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治平(二)
河南南陽府地處豫陝鄂交界,自漢朝便是聯繫秦楚之間的戰略要道,乃是聯繫關中平原和江漢平原的四戰之地。
原本的世家公,開封府杞縣望族,山東巡撫、右僉都御史、兵部尚書李精白之李巖,此時卻是灰頭土臉,繞過南陽府城,正在這南陽鄉間歇腳。
他此時二十餘歲年紀,還是在天啟七年時便中了舉,卻是因父親的關係,不能為官,只得在家閒居。其父是魏忠賢的閹黨,李家名聲為之敗落。李精白為官甚是無恥,在魏忠賢得勢之時,偽造祥瑞上報,又曾送金器,上刻:孝男李精白。在家時私設公堂,殘害百姓,其宅後有萬人坑,凡拷打致死者都拋入坑中。其為官為人都是如此不堪,不但士大夫不恥,就是尋常百姓,也是恨之入骨。魏閹一倒,他被崇禎列入閹黨之列,在家監禁三年,家產大半充公。
李巖父親如此,李家在杞縣多年的聲名自然亦受到牽連。好在這李巖為人慷慨任俠,仗義敢言,其父在時,李巖便曾多次規勸,亦救了不少百姓的性命。待其父死後,其家產雖大半入公,家宅土地卻是無礙,又頗有些浮財留下。這李巖為贖父過,哪一年都是減免田租,遇到災年,甚至是一粒米都不要人的。凡百姓需著,都是盡力相幫。是以這麼些年下來,杞縣李公的名聲大好,方園數百里內都知李公大名。
崇禎五年,河南大災。杞縣縣令遵了皇命,不但不給賑濟糧食,反道每日派了衙差下鄉四處催科,凡是交不起賦的,便用大枷在縣衙門口枷了,一直待交起田賦乃止。
先旱後蝗,眾百姓勉強以稍許的存糧和谷麩、樹皮,甚至觀音土填命。官府不加賑濟也就罷了,還派了如狼似虎的衙差四處催逼,光在縣衙門口,旬月間便枷死了數十人。整個杞縣人心惶惶,餓死之餘還怕官府催逼,眾百姓無法,只得向田主們求告,請求借貸,或是放糧讓百姓渡過荒年,來年自然加倍奉還。
誰知各田主得了縣官之命,不准放糧接濟災民,賦稅未完之前,得糧的百姓統統需先將田賦交上,是以不准各大戶田主給賑。那些地主哪一家不是堆的小山也似的糧倉,卻只是心疼不肯拿出,此時聽了縣令大人的命,自然是樂得聽命。李巖初時便已拿了幾十石的糧石出來,待聽了縣令命令,又見了家門處饑民處處,將心一橫,卻又將家中僅餘的幾百石糧食盡數拿了出來,放給饑民食用。一時間李公聲名大漲,不但杞縣聞名,就是開封府城,亦是有人傳頌。那縣官早就惱怒李巖處處尋他麻煩,此時得了這個機會,稟報長官,道是李巖乃是閹黨之後,放糧賑災,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上司批復下來,立時逮捕入獄。李巖被捕之日,因傳言官府要將他殺害,各鄉的饑民感念他的深恩厚德,又對官府的催逼無可忍受,於是一夫倡命,萬人景從,數日間就嘯聚了過萬人,在李巖弟弟李侔率領下攻破縣城,救出李巖,殺了那縣官公然造反。
此時河南境內數百股義軍四處活動,卻是在官府追剿下四處流竄,攻破縣城,殺害縣令卻是頭一遭。再加上杞縣距離開封府城甚近,那府城內聽了風聲,立時便派了總兵官領兵來剿。李巖雖是智略過人,手底下卻都是一群沒有兵器的亂民百姓。雖有義憤武勇,卻是沒有訓練和戰鬥經驗,幾次惡仗打將下來,官兵死傷有限,造反的百姓卻是死傷慘重。李巖原本還想趁虛攻入開封,此時卻是知道事不可為。十部於官兵的義軍都不是敵手,況且每戰必敗,人手越打越少。思來想去,只得一路南逃,到了這南陽地界,手下已是不足千人了。
