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開府
永和七年正月,行都督事王猛召張平進長安,欲收并州兵,張平叛,自號漢王、大單于。三月,明王於長安正式開府,設武昌公府與鎮北大將軍府,其軍號鎮北軍、北府兵——
引言摘述
曾華一行揚鞭疾駛,但是同行的有毛安之和江逌的家眷,再怎麼快也快不起來,二月十七才趕到了襄陽。這時北伐東路軍殷浩已經揮師出建康直至合肥,準備再入壽春,和謝尚、荀羨匯合,誓師北伐。而北伐中路軍桓溫已經從武昌移師襄陽,只不過他正在收拾安北將軍、司州刺史司馬勳。
司馬勳自從被曾華鼓動北伐之後,拚命地招兵買馬,把南鄉郡和義陽郡搞得雞飛狗跳,南鄉和義陽的百姓被加賦拉壯丁逼得沒有辦法了,紛紛南逃襄陽或西入魏興郡。經過一番折騰,司馬勳終於把他的兵馬擴編到近兩萬人,但是其中有多少戰鬥力,誰也不清楚。
正月,朝廷詔書一下,宣佈北伐。司馬勳高興之餘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自己不歸桓溫管了。按照詔書的劃分,司馬勳發現自己人在中路,卻歸東路的殷浩管轄。司馬勳的小算盤立即就拔拉開了,他立即向正當紅的殷浩去了一封書信,請求最新指示。在等待指示之時,他把兵馬橫在義陽郡,擋在襄陽和南陽之間,其用意不言而明。
桓溫接到這個情報,只是冷笑一聲,一邊上表要拜司馬勳為中路軍的前鋒督統,一邊派自己弟弟桓沖領步騎兩萬進駐鄧縣,直接威脅司馬勳,準備把這個反骨仔一舉拿下。
等到曾華來到襄陽時,朝廷的詔書已經下來了。轉遷司馬勳為征虜將軍、除司州刺史,歸於桓溫管轄。
司馬勳這下傻眼了,他沒有想到這個時候朝廷絕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他得罪桓溫,壞了北伐大事。司馬勳無奈,只好親自到襄陽請罪。
在曾華的「勸導」下,桓溫「原諒」了司馬勳,繼續拜他為前鋒督統,領部圍攻南陽。拜桓沖為武衛將軍,領步騎兩萬出新野。自己領步騎兩萬隨即出發。
曾華和桓溫詳談了兩日,討論了出兵河洛的種種可能性和應對事宜。第三日曾華匯齊鄧遐一家人,留下一筆錢糧給要留下來守制的袁方平,細細叮囑了一番,然後繼續北行,直入魏興郡,過上洛郡。從藍田關奔長安,終於在三月初三趕到了長安。
到曾華來到長安時,卻發現長安正處於一種緊張地氣氛。
曾華離開長安去建康面聖,將關隴、益梁四州大權盡數賦予新投不久的王猛。清楚王猛本事的「領導層」沒有什麼意見,反而覺得曾華委人恰當。但是下面卻是另外一種看法了。尤其是那些從沮中屯田或者南逃時就跟著曾華被提攜起來的中低層官員,對於這個既不是江左名士,又投靠甚晚的王猛居然爬到他們頭上去了感到非常的不滿。
他們對曾華可是一點意見都不敢有,於是把怨憤的目光統統地注視到王猛的身上去了。
王猛處理完各地叛亂。收攏各地豪強,將他們打發到該去地地方之後,繼續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處理軍政事務。
政務先是利用冬閒時節要求各地官府組織招募足夠的百姓,在各地大修水利工程,大修橋樑道路。水利工程重點是關中平原、成都平原和沔水(漢江)盆地,竭力恢復和擴建那裡的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把這三個地方恢復成天府糧倉。道路橋樑重點還是關隴大道和雍州與梁州的道路。大道被整平拓寬,大量的橋樑浮橋搭建在渭、涇、渭、灃、澇、滻、灞、沔、江等江河上。使得關隴益梁地區的交通變得越來越便利,行走的商旅也越來越多。
在繼續向南發展益梁、益秦交通的基礎上,王猛開始規劃將道路向雍州以北地北地和朔方發展,為將來對北用兵提供便利。
在軍務上,他開始實施早就和眾人討論好,並被曾華批准的新的軍制、軍紀和軍功規章。在新的規章裡,更加明確地將曾華下轄的軍隊分成廂軍和府兵,更嚴格地規定平時將領不得統領分駐各地地廂軍和府兵。只有得到大將軍府的授權和任命之後。才能統率由將軍府徵集完畢的廂軍和府兵出征。而軍紀和軍功的條款也變得更加細緻和明確。
