讓咱們這些有一天混一天的傢伙,都要自愧不如了。」

    蒲山郡公李密?這六字甫入雙耳,楊昭當即虎驅微微一震。隨即若無其事地笑道:「原來就是牛角掛書的李法主。久聞大名了。」

    遙記當年北魏分裂東西,宇文泰走關中而建西魏,以拓拔氏皇室的名義,一共分封了八名上柱國大將軍,合稱為八柱國家。其中的魏國公李弼,就是李密的曾祖父。其祖父李耀在北周封為邢國公,父親李寬在周滅隋興之後則被改封為蒲山郡公。此時李寬已死,其爵位就被李密所承襲。他本來在東宮擔任千牛備身,但不被楊廣所喜,故而命令宇文述將其斥退。宇文述和李寬也有點交情,於是就勸李密發奮讀書,以才學充實自己,將來再作上進。李密聽了勸告,主動稱病辭官,並拜國子監助教,當代大儒包愷為師。

    有次李密去某地看望朋友,乘牛代步。路途中將《漢書》掛在牛角之上邊行邊讀。這行為恰好被楊素看見了,當時就嘖嘖稱奇,並且叫住了李密問他在讀什麼書。交談過後更對其學識才能大為讚賞,就將他介紹給自己兒子楊玄感。說來也奇怪,楊玄感向來眼高於頂,幾乎什麼人都不放在眼內,惟獨和李密一見如故,相處十分投契。不過這「牛角掛書」的故事,其實不過就發生在兩個月之前,除去幾個當事人之外,外間卻絕少有人能知。這時候李密忽然聽見楊昭說起,心中難免覺得奇怪。但詫異之餘,也有幾分欣喜。

    其實仔細想想也就明白了。楊素身為丞相,日理萬機,公務繁重,哪裡有那麼多閒功夫去到處亂逛?偶爾出門一趟,卻又怎麼偏偏就有這份巧合可以遇見李密「牛角掛書」?無非是李密為了得到楊素賞識,挖空心思自導自演的一場好戲罷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酒香也怕巷子深,適當做做廣告推銷自己,那也沒什麼過錯。而且李密自己如果不是真有才華,那麼即使吸引了楊素注意到自己,也萬萬無法令他賞識,甚至進而將自己介紹給楊玄感的。

    李密功名利祿之心頗重,兼且又自負才學,不願就頂著個蒲山郡公的封爵混吃等死。擔任東宮千牛備身時,他就想通過接近楊廣而受其賞識,進而得到提拔,一展胸中抱負。被革退後他又改變目標,接近楊素以求達到目的。不過楊素雖然賞識他,短時間內卻也未有安排他再入仕。李密今年才只十九歲,還不像後來篡奪瓦崗寨大權時那麼城府深沉,故此倒有點兒等不及了。他知道楊昭乃楊廣嫡子,是將來最有機會成為大隋朝第三代皇帝的人,難得今日遇見,就有心上前結識一番。自信以自己才學,必定也能打動這位比自己小了三歲的河南王,要他說出「爾乃吾之子房也」的話來。當下就拱手笑道:「區區瑣事,無足掛齒。倒讓殿下見笑了。」在下天資不好,學武難有所成,惟有專心攻文,以冀將來也能為國出一分力,也好不負皇上使在下得以襲封蒲山郡公之恩典而已。」

    楊素在旁,拈鬚微笑道:「李法主志氣雄遠,才兼文武,與藥師賢侄相比,也是不遑多讓。殿下今日與法主結識,也是份難得機緣。以後你們便不妨多多親近,他日必定能成蕭何曹參之功業也。」頓了頓,這位當朝權相抬頭往外望望天色,道:「時辰差不多了。咱們且先入席,卻再慢慢說話不遲。來來來,殿下請來這邊坐。」當下執起楊昭之手,相攜入席。莫論身份地位,今日來賀嘉賓雖然多,也沒人能越得過楊昭頭上去。所以楊素居中坐了主位,小王爺便與他並排,坐了首席。眾人也各按身份,由專人引領就坐。

    不過一時三刻間,大廳中近百張席面都已經坐滿。廳中那十幾位樂工隨即抄起手上樂器,各自拔弦吹笙。霎時間絲竹之聲悠揚響起,傭僕使女則走馬燈般穿梭來去,奉上一盤盤美酒佳餚。楊約率先舉杯,先遙敬楊堅與獨孤皇后,再敬太子楊廣與太子妃蕭氏。第三杯則敬楊昭平定蜀亂而凱旋。楊昭自然要站起受敬,並且一一還禮。三杯飲過,又是其他人輪番敬酒。中國人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到大隋朝時為止,已經是璨然大備。此時廳堂中眾人若非世家子弟,就是朝廷官員。一個個口才便給,滿肚子都是逸事典故。敬起酒來當真如狼似虎,總之就是人人都有大道理,讓你不得不喝,不能不喝。只是轉瞬之間,楊昭菜來不及吃上幾口,酒倒已經接連喝了幾十杯。雖然這時候的酒水度數都不高,可是他本來酒量就低,在不運起內氣化解的情況下,已經是微覺頭暈腦漲。恍恍惚惚之中,竟是覺得應付如此酒戰,比起應付吐蕃人的猛攻都還要更加艱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