「兄長,咱們到底是去投張獻忠,還是南下投張偉?」
此時張獻忠幾乎佔了全川,兵強馬壯,善恤士卒百姓,一改屠城殺人的原狀。四川原本就號稱天府之國,土地富庶,又沒有什麼天災,這幾年在張獻忠的經營下,居然風調雨順,百姓富足。是以這李侔見其兄若有所思,便忍不住發問。
見李巖仍是低頭不語,李侔急道:「官兵四處剿捕咱們,若不是河南現在四處烽煙的,咱們人又少了,官兵追的不急了,只怕我們兄弟二人,早就人頭落地了。兄長,你拿個主意啊!」
李巖自造反後,方改原名信為巖,就是取山中岩石不懼風雨之意。因見兄弟著急,想著他弱冠之年便隨著自已顛沛流離,心中一陣淒然,禁不住在他頭上撫弄一下。卻聽著李侔抱怨道:「兄長,不想法,卻摸我做甚。」
李巖一笑,想起他年前已娶了媳婦,是個大人了。只是現下兩人的妻都被官府收押,未知生死,心中對妻和兄弟甚覺虧欠,卻也是無法。只得正容答道:「這事我想了幾天,現下已有了決斷。那張獻忠以前名聲甚差,攻一城,屠一城。又淫掠婦人女,之後充做軍糧,這是什麼東西!現下他只是得勢,是以做出一副禮賢下士模樣,其實此人對官紳世家和讀書人很是仇視,有一天失了勢,還不知道會如何,咱們決計不能去投他!漢王張偉麼,在台灣時我就聽說過他,把一個蠻荒小島治理的不在中原名城之下,幾年間天下賢士紛紛來投,攻下江南後一人不殺,保境安民,減免賦稅;現下又稱王建都,擴軍備戰。其實他若是攻過江來,只怕早就打到北京,只是不肯把北方災民背在身上,又怕實力分散,對付不了遼東滿夷。我看他的意思,是有些保存實力,以待北方變化的意思。此人的心術,看似光明,其實也很是能忍了。」
他眼角泛起淚花,泣道:「有能力救助天下者,偏偏不肯。眼見赤地千里,餓蜉遍地,漢王卻在江南安享太平之福!就這一點,我甚是不取他的為人!」
李侔聽到此處,當真是雲山霧罩,不明所以。因急道:「說來說去,咱們到底是投誰?」
李巖霍然起身,目視南方,慨然道:「自然是投江南。漢王修明政治,免賦濟民。江南百姓受惠甚多!我又聽說漢王改革官制,興除明朝積弊,天下事,我李巖也思慮多年,到要看看漢王有什麼辦法,使得三百年之興亡政革之弊不再現於後世。」
又沉吟道:「只是咱們落魄去投,不知道人家那邊都是精兵強將,會不會把咱們放在心上。原本我也不在意地位權勢,只是這亂世之中,家人盡陷官府,若是咱們無權無勢,還不知道怎樣。想救你嫂和我弟婦,咱們兄弟還是得好生做將起來行!」
李侔亦隨著他站將起來,聽得自已一向視若神明的哥哥如此起誓發願,心中興奮,亦隨他道:「兄長,咱們李家兒郎未必比人差,將來出將入相,也未可知呢!」
兩人計較已定,便帶了屬下悄然南行,這南陽府離襄陽數百里路,兩人帶著一眾屬下晝伏夜行,連趕了近月時光,待崇禎六年九月初,方趕到了江邊。明軍雖是禁絕南北往來,這一條大江逶迤幾千里,哪裡能處處禁的住?李巖帶著人衝到江邊,驅散沿江防守的鄉下鎮兵,奪了十幾艘漁船,在大股官兵趕來之前,已是渡到長江,到了那襄陽城下了。
至江心便已遇到了漢軍巡江小船,因近來北方大亂,每日都有饑民流賊過江來投。似李巖這種帶著千多人被官兵趕過江來的小股流寇,當地守將已是見的多了。當下也不多話,派了一個都尉官兒前來巡查。