永和六年十二月地時候,北趙并州刺史張平遣使長安求降。王猛知道這是張平求全暫安之計。據探馬司的探子回報,洛陽和鄴城也有張平的使者。
王猛就不客氣了。他一邊上表朝廷表張平為平南將軍、并州刺史,一邊要求張平到長安來受職,並准許關隴軍進入并州。果然如王猛所料,張平接到王猛的書信立即就反了,自號漢王、大單于。
王猛對於張平反不反倒不放在心上,張平現在還沒有能力對關隴造成威脅,而且現在長安是江左在江北最大的代言人,這表面工夫已經做了你還要反,那麼關隴就有借口「奉天子命」討伐了。
王猛一方面開始做好征討北地朔方和并州的準備。不過正式的征討工作應該要到曾華回到長安之後才會開始,而且這出征兩地的主帥應該就是自己和謝艾。王猛很瞭解曾華地心思,他知道自家大人的志向不僅於此,當初這也是王猛願意跟隨曾華的一個原因。既然有大志,手下就必須有一幫人才。王猛覺得曾華收攏人的本事還是很利害的,現在的關隴益梁雖然還算不上是彙集天下人才最多的地方,但是卻是人才本事平均最強的地方,只是現在還是蟄伏期,所以才不會為天下人所知道。
曾華手下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從桓溫處和江左挖過來地人才,這些人人數不多,但是因為起點高。所以現在都佔據著關隴地重要位置,如毛穆之、車胤等人。第二是從南逃和沮中屯田就跟著曾華的人,還包括在益州、仇池、西羌收服地人才,這些都是曾華的嫡系,除了曾華天皇老子都不認,這些人分佈甚廣,佔據著各個不顯眼卻極為重要關鍵的位置,尤其是以軍中為盛。第三是在關隴招募收攏的人才。這些人素質要比第二撥人高,但是又和第一撥人有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待江左的態度上。第三撥人比較務實,對建康的忠誠度比不上對曾華個人的忠誠度。
王猛現在已經明白曾華地用意,自家大人正在竭力卻有步驟地把第三撥人提上高層,佔據實權,完全可以和第一撥人抗衡。自己和謝艾是第三撥人為首的人,曾華自然要極力把自己兩人拱上高位重職。而上位最好的辦法就是軍功。
這日,王猛從都督府回自家府中時,在路上遇到攔車告狀的人。告狀的是南鄭市集一戶小商戶,姓田。案情也很簡單,市集上有一戶大商戶孫家。財大氣粗,更倚仗自己的姐夫是雍州校尉(主管雍州府兵)歐詮子,是跟隨曾華多年的沮中老人,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田家一時不順從,就被孫家派人一把火燒了他的商舖,將田家地一個弟弟和三個夥計燒死。而放火的人也被巡捕當場給抓住了,押到南鄭巡捕司一審訊也招認是孫家指使的。
但是事情到了南鄭巡察提刑司那裡就變味了,由於該提刑官是歐詮子的老戰友,也是從沮中一起出來的。由於這個關係,一向秉公執法地提刑官就輕判了姓孫的,將所有的罪過全歸到那幾個動手的頭上。
田家不服。向梁州巡察提刑官上訴申冤,但是梁州巡察提刑官卻維持原判,將案件發還回來。孫家更是囂張,居然帶著人把田家地男丁暴打一頓,讓田家的老父又傷又氣一命嗚呼了。
田商人在街坊的接濟下跑到長安,準備向曾大人上訴申冤,卻發現曾大人去建康述職去了。但是他不氣餒,攔住了行都督事的王猛。
王猛一聽完案情。頓時震驚不已。沒有想到才打到關隴。「新貴們」便迫不及待地出來炫耀鬧事了。
王猛默然一想就接了這個案子,然後知會代行政務的京兆尹車胤和總領巡察提刑官的劉努。三人一合計,先派廂軍騎兵急奔南鄭,將梁州巡察提刑官、南鄭巡察提刑官和孫家等相關人士和證人連同所有的證物一起押送回長安。
接著三人一會審,案子迅速地水落石出了。孫家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梁州巡察提刑官、南鄭巡察提刑官上下聯手,包庇袒護。最後就要由總領大權的王猛來處理了。
王猛二話沒說,將整個事情從頭查到尾,並以該案為契機,一口氣查出十幾件梁、雍發生地類似案子,查出官員六十七人,倚仗權勢的商人、鄉紳二十九人。王猛一聲令下,將這六十七名官員、士紳商人二十九名按照死刑例吊上了木桿。
