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狂人

龍騰世紀 第一百章 監察和災後統計 文 / 鬥氣刃

    合肥軍政府市長辦公室內,氣氛凝重如山。

    「監察部的人手派出去了,就不知道他們帶回來的消息能不能讓我放心!」王進率先打破了這種尷尬的局面,搖頭苦笑道。

    「希望如此!」吳楚言不由衷的苦笑一聲。說實話,最能瞭解王進此時難受心情的是他,可他依舊不怎麼看好王進的堅持。當初混跡於滿清官場時,自己何曾不像此時的王進一樣,對於官場上的陋習深惡痛絕過?

    他也努力過,想要改正過,可是最後結果怎麼樣呢?不僅同僚們不理解,就連身邊不知不覺染上各種陋習的新光復會同志們也不理解,甚至暗中還出了不少妖蛾子,差點弄得他下不來台!

    最後他算是看明白了,不論心中抱有何種理想和理念,都要屈從於現實的利益之下。不是說跟著他一起在滿清官場上打滾的同志們變了質,他們依舊忠心於革命,一心想著推翻腐朽墮落的滿清王朝。可是凡是在滿清官場這個大染缸裡打過滾,不管意志是否堅定有沒有同流合污的跡象,依舊不可避免的受到官場腐朽風氣的影響,或明顯或隱蔽

    對於某些約定成俗的官場規矩,只要沒有突破他們的道德底線,他們便理所當然的接受下來,自覺不自覺的在維護這種暗地裡的規矩,所以說他不看好王進能堅持到最後!

    監察部能監察得一時,還能監察得一世不成?大家都是同僚,或多或少都能拉得上一些或明或暗的關係,監察部的人就不會跟著一起下水麼?

    王進當然能察覺得到吳楚神色間的不自然,但他並沒有多說什麼,心道咱們走著瞧就是。他從後世穿越而來,當然明白一種良好風氣的必要性,不論是官場還是民間都一樣。為什麼他組建監察部時,用的都是軍隊中退役或者傷殘了有正義心的老兵?還不就是防著下面人聯合起來欺上瞞下麼?只要他一發現不對勁的苗頭,自然會第一時間毫不猶豫的揮刀砍下去。好不容易才做大做強的事業,絕對不允許有人隨意破壞,這可是原則性問題!

    根據後世的經驗,他當初組建安徽革命軍政府時,就不忘耗費大量錢財實行「高薪,養廉」政策,將軍政府所有在編人員的工資調整到一個很高的程度,讓軍政府上下職員們在養家餬口的同時,還能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他很贊成後世某些發達國家的觀點,與其給軍政府職員們一個上下其手吃拿卡要的借口,不如乾脆大方點軍政府多給點錢讓他們的生活再無後顧之憂,還好軍政府也能負擔得起此項不菲的開支。到時候再被查出了什麼經濟問題,可就怪不得他心狠手辣了。

    接下來兩人沒有再繼續這個沉重的話題,而是轉移到了災區管理委員會和軍政府統計處剛剛送來的災區各項統計數據上。

    單單從這些統計上來的數據上來說,此次軍政府救災取得了完滿的成功。安徽淮河決口區域受災區群眾高達八十萬人眾。如果按照滿清時的傳統,這八十萬人基本上就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民,等他們熬過這一次水災的影響,還能活下來三分之一就已經很了不起拉!

    想依靠官府的賑濟度過難關,本就不多的救災錢糧被層層剋扣下來,等發到災民們手裡還能剩下多少?

    可是此次革命軍政府的效率卻非同凡響,第一時間趕到災區進行救災行動,讓心中充滿了絕望無助情緒的災民們看到了軍政府的決心和活下去的希望。軍政府先是聚集災民中的青壯,在源源不斷救援物資的支持下,按照各村各鄉不同的地域劃分,在平坦的高地修建能夠遮風擋雨讓一家老小暫時容身的大通鋪。

    所謂能暫時容身的大通鋪,就是長八米寬兩米高兩米,中間用木板相隔僅供兩家人居住的茅草大棚。兩家災民分別居住在通鋪的兩側,雖說男女老少都擠在一起不方便了一點,但能有個容身之所災民們就很滿足了。

    這些工作都是王進親赴災區手把手指點下完成的,看過後世救災情景的他,可比這時代任何人都明白如何救災才能花最小的力氣得到最大的收效!

    如果按照這時代的救災普遍做法就是,隨便找處足夠大空地搭建一個大通鋪,能夠容納下全村所有受災家庭的大通鋪,這怎麼能成?

    王進是堅決不會同意如此隨意做派的,災民們本來就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全村老少不分好賴的全部塞進一個大通鋪,心情焦慮之下不出問題才怪?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事情可沒少發生過!

    等災民們有了一個安身之所,焦慮的心情稍微安定下來,軍政府便開始忙碌防疫事宜。每每大災過後就是大疫,這都是災民們不注重病疫的防範和衛生有關,王進可不會犯下這樣的低級錯誤。

    在軍政府的嚴格安排和要求下,每十戶受災家庭出動勞力,在安置點近處修建一座三人到五人位的公共廁所,平時的生活用水都必須燒開,由軍政府負責提供燃料和統一分配,嚴格講究個人衛生按照通知到個人的《災區衛生管理條例》行事,不許隨地胡亂吐痰個人衛生要在公共廁所和公共澡堂處理。

    每隔三到五時間,不論是誰都要洗一次澡,換洗的衣物由軍政府安排熱水加草藥進行簡單的消毒

    每一處災民安置點都有一到兩名郎中坐鎮,第一時間處理治療災民傷病。

    等決口的淮水退下去之後,軍政府立即組織青莊勞力,用「以工代賑」的法子將破損的堤壩修補好,不能幹力氣活的女人小孩和老人則負責簡單的後勤做飯燒水事宜。

    只要肯出力,用做工得到的糧食足夠一家老小食用。

    修補好決口的堤壩之後,軍政府沒有讓災民們各回各家,而是組織起大量的勞力翻整了一番被水淹沒過的田地,立即種上蕃薯土豆和洋芋等高產雜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