那都尉卻原是張偉親兵小頭目,姓錢名武,在宮禁之內因擅放張瑞等人縱馬,被巡城御史陳貞慧親眼看到,稟報上去,那王柱也回護不得,於是被下放至地方,官兒到是升了一級,只是由漢王身邊的帶刀侍衛發配地方,卻也是心不甘情不願之極。
這襄陽城卻已是與江北氣象大不相同。被張偉佔據已近兩年,這兩年來商稅甚低,頭一年還免了田賦,再加上政治清明,官府並不多事。是以百姓熙熙攘攘,商家在路上擺列南洋各處運來的奇珍異貨,沿街叫賣。
張偉這一年多來治政,卻已是漸漸與台灣相近。設郵傳部,就是取當日在台灣時官給馬車運載行人的好處。這馬車是仿西式的式馬車,均是打造的軒敞華美,或是兩馬,或是四馬而架,上設官府印記。百姓只需上交十幾個銅錢,就能從襄陽一路坐到荊州,穩當便利。再加上幫人帶信、甚至貨物托運也可由貨運馬車而行,費用低廉高效之極。是以開辦不過一年半的光景,整個江南稍大點的城市已盡數有了官車行。
李氏兄弟被這一隊漢軍都尉一路帶到城內兵營之內盤問,一路上見了這太平光景模樣,心中當真是感慨之極。李侔因低聲向李巖道:「大哥,十來年前,中原還是太平時節時,開封府又是省府大城,看光景也是較這襄陽差的遠了。你看這路邊的貨物,多半是南洋來的奇珍異物,有許多咱們這官宦人家弟都沒有見過,別提老百姓啦。」
又回頭看一眼自已身後的隊伍,因見各人都穿的破爛流丟,用中或刀或劍,大半是執棒弄棍的,又都是灰頭土臉,不成模樣。看押他們前行的卻偏是漢王龍武衛兵,一個個身披重甲,手按利刃,當真是威風凜凜,兩軍相差如同雲泥之別。
因赫顏道:「大哥,你看咱們的兵,連人家城門口的什麼靖安兵都不如。看這些龍武軍,一個個身高體壯,身披的十幾斤的重甲行若無事,咱們可真是差太遠啦。」
李巖一笑,向他道:「你不是覺得這個差的遠,是覺著咱們穿的太破爛吧。」
不再理會,卻向一個路人略一拱手,操著河南口音的官話問道:「這位先生,弟有一言求教。」
李侔定神一看,見兄弟攔住的卻是一個富商模樣的路人,頭戴瓦楞帽,身著團花細綢長衫,腳踩絲履。因李巖身上臭味熏人,那人禁不住摀住口鼻,吱唔道:「有話你問,我這還有事。」
李巖見他無禮,心頭甚怒,卻又有求於人,只得勉強又施一禮,恭聲問道:「這位先生,在下河南李巖。敢問這一路上那些打造華麗的馬車,卻是做何用,怎地上面拉的人行行色色,裝扮不齊?那些車卻是模樣一般,都刻著印記。」
那人上下打量他一眼,卻是不知道「河南李巖」是誰,在腦中略一思索,只得勉強將這郵傳之用向李巖解釋了。見他低頭沉思,心中一陣藐視,心道:你一個土包,知道什麼。倒白耽擱了我去進貨,南洋來的香料,近來可很是好賣。
說完拔腳便行,路過李巖身邊,卻又聞到一陣臭氣熏人,因又忍不住好心道:「你們來投漢軍,可要知道漢王不喜你們這些人。漢王接近將軍大臣們,凡是身有異味的,都逐將出去。上行下效,咱們原本也是一年一洗澡,現下可都是得常洗是。不然官員們都不愛見,切記切記。」
李巖當真是哭笑不得,卻不料初來貴境,竟被一個小小商人大大教訓一番。當下也只得唯唯諾諾應了,抬腳待行。卻又聽到那商人一路行去,向自已屬下一一言道:「不要亂亂摸,這些貨物賣了你們也是賠不起。不論你是何人,壞了商行的貨物,誰也回護不得。漢王重商貿,保護商人,可不是大明那邊的規矩了。」
又聽他絮絮叨叨道:「真臭……唉呀,唉呀!」
嘖嘖連聲,一面感歎,一面搖頭晃腦的慢慢去的遠了。