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狂人

龍騰世紀 第六十九章 老袁的秘密籌款 文 / 鬥氣刃

    ~日期:~月4日~

    王進電令身在南京的吳楚:人都撈出來了,沒事不要在南京那混亂地方多待,軍政府還有一攤子事等著你捏!

    吳楚無可奈何的結束了和國民黨高層的友誼聯歡,不無遺憾的登上了返回安徽的小火輪。現在的形勢太過微妙詭異,他還真不好和王進頂著來……

    確實夠詭異讓人看不懂的,現在孫中山、宋教仁、陳其美等人還都在吵著呢,哪有時間和吳楚這個外人墨跡?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拿出個統一意見來。究竟是繼續採用法律手段解決,還是使用武力手段解決,一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磋商。

    南京國民黨大佬雲集,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就連孫中山一時間也壓制不住同志們的各種意見。雖然他一力堅持要武力解決問題,有陳其美等實力派在身後搖旗吶喊聲勢一時浩大無棚,可是老孫在國內根基畢竟淺薄了點,國民黨內的理智派大佬們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關鍵是他們和陳其美等實力派的關係也不錯,致使老孫不能得到實力派大佬們的全力支持,而且他還要講究一個民主決策以理服人,所以要求和北洋決戰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可是真正的戰爭準備卻還沒有開始。

    就連吳楚這樣性格溫和的人都替他們著急,不就是二選一的選擇題嗎,有什麼好為難的?大家投票表決就是了,何必搞得這麼麻煩讓人看著揪心?

    對於國民黨這幫傢伙,之前還帶著很大期盼的吳楚,經過接觸之後是徹底的失望了。有這樣辦事拖拉的麼,眼看著北京袁世凱厲兵秣馬的做著積極的準備,北方諸省聯動可不是開玩笑的,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力都不是現在的南方可以相比的,你們竟然還在為究竟是打還是不打糾纏不休?估計等到南京這邊討論出結果來的時候,北洋大軍已經陳兵南京城下了?

    最讓吳楚有些哭笑不得的是,目前南京城是控制在共和黨人江蘇督軍程德全手中。程德全不僅控制了南京城內一半以上的革命軍隊,就連柏文蔚的得力干將胡萬泰也與這廝有些不清不楚的關係,國民黨那幾位正為出兵與否爭論不休的大佬們指不指揮得動還兩說呢,他們現在的舉動在熟悉內情人的眼中還不是一個笑話?

    特別是程德全派兵試探安徽,事發之後國民黨上下除了那幾位跟安徽交好的大佬嚴肅的提過幾次之外,國民黨其他人包括老孫在內竟然就當作沒發生過這事一般,不痛不癢的批評了幾句也就是了,根本就沒太當回事。他們不知道,如果不是吳楚的全力爭取,光復軍早就打過江來了,真是不明白老孫他們到底是個什麼想法?

    總之,吳楚這一次興沖沖而來,卻是敗興而歸。除了一個宋教仁還能入得了眼之外,黃興和老孫目前的聲望雖高,但是接觸下來讓他感覺很有些差強人意。尤其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的的是,明明是國民黨的老巢,卻交給一個共和黨人管理,沒有比這更加滑稽和讓人摸不著頭腦了。等到程德全真正掌控了整個江蘇之後,看國民黨這幫粗心大意的傢伙們怎麼哭……

    為了拖延南方革命黨人,以掩護他暗中積極備戰的行動。袁世凱以司法總長許士英拒絕副署為理由,反對成立特別法庭審理宋案。

    同時他又以北洋之虎段祺瑞兼任總理一職,組成軍人內閣組織軍政力量,以便對國民黨有可能的反彈進行武力鎮壓。還好從南京方面傳來的消息讓他鬆了口氣,國民黨那幫傢伙暫時還沒有統一意見,依舊還在扯皮當中。

    當然,共和黨人江蘇督軍程德全在其中起的作用他一絲不漏的看在眼中,心中起了警惕暗中派人小心試探一番,看有沒有機會把這位實權派人物拉攏過來∥時,他對不聲不響暗中搞起共和黨的黎元洪也起了疑心,這廝莫不是在暗中打什麼鬼主意?

    最讓袁世凱頭疼的當然還是安徽王進和光復軍,這段時間派去安徽的探子不斷的匯報,讓他對安徽的軍事實力有了一個清晰明瞭的認識。只有瞭解了安徽的真正實力,他的心中才會鴨梨更大更加忌憚。讓他著實沒有想到的是,安徽除了光復軍主力部隊,還有駐守各地的武警部隊之外,竟然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民兵部隊!

    說老實話,有王進這麼一根攪屎棍擋在安徽,像一條瘋狗一樣惹人討厭,北洋軍卻又一時間吃不下來,這樣的感覺對於他來說真的非常難受。有這麼一號敵人存在,北洋不得不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金錢投入軍備之中,這讓政府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甚至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艱難地步。

    現在擺在他和臨時政府面前的,有一個極為緊迫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軍費從哪兒來?臨時政府能夠全面裝備數量龐大的北洋新軍已經十分吃力了,想要再進一步的話根本就沒有錢支持。要知道北洋新軍可是秉承了清軍的『優良』傳統,沒有錢連開拔都困難……

    錢,錢,錢,沒有錢能打仗嗎?

    當然不能,袁世凱如果現在有足夠的錢,他早就開打了哪還會等到現在?北方別的不多就是兵源多,而且還都是優質兵源,只要有錢有糧隨時都能拉起一支過百萬的隊伍來。

    為了籌集軍費,盡快拿下整個中國的掌控權,袁世凱咬了咬牙也是豁出去了。他命『賦閒在家』的趙秉鈞秘密率領財政總長周學熙和外交總長陸征祥等臨時政府高層,在與洋人的借款談判中完全接受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的苛刻條件,簽訂了25萬英鎊的借款合同,分47年償清,本息共計67余萬英鎊。以鹽稅、海關稅等作抵押。

    袁世凱借款這種事怎麼可能瞞得過王進的耳目?這麼一大筆錢的湧入,上海金融界早就是暗流洶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