這下就炸了窩了,這九十六人大多數跟沮中出來的「老人」有關聯。由於《民事邸報》全程跟進了這件案子,百姓輿論完全是一邊倒,這些人不敢出來鬧,只好向王猛老帳新帳一起算。
這些人聯結在一起,對王猛的命令陽奉陰違,並不時地到王猛辦公的都督官署鬧事,尤其是歐詮子,還跑到都督官署大罵王猛,罵王猛以前不知躲在角落裡,等到軍主把關隴打下來了就屁顛屁顛地跑來投靠軍主,靠妖言蠱惑軍主邀寵,結果奸人爬到大家的頭上作威作福。
王猛聞言不由大怒,叫左右將歐詮子亂棍打出。這下歐詮子更是氣憤,天天堵在都督署門口大罵,引起百姓眾人圍觀,甚至上了《民事邸報》。
當曾華回到長安後,看到這個情景不由大怒,頓時把在長安的兩百多沮中老部下全部彙集在一起,包括歐詮子等數十名鬧事的老部下。
在曾華面前,那些前些日子在王猛前又鬧又跳地人大氣不敢出,隨著曾華地目關越陰沉他們頭上的汗也越多。
「你們長出息了,聽說你們把都督署給堵了。是不是準備過兩天就把我這個都督也趕出去呀!」
曾華地語氣淡淡的,但是所有聽到這話的人都不由心生寒意,尤其是那幾十個鬧事的人,如同觸電一樣撲通跪倒在地,連連頓首說不敢。
曾華冷冷地看著那幾十個俯首的老部下,許久才說道:「你們自己去提刑署領罪吧。該死該活由廣韻(劉努字)斷決。」
劉努彎腰拱手道:「是的,領令。」
歐詮子等人頓時面如死灰,自己犯的事情都是衝撞上官,圍堵署衙,違抗上令,私自結連,交到以鐵面無私著稱的劉努手裡,不死也得脫層皮。
曾華盯著站著和跪著的人,繼續說道:「想幾年前,你們或者跟我南逃荊襄,跟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或屯田沮中,為一日溫飽而拚命勞作。想不到幾年下過後,你們就做起地主惡霸了。你們跟著我拚死拚活,征戰四方就是這點出息嗎?」
眾人轟然跪了下來,俯首道:「屬下不敢!」
曾華繼續說道:「我帶你們出來不是來當地主惡霸的,是想帶你們上雲台閣,流芳百世!怎麼樣才能上雲台閣?不是靠欺壓百姓,更不是靠橫行霸道,是殺胡敵,光復失地,光耀華夏!」
眾人一震,不由齊聲說道:「屬下記住了。」
曾華轉而說道:「景略先生大才,我不及其萬一,願意輔佐我,是我的大幸。以後要是誰再敢輕視景略先生,我就請他滾蛋,不要再做我的部屬了。記住了嗎?」
眾人異口同聲地答道:「記住了。」
永和七年三月初七,曾華宣佈正式在長安開府,宣佈軍令由鎮北大將軍府出,政令由武昌公府出。
鎮北大將軍府設左右司馬,分別由王猛、謝艾擔任,再分設樞密司,步軍司、騎軍司、侍衛軍司、水軍司,府兵司、軍器監、聯勤司等司。樞密司負責軍情分析參謀;步軍司、騎軍司、侍衛軍司、水軍司四司專管廂軍中步、騎、水和侍衛軍將士名籍,負責各廂的管理、訓練、戍守、升補、賞罰和招募遣員,但是無調遣之權;府兵司負責各地府兵平時日常管理事務,也無調遣之權;軍器監負責軍用兵器的監製和採購;聯勤司則負責兵器之外的軍用糧草、衣帽、馬匹等東西的採購。各司由左右司馬分別統領監事,而調遣兵馬之令直接由鎮北大將軍發出。
武昌公府設左右長史,分別由車胤和笮樸擔任,分領度支司(掌錢財支出審計)、勸農司(掌均田勸農)、工務司(掌各地橋樑、道路、水利等修建)、轉運司(掌水陸交通轉運)、理市司(掌商貿集市管理)、兵馬司(掌民兵管理和導勸百姓尚武)、鹽鐵司(掌鹽、鐵、銅、兵器等官府專管物資的買賣)、提學司(掌勸學教育)、民務司(掌戶籍、賑宅救孤等)和關稅署、巡捕署、採訪觀風署等官署。
地方依舊例,只是在司法方面做了修改,偵緝權依舊由巡捕署掌管,提刑司改提檢司,掌案件提檢,先審查無誤再提交給新設的司法署各地的裁判官(裁判官必須由行職滿三年卻無過錯的提檢官擔任)審判定奪。
在完成開府之後,曾華屬下的廂軍被稱為鎮北軍,府兵被稱為北府兵,又開始磨刀霍霍,準備新的開徵。而在此時,曾華卻接著開府的時機,下令由王猛、笮樸為主,對下屬各州郡縣官員進行一次大清理,重振律法,肅清貪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